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具有动态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师搭成“房子”送给学生,这固然很好。但是学生更能从亲自“砌垒”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选择有利于教学活动化的设计,在活动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可以领会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将“关注学习结果”更多地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而低年级的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对静态的信息窗的兴趣持续时间过短,从而出现一节课中前半段学生兴致高昂后半段学生死气沉沉。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结合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选择数学教材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选择动态性的材料,设计动态的情境,对数学进行活动化设计。

如:一年级的《第几》呈现的是“排队购票”的画面,虽然材料也体现了现实性、有序性和可变性。但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讲,排队购票是很难得的事。而且静止的画面发散不了学生的思维。一位优秀教师的活动化设计值得我们学习。他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森林里要举行音乐会,智多星约了小松鼠、长颈鹿、小狮子、大象一起去参加。(黑板上随意出现小动物的卡片图。)

师:小朋友,你能帮他们排排队吗?(学生动手排队)

(出示学生排出的多种方案,在表述中学生自然用上了第几)

师:假如你也去参加音乐会,你准备排在第几个?说说你的理由

(出示多种方案,表述中用上第几)

师:由于你的参加,小动物们的位置换了吗?他们从第几变成了第几?

让学生在先组内表演,练说

……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有效选择,把静态的信息窗变为动态的生活画面。这样的活动化设计,融趣味性、活动性、参与性于一体,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要与人交流与人分享成果的欲望,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

@_@我是分割线@_@

又如《认识图形》的教学片断中,首先出示用各种图形拼起来的蝴蝶图案,然后拆分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然后让学生上台分类操作,然后逐个出示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圆……让学生形状。接着,让小朋友认形状(书包里的、桌子上、教室里的都行)接着,让学生小组活动,一个摸,一个说。最后把这些形状用学具画出来。想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

这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以“蝴蝶”的图案直接作为导入材料,通过让学生分类、验证、触摸、绘画、举例等各种教学手段,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功的强烈愿望。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将产生深刻的印象。

总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外感内化的交互作用过程,而数学材料在知识和技能的转化中起着穿针引线,外联内引的作用。因此,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对数学学习材料进行有效选择,才能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