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时间:2023-09-17 17:40: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1

  我越来越喜欢数学了,因为它有着本真,严谨,全面,纯粹,不含糊的模样,呵呵!

  今天读的是第二章《图形与几何》,依然有些不懂,比如,欧几里得空间那一部分,我很不明白。

  欧几里得空间的推广——拓扑空间,我也看不明白其中有关符号表示的种种。

  因为神秘,所以向往吧,期待能懂得,期待能有机会细细学习。

  第二章的阅读,对我来说仍是收获不少,尤其是对数学语言严谨的意识性,更强了。比如,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后,有时我们会脱口而出这样的话:“直线可以无限延长”。乍一听,没有什么不妥,因为直线本来就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但是,编者细细一讲,不由得让我恍然大悟:在几何理论体系中所说的“直线”,本来就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它不需要延长,也不可能再延长;说“延长直线AB”或“直线可以无限延长”等,实质上是对“直线”概念还没有正确地认识和领悟。

  再比如,学生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我也记得学生和我一起说过这样的话:普通水龙头的开关的运动是旋转。其实,这样说是不妥当的,因为所谓旋转,是指:如果刚体运动时,其中任何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是圆(或某个圆的一部分)并且这些圆的圆心都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个刚体的运动就叫“旋转”。而普通水龙头的运动中,其中每个点的运动轨迹并不是圆,而是某个圆柱侧面上的螺旋线——我读过,不禁感叹,数学居然这样精致有意思,呵呵,一些看似平常的问题下,其实,有着不平常的坚定的道理!

  编者真可贵!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将教学实践中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趋向于全面,严谨,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像我这样的数学老师,不仅仅从这些例子中学到有关本学科规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一种深入思考,纯粹的数学品质。

  品之,惑而欲求之。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2

  最近我阅读了曹培英教授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有许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深刻感觉到教学的路上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会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经途径。反观平时我们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

  在教学中,教师期望的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数学运算带来的快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小学生还可以学会通过数学角度去观测、审视生活,用数学思维去面对周围的种种现象。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只着眼于这一道题的解决,缺乏深度的思考,计算也会出现一些粗心的毛病,学生往往对解决问题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教学中,当问题抛下去之后,我们往往会组织学生讨论,个别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也难以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无法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离。

  解决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那么,教学的内容就要紧扣教材,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不能和实际生活脱轨。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接轨。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思路进行思考,完全忽视了课堂生成,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新奇的想法。在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单一,缺乏创新,继而导致解题思路的狭隘和单一。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具体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科研教师的能力

  首先,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其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今教育改革已经实行多年,很多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也都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育科研在基层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应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紧跟时代脚步努力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校也应定期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的师资团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应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将数学问题与我们的现实应用问题相结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抽象又远离实际的问题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无力感,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不利。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解题心理出发,充分发挥出自身主导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虚拟的解题环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下参与数学学习,培养解题能力。比如说植树节学校要组织种树,便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种树的方法,“我校小学五年级学生要种320棵树,前4天平均每天种55棵,剩下的要2天种完,平均每天种多少棵?”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从情境中提取数学的信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重视反思与评价。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经历的解决几个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评价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重视的一环。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允许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案,以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解决问题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实践证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3

  前些天,学校发了一本金成粱老师的《小学数学疑难问题研究》。

  我读完手边的书,就翻开了这本书。

  一翻开,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的性情,因为它很质朴,纯正,讲的都是最本质的数学知识,正是我所需要的。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读完了《数与代数》章节的内容。因为我的数学底子不厚实,对数字不敏感,所以,读的过程中还有些不太懂,但是,读过后,心里倒是对一些问题多了几分清明。

  比如,0是不是自然数的问题。

  之前,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都会去问年级组的老教师,心中没有一根标尺。现在,从书中,我已经明白了关于0是不是自然数的来龙去脉——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教科书、教学大纲等都是参照苏联编译的,那时,0是一个数,但不是自然数;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科技教育都与国际接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规定:自然数包括0;1994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中,将0纳为自然数集第一个。而原先的{1,2,3……}称为非零自然数集。

  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希望能便于国际交流。

  并且,作者还细心的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更改这些人为的规定:科学概念的定义,它的内涵与外延的明确界定,本来就是一种人为的规定,它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由权威科学家的群体重新定义。如不久前,天文学家对“行星“的重新定义,是的冥王星被“逐出”了太阳系的大行星的集合。使九大行星变为八大行星。

  对于有点数学“饥渴“的我来说,这样的知识很有意思,我可以更自如的与孩子们学数学,呵呵!

  第一章中看不太懂的地方是,涉及初中的一些内容,尤其是用符号表达意思时,一些符号我忘了是什么意思,呵呵,要补补。

  第一章中疑惑的地方是:1、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只是为了减少括号的书写??2、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分成三类:(1)质数,(2)合数,(3)0、1。我在教学时,第三类只讲了1,在四年级下册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第三类不仅有1,还有0吗?

  品纯纯的数学,有收获,有奇妙,有疑惑,呵呵!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4

  阅读了曹培英教授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这本书,想了很多,也感慨很多,觉得自己很多方面的能力不足。

  首先我们要再次明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现在的小学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光是教学,排除教学之外事物的影响,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好好地考虑考虑这么多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个别教师为了往前赶教学进度,只注重自己多讲教材的内容,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多做题这一环节,没有充分给学生留出提出疑难问题的时间和课堂练习时间。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不透彻、掌握的不全面,运算有关数学题时出现了方法和步骤方面的错误,导致了个别学生成绩不佳。

  2、课堂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3、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思考的深度不够。

  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针对我们的课堂作出三个必须:

  1、教师必须为学生留出探索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必须给学生留出想一想、试一试的时间,然后再提供共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时间上的空隙,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当学生思考比较成熟时,共同讨论自己的探索体会就比较深刻。同样,对有些提出的问题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能问题一提出,就立即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紧张的状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如果一个学生回答不行,就立即换另一个学生,直到得出标准答案为止,这就伤害学生的探讨研究的积极性。学生的`很多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索思维开始,有时仅仅是认识一部分或有些感觉,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并让其再有思考的时间,决不能因不完整或不正确而挫伤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勇气和欲望。

  2、教师必须教育引导学生提倡互相学习交流的浓厚氛围。经过深入调查,小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意作深入细致的思考,缺乏思维的出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营造课堂学习的气氛就十分必要。在提供小组合作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要善于启发,巧妙引用,及时调控,保障学习的顺利进行。

  3、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必须破除一人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氛围、手段等方面求创新。教师在讲解完和在黑板上撰写完一道例题之后,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时可根据自己平时掌握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提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师还要利用每节课的有关时间,多出题,让学生们多做题,然后提问学生,让学生说出做题的每一个步骤或得数;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仅存在以上问题,还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讨、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解决。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5

  《小学数学研究》从第二章开始,分章研究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知识,这一章讲的最基础的自然数系。

  对小学数学中具体知识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深入认识数的概念、性质、方程、应用等内容,从而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提高我们的教研能力。

  韩愈在《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我们从事小学数学的人来说,这些数学的知识就是我们的“术业”,我们如果不能对这些“术业”有一定程度的“专攻”,想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是很困难的。相反,当我们对“术业”有一定的“专攻”之后,则会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

  有人说,我教的就是那点内容,只要我把教学的那部分知识学好就行了。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问题的认识过于片面,对认识的理解也违反了科学规律,因而是不正确的。

  因为,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学习是一个层次深入的过程中。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广泛的认识之后,会反过来,使我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水平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我们站在平地和站在山顶看同一片森林,所获得的感受是没有不同的。

  在具体问题上,我们可以说,当站在积累丰富的数学高地上看我们的教学内容,会发现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开始对自然数系的学习之旅吧!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6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用现代数学观点来阐述小学数学内容”。

  许多同龄人以及小学数学教师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大学里学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用或者用不到。”

  作者在文中如是说:“我们之所以学习现代数学,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小学数学内容,以便于高屋建瓴地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首先,要补充小学数学相对严密的框架。实际上,限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教材里的数学知识不可能是严密的。但是,教师应当大体知道它们的逻辑结构,包括公理化的处理方法,领会现代数学的思想,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数学本质。例如自然数的乘法交换律是规定,还是说明,或者证明?在佩亚诺公理系内,只要规定了乘法,其交换律自然是可以证明的;什么是面积?小学里只能用不严格的语言描述,其实它是集合类上定义的有限可加、运动不变的正则测度(边长为1的正方形面积为1)等”

  “其次,小学数学出现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的数学问题,需要介绍。譬如算法思想的揭示,先乘除、后加减,自内而外脱括弧;信息安全的密码设置和大数的因子分解有关;分形应该让学生知道、欣赏等等”

  “最后则是涉及教学处理的有关问题。譬如分数的定义。(平均分的分数?两个整数的商?关键在于分数是‘新’的数);分数的大小,两两比,还是全体比?(这涉及序的处理,它与小数的关系究竟如何?);通分和约分。分数是一个等价类。(一个大家庭);分数加法有两种:数量加法和比例加法;无限小数的处理;平行线如何定义(无限延伸是无法检验的)等等。”

  上次陈今晨先生来校听了陈晓丹老师二年级的课“确定位置”,提出要上升到几行几列的高度,为今后行列式(或矩阵)的学习埋下伏笔。数学可以说是一门关系学,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只要有三类:等价关系(数、式的相等,图形的重合,方程的同解以及各种各样的等价类;顺序关系(数的大小,位置记数,不等式等);对应关系(数的运算关系,函数关系,表格,坐标图像,统计图等)。故,儿子认为确定位置就是在研究对应关系。陈晓丹老师出示的小动物的队列就是矩阵的雏形,后来出示的.方格纸就应该是坐标系的雏形,方格纸上的位置与数对建立起对应关系,而数对是向量的雏形。这里提到坐标系,该问坐标的核心思想仅仅是确定“位置”吗?答案是否定的,更重要的是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像。儿子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数学教师也能演绎出很多的精彩,前提是对小学数学内容的理解,站得高,望地远,思考的也就愈多,更能发掘出别人看不到的魅力。正如陈今晨先生说,头发都白了却还在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

  故,有人说“大学里学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用或者用不到。”这是不正确的,只能说你没发现。全书在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分别提出了若干个有建设性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作者的观点,以下儿子例举几个问题:

  1、基数和序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2、平行四边形是梯形吗?

  3、小学里怎样处理“无限”

  4、用空集构造自然数的冯·诺依曼方法的价值在哪里?

  5、0为什么也是自然数?教学中要注意什么?

  6、我们现在有哪几种进位制?教学中如何处理?

  7、1为什么不算质数也不算合数?

  8、3个7相加是写成3×7还是7×3?乘法的写法是算法优先还是语言优先?

  9、为什么强调分数的“商”定义?

  10、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0,为什么体育比赛中出现“3:0”呢?

  11、用单位菱形的面积定义sinA可行吗?

  12、什么是大数定律?小学教学“可能性”或“可能性大小”时为什么要考虑大数定律因素?

  最后想说,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7

  斯苗儿老师主编的这本《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来到我的书架上已有几年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有关数学教学的书,我细细地读过一次,翻阅过许多次,不管哪一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受,教给我许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本书中,分27个专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编写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改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章有主题内涵、案例描述与评析、观点与思考、资料链接这几项内容组成。“主题内涵”主要从理论上作简要的阐述,帮助教师明理解惑;“案例描述与评析”结合丰富而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观点与思考”是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主题内涵”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思考,有的还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资料链接”系统地收集和摘录了与该专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该专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看了以上的内容安排,不得不感动于这些数学教育的领路者们为了把我们这些尚算不上成熟的数学教师领进数学教学的大门,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案头时时细读、经常查看对照、引领教学实践的好书呢!而我的表达尚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优点和它给我的收获,只能简要记录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目标设定要合理、清晰、可发展、可实践

  以前我只知道参考书上有目标,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也没做多大的研究,以为自己备的课能完成这些目标就可以了。原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教学目标不但重要,甚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定好,一节课设计上下来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呢?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和效益,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放手做好。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在设定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不能像过去的数学教学只重知识和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重结果不重学习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塌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要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手忙脚乱,哪一个都不到位,所以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地设定目标。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却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教学目标拟定这一块内容的编写中,针对数学教学的六个核心问题,一一阐述如何在教学实中实施,实现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拟定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开展教学,要做到上课时心中有目标,这目标又能立足学生基础,关注学生未来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我们的课堂更人性化,更加精彩。

  二、教学内容要有价值、能促进学生思考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指向的不是数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而是教师如何使数学内容相对学生实现其价值的教学艺术。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数学内容的价值是教师的教所赋予的,这种“教”一定不会是简单地灌输、枯燥的题海战术。

  新课程的教材非常灵活、开放,数学学习内容基本是用一个情境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书上的情境图对于初接触教材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却是有些摸不着边的。面对数学材料,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个图要给学生展现的是什么学习内容;要设定哪些学习目标;目标设定要在哪一个高度,太浅或太深显然都不适合学生;如何使情境以一种动态的、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何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使教学素材得到最好的开发应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收获,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思考、觉得数学是有用的,等等。很显然,价值来自于老师的思考和选择,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必定是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那么重要,而又是那么困难。那些个学不好的学生,费尽你九牛二虎之力,累死你多少脑细胞,从生活中从数学上举了那么多例子,他依然是不开窍,明明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他无论如何就是想不明白。在听过一些成功人士说到自己对数学一窍不通时,我逐渐释怀,也许有些人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没办法学好数学,但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没有天赋。即使如此,我依然相信,虽然先天不足,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应该会有所进步,不可能毫无进步。而其中,学好数学最最重要的能力应该就是数学的思维能力。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管是否有效,我都在努力做着这样的事,希望提高那些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想,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学习材料的选择使用应是重要的一方面。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有时数学教材中的材料可能很老旧或者对学生没有一点吸引力,让学生看着就觉得没意思,那么,教师就要思考选择什么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有思考地投入学习。个人觉得,和孩子相关的、或者老师以自己为例、或者具有童话故事色彩的等材料,能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内容好好设计,或在平时搜集、记录这方面的材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当读到某一个地方时,思维的火花会一闪而过,然而自己读书能力确实还不够好,不能准确地把握、挖掘其中的内涵。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管哪方面做得不够,都会影响我们对课的把握,使得我们对教育认识浅薄,对教学现象的认识浮于表面,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读这本书时,还有许多的体会和疑问,需要我去思考,去实践证明。希望能抓住更多思维的火花,写下更多的思考。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8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解决问题”。现结合学习中的所看、所听、所悟,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解决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这是让学生爱上“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教学中首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之所在,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抽象的情景和脱离生活经验的问题无所适从,更难产生解决的兴趣和欲望。而具有现实意义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的问题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眼球”。

  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反过来想、倒过来想,也叫倒推。然后以生活中“喝果汁”的问题来进行倒推策略的教学,“喝果汁”问题杯子逐步增多,难度逐渐增大,挑战性越来越强,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

  又如情景:喜羊羊上学用6分钟,沸羊羊上学用4分钟。问题:谁走的快。“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动画片是低年级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同时上学的情景也是学生亲身体验比较深的,学生自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比较喜欢的。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方法不当学生无处下手,无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但教师必须把握准方法指导的本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的体验、感悟,内化,变成自己的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关于信息处理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然后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关数学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它是不全面的。一个问题情景是一个整体,它呈现了多个数学信息,而不同的数学信息进行组合可以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信息,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组合。

  2、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每种类型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借助一些灵活而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模拟实验、画图(示意图、线段图、列举图、集合图)、枚举、假设、转化等等。解题策略选择恰当,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弄清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的解决问题。同时逐步使学生加强对策略形成过程的体验,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识”,能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丰富内涵,掌握运用策略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能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匹配,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

  相遇问题教学中,教师呈现信息后,找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表达出题目的意思有点难以理解时,教师顺势提出: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这段话更便于理解?然后引出模拟表演这一方法,通过师生表演、生生表演、电脑演示,教师故意出现错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相遇”等关键词。在学生对题意和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把已知信息和问题画下来,通过展示交流,逐步对题意和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节课中,借助多种策略的帮助,学生对信息中的关键词真正理解了,对数量关系真正明晰了,问题的解决也就变得容易了,最关键的是学生切身感受到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方法来化难为易,而这种感受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是受益无穷的。

  三、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价值。

  在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通过梳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思考在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在学习方式方面有哪些收获?在学习方法方面有哪些收获?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体验到学会解决这一问题的用处,找到其价值所在,有用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

  总之,受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弊端的惯性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尝试,优化课堂教学,让孩子真正的爱上“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9

  看过很多书,但是很少写心得体会。这个寒假我看了张奠迪的主编的《小学数学研究》,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这本书啦,因为原来黄生英主任就推荐我们看过这本书,前面也陆陆续续的都看过,但是都没有完完全全的从头到尾读过。但是《小学数学研究》这本书非常好,很值得数学老师拜读,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是把最准确的数学思想传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小学数学研究》以小学数学内容为研究对象,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对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拓宽和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必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小学里面想不通的问题,有时一知半解,可这本书讲的很精确,很科学,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讲出了其中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像自然数为什么从0开始而不是从1开始、为什么最小的偶数是0而不是2、为什么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零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讨论的问题,争执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并明白其中的原由,真让人恍然大悟。

  由于《小学数学研究》能够深刻地阐述小学数学的规律性问题。比如,第一章提出的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让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思辩性地加深对小学数学的掌握和理解。而数学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这一命题的提出,则进一步提示了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刻本质。所有的数学问题均存在于关系之中,可以说,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的.作用。

  所以这本书成了我工作的导师和助手,一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就会翻开它,有时间也会细细品读,从这本书我不但明白圆周率的发展及历史、平移旋转的实质、小学数学的方程的真正含义,还从中了解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给学生讲懂题目,还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彻底弄明白,所以我觉得自己要不断充电,好好学习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所以我也真心的将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10

  最近,我拜读了张天孝老先生的《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一书,深深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被他的数学教学思想所折服。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设计学习新序列

  关于学习的序,我第一次是在俞正强老师的讲座中听到的,俞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选材和立序的问题,而《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则在一个更宏观的范围上,谈论了通过“重组结构,更新内容,滚动发展”的方式,设计学习新序列。

  本书认为可以通过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设计学习新序列。例如,以“乘法分配律”为核心,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和乘法分配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整合在“篮球场上的数学问题”的主题下,形成一个教学单元。从步测和目测开始,为长方形周长学习积累经验,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中引出乘法分配律,用乘法分配律来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解决较复杂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这样整合使得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

  书中提到,采取“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呈现序列进行滚动发展。前有孕伏:结合可以联系的知识点,将学习一个重要知识点所必需的基础进行前期铺垫,降低在新知学习第一时间产生的难度。中有突破:让学生主动利用原有的知识,突破新知探索中的难点,使经验材料数学化,数学材料逻辑化。后有发展:是指把“中有突破”的探索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在知识运用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上有所拓展。

  其实不管教材研究还是一节课的研究,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我曾经利用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理念设计一个教学案例,竟然获得了温州市案例评比一等奖的好成绩,真是喜出望外。

  教学三环节实务和理论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规律,即数学思维的问题律、情境律、发展律,相应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做好引入、展开、巩固三个环节。

  引入按照数学思维的问题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抓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引出学生思考。展开按照思维的情境律,采用操作、图示、模拟等手段,通过分析和比较,抽象概括出原理和结论。巩固按照思维的发展律。既有模仿例题的基本训练,又有增加非本质干扰因素的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的灵活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书中为我们解释了应用题、问题解决教学的来龙去脉,这是新课程以来,一线教师比较困惑的内容。曾几何时,应用题教学销声匿迹,成了谁都不愿提及的话题,似乎谁提及,谁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谁就因循守旧。其实是我们学养不够,唯上唯书的表现。张老先生在本书中专门讨论了应用题教学的相关内容,给人一种豁然开朗、醐醍灌顶的感觉。

  应用题是把日常生活或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示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而求未知数量的问题。虽然课程标准没有出现应用题的名称,教科书也没有将应用题作为单独的教学单元列出。但是,应用的`意识应是一个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书中认为应重视帮助学生分清条件和问题,建立“问题”—— “条件”——“算法”之间的联系系统,切实用好列式训练、补充训练、编题训练、选择训练、变式训练,让五种训练成为教学的有力抓手。

  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落实好以下几种思想:

  (1)比较的思想:比较是思维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纵向比较,即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另一种是横向比较,是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同层次上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解法的比较。采用比较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新旧联结点上迅速展开,把“已知”作为基础,充分运用了已有的解题经验,因此有利于形成解题方法的逻辑联系。

  (2)对应的思想:找数量关系的对应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在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问题、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问题的教学中,都要作为一项基本功训练。

  (3)假设的思想:把题中的某一条件先假设为其相近的另一个条件,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趋向于简单明朗。

  (4)替换的思想:把一个数量替换为另一个数量,使数量关系趋向明朗。

  (5)转化的思想:转化比较的标准;从数量之间的不对应关系转化为对应关系。

  总之,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学习,让我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特点,更好的利用教材,开展有效的教学,让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更确切地说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 篇11

  看了这本书,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数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定位是“放眼世界,立足本土;注重理念,聚焦改革”。在现实教学中,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点发展”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下面我想谈谈这本书中的小学数学教师这一章里的一个小节:加强数学语言训练。抓数学语言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抓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的数学语言得不到发展,他们的思维也必然会受到阻碍。训练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而不是训练学生说“套话”。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这是教师劳动的一种特殊方式。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注意、思维、想像,与学生交流思想、情感、信息。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听懂与理解,还要表达教师的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差,那么即使他知识很渊博、工作责任心很强,也难以取得对学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教师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要求,它与教师所承担的专业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熟悉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描述和表达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特殊语言,表述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是第一位重要的事。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专用术语。如学习了约数与倍数以后,正确的表述是“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而不能说成“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倍数,b就叫做约数”,因为约数和倍数都是两个在整除前提下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各自不能独立存在。

  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严格符合逻辑规则。如果将“整除”与“除尽”混为一谈,当然是违背了同一律;如果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成“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又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当然,为了让小学生能生动形象地掌握某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语言表述方面可以为求浅显易懂,甚至于画草图、打比喻等。但是决不能影响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要做到通俗而不失其真,形象而不失其实。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学中运用的无声语言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姿态等几个方面。会说话的眼神是心灵的窗户;面部的表情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手势、姿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述思想感情。无声语言用得恰当,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能使课堂教学更各谐,更加富有感染力。总之,语言的表现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炼,日久天长,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本书详尽的阐释了许多理论知识,将书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论做支持,理论指导实践,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作的更加出色。

【《小学数学研究》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研究心得体会03-18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1-29

小学数学类读书心得(精选22篇)02-03

小学数学类读书心得3篇02-02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06-03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05-09

小学数学教育心得02-01

小学数学研修心得11-15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12-27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2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