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教学,有益的探索——记观看上海市新课程十节示范课有感

时间:2017-09-16 计划总结 我要投稿
在暑假里,认真观摩了上海市新课程十节示范课,这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示范,专家的精彩点评帮助我们在“质”上提升了一个高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手段以及风格各具特色,她们是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充分追求新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把新课程的理想与理念体现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自叹不如,不过在自叹不如的同时,我们也努力吸取新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理念,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相信我们会有所成的。看完十节学习活动,颇有心得,愿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首先十个老师以她们各自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学中玩、玩中学,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大胆发言、表演。教师们展现出技能娴熟、方法灵活、语言流畅、表达精确,有感染力。例如在陈青老师执教的《破译电话号码》这个学习活动中,在幼儿操作前,教师这样表达:“第一,破译时,不发声。第二,完成破译后举手表示”。使幼儿能明确、准确地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思路清晰,小结到位。整个教学活动重点突出,步骤清楚。每个段落、层次结束后,教师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小结,有效地帮助幼儿梳理了学习的思路。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目标设置准确,符合教学要求和孩子实际,教材处理很有创意,重难点把握得当,教学步骤明确有层次,活动设计有依据。例如在吴佳瑛老师执教的《屋顶上的秘密》这个学习活动中,目标清晰,价值取向合理;层次分明,重点问题突出,使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比如,第一环节“回忆、交流屋顶上的不同设施”,重在交流,在生生之间分享、互动中,发展孩子们的语言,丰富彼此探索发现的经验。第二环节“发现、感受一些有趣的屋顶”,重在理解屋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并借此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第三环节“讨论、设计幼儿园屋顶平台”,重在设计,在设计中刺激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以及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意识。

@_@我是分割线@_@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突出孩子的主导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袁晶晶老师执教的《转起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转动起来”、“用不同的方法让同一种物体转动起来”、“用一种物体使另一种物体转动起来”等,让幼儿自己发现、主动建构有关“转动”的经验,并初步感知转动与力的联系,发展幼儿思维的变通性。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关注学习的方法,比如,“说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可以使它转动?”“数数,我们一共想出几种方法?”等,并用简炼的语言和文字帮助幼儿梳理、归纳转动的方法,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更有价值。

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三点:

一是教师选择的内容新且丰富,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是设计巧,活动中教师大胆创新。

三是评价多,“真不错!怎么样?你觉得呢?还有不同意见吗?”恰到好处的评价引导孩子层层深入。这些活动都充分说明教师是指导者,引领者,是玩伴,是创造者。观念的转变使孩子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使孩子主动探索、体验、表现,既让孩子有理智,又让孩子在创作。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原点。

看了十节示范课,再细细反思下自己的教学活动,觉得自己的不足之处是自己的提问方式,曾经看过吴佳瑛老师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反复思考最优的提问方式”,这十节课和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最深。

我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1、问题的表达条理不清。2、幼儿思考的时间少,急于追求正确的答案,3、估计不足,缺乏有效回应。有时觉得自己的提问设计由于考虑的时间不是很充分,幼儿听了我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有时问题一问下去,就要请小朋友回答,我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实不然,这正是能让幼儿学会善于思考的好时机。看了十节课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在提问的有效性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_@我是分割线@_@

1、对孩子已有经验要充分了解,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2、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2)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3)趣味性。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3、善于捕促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使活动层层推进。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提问量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

4、要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学贵于思,学起于问。而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往往只是教师的权利。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发展思维能力。

感触颇多,希望自己能把这些感触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