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时间:2023-04-14 11:44:10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程改革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课程改革调查报告1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吉林省全面展开。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变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体现了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转变和改革。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都热切期待高中生活能变得自主、快乐、丰富多彩。但到目前为止,似乎师生的现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感觉“负担加重”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一、教师工作任务和工作情绪更加紧张

  1、新旧工作任务和要求产生的新旧负担叠加。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学工作围绕课堂展开,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备课以及作业批改等等常规任务。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后,首先是加大了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和范围,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必然需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而学生小组数目十分庞大,结果就是一个教师要带很多学习小组,个别学科教师缺乏就有可能带7—8个学习小组,仅表格和审核,工作量就骤增。加上日后的学习指导,修改等等工作,耗费的时间惊人。其次是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作为一项新兴的课程设置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对于在传统教学中浸泡了很多年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课程的设置和开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压力巨大,逼迫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一些很陌生的知识。教师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思考、整理、规划,最后才能开设。而教学的新任务还没有适应过来,原来的教学常规一点都没有减少,教师依旧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命题、试卷的批改、谈心等常规教学任务,还需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原来的教学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旧课程不是替换而是叠加,需要对新教材进行大量的钻研和印证、删减、补充,有想做的更好的教师还要把本省教材以外的其他版本教材认真对照,分析,这又增加了许多新任务,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同时完成和进行的。这一切还不算更加耗时、耗力、耗人员的全省综合素质评价的几十项、几千学生、两三天内就必须上传的微机录入工作。

  2、学习参加培训徒劳无功,又必须自己串课参加。新课程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就是: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培训。笔者参加过很多次新课程培训活动,每次培训都需要2-3天的时间。很多外地教师都是风尘仆仆的从外地赶来参加培训,2-3天就把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和宣讲,很多教师每次都是朦朦胧胧过来,糊里糊涂回去,培训效果很差。问题是现在的培训方式依旧是传统的培训模式,一个主讲教师讲一天,一群老师听一天,这种已经被新课程否定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竟然在新课程培训上不停的使用,不知道我们的培训机构的人是怎么想的。按照笔者的理解就是主讲教师半天,然后主讲教师和一群教师互动交流半天,把普通教师不清楚的、不明白的地方和主讲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也许培训的效果也好一点。

  3、对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巨大而无法排遣的挑战。新课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给广大任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原因首先是我们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根本不熟悉、或者说理解不到位。部分学科教师反映,确有一些学科教材内容比以前多、要求高、难度大,在36学时的模块课程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选修、必修知识悬殊过大,相当部分的学生难以跨越;一些学科知识点分布和结构及其不合理,同时,一些学科根据需要增减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如何、相应的课时是否配套、要求是否合理、可操作性如何等问题都没有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给出明确的诠释,不知道新课程实施以后到底给学生、课堂、教学、学校、考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处于很迷茫的状态。由于大多数省份都是在高考前一年才出台高考方案,因此在前两年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对新高考到底考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一方面需要拿出教学成绩,为了确保教学内容没有遗漏,学校和教师对新内容不敢有一点怠慢,对原来高考的内容也不敢贸然放下不管。本着“宁滥勿漏”、“宁深勿浅”的原则,另外一方面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学生的体验、不过分的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淡化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果是左右为难,考试还是这样考、分数还是那些分数、比较还在那里比较、竞争还在那里竞争。万一哪位教师在联考中失败,不被骂死才怪。当然骂一两下还是好的,搞不好,不要你教了,你一边凉快去吧!

  4、教师编制等配套政策不到位,造成教师工作量不均衡。

  教师编制结构性短缺问题客观存在。新课程大大提高了对音、体、美、史、地、生等学科的重视程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也都需要这些学科教师带动,但由于过去对这些学科不重视,导致这些教师严重短缺,造成一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如体育学科,新方案增加了许多选修模块的教学,加上这两年中教育部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要求不断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显得相对不足。再如,新课程方案增设了通用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但是并没有在教师编制与职称评定等方面给出配套政策,给学校带来现实的困难。

  出现了上述现象的根源毫无疑问在于当前应试教育对学校教学的牵制。应试、升学压力使高中教学难以摆脱“围着高考转”的怪圈。考纲、考点就是学校课程教学目标的意识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高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还有待随着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得到完善。

  二、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减反增

  1、学生的初高中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有教师反映,新课程初、高中教材知识体系上的差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偏差,如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需要的立体几何的知识基础,在很多地方因课程计划和教材版本的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协调;物理模块学习中需要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学生也反映常出现“没学过”的现象。更有教师提出,由于现行中考制度和课程管理的缺失,一些地区的非中考科目,如地理等完全不被初中校重视,学生学习只为应付会考,基础知识十分薄弱。高中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时往往需要重新补课,致使教学时间不够用。学生的任务无限制的增加,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被挤占,更谈不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空间了。

  2、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人为拔高教学要求,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很多高一年级的教师是上届高三毕业班转下来的。这些教师对以往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目标要求轻车熟路,对新课程标准的各年段目标要求却并不熟悉,因此容易不自觉地用高三学生的能力标准来要求高

  一、高二学生,而且把旧教材的内容不断的补充到新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学校给的课时又相对的比以往大大减少,导致每节课的实际容量足以让学生对所谓的新课程在短时间内产生厌倦甚至消极的应对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增加对新课程适应的负担。

  3、教师对新内容和新教法不熟悉,题海战术仍在适用。

  教师对新内容和要求不熟悉,对组织小组合作、指导学生探究以及探究“度”的把握等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课堂出现一些形式化的低效和无效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对正常的教学进度的知识接收量的积累。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或因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而面面俱到、照本宣科,仍沿用传统的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样影响了课堂效率。教辅资料的不配套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程实施。许多教辅资料仍按原大纲要求设计练习,结果造成教师按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要求开展教学,但学生在做教辅习题时却常常遇到新旧教材的知识性冲突和理解性障碍。学生、家长的信心受到打击,心理恐慌和压力迫使他们加班加点去攻克教辅中的一道道难题,无形中增加了课业负担。

  4、课程管理缺乏经验带来学生负担的增加。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高中基础知识过关由以往的三年完成9科会考任务,变成了新课程下的每年都要进行9科的复习,目的就是适应省会考办提出的会考可以无限制参加,直至考到A为止。这样学生尤其是中上等的学生,担心会考的成绩不能得到全部的A,怕影响自己的高考前的自主招生或者保送等优势,就总是处于准备会考的状态下,原来会考使学生可以每年考三科,就按照文理科选择完成非高考学科的基础知识结业,但现在中上等学生在三年中始终惦记着还有哪些科目没有得到A,就始终得绷紧这跟弦,造成学生对所谓的新会考制度缺乏信心和兴趣,也就谈不上对新课程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喜欢,更谈部上推崇了。

  三、“减负”的可为空间

  在现行人才选拔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谈高中学生的负担减轻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我们不能放弃改革的现任。新课程的到来,虽然不可能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希望新课程的推进要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针对问题,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缓解矛盾与压力,保证高中课改健康地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1、政府部门应为教师提供特殊的政策与专业支持。日本的教育改革实验首先是在大学附属中小学进行的。建立这些学校的目的就是先行接受改革实验,这些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获得的支持与回报也不一般。正在进行的香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为实验教师准备了“教师专业准备津贴”,协助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这些津贴主要用于聘用代课教师、邀请客座讲师、重新调配资深教师担任新高中统筹主任等。同时,香港特区政府还预备了多元学习津贴,用于高中新课程开设的一些新科目,如视觉艺术、设计与应用科技等。若学校缺乏足够的师资,教育统筹局便使用“多元学习津贴”,协助学校组成联盟,合作开设这些新科目。此外,还设有“高中新课程过渡津贴”,用来购置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作为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启动经费,为期三年。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可持续性。

  2、加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高中校长在学校人事安排、排课、选课、模块考试时间和内容上应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调研中我们的教师一致反映,因为要照顾到全市的整体教学效果,导致作为课程改革的样本校在课程选择、教学进度等问题上受到严重制约,导致我们与其他大市的重点中学相比,教学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学生高考前的模拟成绩的提升,对学生顺利愉快充满信心的迎接高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此外,如北京市为促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发展,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不仅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样本校,还在全市统一的课程设置计划之下,通过申报与评选,确立了10所完全自主设置课程的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在100%开设选修Ⅰ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多样的选修Ⅱ课程,学校有权自行设定课时的长短,并有资格自主安排会考和模块考试。这为今后学校自主发展,走向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3、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案与课程实施方案同步。与新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各项考试评价制度越早出台,越有利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越有利于学校、学生和家长情绪的稳定。将高考改革方案与课程实施方案同时出台,以保证教学更加从容、有序。

  4、加强有效教学的研讨,提高课堂质量。

  课改初期一些课堂出现的形式化、低效、混乱的状况,说明教师对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还不熟悉,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只有在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高质量的教育。

  我们相信,在众多关心、关注教育未来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建议、调研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未来会更好。我们也祝愿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课程改革调查报告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报表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大部分报表都是在事情做完或者发生之后才写的。那么你知道标准的正式报告格式吗?以下是边肖先生编写的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基本信息:

  今年上半年,我市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七年级语文选用江苏教育版国家标准语文实验教材。大约有130名教师参加了实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深入学校听讲座,与老师进行讨论。我们对我市七年级的语文实验教学进行了检查和了解。一般培训后——教材和教学方法培训——观察和讨论课程;成立课程改革实验中心小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和意图。我认为实验工作开始得很好。

  主要表现为:

  ——教学目的是育人。具体来说,发生了以下“五个转变”:即学科本位和教材本位的弊端得到了较好的克服,学科和教材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转向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习惯初步形成,大部分教师开始从教师向教育者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教案”变为“学习计划”,从课堂变为“学校”;

  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学目标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尽最大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基本克服了知识标准的弊端,兼顾和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教学方法合理化。以教师为主导、单向灌输的弊端已基本克服,部分教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和课堂结构初步形成。比如唐莉的《星星》课堂教学(见教研网站)就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风格民主化。教学尊严的传统意识和习惯基本被抛弃,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初步建立。比如市二中沈巍“正午一天”课的教学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些(见教研网站)。尊重和鼓励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和自觉行为。轻松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创新教学实施。许多教师已经从教材和教参的奴隶和搬运工中解放出来。而是以课程改革精神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弥补教材不可避免的不足,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比如江甸中学陈治春老师写的《春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课堂记录(见教研网站)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增强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有问题:

  1、实验训练还是不够,需要更大的努力和不懈的努力。

  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课程实验的研究和培训任重道远。虽然我市的实验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我们发现教师听课时“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认可,也需要时间才能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和能力。

  2、有的老师对课改的体检不完全了解,角色转换不到位。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整合。然而,我们的一些教师仍然没有意识到教师角色的真正变化。虽然这些老师也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但学生们还没讨论,他连忙把结果说出来,生怕“浪费时间”,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还是分层次提问,提前把学生引入自己的陷阱,说教性太强。个别老师培训前后的课基本相同,变化不大。有的老师有这样一种困惑:课程改革要不要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不要培养,课程改革要不要重在基础,重在“双基”?让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其实和课改并不矛盾。而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与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较强的读写能力上,还表现在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生活中使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在读写、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和作文五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体目标,确保三个纬度的目标真正落实。但是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学科实验教学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缺乏宏观、系统、完整的认识,实验教学实践往往相互忽视,如课程改革与语文学习的精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往往难以协调、恰当把握、和谐推进。例如:

  (1)我市学科实验教学在转变风格、发展学生情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转变教学方法、体现学习过程方面取得进展,而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任务。但在实验教学中,我市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从灌输、变相灌输到探究的转变,课堂教学合作有余,自主不足。

  ③由于传统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影响,新教材的创新、突破和亮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和讨论式多文本阅读教学,但对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的研究还不够。

  4、有的老师基本功不够,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正确的肯定或否定;对于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讲清楚,不能讲清楚;模读未能起到示范作用,比大多数学生大声朗读更糟糕。一个老师布置习题的时候,只肯定了写在黑板上的学生答案,却在台下展示了几十个学生的发言,这也反映出老师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没有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用课改的理念来指导教学。

  5、《学习与评价》和《语文读本》编写的很好,但是我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订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学校经费紧张,学生不敢订辅导书。结果,很多七年级学生只有一本语文学习教材。在其他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很难保证。老师安排课后收集资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课后拓展课程资源非常困难。

  一些建议:

  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人教过新的语文课本,也没有现成的模式。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如果教师自发行动,缺乏良好的组织,显然不可能保证大量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有效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利用好江苏教育版国家标准七年级语文教材,及时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各个学校的语文学科组都要高度重视实验工作。每学期要经常组织学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讨论观察活动,集体备课活动要突出江苏教育版教材的备课内容。要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校际学习交流活动。同时要不断“充电”,练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每个学校都要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校长或主任为组长,具体负责本学校课程改革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3、建立备课网络和集体备课制度,确保集体备课到位。以学校为单位,集体备课,每周集中一次,保证用集体研究的最佳教案进行教学。

  4、建立联络官定期汇报制度。我们将与市课程改革中心小组成员在各自的学区巡回讲课,并给予具体指导。各校备课组长应向各学区课改中心组成员汇报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如何解决。

  5、建立定期的研究班制度。各学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时间表,安排各个班级、学校的研究班时间,为大家提供研究平台,共同探讨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阅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同时每个学区要选择一所学校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让其他兄弟学校可以借鉴。

  6、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收集自己优秀的论文、日记、作文,放入成长记录袋。开展优秀作品展示、手抄报、作文集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一些计划: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语文学科计划在下学期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初中语文课改试卷、江苏教育版语文教案、课堂记录竞赛,汇集学生单元,考试优秀作文。放在我们房间的主题网页上。

  ②继续组织写作、阅读欣赏、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

  ③举办观察活动,包括学生写作、读书笔记、课后写作、课堂作文、手抄报、文学期刊展览。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给老师提供例子。由此,我们真正迈出了学习新教材的一步,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课程改革调查报告3

  在这次“学子看改革—中小学改革开放30周年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中发现,课程的改革是最受关注的。有70%的家长是反对减少主课的,而有90%的学生是赞成的,这说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的,而家长的反对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量来提高学习成绩。

  在多数家长看来,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只有加大学习量,才能取得好成绩。其实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从这次的'调查不难看出,多数家长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学生不一定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那是很有限的,在家庭、社会的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与道理。

  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自身的确是有益的,可也要引发家长的思考,学生真的就只能学习吗?那岂不是成了学习的机器?我们学生也要有自己的思想,也要有自己的空间与时间,有自己的自由。在紧张的学习中学点其他轻松的课程,不也是一种学习吗?

  很多孩子都因父母的逼迫而去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事,最后离家甚至是寻死;也有很多父母强迫孩子学习,长大后一个个却变成了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实啊!我们知道这是大人们爱我们的方式,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内心的感受呢?

  其实家长的反对也是合情的,但却是不合理的。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心想让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长大有好的生活,不再像他们一样辛辛苦苦一辈子。可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好生活不一定要靠拼命地学习,反之,拼命的学习也不一定就有好的生活。

  所以,请家长们多给孩子点自由空间,让我们也有自己的一片晴空吧!

【课程改革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培训总结02-14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3-24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8-28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1-03

新课程改革培训总结5篇02-14

汽车理论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研究01-28

新课程改革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11-14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1-23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