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还孩子真正的游戏 ——“自主游戏”变革浅谈

时间:2017-06-02 我要投稿


  游戏本该是孩子最为喜欢,教师最为轻松的一个环节,因为这是孩子自发的、自主的,没有任何社会功利目的,只为获得满足和快乐;也无需教师的刻意组织与要求,但在很多时候,一些刻意追求幼儿游戏水平的目的左右了教师的指导,游戏的意义变得本末倒置,问题重重。
  
  一、幼儿“自主游戏”现实的状态
  
  在观摩各班自主游戏环节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进行预约,各班呈现的是较为真实和常态的幼儿游戏场景,我们看到了如下现状:
  
  1、固化的区域与主题。
  
  各班均固定的划分了5—6个区域,橱柜、桌椅、毯子等均有固定的位置。各班游戏主题基本一致:建筑工地、小舞台、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点心店(奶茶铺)。
  
  2、预设的游戏内容。
  
  在每个区域中,幼儿分别挂上了代表角色的挂牌或戴上头饰,每个角色有固定的“忠于本职”的“工作任务”。除了卖奶茶的角色,基本没有幼儿出现随意走动的行为。
  
  3、规则的建立。
  
  一些规则哪怕是幼儿共同讨论出来的,也由于在教师要求的大前提下,规则变成了对游戏的捆绑。如各个游戏区人数的限定,我们在一个中班看到:建筑区域地毯上有四名幼儿在建构,而在附近的舞台表演区,有一排幼儿作为观众在看表演,其中一名幼儿闷闷不乐的表情(鉴于对此名幼儿了解,我从他的表情中读到了不愉悦的情绪),于是形成了一下对话:
  
  M:凡凡,你怎么了?F:搭积木的人满了,我想去玩。
  
  M:地毯上坐不下了,旁边不是有空地吗?
  
  F:已经满了。
  
  M:你很想玩是吗?我们一起想办法吧,你们教室里还有小毯子吗?
  
  F:有的。
  
  M:那你去拿一块,铺在旁边空地上不是可以玩了吗?
  
  (我用不同的语言重复了这一意思,但孩子始终不肯去玩。老师过来解释道:建构区人满了,我就让他来做小观众。然后老师拿了毯子铺好,让凡凡去玩,凡凡立即起身去玩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那些“无谓”的规则阻碍了孩子自由选择游戏的快乐,即便是合理的、又能满足孩子游戏需求的建议,因为不是自己的老师,孩子也坚持拒绝,孩子所判断的“可以”或“不可以”不是源自于建议本身,而是提建议的对象。
  
  4、单一的摆弄材料,缺乏情境性的交流对话。
  
  三个年龄段的幼儿的游戏状态没有凸显年龄差异与游戏水平,均为单一地摆弄材料,缺乏一定情境的交流对话,各班均有多名幼儿出现因为所处的区域没有生意而发呆的现象。
  
  二、“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落差。
  
  1、教师现存状态:“游戏”与“学习”无本质区别,只是内容的变动,“学习”与“游戏”的规则一致,均由教师制定或形式上与幼儿商讨,在教师的心中有一些规则成为了根深蒂固的准则。
  
  2、幼儿现存状态:接受现有“游戏”的状态,觉得应该是这样,不再思考我可以怎么样。由于固化了区域与主题,且预设好了游戏的内容,当幼儿在被要求下参与游戏时,游戏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幼儿在现有的游戏情境中并没有自主的权力,角色间缺乏交流,无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运用,谈不上“游戏能力”。
  
  三、实践的变革。
  
  ★第一次尝试:
  
  我来到一个大班,我问孩子们,平时的游戏是怎么玩的?孩子们回答是:每个人挂一个角色牌,然后就到点心店或是其他几个地方进行游戏。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即开展开的游戏与平时的都不一样,不需要挂牌,老师只说两个要求:一是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报纸和纸盒,你们在游戏的时候可以随便使用;二是注意安全就行了。
  
  这些话一说完,孩子们很惊讶,迅速四散走开,几个男孩迅速拿着一些木质积木在地面上摆了起来,一群孩子在教室中央走动兴奋了两分钟后,活动现场状态:
  
  1、剪纸
  
  一个孩子来问我是否可以剪纸,得到肯定答案后,12名幼儿开始坐在不同的地方剪纸。
  
  2、抢盒子游戏
  
  五名幼儿取用了纸盒,将纸盒平铺在地面上,1名幼儿哼唱歌曲,歌曲一停,开始抢盒子,是“抢椅子”游戏的变形。
  
  3、卖报纸
  
  一名幼儿去取了报纸,并拿着报纸在教室内走动,喊着“卖报纸”,“买报纸”的幼儿接过报纸的同时,将空着的手放进“卖报纸”幼儿的手中,意思是“付钱”。
  
  四名幼儿取报纸,并将报纸放在盒子内,进行“卖报纸”。
  
  4、建构游戏
  
  建构木质积木:2名幼儿用木质积木造房子,一边建构,一边用一根长木头作为榔头敲一下。
  
  建构塑料积木:4名幼儿围坐在桌子边进行雪花片的建构,四人无语言交流,自己搭建。
  
  “敲木头游戏”:2名幼儿在地面放置4块积木,盘坐着,人手一块长积木,用长积木在4块积木边进行敲打,哪边的积木先倒地,哪边算赢。(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
  
  5、其它情况:
  
  两名幼儿在教室内徘徊了10分钟,没有和同伴一起游戏,也没有取用任何游戏材料,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10分钟后也开始剪纸。
  
  情况综述:教室内的橱柜和桌椅从游戏开始到结束基本都维持原状,一些柜子都靠在墙边,近一半的孩子在剪纸,所坐的桌子都没有摆放好,全体孩子所用到的材料是积木、手工纸、剪刀、桌椅和纸盒、报纸,日常自主游戏时的大多数材料都没有被运用到。
  
  情况分析:孩子们在突如其来的“自主权”面前,表现出兴奋但不适应,长期被规则约束的孩子无法大胆的想象究竟哪些是可以的。
  
  ★第二次游戏:
  
  在第一次游戏的基础上,基于幼儿因游戏场地与要求过大的变动而行为受限的问题考虑,第二次游戏除了安全的要求外,我们将区域和橱柜、桌椅等恢复成日常游戏的状态,并提示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是否需要挂“角色”牌。

@_@我是分割线@_@  

  幼儿出现截然不同的状态,期初一半的幼儿跑到挂牌处,老师说了声:也可以不挂牌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除了三名幼儿留下坚持挂牌外,其余幼儿一哄而散,这三名幼儿中,其中两名就是在第一次游戏中前10分钟没有开始游戏的,此刻孩子脸上流露出的是终于找到游戏“归属”的满足感。活动现场状态:
  
  1、“卖报纸”
  
  5名幼儿利用纸盒和报纸,进行卖报纸的游戏。在将报纸卖出时,以语言和动作完成付钱,没有实质的钱币。
  
  2、建构游戏
  
  建构木质积木:2名幼儿用木质积木造房子。T:你们在做什么?C1:在造房子。T:为什么要造房子?C1:可以卖房子。C2:造了房子自己住。
  
  建构雪花片等塑料积木:4名幼儿围坐在桌子边进行雪花片的建构,四人有语言交流,介绍了自己所搭的物体是什么。
  
  3、“剪纸”
  
  10名幼儿围坐在三张桌子边,利用剪刀和手工纸进行剪纸游戏。
  
  4、“制作钱币”
  
  8名幼儿利用报纸和记号笔进行钱币的制作。钱币的形式:有圆形的钱币、有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钱币。在钱币上有不同的数字。C1幼儿在钱币上依次写上数字,数字从小到大。T:你们在做什么?C1:在做钱。T:做钱来干嘛?C1:用来买车。C2:我们可以买报纸。
  
  虽然在第二次游戏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孩子们大胆运用材料创生游戏内容,但就8名幼儿制作“钱”的活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制作”区别于平日游戏中在点心店捏橡皮泥“制作”的不同,虽然所看到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仿的,但背景意义截然不同,这是孩子们自发的,充满乐趣的,他可以大胆的在报纸上写上很大的数字变成钱的金额,可以随便怎么剪,这些均由孩子决定,这就是“游戏自主性”的体现。
  
  四、“变革”带来的启示
  
  1、教师正确游戏观念的逐步树立。
  
  先从追求幼儿游戏水平这一目标中跳脱出来,从重视游戏的结果转化为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将自己的活动组织经验“置零”,以安全与快乐为大前提,给予幼儿游戏的充分可能性。
  
  2、适当提供半成品材料。
  
  在游戏中,不需要老师预设材料的玩法和游戏的过程,要肯定孩子所创造的新颖的游戏方式与内容,所以在提供材料时,对中大班的孩子来说,半成品或一些游戏指向不明的材料更能刺激幼儿想象,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游戏内容的兴趣。
  
  3、游戏区域、材料、规则的可变动性。
  
  孩子是游戏的“主人”,游戏的场地与内容他们有决定权,只要在安全大前提、同伴认可的基础上,孩子可以自己变动橱柜、地毯等一切区域内的东西。游戏规则同是如此,孩子之间可以共同确立规则,这一规则甚至可以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变更,只要游戏的双方觉得合理并认可,那就不需要教师这一游戏的“第三者”的介入。
  
  “突如其来”的变革,虽没有看到“自主游戏”太多发展的成效,但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从“现实状态”到“理想状态”的可能性,只要我们真正让心灵蹲下来靠近孩子、尊重孩子,勇于抛弃那些阻碍孩子快乐的“经验”,从零开始,还给孩子真正自主的游戏,我们坚信:老师和孩子的发展“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