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书心得

时间:2023-02-16 15:30: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沉思录读书心得(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沉思录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思录读书心得(15篇)

沉思录读书心得1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其实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乡,都只是暂将身寄,看几场春日芳菲,等几度新月变圆。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来源: 白落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忙完考试,莫名感觉许久没有读书了,就是泡图书馆也是为了找个做题的氛围,不由得去翻翻书架。

  《沉思录》买了许久,也曾翻了许久,而后许久没有再碰过。只是那些深刻到可以引发多角度思考的句子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七情六欲,人动物之本能,佛家之戒,通常解之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此为人之始。《论语》有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为人之终。合之则为善始善终。此词多用于育人,处事。

  只是始终之间所贯穿的.一切则是赤裸而亲历的人生之旅。七情六欲是谁也越不过去的劫,会有不同的人和事,用事实让你体会。此后又会有不同的人和事让体会过度到冷漠或淡然,而最终又回归于初始的善念。

  记得一句话讲说,成长是将哭闹调成一个静音的过程,而成熟是想哭的时候还能笑着面对的状态。或许都对,又或许都不对吧。

  去年看《摆渡人》,是由一个从笑到静到泪的过程,貌似也渐能读懂大话西游的那句末尾:那个人的背影好怪哦,是啊,我也看到了,好像一条狗。

沉思录读书心得2

  这两天把马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大致翻看了一遍。内容以条为单位,是奥勒留的日常感言。和我以前翻看的几本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类似,都属于伟人的日常思绪记录。所以,如果要一条一条看完,真需要耐心。

  卷一里,奥勒留作了类似感恩的记录,谁谁谁让他认识到了什么,谁谁谁又让他学习到了什么。这部分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种反思的方式却值得学习。

  读它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边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学习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亮点,无论我喜欢与否。所以,接下来,我应该梳理一下身边人的优点,以及她们对我的影响。不仅能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他们,也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和解剖自己。

  从卷二起,奥勒留记录了自己日常反省的想法,表达了他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他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应对宇宙整体负有责任,应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体的利益。他认为,应当遵从宇宙的自然法则,接收宇宙的安排,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坏事应该坦然接收,不应抱怨;他认为,生死都是自然之事,死亡就是把原先组成人的水、火、土等元素重新分解,恢复原状,不应恐惧憎恶死亡,而应欢迎死亡的到来;他认为,生命短暂,荣誉、钱财、爱憎都是过眼云烟,不必执着;他认为,人活一生,应该注重自己内心的世界,经常问问自己如何使用自己的灵魂;他认为,隐居是庸俗之事,清净的灵魂才是真正的归宿;他认为,应对人宽容,他人犯错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他认为,应该活在当下,哪怕当下是最后的弥留,也应该做好弥留这件事;他认为,做事应该取最短之路,真诚而直接。

  他确实也做到了他对自己要求的。他笃行斯多亚派哲学,从小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体质夙弱,但勇气过人;他对骄奢逸荡之事避之唯恐不及;他六岁获骑士衔,八岁为战神祭司,继位之前,荣誉等身;继位之后,战事不断,他所向披靡,武功赫赫;任内慈悲为民,深得爱戴。

  摘抄一些书中的句子,可时时查看,日日自省。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事实上只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

  “要记取,一切事物均取决于我们的看法。”

  “人生之过程不过是一个点,其本质是变动的,其知觉是模糊的,其整个身体构造是易于腐朽的,其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不可测度的,名誉是难以断定的。”

  “忙里偷闲去学习一些好的事物吧,不要再被外物牵惹得团团转。”

  “你的每一桩行为、每一句话、没一个念头,都要像是一个立刻就能离开人生的人所发出来的。”

  “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己的灵魂更为清静,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刻便可获得宁静,所谓宁静亦即有条不紊之谓。”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秋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疾病、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情。”

  “要走最短的道路;最短的道路便是自然之道,这条道引人到最安稳的言行。能下这样的决心,便可免除烦恼与竞争,远离机巧与虚矫。”

  “最好的报复便是不效法敌人。”

沉思录读书心得3

  《沉思录》成书于公元2世纪,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它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这是一本奥勒留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因为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词句凝练,情感真诚。

  《沉思录》的内容由小段叙述组成,彼此独立,偶有关联,更像一本格言集。从读者的角度看,书中充满了自我标榜和说教,如第一卷第一句,“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了和蔼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和蔼待人,控制情绪。”看起来平凡无奇,似乎已经说滥了,但是作者的君王身份使这句话顿时成了至高的真理,熠熠生辉,充满了圣贤的智慧。

  同样的话,为什么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价值会有天壤之别呢?那是因为语言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呈现它的文字本身。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这本《沉思录》凝结了他半生的实践,背后是一个哲学家的深刻思考,一个伟人的成长历程。同样的文字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鹦鹉学舌念出。只有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说话的人不能身体力行,听话的'人就不能认真对待。

  书中有许多具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警句,如:“为了未来,不要消耗你的思想在别人身上,除非是共同的利益引你这么做。因为费尽心机地探讨他人的事情,细细回味别人的言谈、幻想和用意,揣测别人的目的与动机。这一切不过是使你忘掉自己,使你背离自身的指导原则而漫无目的的奔突闯荡。”一个戎马倥偬的皇帝和一个八卦势利的平民面对着同样的困惑,智慧是相通的。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斯多葛派哲学家。和书中众多平实无奇的格言一样,他对哲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实践和总结。他在书中多次陈述理性和神性对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性。当代人的教育资源远胜于1800多年前的马可·奥勒留,但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怎样运用知识指导自己过一种高贵的人生,多么令人惋惜!多少才智没有用在正道,却用来引诱人们堕入庸俗或卑劣。我们可以轻易读到这本《沉思录》,却不容易通过实践汲取其中的智慧。至少我们可以从翻开本书开始,一睹一个高尚的人是怎样看待生活的。

沉思录读书心得4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来自于古罗马的玛克思奥勒留所创名著—《沉思录》。对于本书的作者玛克思奥勒留,我并非做过详细的查阅,只大概明白此人曾是古罗马的一代帝王,而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历史重迹的人物,或许,他的人生也比较不一般了,这一点从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书的资料就似一个个随笔的组合,并且是思维性极强的随笔,很精练,许多事实能一语中的地表述出来,而非有意过多地采用少见的词语来彰显作者自我拥有多少知识。另外,更重要的是,书的资料很励志,阅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蕴含了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更是一个有生命的导师,因为,它能够正确地开启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的思绪,从而将其引向一个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战火中的,而玛克思奥勒留却能在如此不安稳的年代安稳地沉淀出这样一本为后人所热衷于的书籍,这确也实属不易,同时,从中我也明白到,他不仅仅是经历着当时环境里的一切,并也给自我留出了足够用于思考的时间,从而留下了这本对于现实境遇以及对于自身的顿悟,而这样的顿悟也必将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日成为人们处世的有效良方。当然,序言部分在对玛克思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介绍时提到:他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我感到很费解,我想,或许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对现实的一种处世状态有关吧;再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这只是他个人的日记罢了。

  读了玛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他本人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内心,以及他一贯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无理的特立独行,也许,正如他自我所说,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继而存活的良好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或许,玛克思奥勒留有足够充分的天资,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为义子,才为之后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而,相比玛克思奥勒留,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每一天应对着父亲、母亲、叔叔、阿姨,还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师,却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围下,竟也出现了一些无理的特立独行现象,不明白是不是因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些无理的现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说到教育,就会让人很轻易联想到东西方的教育。许多人总喜欢拿东西方的教育作比较,既而从中挑一大堆所谓的教育缺陷。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乐意偶尔出现这样一些争议,因为,这将促使我们的教育机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们身后更多的来者能理解到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谦虚。假设某个人因为发现教育上的某个不足之处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并最终否定全盘,而不再去理解普遍教育,之后以自我的.方式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确实有勇气也很有创意,可是,我衷心的期望他的孩子在天资上异于常人,否则,这必将成为这可怜的孩子一生的噩梦!

  从《沉思录》中不难看出玛克思奥勒留是一个善于自我督导、宽恕自我以及别人、极为理性的这样一个人,如此理性的一个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和精神深处,至少比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离世时仅仅59岁。

  我很困惑该如何解读“理性”,是不是储备的知识越多,取得的学历越高,就表示这个人是理性的呢这样的认为又是否理性呢我们都明白“理”,从小也都理解者父母长辈们对我们所灌输的道理,虽然这是一件益事,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因为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宠爱与袒护在所难免,这也势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诞生。家长都怕自我的孩子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受伤中走过来的呢请容我姑且说一句,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人在童年时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这辈子他永远都只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对于“理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谁都并非能够一朝一夕就轻易做到这个标准,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总结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够细致都不行,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

  我之所以认为玛克思奥勒留善于自我督导是在于他在书中所用的语言方式。在写一段篇幅、一个语句时,他多次以“你”开头,表面看,这是在对读者的一种说服,当然,确也如此,但除此之外,这更是他对自我自律性的一种强调,因为,他是一个极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也是他为了能够加深对自我一种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许他也不只一次地阅览过自我的这部著作吧。

  此刻,当我每每再一次翻阅起这本《沉思录》的时候,我不仅仅感受到得是书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书中意义的厚重,当我每一次用心去读时,我都会发现自我每一次都会又得到新的收获,就像此刻……

沉思录读书心得5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xx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人学会了思考,就不会使自己迷茫,沉沦,见识肤浅。

  拜读了《沉思录》,我只能说是稍有意会,尚不能参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阅历浅,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够深刻,但我还是被这本书吸引,至少它让我震撼同时让我学会了思考。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作者好似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自我灵魂解剖,对自己进行告诫。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有些人活着喜欢缅怀过去,有些人活着喜欢幻想未来,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挥霍现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当下。

  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不是过去,不是将来。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是礼物,也是恩赐。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让你把自身隔绝于尘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时刻看清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评或妄言而随意改变人生信条。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我觉得它与《沉思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应该珍惜在尘世历练的这次机遇,未必功成名就,并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闻达诸侯,高居庙堂,只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颗包容的心,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是一本朴实无华又真诚无比的书,它就像青橄榄,第一口咬下去,有点涩口,细细品味,又甘之如饴!

沉思录读书心得6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这样的一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能让你慢慢浏览,静静品读,凝神静气反复摸索。这是一本有着点化之功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让人边读边走神儿的书。我读《沉思录》的时候,会经常深入其思想,脱离日常的喧杂而进入沉思······

  我钦佩于奥勒留,这个一代帝王的伟大卓越的思想与其人格魅力,他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奥勒留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梁实秋曾感叹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学家者除了奥勒留外,恐无第二人了。”

  奥勒留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它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处宫廷和身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进他的沉思,且听他的心灵之语,不知会不如他一样宁静下来?“一切的事物消逝得这么快,他们的形体消失在这宇宙里,在永恒中他们亦很快被遗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诱惑我们的,或用痛苦威吓我们的,或被虚荣所艳羡的——多么无价值??”这沉思着的奥勒留,仿佛是赫拉克里特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一切都在流逝,一切均不构成价值,所谓的帝王之位,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由于他这种超越尘世的思维,使得奥勒留非常淡薄他那万人景仰的位置。即位至尊,他并不因之而喜,他只是把皇帝当成自然安排给他的一个过程,一个职位,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这个自然的过程,尽善尽美地做好他职责之内的事情。奥勒留用他的智慧和善良施福泽于民,但他否认他是在做好事,他亦不要人民的赞誉。他在他的《沉思录》里写道:“名誉算什么呢?试看,一切事物很快就被遗忘,过去与未来是什么的一片空虚!赞美之辞是何等的虚妄!” 奥勒留具有强烈的出世精神,他渴望一种灵魂的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

  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引退并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诚然,他没有去做庄子式的隐士,飘逸于林间。也不像佛祖那样放弃王位去托钵寻道。而是如孔子所主张的,在其位,则谋其政,积极做好他的政务,为了罗马帝国,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怀着一种出世的精神,悲悯入世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奥勒留亦是这样想着的么?他说:“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你自已的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已的灵魂更为清净,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即边可获得宁静。”隐居在自已的心灵里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灵魂?奥勒留并没有隐于朝,他兢兢业业治理国家,隐居在灵魂里。 奥勒留戎马一生,宠辱不惊,他没有把权力看作是庄子认为的腐鼠,也不沉迷权力,而是把皇权视为他生命中的职责。他恪守罗马法律,权力受制于宪政体制。公元161年,奥勒留为了实现权力的更大分立,特别邀请维鲁斯做皇帝,于是罗马帝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两位皇帝共治的.局面。作为具有宇宙意识的哲学家,视物质为稍纵即逝的思想者,他的宽容是他思想意识的必然。公元175年,罗马将军卡西乌斯在亚洲反叛,自立为帝,奥勒留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表示愿意逊位给他的叛将,后卡西乌斯被部将所杀,叛乱就此平息。当将领们前来进献卡西乌斯的头颅时,奥勒留说:“我甚遗憾没有宽恕他的机会了。”他这样说并非是如某类人似的表演慈悲,而是他视人世若尘埃的宇宙精神的必然体现。

  奥勒留深受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影响,认为幸福是过一种理性的生活,理性即是道德,遵循自然之道便为德,“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终归是一快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颜色,在理性的正途上,阻止你前进的人,永远不能妨碍你做正义的事。”他像一个孔子式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厚德之人,他的道德观又不时地有宗教色彩在闪现,对神充满了虔敬。他说:“要爱人类,要追随神。”一边爱着人类,一边追随神,具体这样心灵的人,淡泊于名利是非常自然的了。 两千年前奥勒留写下了《沉思录》,两千年后,今天的人们读来依然会感到震撼,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但在今天看来,这位帝王的“独白与沉思”,与其说是悲观的,倒不如说是更接近于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宁静和豁达。一个人一旦具有了胸襟博大、高瞻远瞩的意识,心理视野就开阔多了,尘世的琐屑烦恼肯定也不至于对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沉思录读书心得7

  我利用这个寒假的时间阅读了《沉思录》和《瓦尔登湖》这两本书。虽然这两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是相对于《沉思录》严谨的哲学思考,《瓦尔登湖》里作者恬淡的生活和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感触更深。

  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信息灵通和有教养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很快阅读大量只是指南手册之类的书。而要有教养,就必须读比较少量的书,那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觉过的人写成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慢慢地读,并且慢慢地去欣赏。而《瓦尔登湖》正是这样一本值得慢慢欣赏的书。

  书中梭罗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告诫我们,一亿人当中才能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读过《瓦尔登湖》才懂得何谓深邃纯净无杂质,有时我觉得它比蒙田的随笔,纪伯伦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领略智慧之美。梭罗心中充满理想与激情,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纯洁,人可以返璞归真,达到完美境界,坚信只有在简朴的生活中才能感觉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寻找自我。

  《瓦尔登湖》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然,你得用心去进入。梭罗在《湖》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61英亩半。”通脱自然再平常不过了,但它时刻唤醒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份风景。“他说话语气很轻,带着几分痴傻: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

  梭罗眼中的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因为“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侧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就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这样欣赏风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却常常是失望的。后来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瓦尔登湖,而且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当然,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罗《瓦尔登湖》的意蕴,恐怕只有在日本文学中才能找到同感的典型。尤其是川端的小说,怎一个“细”字,“淡”字了得,那是另一种审美体验的全面与细致。梭罗诗意的散文与川端散文的小说都要在虚静中阅读的,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好处。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想得那么坏,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瘠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在天堂之中他都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和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射在富户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门前那早春的积雪同在消融,我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的宛如皇宫里一样,生活的若此开心而又如此满足”。

  只愿我们都能像梭罗一样,在寂寞的人生中活出充实的自己。

沉思录读书心得8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我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样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样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此刻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所以放弃自我,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我写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能够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我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沉思录读书心得9

  我去年读了《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这本书是作者集大成,编辑的季老有关人生的名言名句。我各取所需地把其中的一些语句抄给同事欣赏,交流心得,颇有收获。我就来个串串烧,再学习一遍,再品味其中的哲理,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季老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生活在社会上“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还说:“家庭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老的话普通中见真理,我是个任性的人,头上有两个发旋,更加强了我倔犟的脾气。这两字箴言,我只做到真字,而不会忍。所以,一生坎坷,幸福指数就偏低了。

  季老认为:“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走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可不是吗,什么缘分啦,机会呀,环境啦,舆论咯,国情啊。等等,都把你赶到这条路上。唯物主义不能解释,那就用唯心论解释吧。这里的忍字我是跑不掉的,俗话说的好哇,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哦!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人世间,波诡云谲,因过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连季老都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十字架肯定比季老的'又大又重吧,我这样想。

  季老还论述到忘和怀旧,对我也有启迪作用。他说:“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人不仅会忘,有时还要怀旧,“怀旧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季老生活的秘方就是如此吧,忘记痛苦,爱抚生命,感恩戴德!

  季老饱受苦,曾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指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季老的感慨,也是我们大家的感慨吧。

沉思录读书心得10

  沉思录读书笔记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我学习到———在不必要时不可常对任何人说,或在信里说:“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逃避我们对人应尽的义务。

  常常在电话里说到也听到"太忙了"这三个字。"太忙了"是口头禅,是一种生活状态,亦是一种所向无敌的"借口",借以逃避,责任义务内心。很忙吗?真的很忙吗?在忙些什么呢?忙得充实忙得快乐忙得有希望吗?

  一个人应该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长得纯净,无论是浓烈绽放,还是静静地摇曳,都只关乎自己。关乎自己是一朵花,应该象一朵花一样生死轮回。

  他既不鲁莽,亦不骄横,做事从容不迫,永无汗流浃背的狼狈之状;每件事都是一人独处考虑,好整以暇、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勇敢而坚定。有许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贪求而不能禁绝。

  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

  做事从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脚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狈地行走,且有时觉得永无终结。却原来有一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可以勇敢坚定,可以坚决不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确自己内心的需求,是肯定后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后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从容不迫,勇敢坚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任何事都不听从运气,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归去,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命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玛克斯。奥勒留在另一章节中这样解释。

  当你的环境好像是强迫你烦恼不安的时候,赶快敛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谐的状态之中。不断地返回到内省和谐的安静,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并不否认环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恶劣的环境当作一枚试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力优秀或者无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开始以为与此语有相通之处,后发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指向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容忍别人,克制自己。奥勒留指向自身修养,他认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不会去八卦别人的是是非非,不会关注这些流传在众人之中的闲言碎语,不会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他只关注自己前方的目标。

  凡有所为不要出于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装饰打扮你的思想;不要需求别人所能给你的宁静。

  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今天你这样做了吗?直接地坦露你并不光明并不无私的内心?今天你这样做了吗?

  堕落之一是:对任何发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对于自然的违逆,因为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乐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为或意向漫无目标,对任何事都掉以轻心不加考虑,殊不知最琐细的'事也应顾虑到其结果。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疾病、老化、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样接受那些已来的未来的事情。抱怨只会让我们失去接受的勇气与力量,无益于他。

  苦痛与享乐,哪个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痛,更容易激发斗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风,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乐,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阳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经的梦想。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性格。

  “我的运气不好,竟遇到这样的事!”不,应该这样说:"我好幸运,虽然遇到这样的事,我并未受伤,既未被现状粉碎,对将来亦无恐惧。”

  让我想到一个小朋友某日丢了一百元,和我见面后很开心地说:“你今天差点见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说:“要不是丢了一百元,还不知道我会出什么事呢。”多么有趣的想法!请记住这句格言:“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担当而变成为幸事。”

  你时常怎样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不断地用些思想去熏染它:“忠于自己的内心,理性节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样的尽你的责任,无论你是冻得发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毁谤或是赞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动,反复默念。

  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

  爱这美丽的山村(喧哗的城市),爱这落后纯朴的乡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爱这苍苍白发的父母(唠叨甚至对你还有些失望)......

沉思录读书心得11

  《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是本好书,本人虽然没有读完,但也有些体会。

  上学的时候,班主任的嘴边经常挂着一句口头禅——“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懵懂的我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

  将要踏足社会之际,母亲告诫我:“年轻人容易心浮气躁,但是你要谨记,不要‘半桶水晃荡晃荡’,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吹嘘自己多有能耐;越是高人,越是深藏不露或者大智若愚,后者才是值得你学习的对象。”

  现在,已经在社会上打拼多年,才发现班主任和母亲的话灵验如真理。

  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至少要知道自己多高、多重、多胖、多瘦、多美、多丑这些外在的东西。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传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就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样一句警语。因为只有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变得睿智,你才能胜不骄、败不馁。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自我完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能耐的人,总是安守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是在关键的时候让大家眼前一亮,话语掷地有声,而且,当肤浅的`人卖弄自己的时候,他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一番成绩。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哪些是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着手改进之时,就是进步的开始。

沉思录读书心得12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录》读后感。要用一篇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通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习和发扬家人、良师、益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他们,或者憎恨他们,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不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宽阔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安宁。正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今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是否应该秉承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沉静看待过去,思索着探讨现在及未来。

沉思录读书心得13

  刚开始拿到《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这本书,以为又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书。当我走马观花似地阅读这本书时,却意外地被书中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意味深长的哲理吸引住了,禁不住拿起红笔在上面作起了记号,“我们曾经拥有过去,我们也会拥有将来,但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困难像弹簧,

  你弱他就强”、“只要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等经典话语,被我作上了重重的记号。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纯净的洗礼,灵魂受到了一次温馨的安抚,思想受到了一次猛烈的撞击。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从这本圣洁的书中,领悟到了以下几点:

  一、要培养“三心”

  一是培养爱心。要心系群众,善于把自己从“小我”中解放出来,从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组工事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常怀忧民之心,常思兴民之策,扑下身子,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二是培养耐心。组织工作任务繁重,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要培养足够的耐心,忘却世事的喧嚣,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组织工作规律,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创新。三是培养自信心。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自信而成功的。”要把自信作为支持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种基本意识形态,永远相信自己,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勇敢地对自己说“我能行”!当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勇敢地对自己说“我能行”!让自己变得动力十足,变得细致勤奋,变得头脑敏捷,变得思虑周全,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

  二、要提升“四力”

  一是提升学习力。把学习作为锤炼党性、修练品性、提升悟性的`重要途径,坚持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提升自我整体素质。在繁重的工作之中、工作之余,抓住点滴时间,每天读书一小时、上网半小时,潜心向学。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训,做到善于向基层学习,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向领导学习,善于向同事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二是提升思考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带着思想去工作,多动脑筋,多想点子,推动各项工作。坚持每天给自己留下一刻钟的静心思考时间,认真反省当日工作、学习、生活、守纪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提升自制力。培养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自觉做到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四是提升行动力。牢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白昨天是一张过期的支票,明天是笔尚不能取出的存折,惟有今天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金。坚决做到凡是决定的事,凡事安排的事,马上行动,立刻行动,把握住现在的每分每秒,认真做好每件事情。

  三、要学好“五招”

  一是学会低调做人。摒弃自我满足、自高自大的思想,努力培养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待基层,对待群众要谦恭有度,博得他人的尊敬。二是学会严谨做事。做到大事小事都严谨,不论是组织会议、安排活动,还是撰写文件,拟定方案,在事前都要把计划想周全,把思路理清楚,尽量减少纰漏。特别是言语上要格外谨慎,不该说的坚决不能说,严守党的秘密。三是学会识人辨人。学会识人辨人是对组工干部的基本要求。要学会通过言语交谈、行为观察、侧面考察等多种方式综合鉴别人才,科学评价干部,作出公正评判。四是学会把握时机。坚决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克服优柔寡断的决策思维,特别是面对挫折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勇住直前。五是学会完善自我。培养自己顽强的品性,给自己定下明确的目标和原则,督促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行,促使自己“每天进步1%”。

沉思录读书心得14

  《沉思录》是一本启迪智慧、发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得以纯洁而高尚的哲学自省书,是古罗马皇帝先哲马可。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它使人建立朴实的信仰和高贵的道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庄严不屈的精神魅力。温总理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床头必读书籍。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书中的许多思想,即使在两千年后今天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初读之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辩证的看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奥勒留是位自然主义者。他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但不仅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强调尊重其客观规律。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组成同一个宇宙。只有一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一体,遵循同一法则,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灵而言,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尽善尽美之境。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他还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过上述思考,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坚定唯物主义哲学观,积极行动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幸福。

  2、如何看待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奥勒留在书中写道: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自身。

  相应的,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从真正的自由劳动所具有的特质出发,得出其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命题:当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劳动在于真、善在劳动中的统一,使得劳动具有美的性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将对应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我认真的思索,劳动自然首先是为了生存。当生存被劳动满足之后,劳动又是为了什么。多少人是为了所谓的舒适,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取悦他人?我想两者都不会从劳动本身得到快乐。劳动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质是自然。能够符合自然的劳动者才是快乐的,能够创造这样劳动氛围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沉思录》非常关注人的修身养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应该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其二,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

  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

  这部哲学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阅读欣赏获得点滴体会,留做温故知新。奥勒留的《沉思录》,帮助我们反省过往、思考未来,我也必将常读常考,以作鞭策。

沉思录读书心得15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经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可是却用自我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一样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能战胜自我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

  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可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__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我。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

  终究如拔着自我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我。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沉思录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沉思录》读书笔记(精选20篇)11-17

沉思录读书心得01-30

《沉思录》读书心得02-08

沉思录读书心得15篇01-30

《沉思录》读书心得(15篇)03-22

《沉思录》读书心得15篇02-16

读沉思录有感02-26

《沉思录》读后感10-11

沉思录读后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