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出的问题,成人必须如实回答

时间:2017-11-24
那位母亲遇到的问题,与上面的情景完全不同。向她提出的问题,是在孩子做了多种想象、拥有多种答案以后提出来的,孩子已经觉得自己的想象和答案似乎不能“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才向母亲求教。

如果这时候,父母还要用与幼儿类似的水平去回答孩子的问题,比如说,“下雨是织女流下来的眼泪”,那只是在他们并不缺少的想象中增加了一种,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因为,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话,那你是对孩子求知欲望的搪塞,孩子会知道,从你那里得不到什么帮助;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话,他还必须再有一个过程,认识到你所说的是不对的,纠正你教给他的“知识”。

所以,孩子向成人提出问题,并不是想在多样性的描述中再增加一种,而是想了解问题的真谛。如果不给孩子正确的解释,反而用与幼儿类似的水平去回答孩子,是对孩子求知欲望的搪塞。

成人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孩子对成人问题的回答,其实也试图靠近真实和真理。只是由于他们掌握的真实和真理确实太少,所以他们只能展开想象。成人对孩子想象的赞赏,是对他的想象力的赞赏;而成人对孩子想象的否定,则是对孩子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否定。

但孩子对成人提出的问题,是孩子在思考基础上寻求“真实”或“真理”的表现,是对自己的想象不太相信的表现,是孩子开始通过成人了解自然的表现。

成人的问题和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成人对孩子问题的回答和孩子的回答,也应该是完全不同的回答。

主动求教形成的知识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这位家长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就是把其它孩子关于“下雨”的描述说给孩子听。孩子听后,对有的小朋友竟然说是“天空哭鼻子”哈哈大笑。这时的孩子,是在笑话那些幼儿的“幼稚”:竟然不知道下雨是怎么回事。她觉得自己明显高于他们,因为她已经从母亲那里知道了问题的“本质”。

@_@我是分割线@_@

如果孩子从父母的回答中得到“知识”,体会到了成长的喜悦,他会继续向父母提出他感兴趣、但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这正是孩子开始探索“科学”的开始。

所以,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她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给孩子讲真话,讲问题的“本质”呢?

允许孩子存疑,也允许父母存疑

在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排除我们成人也不能说出问题的“本质”的情况。例如,当幼儿看到神七在天空遨游,问父母,它的轮子在哪儿?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家长只能回答,“它没有轮子”;如果孩子再问,没有轮子它是怎么跑的呢?就会将有的父母难住。

笔者认为,父母回答不出孩子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害羞和搪塞,如实告诉孩子就是了,“妈妈真不知道它是怎么运行的”;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猜测,“我想它是靠喷出的气体往前推的吧?”这位妈妈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真实的态度,单就态度本身,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真实的榜样。这是父母的“存疑”。

父母不必担心孩子因父母回答不了自己的问题而影响探究的热情,如果孩子对此事真有兴趣他会把这个疑团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学习中特别关注。当他有一天了解了这个问题,还会因为超过父母而感到自豪。

如果父母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不妨把大致的原理说一说。这时候,孩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但他会感觉到,这个问题挺复杂,不是轻易就能明白的。这是孩子的“存疑”。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孩子并没有真正了解你所说的知识和道理,但是,你对他的尊重和教导,以及你知识的渊博,都会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