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常见的镜头术语有哪些

时间:2023-06-15 14:25:56 赛赛 摄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摄影中常见的镜头术语有哪些

  镜头是编剧、导演、摄像师、制片人之间的共通语言。镜头往往代表着某个主体(通常指某个人)在取景框中的大小尺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摄影中常见的镜头术语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差现象(Chromatic Aberration)

  相机镜头是用白光来形成影像的,而白光则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组合而成。虽然同是电磁波,不过不同波长(颜色)的可见光在穿过玻璃时会有不同的速度,因此亦有所谓不同的折射率。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只要利用菱镜便可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波长)的光线。

  相机镜头由玻璃构成,利用折射原理将可见光聚焦而成为影像。光线穿过镜头后,有机会出现类似菱镜的效果,不同波长的光线不能在同一焦点上聚焦,在影像上形成色散,即是所谓的紫边现像。大家可以透过下图了解镜头的色差如何在影像中央及边缘形成色散现像。

  理论上色散在影像中央及边缘都可以发生,不过由于边缘的光程较长,因此色散也就特别明显。由于短波长的折射率较高,因此紫色对色差也特别敏感。由色差而形成的紫边,通常可以在画面边缘看到,而由于紫色折射得较多,所以紫边一般都是由内向外扩散。此外,远摄镜头的光程长,色散的现像也就特别容易看到。

  为解决色差问题,镜头厂商就想尽办法从镜片的构造入手,包括采用不同折射、散射特性之镜片组合。佳能早就成功以人工萤石晶体(CaF2)的低色散特性大大减少镜头色差,其于1969年推出首支采用萤石镜片的超远摄镜头FL-F300mm f/5.6。时至今日,萤石镜片及UD超低色散镜片已广泛采用在佳能高质素EF镜头内。两片UD镜片相等于一片萤石镜片的减色差效果,而一片超级UD镜片则可提供相等于一片萤石镜片的效能。

  桶状变形(Barrel Distortion)

  亦可称为负变形(Negative distortion),这是一种成像缺陷。桶状变形的影像像点会随着与中心点距离之增大而移位。令影像中的“直线”中段向外弯曲,两端则向中心弯曲变成 “曲线”。所以,方形物体的影像会变成四角向内收缩,边线中段则向外凸出,好像一个木桶,因此被称为桶状变形。

  通常,随着镜头视角的扩大(亦即焦距的缩短),桶状变形会变得愈来愈严重。具体点说,广角镜头所拍得的影像,便最常出现桶状变形现像。下图是一幅以24mm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明显地照片的边缘位置向内弯曲了。

  而且,如果用鱼眼镜头拍摄,影像更会变成圆形。

  虽然桶状变形是种成像缺陷,但若果使用洽当,却可以拍出很特别的照片。视乎的,是摄影者的创意及运用镜头的经验!

  像场弯曲(Curve of field)

  CCD/CMOS是一个平面,但镜头投射的像场却是略曲的,这个现象可用以下图片解释。

  这是略为夸张化的像场弯曲,由于光轴的距离一致,实际上两边对象的对焦点会比中心略前,所以收缩光圈加长景深,可以改善情况。

  假设镜头前有三个对象,位置保持在一个平面上,镜头以中间的对象对焦。此时,两旁的对象与镜头的距离其实比中间距离略远,到达相机内的平面时,便会在平面略前部份焦聚,使得中心两旁的对象显得模糊。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光圈收缩,增加景深,令镜片周边的影像也进入对焦范围。光学设计上,也可用特殊镜片修正令曲率降低。

  衍射现象(Diffraction)

  当光线通过一些窄蓬或小孔时,物体边缘会出现光波分散的现象,这种光学现象便称为“衍射”。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当光圈太小时衍射现象便会出现,令影像边绿位置变得松散。这是一种光波的基本特性,与镜片的光学质素无关。

  而且,衍射也会导致数码相机出现紫边现象。

  眩光(Flare)

  亦称为“鬼影”,是在相机和其他光学仪器内,由于镜片表面、镜筒内壁或机械零件表面反射而产生的非成像光线。

  射入CCD(或传统相机的菲林)的眩光会令影像全部或局部亮度增加、反差度降低而产生灰雾,使画面变得平淡而欠缺质感。有时更会发生二次或多次反射,使影像变得更加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当在背光的环境下拍摄时,由于有很大部分的光线会直接射进镜头内,眩光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焦距(Focal Length)

  简单点来看,数码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等同一片凸透镜,将自景物反射出来的光线聚焦在感光组件(焦平面)上成为一个清晰的画面。不同曲率的凸透镜,能够将光线聚焦在不同距离后的焦平面上,而且曲率愈高的凸透镜,聚焦时所需要的距离也愈短。为统一起建,在物理学原理上,凸透镜的曲率便以透镜将自无限远投射过来的光线聚焦到焦平面时,透镜与焦平面之间的距离来计算,这个距离便称为焦距。焦距愈长,曲率便愈低;焦距愈短,曲率便愈高。

  数码相机的镜头等同凸透镜,而且镜头在变焦时更相当于改变凸透镜的曲率,因此变焦镜头的实际焦距多数以一个范围来表示,例如 24-105mm。利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摄影师可以营造出不同透视感、不同景深的照片。焦距愈长的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带有较大压迫感,景深也愈浅。相反,焦距愈短的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透视感愈强烈,景深也愈深。

  焦距变换比率(Focal Length Ratio)

  目前大多数单反相机采用APS-C画幅的传感器,由于其影像面积小于菲林的影像面积(即小于35mm),所以当同一镜头安装于APS-C数码单反后就会因为视角变小而变成更长的焦距镜头,令原来的镜头焦距和视角数值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此,相机生产商便通过“焦距变换比率”来让用家可以了解镜头的实际视角与等效焦距。

  焦距变换比率可以由CCD面积与菲林面积的比例来进行计算。举例说,与35mm菲林的成像面积比较起来,当CCD的成像面积是8.45.6mm时,其边长仅相当于35mm菲林的1/4。因此,50mm焦距的镜头,当安装上去就会变为200mm的长焦镜头。

  以下是焦距变换比率的计算公式:

  菲林边长/CCD边长=焦距变换比率

  镜头原焦距x焦距变换比率=镜头于数码机身上的等效焦距

  以变换比率为1.3的佳能EOS 1D MARK IV及一支17-35mm的镜头为例,镜头于机身上的等效焦距将会变为22.1-45.5mm。

  当然,最理想的CCD面积应该与35mm传统相机所产生的影像面积(36mm x 24mm)一致,而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全画幅DSLR受到热捧的原因。

  最佳光圈值(Optimum Aperture)

  指镜头在正确对焦的CCD(或菲林)平面上能产生最清晰影像的光圈值。以大多数优质镜头而言,最佳光圈值是将其最大光圈值缩小一至二级。举例说,当用一支最大光圈值为f/2.8的镜头进行拍摄时,得出的影像质素应以 f/4.0或f/5.6光圈为最佳。

  理论上光圈孔径愈大影像质素会愈好,但由于像差会随着孔径的增大而急剧增加,使影像质素变差。另外,光圈太小则会产生衍射现象(在数码摄影中,小光圈更会增加曝光时间,使影像出现噪声现象)令影像像质降低。因此,最佳光圈值便是避免以上两种现像出现的平衡点,亦即最大光圈值低一至两级。

  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

  用来聚焦的镜片构造最简单的就是球面镜,球面镜的意思即镜片的弯曲率呈圆形,可以理解为一个正圆球体的其中一个部分,因此就称为球面镜。实际上,球面镜不能将所有光线聚焦在同一点,透过镜片边缘进入的光线会偏离焦点形成像差。尤其在大光圈的时候,有较多光线可以通过镜片。最明显就是一些光点会虚化成一团光,这是由于边缘位置进入的光线与中心聚焦的偏差较大所致。

  要改善这种问题,可以将光圈收缩。而镜头设计上亦可以利用特别的凹、凸透镜组合修正折射角度。现代镜头则爱用非球面镜来修正这种问题,尤其是对于恒定大光圈的镜头,镜片直径大、球面像差也越明显,所以有些高级镜头可能有多达三片非球面镜。

  非球面镜利用镜片边缘曲率与中央部份曲率的差异,将聚焦于前方的光线移后到正确的对焦点,令成像更加锐利。

  在评价一款镜头时,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像散”、“桶状变形”、“色差”、“眩光”等专有名词,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决定一支镜头的优劣上又起到了那些决定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来逐一分解。

  像散(Astigmatism)

  在测试镜头时常会看中间及边缘的成像质素,几乎可以肯定,越接近边缘的影像质素约会下降,而这是由于水平面光线和垂直面光线聚焦在不同焦点上所引起。

  根据现代物理学原理,光线以波动能量形式传播,而且相对光线的传播方向,光波震动的方向是四方八面的。如果用向量(Vector)方式理解,一束光线可分为水平方向震动和垂直线方向震动两部分。当光线从偏离中轴的斜角度射入,有机会出现水平面光线和垂直面光线聚焦在主轴不同位置的误差。此时两个焦点之间所产生的影像会变得模糊,边缘像渗开一样。

  偏离中轴进入镜片的光线可分为水平面光线(橙色)和垂直面光线(绿色),而它们各自的焦点却在不同位置。

  由一张测试图中100%局部裁切,左为图片中心,成像清晰;而右边为图片的角落,出现明显的像散。

  为解决问题,有些镜头会干脆将覆盖率加大,如用于APS-C的镜头,可能本来能盖过全幅,但为保持画质而犠牲了边缘画面。所以,APS-C的镜头多不建议用在全幅机上。就算可以,也会有严重的四角失光或边缘像散。

  另一种像散则是由于镜头的质量问题,如曲面不均匀,这就有如人眼的散光问题;或镜片组没有对准中轴。不过这都是旧时代的生产技术问题,现在已不多见。

  摄影技巧术语

  1. 曝光

  左:曝光不足

  中:曝光正常

  右:曝光过度

  影响曝光的3个因素为:光圈、快门、感光度。光圈控制镜头进光直径的大小,光圈越大曝光越多;快门控制通光时间的长短,快门时间越长曝光越多;感光度控制传感器对光的敏感度,感光度越高越敏感,也就是说同等亮度的环境下,感光度设置越高,需要的曝光量就越少。

  知道了以上3者的关系,你就知道设置怎样的参数才能获得曝光正常的影像了。但只是曝光正常还不够,不同的光圈、快门、感光度,拍出来的画面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你需要自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参数组合。

  以下是不同参数设置对画面的影响:

  光圈大→景深小(画面清晰范围小)

  快门快→图像清晰无拖影

  感光度高→噪点多(清晰度低)

  2. 光圈

  左:光圈f/2(大)景深小,只有对焦点平面上的图像(图中为第一拍棋子)清晰

  右:光圈f/16(小)景深大,整个纵深内的影像都清晰

  3. 快门速度

  左:1/120s(快),图像清晰无拖影

  右:4s(慢),图像有眼中拖影,亮点的运动轨迹直接练成一线

  4. 感光度

  左:IS0 100(感光度低),清晰的画面

  右:ISO 3200(感光度高),噪点很多的画面

  5. 曝光补偿

  如果你想得到一些“不正常”的曝光效果,可以使用曝光补偿的功能进行自动控制。

  左:补偿-2,暗

  中:补偿0,正常

  右:补偿+2,亮

  摄影常用术语

  白平衡

  白平衡是保证物体被拍摄为其真实色彩的功能。数码相机中除了由相机自动进行判断、调整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外,还提供了如晴天、白炽灯等预设的白平衡模式以及由拍摄者自行调节的手动白平衡模式。

  动态范围

  动态范围是表示照片拍摄信息的“灰阶”从最小亮度(最暗的部分)到最大亮度(最明亮的部分)的范围。如果动态范围很大,即使有一定程度的曝光过度或不足,也能够表现出丰富的灰阶。相反的,如果动态范围很小,仅有些许的曝光过度或不足也会使图像信息丢失。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词看作是表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拍摄出避免死白和死黑的照片的性能用语。

  动态范围的差异直接关系到照片能够表现的亮度范围。比如,在拍摄反差强烈的对象时,如果动态范围大,就能够拍摄出明暗平衡较好、灰阶表现丰富的照片;如果动态范围小,就会拍摄出对比度过强、灰阶表现单调的照片。

  此外,数码单反相机根据机型不同,动态范围也有微妙的差异。因此,即使曝光相同,得到的灰阶信息也会有一些差别。

  分辨率

  数码相机的照片是由无数的“像素点”排列而成。所谓“分辨率”就是对这些像素点的排列方式的设置。分辨率越高,也就是相机的像素数越多,一般而言画面就越清晰。

  感光度

  感光度是从胶片时代保留下来的概念,在胶片时代表示胶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在数码相机时代,感光度表示的是影像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以ISO加数字表示,数字越高,感光度越高,影像传感器对光线就越敏感。要注意,根据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感光度越高,照片的噪点越多,画质也就越差。

  RAW格式

  RAW格式能够把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到的数据在不经过图像处理的条件下存储下来。这相当于胶片相机中只是拍摄但还没有显影的胶片。RAW数据保存了感光元件记录的丰富的图像信息,能够在后期对图片进行更大范围的处理。

  色彩饱和度

  色彩饱和度指的其实是色彩的纯度,纯度越高,表现越鲜明,纯度较低,表现则较黯淡。

  微距镜头

  微距镜头是一种用作微距摄影的特殊镜头,主要用于拍摄十分细微的物体,如花卉、昆虫等。

  闪光指数

  闪光灯指数是表示闪光灯的发光量(光线强弱)的数值。这个数值越大,闪光灯就能照得越远。而且,闪光灯光线的到达距离可以通过闪光灯指数的数值、F值(光圈)、ISO感光度三者计算出来。如果用“GN”表示闪光灯指数,“F”表示光圈,那么计算公式如下(单位米):到达距离=GN÷F×ISO/100。在多数情况下,数码单反相机的闪光灯是自动调节输出功率的,因此很少有人会意识到闪光灯指数的存在。

【摄影中常见的镜头术语有哪些】相关文章:

摄影的专业术语有哪些03-03

摄影入门知识-摄影术语有哪些04-21

常见的副厂镜头有哪些04-13

常见佳能镜头的参数有哪些06-04

常见宾得镜头的参数有哪些06-04

常见腾龙镜头的参数有哪些06-04

常见尼康镜头的参数有哪些06-04

摄影师必备的摄影术语有哪些03-31

常见图丽镜头的参数有哪些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