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保活动实录:垃圾分类

作者:聚优时间:2017-09-06
近一段时间,活动区的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对自己用过的物品和废弃物不愿意整理,经常是由保育员老师收拾。看到这种情况,我与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讨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怎样?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承认扔了垃圾,也感觉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很不舒服,于是用了很长时间把活动室整理好了。(幼儿不愿意收拾活动区,是他们在共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一方面增加了保育员老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贵的是,教师能深入挖掘这一问题所蕴涵的教育价值,让幼儿通过对脏乱环境的真实体验,自觉地去爱护环境。)

在这次讨论结束以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垃圾”这个词用得很多,他们不管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就说“这是垃圾,应该扔掉”,有的时候还把一些仍然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扔掉。对此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这些他们扔掉的东西捡回来,在区制作成一些楼房、汽车什么的。孩子们看到我的做法也效仿起来,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纸筒娃娃、花瓶、飞盘等。这时候孩子们感到了迷茫:这些不是我们认为没用、要扔掉的东西吗?怎么又变得有用了呢?到底什么是垃圾呢?为此,我们又一次展开了讨论。(有时教育活动并不一定要依靠教师的语言去推动,教师的行为同样可以促进活动的开展。当教师的行为引起了幼儿的关注及认识上的冲突时,他们就容易去思考,去探究,关于“垃圾”的活动也就由此逐渐扩展开来。)

什么是垃圾

多数孩子都说我们班里有许多垃圾,雨航反对:“那不是垃圾,是废旧材料,做东西用的。”刘迪说:“废旧材料就是垃圾,因为它是不要的。”雨航又说:“为什么不要?这些都是我们从家里带来的。”王赫也说:“这些都是有用的,能做很多玩具呢。”

那到底什么是垃圾?

“苹果皮和核是垃圾。”

“废纸是垃圾。”

“喝过的酸奶盒是垃圾。”

“青菜切掉的部分是垃圾。”

……

是不是垃圾?怎么进行判断呢?

“不要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就是垃圾。”

怎么来确定这个东西要还是不要,有用还是没用?

刘迪说:“扔进垃圾筐就是不要的。”王赫反驳说:“那些牙膏盒,还有一些纸盒都是爸爸妈妈要扔掉的,可是我们拣回来就能做很多东西。扔掉的能算是垃圾吗?”几个孩子围绕这个问题争论起来。看到孩子们这种互相辩驳的认真劲儿,我及时

@_@我是分割线@_@

给予了肯定,并说:“我们整理一下教室,把你认为没人要的垃圾找出来,把认为有用的东西做成你想做的东西,布置在墙上。这样大家就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垃圾,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再利用了。”(到底什么是毫无用处的垃圾、什么是可以利用的废旧物品,幼儿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即使是成人也不容易说清楚。教师用环环相扣的提问试图引导幼儿区分概念,其实,让幼儿体验到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相互辩论,比让的儿知道它们的科学定义更重要。)

活动结束后,我想,在孩子们对垃圾有了很多真实的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教育的契机,达到《纲要》上所规定的“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初步的环保意识”的目标。于是,我对活动进程进行了初步的设计:了解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活动的进展来自于幼儿兴趣与教师支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在推动活动开展时,必须明确该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同时要对这个活动的发展前景提出一定的设想。)

垃圾的旅行

活动区的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整理好了自己用过的物品,垃圾筐装满了垃圾。我边收拾边自言自语道:“这些垃圾都装满了,应该把它们放到什么地方去?”几个和我一起收拾的幼儿说:“应该倒到垃圾车里,小动物园旁边就有垃圾车。”于是,大家提着垃圾来到了垃圾车旁。这时候正赶上保洁工准备推走车。孩子们马上跑过去说:“叔叔,您把垃圾倒哪里去?”叔叔说:“垃圾站。”“垃圾站是什么?”孩子们提出了疑问。其实这正是我设计的活动——“垃圾的旅行”所要回答的问题。

大家随着叔叔来到了幼儿园门口的垃圾站。孩子们边看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边思考这个垃圾站怎么没有那么多垃圾。对于垃圾回收、再利用,我也不太了解,于是我请孩子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这儿,我们很难看出到底是孩子的兴趣,还是老师的引导,推动着活动的展开。)

星期四,大家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东西。许多孩子都说垃圾只能送到垃圾场,而雨航却说垃圾可以回收。我说:“我看了刘迪妈妈从网上查找来的资料,这里还有许多书,大家可以分组研究一下。”于是,一部分孩子和保育员老师一起看书,一部分孩子听我介绍刘迪妈妈拿来的资料。由于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内容很新鲜,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很投入。我的介绍结束以后,大家又来到了看书组。见我们加入进来,看书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给我们做起了介绍,垃圾产生、回收、再利用的全部过程,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当幼儿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时,他们的思考就会变得积极而主动。这正是幼儿研究式学习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听着、看着,王赫突然说:“从书里就能知道我们想知道的事情,真不错。”刘迪说:“从网上也能知 道。我妈妈就是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刘迪这么一说,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好像不太相信。我说:“是呀,许多我们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就可以从书上找到,或者就像刘迪妈妈那样上网。”为了让看书组的孩子也能体验到网络在信息提供方面的快捷、丰富,我鼓励与我一组的幼儿也把网上查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交流中,两个组幼儿都很高兴,于是,我又趁机提出了“如果我们还想知道更多的东西,到哪儿去查”的问题。(相互的交流使幼儿真实地认识到了获取信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渠道,并萌发了亲自试一试的愿望。于是,教师抓住了培养幼儿获取信息能力的大好时机,有目的地提出了新要求。;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愿望,又使幼儿的研究活动从关注内容拓展到了关注方法。)

星期一,孩子们带来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从图书馆复印的,有的是从网上查到的,有的是家长帮助摘抄的……这些材料中有许多我从不知道的东西,像垃圾的四种处理方法、我们国家采用土埋法的原因、国外垃圾的处理、人们为垃圾做出的贡献等等。我们把这些材料布置在墙壁上,让大家分享。(孩子们的这种学习不仅是互动的,而且是多种渠道的。从学习方式来说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_@我是分割线@_@

孩子们急于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其他人,我就顺势引导:“我们知道了很多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向幼儿园发出了倡议.是不是还应该让更多的人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孩子们听了之后都积极地响应。(在此,我们又一次看到幼儿的兴趣与老师的引导。)

社会实践活动一一环保宣传

宣传什么呢?孩子在议论:

“垃圾分类。”

“保丽龙可以回收。”

“废旧电池不要乱扔。”

“宣传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老师概括了一下。

“什么是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刘迪问。

“我们可以先去调查呀”老师又引导了一下。(学会选择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当幼儿想当然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幼儿选择最佳方案。)

调查这个词对孩子们来说有些陌生。我解释道,我们可以到人比较多的地方,向他们提出你的问题,看看这个问题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不知道,然后再确定宣传的内容。

调查什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在这方面毫无经验,于是我说,假如是我,我会问您知道电池会污染环境吗?孩子们听到我这样问,一下子就说开了。(提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的幼儿对原有经验进行整理,并通过逻辑推理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选择和价值判断。确定调查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幼儿认知发展的过程。)

“您知道保丽龙能回收吗?您用完的快餐盒放在哪里?”

“废旧报纸能回收吗?您家的报纸怎样处理?”

“您知道旧报纸可以变成再生纸吗?您用过吗?”

………

这时候,许多孩子要求马上就去调查。我想,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进行调查,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也应该让他们养成做事前充分准备的习惯,因此,我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而是进一步问道:我们到什么地方去调查?怎样记录?每个人要调查几个人?(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着活动的展开。这样做更有利于幼儿学会有效的工作“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讨论之后,调查的地点确定在

@_@我是分割线@_@

就近的北海公园。另外,大家还研究了“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应该怎样问’,最后的结论是大家可以有不同的问题,但是每个人必须问同样的问题,这样记录才能有效。至于记录表,大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初步设计出记录表之后,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每个人都制作了一张非常好的记录表。(幼儿的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会除了兴奋还会显得盲目,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把握方向,以免因简单、轻率的决定而使活动流于形式,使幼儿丧失更多、更有价值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刚一进公园,孩子们就兴奋起来。听我简单地提了几点要求之后,他们就各自寻找自己的调查对象去了。

王赫一进门就找到一位老奶奶,并客气地说:“奶奶,对不起,打扰您了,我想问您个问题行吗?”老奶奶同意之后,王赫接着问:“保丽龙可以回收吗?”老奶奶说:“不知道什么是保丽龙?”王赫告诉她;“保丽龙就是我们用的快餐盒。”奶奶回答了问题,他很高兴地记录着。过了一会,工赫又与另一位老奶奶交谈起来,样子很是亲热。就这样,边走边问,活动结束时他一共调查了15人。

颜熙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小女孩,但是今天的表现让我吃惊。最初我想鼓励她和其他小朋友合作,以降低活动的难度。没想到她愿意自己行动。活动结束时,她也采访了十几个人。(老师有时需要不断在活动中观察、了解、认识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一活动中,实地调查前,教师对孩子的一系列支架行为,激发了孩子的潜力,使得孩子做得比其自然发展要好。)

调查活动结束了。在回去的路上,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此时孩子们似乎不太关心自己调查的结果,而更注意活动的形式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比如怎么能问到更多的人、怎么能记录得清楚、游人是怎么评价的。(表面上看,幼儿此时的关注点似乎已经偏离了此次活动的目的——了解游人对环保的认识情况,但实际上是更接近了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即发展幼儿运用简单的方法获取必要信息的能力。幼儿的感受与交流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调查的方法与技巧,探究意识与能力也正在提高。)

回到幼儿园,我请大家对调查结果做了初步整理。经过简单统计,孩子们对“什么样的问题知道的人多、什么样的问题知道的人少、还有那些问题大家不知道”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比如,“电池会污染环境吗”、“报纸可以回收吗”知道的人很多,“北京周边有多少座垃圾山”没有人知道。经过初步分析,孩子们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游人都知道。

对调查活动做了简单的分析之后,大家就“哪些问题游人可能不知道”进行了一次讨论,并建议再去调查一次,以期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我想,本次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调查结果的精确性,而是要将调查作为一种手段介绍给孩子们,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

@_@我是分割线@_@

态度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同时为下面的宣传活动做必要的准备。况且,通过这次调查,孩子们对“什么样的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大家不知道”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调查。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孩子们愉快地认同了我的观点,于是,我们很快就明确了接下来的宣传活动的内容:把我们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告诉大家。(在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发挥好主导作用,就不仅要仔细研究幼儿,还要认真研究活动进展中的每一个环节,判断其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围绕活动的主线选择对幼儿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孩子们提议把自己想说的画成一幅幅宣传画,贴到公园的墙上,让大家来看。“但是,乱贴宣传画不但是在破坏环境,而且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也是不合法的。”我向孩子们作了解释。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便否定了张贴宣传画的主张,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画宣传画的想法。怎 么办?最后,孩子们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这些画送给游人,让他们带回去宣传,同样可以一传十、十传百,起到宣传的作用。孩子们的执著令我感动。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从各方面提供了帮助。孩子们有了老师的支持,很快就完成了作品,并—一讲给我听,我成了第一个接受宣传的人。

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大家又一次来到了北海公园。这一次,孩子们是带着希望和成功的心情来的。活动开始了,只见他快速走到游人跟前,举着自己的作品做介绍。游人们认真地倾听着孩子们的介绍,对孩子们的行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一些孩子们为自己的成功兴奋的时候,也有个别孩子的宣传画始终没有送出去。于是,活动结束的时候我说:“陶老师还没有宣传画呢,可以送给我吗?”他们一听说有人主动索要他们的作品,很兴奋,忘却了刚才的失落。我被所有的孩子感染着,向每一个孩子祝贺着(培养孩子是全社会的责任。当幼儿被激发起关心社会的热情时,我们必须用同样的热情关爱他们,令他们感受到自己行为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这种感受的获得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强化,使他们更乐于关注自身之外的人与事,有助于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孩子们的兴奋延续到新年。我和孩子们一起举办了一个关于环保的新年汇报活动。汇报那天,孩子们请家长观看了我们共同设计的图文并茂的展板,向家长介绍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和感受。在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把自己画的一本有关环保的图书送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在新年汇报活动中,家长们自始至终沉浸在欢乐之中。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