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研究

时间:2017-06-24 专题幼教 我要投稿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幼儿园游戏和幼儿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是不一样的。幼儿园游戏是在教育总目标的前提下由教师有组织地开展,它是整个幼儿园课程方案中的基本活动和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要使游戏活动成为有益的活动,有赖于教师对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本文从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意义出发,通过对现阶段教师对幼儿园游戏的介入指导中所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介入指导的策略。

一、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意义

教师的介入指导能发挥游戏对促进幼儿发展的潜效应。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纯粹自发的游戏可能产生双重效应,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缺乏教师指导的,在自然状态下的游戏对幼儿产生负效应的可能比较大,产生的正效应也是零星的、偶发的。然而幼儿园游戏是在教育范畴内提出的,它的发展价值是和正效应相关的,也是与教育目标的相符合的。教师对游戏的规划,不仅能使游戏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地显现,也可以通过在游戏中适当的介入指导排斥游戏的负效应因素。从而使游戏促进幼儿发展价值的正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的介入指导会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动作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游戏水平反应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同一年龄的幼儿园的游戏水平之所以高低不一,先天的因素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游戏技能的指导。常与年长者或游戏技能较强者一起游戏的幼儿,游戏水平提高地更快,这是因为指导本身也是构成游戏的要素之一,即指导者本是也是游戏者。

二、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中存在的两个误区

据研究证明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有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然而在指导过程中,教育者的游戏观将会直接影响其对游戏的指导。如果教师非常重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那么教师就会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对游戏作过多的预设,这样一来对游戏的重视就变成了对游戏的控制;相反如果教师过分重视游戏中幼儿的自由,那么就会导致教师对游戏放任自流,把幼儿园游戏当成在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使幼儿园游戏失去了它的教育价值。

三、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原则

首先要从幼儿的角度看问题,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往。用同理心去体验幼儿理解幼儿,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和他们的心其实可以贴得很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他们的需要,体谅他们的过失,分享他们的快乐。

@_@我是分割线@_@

以一种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以同伴的威信影响幼儿。而不应该用成人的威严来控制游戏,干预游戏,那样只能使幼儿由于害怕而不敢求助,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不敢提出意见,使游戏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

其次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的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游戏状况是不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游戏的动因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的技能也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游戏的构思也不同。因而,在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指导方法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反其道而行,为年龄小的幼儿提供需要较高游戏技能的游戏,为年龄大的幼儿提供要求较低的游戏,都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再次要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游戏的自主性体现在材料的自由选择上。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材料的多样性、多功能性以及与幼儿的互动性。材料的摆放应该是开放性的,这样方便幼儿的取用。开放的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幼儿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材料的被使用率。材料还必须是丰富的,不仅数量多还要种类多以及种类之间的组合和搭配也应该是丰富的。这样才能拓宽幼儿的幼儿对材料的选择余地,才能发挥幼儿游戏时的创造性。另外材料应该具有多功能性,材料的多功能性就要求材料的弹性化,即不仅要求一种材料能由多种玩法,幼儿能根据需要随心所欲。而且同一材料还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要求,变化难易度。最后,材料和幼儿之间应该具有很大的互动性。材料能够吸引幼儿更大程度地参与其中,有更多自由支配材料的机会,能够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动脑、想象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四、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策略

在探究教师在幼儿园游戏中介入指导的策略之前,必须先意识到自己在介入指导幼儿园游戏的角色定位以及清除自己的干预形态。教师是幼儿的观察者、教师是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教师是游戏进程的支持者、教师是游戏评价的引导者。外在干预形态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并部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保持一个外在的角色,来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内在干预对幼儿的干预更直接一些,干预的成分更多一些。这就要根据指导的对象来选择干预的形态的,对与年龄小的幼儿,比较适宜通过内在干预塑造幼儿的游戏行为,而年龄大的幼儿,则比较适宜通过外在干预提供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的游戏方式。

还要把握恰当的介入时机。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通常游戏的介入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主要指教师所希望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不断发展着的游戏层次,专注投入的游戏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取决于幼儿的需要,主要指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是否存在帮助的需求。通常存在一下七种情形正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当幼儿在游戏中难以同他人沟通互动时;当幼儿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当幼儿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当幼儿一再重复原有的游戏行为,很难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时;当幼儿出现负面效应时。

教师介入后如果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有所不大时,教师应该及时的退出游戏。因为过多的干预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适时介入和适时退出都是把握好游戏干预时机的要素。

@_@我是分割线@_@

另外还要把握好教师介入游戏的主观心态,即一方面幼儿确实需要帮助,另一方面是教师确实具备了投入幼儿游戏的热情和精力,两者结合才能是游戏的介入指导发挥最佳的效果。

最后要选择合适的介入方法。在选择好恰当的干预时机之后,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原因就是介入指导的方法是否合适。从师幼关系这一纬度上看,一般的介入指导方法有三种:平行游戏、共同游戏和现实比照。平行游戏指的是教师尽量接近幼儿,并跟他们玩同一种玩具,但两者之间并不产生互动,也不干扰幼儿的游戏,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行为的范型。这种干预方法一般用于低年龄幼儿。共同游戏指教师参与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但让幼儿作为主宰来控制游戏进程,教师只是配合活动,作应答性的反应,并利用时机发问,为幼儿以建议。教师利用共同游戏既不破坏游戏本身的进程以及幼儿原有的构思,又能通过隐性的方式加以引导,使游戏得以继续进行并深入。现实比照是指教师保持旁观者的角色,把游戏与现实世界作联结,将游戏行为与现实行为进行比较,让幼儿想象游戏行为在真实情境中的结果,从而诱导出现实生活经验,以影响游戏行为。这种干预方法一般用于出现负面效应的时候,教师通过游戏产生的负面效应导入现实世界,启发幼儿思考,在从中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谈过:如果我只是指导、要求和限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的力量,而不能成为一种儿童的力量。我必须和儿童们一起游戏。教师的对幼儿园游戏的介入指导,对游戏中幼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只有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好适当的时机以及合适的方法,利用最适当的指导方法才能发挥游戏对幼儿的最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