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塘区大塘小学学生晨诵现状分析

时间:2017-06-04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执笔 卢艳荣 “晨诵·午写·暮读”是语文本真的教育活动,倡导的是回归朴实、自然的学习生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丰富知识底蕴,营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此项活动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积极营造书香氛围,探索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读书、写字的能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验、享受生动有趣、健康幸福的语文学习生活。

“新教育”在我校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我们所做的都是些最基本的工作,我们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我们需要有脚踏实地的作风,需要有探索精神,因为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追求完美。为了让晨诵能真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净化学生心灵,使其能有效地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语文组的成员对学生的晨诵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对目前学生的晨诵现状分析如下:

一、学校方面

1、学校没有真正的重视和落实,没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和科学有序的指导,往往自由散漫,随意性强。

2、晨读课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

3、晨读课方式传统,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学校没有编辑统一的晨诵课本。

4、没有严格安排晨诵时间,比较随意。

二、老师方面

第一,晨诵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晨诵课上没有切实落实诵读读目标,教师本身就没有将诗歌读出味道,形成感染力,只注重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字。因此晨诵课堂上,师生对读诗歌只是一个过场,轻描淡写而过,字认识了诗歌读顺了就可以了,没能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不同环境中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二,教师本身诵读基本功欠缺。读看起来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可是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技巧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和技巧的,需要用心练习,需要读懂吃透文本。如果教师诵读时没有节奏,没有感情,就不会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读水平。

第三,教师指导引领不够。教师没有认真钻研诵读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诵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不能将文字赋予灵性,加入色彩,引领走进文本,产生共鸣,用声音表达作者的心声和思想感情。

第四、教师本身对朗读和诵读的概念不能区分,“朗读”与“朗诵”是有所不同的。按字典解释:“朗”是指声音清晰响亮,因此,“朗读”与“朗诵”是有着相同的含义的,它们都属于把书面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表述活动,都是由念读发展而来的。但两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朗读”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它本质上是一种“念读”,其主旨是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它不追求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而重在以义喻人,即追求听众对朗读文字全面、准确的理解与理智的思考。“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因此,具有表演的成分。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三、学生方面

1、我校地处城中村,生源比较复杂,学生来自不同的边远山村,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多字、漏字,唱读,诵读无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等状况。.

2、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诵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诵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是很浓厚,同时农村孩子见的市面不广,在诵读中也不敢大胆地表达、表演。

4、缺少一种精神:晨诵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学生的晨诵都是为了读而读,没有把自己的精神融入到诗歌、诗境里,这样师生都难以以崭新的、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