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进行时——听幼儿园课程建设讲座有感

时间:2017-06-16 常用资料 我要投稿
在二期幼教管理干部培训班中,我有幸聆听了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李俐主任所作的《行进中的课程影像——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载体》的讲座,她用形象动人的幻灯图片,为我们精心诠释了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和实践载体。对于我们一线的幼教工作者来说,我们对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还是颇受启发的。

对照李主任的讲座中提出的课程建设要基于发展、创新、个性,我们在追求什么呢?

一、追求发展。

课程建设在任何一个幼儿园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的,正如李主任所说,每个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上,应该拥有一张适合自己的成长时间表,欲速则不达。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背景与成长环境,包括教师与幼儿的能力水平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它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向一个个台阶的走上去。

二、追求创新。

李主任告诫我们,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要一味地羡慕别人,心里总是想着做新的事,也要常回头看看,想想自己做过的事。其实慢慢积累的经验就是你身边的金子。”或许,我可以把李主任的话更简单地理解为:循环“在实践后进行反思,在反思后再实践”的理论就是一种创新。社会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有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正如在课程建设的实践反思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理清思路,将实际情况与工作经验相结合进行改进和创新,因为继承与创新同样重要,我们的创新首先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

三、追求园本。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目前很多幼儿园都立足本园实际构建园本课程,以便在课程建设中体现自我特色。但是,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崇尚个性化的课程建设中,我们是否把原来的,或者以往不好的地方做得更好作为追求个性的前提呢?也许,基础打得更扎实,才能更好的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园的课程。

李主任在报告中还指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载体具有两点,一是管理载体,二是资源载体。

一直以来,课程建设是一个更新观念,并转化为行为的探索过程。课程改革后,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但是,新名词、新概念并不自动带来教育实践的结果,新的理解并不等同于行为模式新形成,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让自己接受到的新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当然,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应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幼儿园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要整合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教育资源,要求教师围绕幼儿,结合家长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行动人,因此,《纲要》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我园为培养专业化教师做了长远规划。除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更多的则是开展园本培训:其一,利用“绘本阅读活动”开设新教师绘本工作室;其二,利用古镇资源开展园本方案活动的研究。在实施这两方面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锻炼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并为一些优秀教师提供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和条件,也使得她们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除对教师以外,我们还应了解家庭的特点,善于挖掘家长的优势资源,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把家庭社区资源真正纳入到课程建设中来。

总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是追随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产物,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各方面资源才能将课程建设更加完善。(沙溪幼教中心白云幼儿园 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