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在继续——初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时间:2017-06-16 常用资料 我要投稿
早就听说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很诙趣,又很有哲理,一直想看看,却始终不能如愿。一则自己懒,懒得借书。二则自己忙,这也就为我的“懒”找了个借口。好在不久前爱人把这本书借来,我才一睹庐山真面目。闲暇之余,便捧在手里。这应该是最早的一个版本吧,书面发黄,让我想起了九十年代的教育,心里不禁为此书打了折。一本九十年代的书,一种九十年代的思想教育,真的能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流行吗?魏书生,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书本。

《班主任工作漫谈》一共有八章,一个附录。在这里我仅对第一章《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唠叨几句,这一章又分为十三篇文章,我仅从前三篇讲起。事实上,我也只看到这里而已。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让人受启发,他说:“有一次国务院发言人袁木在我后面坐着,我就不好说:‘袁老,您这么高的地位,怎么能坐魏书生后面呀?咱俩换一换吧。’你要求也不可能换,这样安排自有这样安排的道理,无需惴惴不安,很坦然地演好教师代表这个角色就是了。”“但日常生活中就决不能总惦记这会啦。日常生活中,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我跟卖冰棍的老大娘,跟卖白菜的老大爷,在人这个意义上是完全划等号的,咱一点不比人家高。”“有次坐火车,一个人从边上踩了一脚,我觉得踩得也没有什么不对,便连说没关系、没关系,说得他不好意思起来,只好说对不起。”“倘若不寻找积极的角色来扮演,明明是挤火车者,却不肯安心,总是牢骚满腹,一百个不平,一千个气愤,甚至埋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还有我的座位,怎么做个火车反倒连个座都没有?!’这不是自我折磨吗?”

@_@我是分割线@_@

一个人对角色的正确定位,实质上是这个人心理状态的表现。如果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够很好的进行工作。每天我们离开家之前,是家里的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一声暖暖的道别,能唤起内心深处的亲情;路上,我们可能是司机、行人、乘客,把生命放在第一位,那就能发自内心地遵守交通规则;来到学校,我们是老师、班主任、同事、领导或下属,务实是工作的基点,不做作,不荒废;在社会上,我们是起码的公民,履行一个公民的职责,就像魏书生说的不用惴惴不安,也不用居高临下。因为人与人之间实际上是平等的。

一本《班主任工作漫谈》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说不来!但刚刚读着,就感觉有一股力量,那种力量可能是约束我,可能是鼓励我,可能是鞭策我,可能是指引我......总之,我感觉这种力量还在不断汇聚,我想我定能一篇篇、一章章地读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