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的儿童故事

时间:2022-03-15 16:59:57 幼儿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于练字的儿童故事(精选11篇)

  儿童故事其实应该是父母每天陪孩子完成的一项亲子活动。有科学证明,小孩子在睡觉之前吸收知识的能力属于高峰期,所以讲故事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很多知识。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1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就靠妈妈给人家做针线活儿过日子。岳飞很喜欢念书,可是家里穷,上不起学,他每天帮助妈妈到山上去捡柴禾,妈妈每天一有空就教他认字。因为没钱买纸、买笔,所以没有办法写字。

  有一天,天快黑了,好多孩子正在玩捉迷藏。他们远远看见岳飞背着一捆柴禾下山来了,就喊他过来一起玩。岳飞说:“不行,我有事!”就很快地往家里走去。原来,他今天想了个没有纸和笔也能练字的好方法,他急着回家告诉妈妈。

  岳飞回到家里就请妈妈教他写字。妈妈看他这么爱学习就说:“好,孩子,等我多给人家做些针线活儿,攒点钱给你买纸和笔吧。”“妈妈,您今天就教给我吧。不用买纸和笔,我也能学写字。”说着,岳飞放下柴禾,拿出一个大簸箕,飞一样地跑出去了。

  一会儿,岳飞回来了,端了满满一簸箕沙土,上面插着几根细细的小柳条,他把沙土倒在地上弄平,拿着柳条在沙土上画着,说:“妈妈,您看,这样学写字不也很好吗?”

  后来,妈妈每天用柳条在沙土上教岳飞写字,岳飞可用心了,后来他的'字写得好极了。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2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3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各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象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的时候,眼睛还看着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功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象彩云那样轻松自如,象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写字家之一。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4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

  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

  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小贴士:

  凡事要获得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学会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5

  怀素以草书闻名,人们称他的草书为“狂草”,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对后世书法的研究影响极其深远。怀素书法上的成就源自于他的勤奋。

  怀素从小就聪慧,并且热爱学习,尤其喜欢书法习字。在书法上,他特别认真努力。怀素家境贫寒,实在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买纸练字,于是,他就自己找来木板,不断地涂上白色的画漆,然后再在上面练字书写。但是,木板涂上油漆又太滑了,怀素觉得不好写字,影响他练习。当时,怀素住在寺院里,寺院附近有块荒凉的土地,他在荒地上种植了非常多的的芭蕉树。等到芭蕉长出叶片后,他就去把芭蕉叶摘下来,当做平常的纸张一样用来练习书法。

  但是,由于怀素练习得太勤奋,没日没夜的练习使芭蕉叶很快就被摘光了,芭蕉的小叶片他舍不得摘,想等这些小叶子再长大些成大芭蕉叶。于是,聪明的怀素灵机一动,他带着自己的笔墨来到芭蕉树前就直接在叶片上练字。夏天,太阳炙烤着他,他汗水涟涟,脸被晒得通红;冬天,寒风凌冽,他的手被冻得开裂了,隐隐作痛。但这些,怀素都忍下来,什么都无法阻止他练字。

  怀素在那片芭蕉树林里练了一天又一天,几年就在他的笔墨中过去了。他的勤奋刻苦终于使他练成了有劲有力道的笔力,行书奔放流畅,飞龙走凤,使转如环。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6

  郑虔,唐代荥阳人,工书画。古时荥阳,就是今天的河南郑州。

  郑虔年轻时,擅长画山水画,爱好书法。

  但他出身寒门,常常苦于无钱买纸用来练字。

  有一天,郑虔听说慈恩寺内储存了好几屋柿叶。

  于是,他前往此寺,请求该寺住持,准许他借住寺中,利用柿叶练字,住持欣然同意。

  郑虔每天都拿来大量柿叶,废寝忘食地研习书法,写得极其认真,持之以恒,丝毫不懈怠。

  天长日久,寺中所储数屋柿叶都被他练字用光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用寺中柿叶刻苦练字,郑虔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标新立异,备受世人称赞和珍爱。

  有一次,郑虔把自己写好的诗和新画的.山水画,一并呈献给唐玄宗。

  唐玄宗观后,分外赏识,拍案叫好,并欣然提笔,在其诗后赞曰:“郑虔三绝。”

  郑虔由此更是声名鹊起,誉满京都。

  人活在世上,只要自己肯刻苦努力、认真钻研,就能拥有一技之长,甚至多技之长,好用它来为人类做贡献。

  郑虔练字,便是我们努力学技的一面明镜。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7

  相传,王献之曾要父亲王羲之传授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的18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18口水缸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里不服,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仿照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练了两年,拿给父亲看,父亲视而不答;儿子又练了两年各种各式的钩,拿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开口。

  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为“太”字,因为儿子这个“大”字架势上紧下松。王献之把自己写的字拿给母亲看。母亲叹了口气对他说:“你练字练了整八年,现在总算有一点像你父亲了。”王献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恰恰就是父亲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感到很惭愧,悻悻地走出家门。走到城门口,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卖烙饼。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顺手一撩,就撩进背后的竹筐里,而且张张都叠得很齐整。王献之见了很惊奇,便上前请教。老婆婆回答:“这没啥,也不过像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这句话使王献之猛然醒悟,大有启发,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练字。

  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院内的18缸水,终于了解了父亲所说的秘诀所在,成了名震一时的书法家。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8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公元1007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才华出众,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更以散文著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成就异常突出。

  他的少年时期有许多刻苦好学以及充分显露其才华的故事,本文选其有代表性的三则。

  欧阳修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叫欧阳观,好读经书,能诗善文,为泰州(今吉林省洮安东)州府。他的母亲郑氏,出身于江南大族,很有文才,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欧阳修刚刚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于任上,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家产。孤儿寡母实在无法生活下去,郑氏只好带着欧阳修及其妹妹,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靠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待安顿下来后,郑氏自谋出路,靠给人缝衣服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母亲很想让欧阳修读书,可是家中买不起纸和笔。母亲毕竟是个有文化的人,深知读书对儿子前程的重要,所以,便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儿子读书。

  欧阳修家的'住处,有一个大池塘,母亲郑氏常去池塘洗衣服。这一天,郑氏又去池塘刷洗衣物,忽然发现一种叫荻的草,顶端像苇穗,可做笔毛用,可在地上画字,于是便折下一些,拿回家中,代替毛笔,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典故“画荻教字”的由来。

  欧阳修天资超人,刻苦强记,不到两年的时间,由母亲用“画荻教字”的办法,学完了《诗经》、《论语》、《汉书》和《左传》等十余部经典著作,初步学会了写诗和作文章。

  有一天,郑氏教欧阳修《汉书》,当读到其中的《范滂传》时,欧阳修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若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准许还是不准许?”

  郑氏则笑着回答:“你若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东汉著名学者,年轻时以节俭有名,为官后以清廉著称。这说明欧阳修在六七岁时,读书就有独到见解,而且崇拜历史上的廉洁官员。

  此后,欧阳修昼攻夜读,又用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家中的所有藏书。在这过程中,他最爱读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书。他感到当时宋朝有些人写文章,只追求华丽辞藻,句子和句子之间讲究对应,而内容却空洞无物,有无病呻吟之感;而韩愈的文章,内容充实,说理透彻,雄奇豪放,变化曲折,文字流畅,主题明快,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所以,他读后常常感慨不已,激动地对人说:“学者当至此而止耳!”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学者,如果写文章能达到韩愈这个水平,就可以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立志要做像韩愈那样的文学大家。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9

  俗话说“字如其人”,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不仅让人看得舒服,更会心情愉悦,可是这字想写漂亮却不容易,作为班里一名写字中等的学生我可是深有体会。

  我的班主任王老师对我们的书写要求比较高,为了让我们练出一手好看的字,王老师是煞费苦心。最初王老师的要求是让我们把字写工整,之后是要求我们写字要写出运笔,到了高年级就更要注意细节。王老师的字就很漂亮,老师经常说“字如其人”,这也是想让我们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吧!

  有时王老师给我们判作业时还抛开对错,专门教我们写字。我写字最大的缺点是字写得没有棱角。记得有一次,我写字又犯了这个毛病,王老师还在我的作业本上轻轻写了一下正确的`写法,这个“写字没棱角”的问题在老师监督下,我渐渐改正……可是不久我又发现一个问题,我的字在老师的指导下好起来,但汉字写好了,英语字母又难看了,练字之路真是“惊喜”不断啊!写好英文,字母是关键,为了琢磨英文字母如何写好,我又费了不少工夫,甚至还变换了英文字体。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我笔下的英文字母一个个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就在前几天,我们学校给每个年级每人发了一册专门练字的书,就是在呼吁大家认真书写。

  练字路上需要我们不断去思索,思索到每一笔每一画,练字也是在锻炼我们做事的态度,所以认真写好字吧,用认真和坚持的态度去努力,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10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

  练字的儿童故事 篇11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父亲很喜欢他。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很小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坚持天天写字。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