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积木搭建游戏中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时间:2017-07-21 我要投稿


  幼儿园的建构游戏是指在幼儿园建构区域进行的,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与建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塑造物体形象、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具有动手操作的特点。积木是建构活动中最常用的材料,深受幼儿喜爱,它本身隐含了数学领域中的数、形、量等特点,是很好的游戏和学习的材料。
  
  当前,很多幼儿园老师关注的只是幼儿建构的结果,忽略了在建构游戏中帮助幼儿运用和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提高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根据积木这一材料的特点,对幼儿在积木搭建游戏过程中数学经验的学习、应用和积累进行了观察和有针对性地指导,提升了幼儿的在建构活动中数学经验的运用能力,促进了建构技能的发展。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转变观念,增强组织幼儿建构游戏的目的性
  
  在《指南》精神的指导下,我一改过去在建构游戏中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关注技能忽视数学经验的应用的做法,在活动前能主动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规律和发展目标;在指导建构游戏时重视与数学领域知识进行整合,目的性不断增强;在观察幼儿建构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细节部分所呈现的数学经验;在活动后针对幼儿搭建的作品重点分析幼儿前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活动中新增的数学经验,为下一次活动材料和指导策略的调整做好铺垫。
  
  (二)细心指导,凸显组织幼儿建构游戏的针对性
  
  1.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外形特征,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
  
  《指南》中数学认知的目标中提出: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在老师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因此,在组织建构游戏前,我带幼儿实地参观或者向幼儿提供实例或图片,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实物或画面信息并用语言进行描述,如:“升旗台是正方形的,栏杆是长方形的、旗杆是圆柱形的;升旗台最底下的正方形比较大,第二层比较小……”
  
  2.启发幼儿选择适宜的积木,使建构的作品更接近于实物
  
  在充分观察了解建筑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鼓励幼儿学会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数量和排列方式来选择合适的积木进行模拟建构,有助于幼儿建构技能的提高和游戏进程的推进。如:江滨公园有一个升旗台,竖着一根旗杆,按幼儿以往的做法是用一根纸棍插在升旗台上表示旗杆,几乎不用动脑就停止了对旗杆的搭建,幼儿搭建旗杆的技能始终没有突破和提高。在开展课题研究后,老师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升旗台上旗杆的特征,发现旗杆像圆柱体,下面比较粗,越往上越细。在了解了旗杆的特征后,老师启发幼儿思考:你认为什么形状的积木可以用来搭建旗杆?幼儿很快就确定圆柱体积木适合用来搭旗杆。他们在选择圆柱体积木的时候还专门将积木分成粗的、较粗的、细的三堆,然后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就粗细不同的圆柱体积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交流和调整。很快,一根形象逼真的圆柱形旗杆就搭好了,孩子们开心极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已经具备了形状、粗细、高矮等相关的数学经验,但由于实际应用能力欠缺,所以影响了游戏的进程,经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很好地运用了前期的数学经验,同时也积累了搭建旗杆的经验。
  
  3.指导幼儿学会看图,运用数学经验模拟建构
  
  从幼儿的构建过程来看,孩子们从照着立体结构造型的范例或者实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来对模拟建构,然后逐渐地开始学习照图模拟,学会观察平面图纸,并将图纸中的造型想象成立体结构造型。因此,我提供了一些关于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图书和交通工具图片,指导孩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分析物体的结构,然后进行想象和建构。如:城堡的围墙很厚实,围墙上有垛口,垛口之间的间隔距离是一样的、屋顶是锥形的……我及时肯定幼儿的发现和创造,并通过集体点评的环节将个别幼儿的看图建构新经验与他人进行分享,促进了个别经验向集体经验的转化。
  
  (三)梳理概括,提升幼儿积木搭建游戏中的数学经验
  
  《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幼儿园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但是在我尝试将幼儿的数学活动与积木搭建建构游戏相整合后,幼儿的空间概念和数学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获得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1.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在活动中,幼儿感受了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状特征,并能识别并用语言描述;能用各种积木、纸盒、拼板等各种形状材料进行建构;幼儿学会了图形之间的组合,如把两个直角三角形组合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梯形。
  
  2.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更加丰富,初步学会了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
  
  问题。如:新华书店建在喷泉的左边,县政府大楼建在喷泉的后面。
  
  3.幼儿感知和理解了材料“量”的特征。如:积木的大小、多少、高矮、粗
  
  细、长短等量的特征,能够用相应的词汇描述这些积木特征,在建构时能够根据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材料。
  
  4.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进行搭建活动。如按颜色间隔排列的围墙、按形状间隔排列的围栏、按积木数量来合理安排城墙上垛口的距离等。
  
  5.幼儿在积木搭建过程中乐意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对所建构的物体进行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如在建构一座指挥塔时,孩子们先后进行了三次的调整:
  
  第一次:利用圆柱体和KT板搭建的楼很高、很稳,但是太大了,乐乐表示要搭细细高高的指挥塔。
  
  第二次:利用长条积木做支柱,虽然样子符合了乐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倒了,很不稳固。
  
  第三次:利用细长条积木,垒成井字形,样子细细高高、且根基稳固,成为了最牢固的指挥塔。
  
  从孩子们前后三次的建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积木的不同排列组合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且对于积木的使用不断有着新的想法,如细长条的积木只要拥有一个稳固的地基,就能保证指挥塔的牢固性。孩子们从中感悟到只有材料的合理运用,才能搭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些关于材料的运用和建构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老师可以包办代替的,只有在不断的思考尝试中,才能被孩子自我验证、自我提升。
  
  6.形成了运用数学经验分类收拾摆放材料的好习惯
  
  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以往幼儿在收拾材料的时候,通常把建构作品一推,然后再用篮子装,虽然老师会提醒孩子们分类收拾,但他们一般是按材料的质地分类,即按积木、积塑、花片、辅助材料分别装在不同的篮子里,这种收拾材料的结果给幼儿选择和拿取所需的材料造成了不便。于是我引导幼儿按积木的不同形状、大小、长短、厚薄和材质来分类收拾摆放,对幼儿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为了让孩子们形成材料固定位置摆放的习惯,我还引导孩子们根据橱柜的高矮、宽窄、长短来放置相应的积木并贴上标记,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收拾整理玩具的习惯,又便于取放材料,在收拾玩具的过程中又不断积累和应用数学经验,促进了空间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可见,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和反复操作,而建构游戏具有动手操作的特点,因此把数学知识与建构游戏相结合,既丰富了幼儿的数学经验,又能够运用数学经验解决建构游戏中的问题,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创造的品质,促进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