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实际的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时间:2017-03-22 我要投稿


  家庭、学校、社会都十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可是有的家长只关注子女的学业和身体健康,而置心理健康于不顾。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不合格的!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如若不然将来有可能要出现大问题。欲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首要的是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这里我们推荐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标准,仅供每位家长参考:
  
  1、满意的心境:心理健康的孩子对自己,包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总感到相当满意。他们总是乐于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聪明才智虽然各不相同,但没有心理障碍,其智慧能充分发挥出来,并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盲目地为自己长得丑、不够聪明而羞愧万分,或者总嫌自己命不好没上一个好学校,或者总抱怨他人不给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而终日苦闷失望,怨天尤人,以致把学习和生活看成负担,就不是心理健康了。
  
  2、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孩子均有自己的伙伴,总乐于和别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均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做出一定的个人牺牲去谋取集体的幸福。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与集体格格不入,没有伙伴,不愿意和别人来往;或者不会以诚恳、谦逊、公平、宽厚的态度待人,不会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而和别人吵闹,不尊重人;或者没有充分的证据就轻易地怨恨、敌视他人,总认为别人是靠不住的;或者认为别人是可以欺侮的,总想糟蹋别人以取乐,这就不是心理健康了。
  
  3、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基本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它为中心把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人生观和信念作为人格的核心,一般来说是很少变化的,而个人具体的需要、愿望等,则会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总是与其人生观和信念相一致,并受其制约的。如果不是这样,欲望背弃了信念,私欲和良心相冲突,行动和思想互相矛盾,主体的自觉意识统一不了这一切,就会导致人格分裂(所谓人格分裂,就是一个兼而有两重或多重相互对立的人格特征,随着个人所处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交互出现,分别表现其片面的人格),这就不是心理健康了。这样的人,一阵子慷慨大方,一阵子悭吝小气;一会儿待人温柔宽厚,一会儿又冷酷无情,过后却又悔恨自责。
  
  4、正确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孩子对自己均有比较切实的了解,有着正确的自我观念。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因为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才能努力地发展自己。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自视甚高,去做他力不能及的事,做不好就责怪环境,或者把过错推诿给别人;他可能自轻自贱“自作孽”,甚至对自己命运漠不关心;他还可能自觉形惭,不肯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地学习、生活。这样的孩子当然不是心理健康了。
  
  总之,心理健康的儿童是高高兴兴地学习和生活的,是有自己的友伴并乐于和别人交往的,其健康的心理与人格是统一的,是能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是能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的。
  
  以上几项是儿童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也是家长引导孩子改善心理状况、增进心理健康的目标。当然,并不是除了这几项之外就没有别的标准了。心理健康与否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智能、情感、行为、性格等各个方面。因此,评价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必须进行综合评定,绝不能以偏概全,草率评判。(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