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课堂”,用生活来教育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在《活的教育》一文中,他指出:“用活的人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陶先生说,这就是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抱着这种思想,我努力尝试将“生活化”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因为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境界,以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科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社会生活进入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让学生课堂学习的同时学习生活,即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

案例一:

教学《赵州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朝,河北省赵县有一条洨河,由于河面上没有桥梁,因此居住河两岸的老百姓想要到对岸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这不仅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还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洨河上建造一座桥,成了大家众望所归的事。赵县的官员们决定采用设计招标的形式,向大家征集设计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比拼后,有一位叫李春的石匠,他的设计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所具有的独到之处,待会儿,各位同学就来当当李春,老师就是官员,你的设计一定要让官员满意哦!

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情境,不多时“小李春们”就开始纷纷说起了自己的设计。有的从桥的坚固入手,有的从桥的雄伟说起,有的向我们描绘桥的美观,俨然是一个个真正的设计家。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对课文语言也有了一定的感悟、积累后,我马上引导大家进入下一角色:“小李春们,你们的设计真是太了不起了,但是在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当回研究者,对赵州桥的设计,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改进方案?”

孩子们听了,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要在赵州桥上搭一个凉棚,这样还可以给人们遮风挡雨;有的说要在桥上挂些大红灯笼,会令桥更加古色古香,增添朦胧感……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只是学习者,更是一个设计者、研究者,学生兴趣盎然,在学习时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充分地调动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构建生活的课堂,垒筑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是“开放的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当下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把课堂当作生命展示的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学生才有生命力,我们的教师才有生命力!

@_@我是分割线@_@

案例二: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有一段对各种鱼的描写,作者采用排比的方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各种鱼的形态,也许是孩子们对小动物有着一种天生的亲近,大家都很乐意品读这段话。于是我适时引导孩子学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鱼类,能说几种就说几种,让大家猜猜这是哪种鱼?不一会,孩子们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脑袋上长了一个大灯笼,总是提着灯笼游来游去;有的脑袋尖尖的,满嘴都是锋利的钢牙;有的身子长长的,浑身像穿了一件银白色的礼服;有的身子软软的,遇到危险,还会喷出墨汁,然后逃之夭夭;有的……”孩子们一下子说出了好多,毫不逊色于书本的语言,他们所描述的这些鱼,有些名字一下子还真说不上来,于是大家的热情一直延续到了课后,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请教哥哥姐姐,还有的上网查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过程也非常到位,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案例三: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当孩子们已经体会到“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句话中雾多,雾浓的景象后,我设计了一段导语:“站在山上,我们头上漂浮的是雾,眼前掠过的是雾,身边拂过的是雾,脚下踩着的还是雾,雾是那么厚,那么浓,把整个小兴安岭都包围了起来,现在你又有什么新感受想与大家分享?”这时候,孩子们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了:“这真像一幅水墨画,到处充满着朦朦胧胧的美;我真像来到了仙境一样;我感觉自己在洗牛奶浴……”这时的我怎能不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而鼓掌呢!
[反思]:陶行知先生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教

育。” 他用自己的实践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让“学生生活学习

化”,才能诱发儿童的创造因子,萌发儿童创造的幼芽,也只有将“生活化”

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生命在课堂中焕发活力,我们的孩子才能在课堂里

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