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

时间:2022-10-21 14:30:16 泽舜 教育 我要投稿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相关内容。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1

  一.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了自理能力的培养。

  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物质生活日渐富裕,往往会养成任性﹑自私、不合群等毛病,很多事情都要由父母包办代替。如,替自己收拾玩具、整理书包、削铅笔等。正是在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下,孩子自身无任何责任心。

  二.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

  为了规范小学生行为,我根据小学生评价手册上的内容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风、班规,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学生牢记其内容,用它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将学校的常规、学习、劳动等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养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的习惯。

  三.通过评比,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作用。

  利用班会课开展了包书皮、洗手绢、穿衣服等小型比赛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都充分得到了锻炼,学会了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老师通过安排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遵守纪律、规则的品质。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把其内容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孩子较为顺利地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并顺利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2

  (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龄儿童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随着小学儿童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发展,他们与父母教师关系开始从依赖趋向独立,不再完全信服成人的权威。作为班主任要深入孩子们心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观察学生的言行,耐心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的要求,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从而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切入点,然后进行引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断的跟进学生的新情况,体验学生情感情绪,蹲下身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静下心来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

  (二)实施民主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风

  改变班主任的班干部随意任免意识,增强班级民主管理成分,把班干部看成是班级生活的'组织和协调者,班主任与学生民主管理班级体,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班级的一份子,都有责任把班级管理好,共同制定适合本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共同遵守,共同维护。把班集体荣誉作为自己的荣誉,给班集体抹黑的行为都是可耻的。把班集体作为凝聚中心点,每位学生都有责任为班集体增光,增强班集体荣誉感。

  (三)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计划

  作为一名班主任,新学期刚开学,就要收集整理学生的各方面信息资料,给学生和家长分别做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培养目标的知情度,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家长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同时了解学生学习习惯、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通过问卷反馈,联系各科任教师一起研究讨论,制定出一份新学期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计划。开学后将这份计划发给每一位学生,一起讨论,提出各自建议与意见。重新修改,最后制定出一份适合本班的新学期计划。

  (四)开展多彩的活动,体验良好行为习惯

  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每周五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由班主任组织,班干部汇报,班级成员一起讨论,总结这一周的计划完成情况。表现好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鼓励,表现差的给予批评根据班规进行处理。

  2、开展晨间教育活动。早自习用一点时间引导学生读《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写关于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如阅读、讲故事十大好习惯手抄报评比、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报板报。这些形象的活动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开发智慧潜能的一片沃土同时也使学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如小品、相声、歌舞、采访、辩论活动。这些活动都以直观生动的语言动作反映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与完全的说理教育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养成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还会受益终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别,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其受益一辈子。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为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学习有时候是单调的、紧张的,想要把成绩高上去,必须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所以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要预习功课的习惯。每天早读教室内保持肃静,学习用品摆放在指定位置,把当天要学习的功课利用早读时间,先预习一遍,边读边思考。语文能画出重点字、词、句、段;数学能仔细审题,认真动脑,寻求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或者解题思路。英语能独立思考,自己拼读出单词。

  2、上下课的习惯。上下课应起立,和老师互致问候,如迟到应在教室门口向教师致意报告,经许可后方可进入教室。下课要让老师或听课领导先行,然后有序地走出教室。

  3、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要专心听讲,遵守纪律,保证课堂秩序,要勤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见解,回答问题要起立,声音清楚洪亮,使用普通话。

  4、规范读写的习惯。读书、写字要保持头正肩平,腰身正直,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本一尺,胸距课桌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头一寸。

  5、认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要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对老师教学中有疑义(异议)时,应通过合理方式提出来,不能中途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

  6、作业书写的习惯。作业要书写认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除一、二年级学生可使铅笔外,其他年级学生要使用钢笔或碳素笔答题,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答案。

  7、上室外课的习惯。体育课等室外课要精神饱满,秩序井然,听从指挥,规范操作,努力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自律,不打扰他人。

  8、上实验课的习惯。实验课要按照实验操作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操作,细心观察试验过程。实验结束要主动整理好实验器材,实验用过的药品要严格按要求统一放置,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9、测试考试的习惯。各种测试或考试过程中,要认真审题,积极动脑,细心答卷,书写规范。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服从监考人员安排,诚信考试,不参与任何形式的作弊。

  10、勤奋好学的习惯。课后多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籍,并通过电脑搜集信息,可以积累和拓宽学习思路,丰富知识,重点内容(如名人名言,好的语、句、段)还可以摘录下来备用。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培养学生文明的仪表、语言,行为走向正规训练很重要。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规范的内容。

  1、尊敬师长的习惯。见到老师或校长要行礼并主动问好,礼貌待人说话注意场合,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进入老师或校长办公室要喊“报告”,经允许方可进入。

  2、楼内行走的习惯。在走廊或楼梯上应靠右侧行走,主动尊让他人先走,不拥挤,不打闹,漫步轻声。

  3、课间活动的习惯。课间活动要有秩序地做有益身心健康的适度游戏,保障安全,不追逐、不起哄、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随便扔赃物。

  4、同学交往的习惯。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不欺负弱小同学、不咒笑、戏弄他人,不给同学起绰号,男女同学交往文明、适度。

  5、诚实守信的习惯。不说谎话、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答应别人的事情努力做到,做不到事要表示歉意。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要钱物要及时归还,同学之间不买卖物品。

  6、知错就改的习惯。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扬长避短,见贤思齐,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错误,虚心接受批评。

  7、爱惜名誉的习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妨碍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拾金不昧,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

  8、爱护公物的习惯。自觉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补攀折,爱护校舍和公共财物,不在黑板、课桌、微机、墙壁、布告宣传栏等处乱涂乱画,见到他人损坏学校公物时要阻止。

  9、与人和睦相处的习惯。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被人误解、冒犯等要宽容,尽量不发火、不赌气、不因小事小节与同学、老师或家长闹别扭、耍脾气。保持心理平衡,做心理健康的学生。

  10、遵守时间的习惯。要求学生按照学校每学期制定的《一日作息时间表》,按时起床晨练,刷牙、洗脸,吃饭,到校,值日,早读,做功课,站队,放学,自由活动,完成家庭作业,看晚间新闻,洗脚,就寝等,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及做任何事情的时间习惯。

  11、遵守校纪的习惯。遵守校规、校风、校纪,严格落实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有病有事必须和班主任请假。

  12、遵守安全公约的习惯。自觉履行安全公约。熟悉防火、防电、防风、防水、防雷等突发事故和交通安全常识。熟记110、120、119、122等各种报警急救电话,紧急情况霞及时拨打。

  13、应急演练的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应急演练,遇到突发事件时,沉着冷静,听从指挥,认真执行有关应急预案,在规定时间内,有秩序的撤离现场。

  14、在校安全的习惯。严禁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入校。在校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离开校园,如有特殊情况离校,必须经班主任老师和校长同意后方可离校。

  15、做课间操的习惯。课间操和天天练列队要迅速,做到快、静、齐,进退场要听从指挥,有秩序,要认真做好广播操和天天练,动作规范到位。

  16、组织校外活动的习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外出活动或参加集会时,要迅速集合到达指定地点,服从指挥,确保安全,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

  17、集会、升旗的习惯。晨会、集合和升旗时,要做到集合迅速,列队整齐,秩序井然,程序规范。要爱护、尊重国旗、国徽,升国旗时少先队行队礼,学生要肃立行注目礼,不讥笑嬉闹。唱国歌时要庄重肃立、声音宏亮。参与国旗下讲话要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三、生活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社会经济发达了,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思想素质也在不断上升,一家就一个孩子,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做不得任何事情,时间长了,他们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什么事都不愿做,一些家务劳动都让父母包揽了。为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注意个人卫生的习惯。衣帽整洁得体,发型规范,脸、颈干净,勤洗澡,勤剪指甲,养成自带手帕或纸巾的好习惯。保持良好的用眼卫生,重视青春期健康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

  2、认真值日的习惯。积极做好学校和班级的卫生值日,保持校园卫生区和教室、楼道、楼梯、窗台、墙壁等处的卫生不留死角。

  3、爱护文具的习惯。课桌内及桌面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及时清理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书包内外干净、整洁、无杂物、无油渍等。

  4、入厕的习惯。文明入厕,大便入坑,小便入池,不在厕所的墙壁上乱涂乱画。

  5、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晚上9点睡觉,早晨6点起床(锻炼或早读)。夏季养成按时午睡的好习惯,保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

  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参与家庭劳动的习惯。要坚持自己铺床叠被,整理书包,收拾书桌,洗涮衣物,主动帮助父母做倒垃圾、拖地板、整理房间、打扫楼道、买东西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使用厨具、炊具、灶具,每学期学会做二至三样家常菜。

  7、参加劳动的习惯。认真上好劳动课,劳动实践课中要遵守劳动纪律,集体劳动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合作。要正确使用各种劳动工具,确保劳动过程中自己和他人不受伤害。

  8、注意饮食卫生的习惯。要讲究个人卫生和生活物品清洁,不饮用生水,不吃零食,不吃腐烂变质等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三无”食品,学会辨别过期变质食物。

  9、不乱扔垃圾、节约用纸的习惯。自觉做环境小卫士,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不随地吐痰,发现废纸、果皮等废物应及时捡起放入垃圾箱等指定位置。坚持纸张双面利用,节约用纸,学会垃圾分类和可再利用废物回收。

  10、节约用水用电的习惯。用完自来水要及时随手关闭水龙头,离开教室或房间要及时随手关闭电灯、台灯开关或拔掉电插座。

  11、交通安全的习惯。在马路上行走时一定要右侧通行,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不乱闯红灯,过横道时一定要走斑马线。不到12周岁不在马路上骑自行车。

  12、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生命在于运动,为了让学生对运动有一定的兴趣,体育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锻炼身体的轶事,并安排一些具体的做法培养学生喜爱运动的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4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身体的好坏,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但因小学生具有辩别是非能力差,自制力弱,易学易忘等特点,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决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 、严字当头

  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知 情 意行”四个方面,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为习惯所包含的.方面太多,例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等等,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要养成哪些习惯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由学校、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良好习惯养成公约》等规定。通过制定规定,学习规定,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规定的制度一定要严、要细。当然,严要严而得法,而不是一味“蛮”严。澧县大坪乡中学就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学校制定了《学生文明公约 》、《学生礼仪基本要求》、《学校“三区”守则 》,这三个制度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大事小事,连夹克衫的拉链应拉到什么位置,寝室里的牙刷朝哪个方向摆之类的小事都有明确规定。〈详情见〈《湖南教育》二000一年第三期《芝兰之室暗香溢》一文。

  二 、齐抓共管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我们可以建立两套监督管理体系,来促使学生养成习惯。

  1、建立“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纵向监督管理体系。

  在纵向监督管理体系中,要特别重视小学少先队大中队干部的监督管理作用,以及学生的舆论监督作用。学校可以把各种规定,分解成若干块,在学校范围内展开评比,由学校学生干部每日检查评分。学校每期可组织评比习惯好的学生,并给予奖励,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监督管理体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应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家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组织家长交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讲座,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习惯。

  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他靠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02-22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10-27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07-12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02-08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精选5篇)03-16

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用5篇)08-04

班主任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1-07

小学生行为习惯如何培养07-28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