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3-22 18:04: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1

  上次看完《万历十五年》后,我就一口气把《乡土中国》也看完了。说实话,对我这样一个不爱看书的理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不过相比《万历十五年》,我觉得《乡土中国》更易懂。原因有二:一、我不太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其次,《乡土中国》是从农村的角度解析中国的乡土性。我来自农村,书中许多事深有体会。

  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这本书时,我丝毫感觉不到时代的阻隔带来的距离感。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仍没有从乡土社会中完全蜕变出来,而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相对稳定的。今天的中国还在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不可否认它还带有很强的乡土性,也正因为如此,《乡土中国》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但包含的内容却远远超越了社会学。这本书是作者对本民族文化社会学层面上的重新审视。他解释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与西方社会的比较凸显乡土社会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乡土社会的文化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乡土社会的整个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本书共包括十四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这里讲的乡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简单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的,这是一种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的今天,也许在中国农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但这座“堡垒”并不再像以往那样坚不可摧。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在城市发生了变化。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吸收了许多现代社会的特点,同时又留有一些乡土性。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不仅不唯一,而且有很多缺陷。”文字固定了声音,但却是声音的异化。我们通过文字所唤醒的,往往是间接的、与我们生命有距离感的观念,而非情感。文字的间接性使多余的东西或相寄生从而离真诚越来越远。卢梭曾谈到,“越是面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词就愈加无奈,但人的文化却向着无奈的方向发展,说话抛弃了姿态,写字代替了说话,这意味着人类的堕落”。在乡土社会,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特殊语言”,它比文字更有效的传情达意,摆脱了语言这个筛子,使情感表达的更加天真自然。尽管如此,文字仍是现代化的必要工具,作者只是在以一种客观中带有肯定的态度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做辩护。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2

  这本书很薄,置于掌心,不过一寸有余,但它也可以很厚,厚到要让人一遍又一遍地从头看起。每次拿起书的那一刻,说实话心中永远是抗拒的,那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名词,一句又一句的深奥语句,天堑般阻挡在我和书之间。但当一页翻过,目光扫向第二页时,人仿佛就被吸了进去,一个个生动恰当的例子,永远适时地为我解开疑惑,给我往下读的信念。

  全书从社会结构入手,阐明了乡土与城镇两种社会。乡下人并不愚笨,身上的那份土气也是代代耕耘此地而流传下来的。随着一个个论点的提出,这本书也愈加扑朔迷离了起来。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相对稳定的社会,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论述中心逐渐向人的情感发展,直至长老社会的诞生,“礼教”一词逐渐展露在人们面前。管理社会的方式也大多成为了教化,这是属于乡土社会的特有管理方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一刻都成为了过去,环境、社会都随之改变,当然,乡土社会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微妙的`变化,但“生于斯,死于斯”终究还是决定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仍会流传下去,烙印在乡土文化中,不易改变。

  全书共有十四个章节,将乡土社会分割成单独的小块,但当十四个章节融会贯通时,又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乡土社会,我认为就是传统的中国,几千年绵延至今,从未中断,也许有些因素会因时而变,但世代终将薪火相传!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3

  刚开始看这本书是有心理障碍的,总觉得它太富有学术气息,没有精致的辞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但能读下来,其实收获很多。在这十几年的人生中,我还没有将眼界与脚步都延伸得足够远,也有很多事情无法进行客观地思考判断,想法和观点总带有极浓厚的主观色彩,《乡土中国》便教会了我从多方面着手去看待每一种事实。费孝通先生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循序渐进地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伦理体系,利于扩大受众面,传播知识。乡土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引发情感共鸣,助力于现代社会建设。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本充满理性光辉的书读来却十分感动,有些想法一直在心中徘徊,但本人文化水平有限,说不清楚也讲不透彻,能在本书中与作者共鸣许多次。很高兴,中国人总是懂中国人的。他写下了他的所闻所见所想,而我透过文字看见了真正的中国和真正的我们。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4

  到底什么是乡土中国?中国历史从乡土中走来,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去看看乡土中国的样子。

  土地是乡土社会一生的羁绊,生与斯长于斯,从土地中长大的人看见土地,就忍不住地去依恋,那是他们的命。古代中国与农业脱不了干系,农业与土地脱不了干系,土地之于国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有些人一辈子不愿离开他们的故土,我们也便能理解这深沉的情感了。从上到下,地域的划分越来越小,直到乡村。村子真的很小,暮去朝来,你所见到的,一眼便是“万年”。大家之间真的很熟悉,所以人与人之间无需再用文字,语言、表情、肢体便能表达一切了。城里人说,乡里文盲多。其实啊,乡里人根本用不着城里那一套,用了反而变得更繁琐了。

  作者提到两种概念,一个是“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一个是“团体格局”,界限分明。有别于西方捆柴式的集体,乡土社会,是以自我为主,向外推出的具有伸缩性的'一个庞大关系网。而这种差序格局下,人与人之间就开始讲关系,攀人情,俨然成为一个人情社会。治理这个社会的不是法律,而是纲常、伦理,这就是礼治社会。无为而治的礼治社会,礼就是行人行事的准则,整个历史都在维持这种秩序。而在这之中,以礼为先,以孝为先的长老式的统治就是一种固化模式。所以男女关系不像西方那样把爱放在台面上,而是男女有别,夫唱妇随,家庭关系也则是以父子传承,婆媳和睦等为基础的家和万事兴。大家各忙各事,都有自己的责任,这才是稳定的社会关系。

  虽然本书的写作时间已较为久远,但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中仍然能窥见乡土社会的影子。我们的历史社会不断向前,但人情、传统、继承、道德、礼义、责任不会离我们远去。因为我们从乡土中走来,在我们的精神内核中,乡土的影响仍然存在。

  我们已和乡土绑定,而乡土社会在时代浪潮中又会何去何从?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5

  《乡土中国》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逻辑连贯、表述清晰、结构完善,仅从文字功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就一骑绝尘。

  同时,在内容方面这本书也很有亮点。

  《乡土中国》解答了我们的疑惑。乡下的中国有什么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乡下的“土”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生于中国,被困在发达的大都市,不了解远离我们的乡下,好奇过、追问过,但始终碍于距离无法看到乡土中国的本质。这时,《乡土中国》就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那儿的的一道门,一一解答了更多的问题。

  《乡土中国》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以及为中心、水波式向外扩展的人际圈子富有弹性,但同时带来攀关系、讲交情的现象;乡下人的智力、学习能力不比都市人差,但同时文字下乡的`必要性有待考量;中国家庭里家法相当重要,但同时又造成两性间的矜持……以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经过费孝通先生的一番剖析,就变得的立体而深刻了。《乡土中国》刺激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本质,引发思考。

  《乡土中国》生发了我们的兴趣。就我个人而言,曾经不以为自己的品味会与社会类书籍契合,觉得那一类的书都死板又枯燥。而如今,其中的一天一篇篇文章引人入胜,特别是“再论文字下乡”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篇,在简单的社会现象上,用比喻、对比等手法进行解释说明,生动又有趣味。我读着读着,便觉得自己加深了与社会的链接,发现了社会不同层次下的一面,很愿意反复读。现在,我不但不排斥这类书籍,而且更想多读一点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文字了!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6

  今天读了一本小书,书虽然小,但是很有启发。有一个词,叫醍醐灌顶,大概如此,本来有很多模糊的想法,经他一说,便清晰起来。

  这本小书是《乡土中国》,属于中国社会学领域的名著经典。虽是经典,读起来却很轻松,因为这本书原是费孝通1946年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的讲义,后来应杂志之约,改写成了系列文章,集合成了这本书。

  费孝通在这本书里所做的,不是田野调差或者个案分析,而是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进行解剖。

  中国历来是农业社会,我们的文化生长于这样的社会中,我们的行为和社会结构也受到这一条件的影响。虽然我们早已宣称现代化,但是还有很多传统的习惯残留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读这本书,可以看到它们的由来和原因。

  鲁迅总是批判国民性,可是光是批判并不管用,找出其中何以至此的原因,才更科学。标题不是噱头,如若想要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形态,这本书确实帮助很大。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大概整理了每一章节的要点。

  一乡土本色

  中国历来是个农业社会,老百姓大多靠土地谋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种地的人因为庄稼长在土里动不了,便常常定居一处。种地的人聚居在一处,便有了村子。村子是中国乡下常见的聚居社群,这和美国很不一样,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中国甭管是三五户还是上千户总是聚村而居。

  但是,这样的村子又往往是很封闭的,村与村之间来往很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形成了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很多乡下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

  正因为大家基本是固定的生活形态,便产生了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项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土中国便是一个礼俗社会,根本用不上法律,大家都是熟人,知根知底,由传统形成的礼俗便起到了规矩的作用。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太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就够了。

  二文字下乡

  在这一篇文章里,费孝通驳斥了“乡下人愚笨”的观点,他认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心智并无不同,不过是生长的环境不同,所需要面对和学习的知识不同,我们不能以城里人的知识去考乡下人,便认定他愚不可及,如果乡下人考一考你何时插秧,何时收割,可就要轮到你一无所知了。

  对城里人来说,知识靠文字来承载,但是乡下人不识字,很多属于文盲。对此,费孝通提出了一个观点:乡下人不习文字,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并没有什么作用。

  文字是一种符号,语言也是,在乡下不一定非要把语言形成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一个人所需要记忆的范围和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生活经验大多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不够用,需要文字这样的外在象征,但在乡土社会中,这一切是多余的。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到生活上的问题,他必然能在一个年长的人哪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中,走同一条路,前人的经验可以发挥作。

  扯远一点,我们现在虽然已经进入现代,但是还有很多乡土社会的遗留习惯,比如很多人仍然遵循着上一辈的经验,而事实上,这些经验很可能经不适宜于年轻人了。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7

  《乡土中国》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是一本学术类著作。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思考得都很深入,提出问题一针见血,所引出的社会现象耐人寻味又引人反思,其中还提出了许多学术性的概念,使我受益良多。在《乡土中国》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文字下乡》,因为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与作者产生了强烈共鸣。记得其中的一个观点:乡下人的鱼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后文作者探究出了其背后的原因,是现有的知识已足够他们生活与传情达意。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概念来自于《差序格局》。作者把中式的人际关系比喻成把石子投入水中激起涟漪,是一圈套一圈的,靠近中心为亲,远离中心为疏,把西式比作一捆柴,人们紧靠在一起,分家族而不分亲疏。最近读的《无讼》也令我印象深刻。

  总而言之,《乡土中国》是一本你初读会感到陌生与晦涩,但当你深究其中则会倍感亲切的书。因为书中作者举的`许多例子,我们都能从身边找到影射。并且,当你理解了作者所想传达的意思后,你会折服于作者思考力的强大和语言表述力的精湛与准确。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1-30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70篇)03-22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20篇)01-02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通用19篇)12-15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11-09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8篇04-13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7篇02-11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1-03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