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19 08:04:4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庄子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1

  无意中读了于丹的《庄子》,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庄子读书笔记2

  河伯望洋兴叹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贻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满载秋水,至于东海,看见那浩瀚的大海,始旋其面目,后悔的发出这样一席话,虽有些晚,但却饱含了河伯的自卑感。

  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卑,认清自己。贝多芬在给兄弟的一封信中写道:“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对于有如此敏感躯体的`我,是莫大的羞辱啊!”从此,贝多芬开始过离群索居的日子。但贝多芬并没有从自卑中倒下去,他从自卑中,依靠自卑的力量站了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因而创造出自己新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传世佳作——《第三交响曲》也就是《英雄交响曲》。这里的自卑并不是普遍理解的自弃,而是换了形式的自信,是从压抑的心里中,爆发出的一种力求上进的力量。学会自卑,才能使这种力量得到有效的利用。贝多芬就是一位勇于自卑的舵手。也许你和我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舵手,但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少年不识自卑味”。看,学会自卑是多么重要呀!竹子是一种坚韧的植物。当大风降临时,他们并不是逆风而站,而是弯下身躯,随风而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与风之间的力量悬殊,所以他们学会自卑,弯下身躯。但他们并不是俯首任风摇,他们从自卑中发掘出自己的坚韧性,用随风摇摆来保护自己,从而用坚韧性去搏击风的洗礼。植物尚懂得自卑的重要性,何况有灵性的人呢?学会自卑,是一种很难的事。它需要勇气,需要放弃世俗偏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因为他们怕世俗的目光;巫师乐师百工之人却不耻相师,最终巫、乐、百贤于士大夫。

  从中可以看出,学会自卑对于人的发展是重要的。更体现出,其实自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学会自卑,是一种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策略。只要你正确对待,你就是一位优秀的舵手。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显明于世,必须要先学会自卑,认清自我,切不要如河伯般,临东海,才悔矣,晚也。学会自卑,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庄子读书笔记3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著。我觉得庄子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要老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耀也是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也应是和谐的。

  所谓的“坚白论”,山人以为,讨论的两派其实已经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了:一个论述某物有何种属性〖即白与坚〗,另一派则是论某特性〖即白与坚〗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实上,我们往往看到在许多争论中,所谓对立的两派,追溯到本质上,自己都不知道在争论什么。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个对立的阵营,争论、对立几十年。可是有谁能说清除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呢?

  其实,综观中国的'哲学,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非常现实。对于那种“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等之类扯不清道不白的问题采用回避的态度。对于大自然则采用接受它、并与之相容的态度。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认为是受西方影响而来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就是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等等则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说法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与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以为,儒家侧重与社会及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而墨家则重客体与其自然属性;反观庄子,则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采用的较少一点。而过多地将儒家、老子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和谐的共存,无主次之别。这也是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级之分,要有对自我的克制(这一点又与“无我”相近)。

  自然了,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庄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而被当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时,庄子的思想又作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没有收到异常的压制。而法家因为是强调客体、鄙弃主要因人的主观而形成的社会体系、结构,从而无生存之地。

庄子读书笔记4

  我们知道庄子是百家争鸣时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具体的生卒年月无从知晓。

  庄子名周,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的漆园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约生于公元前36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庄子不满意处于变革和动乱中的现实,对名教社会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他是鄙世的,又是遗世的,他追求一种超然物外、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与儒家思想截然对立,而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了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但更多从消极遗世方面做了发挥和发展。因此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

  《庄子》这本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本经典之作,现在流传下来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以前上中学时学过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遥游》和《秋水》,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许多语句我至今还记得,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读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束。读完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到释然,恬淡,清净,类似庄子的“乘物以遨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过离这种境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也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迈进这种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许多东西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遗忘已久的已经苏醒,我把它们重新拾了起来,装进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面对的失败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不少。首先,它的主旨虽然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本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寓言》篇也自称“寓言十九。”这就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盎然多趣,引人入胜。如本篇的大鹏与?鸠的故事“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就是讲小知不及大知,其寓言故事的文学色彩极其浓厚,把读者带进了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之中。

  其次,《庄子》中的寓言又具有独自的特色。一般的寓言虽然也属于创造,但大都接近于生活中习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有的。即使是将动植物拟人化的寓言,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也不超出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外。《庄子》中的寓言不同,往往异想天开,奇特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和人们常识中所有之物。如本篇中的鲲鹏,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巨瓠、大椿等,无不带有浓厚的神话与幻想的色彩。正像《庄子?天下篇》所说的,不是“庄语”,而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使《庄子》的文章形成一种奇诡异常、变幻莫测、汪洋恣肆的独特风格,雄奇壮观,摇人心目。

  第三,与前一点相关联,《庄子》的文章极富想象力。如本篇中的鲲,古训中或为刚孵出的小鱼,或为尚未孵化的鱼卵,本为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象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又如讲藐姑射山上的神人的神异,以风露为饮食,乘云驾龙,上与天齐的大水淹不了他,使金石熔化、土山焦黑的大旱,也热不着他。讲他的高出名教社会之上,说他身上的尘垢糟粕就能陶铸出名教社会的最高理想人物尧舜来,其想象力之强令人惊叹。

  第四,《庄子》的散文还善于比喻和描写。《庄子》中的比喻,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本篇言大鹏需积厚风以行,以水之浮物为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又如批评蜩与?鸠不能理解鹏之远飞行径,以旅行备粮为喻:“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对事物的描写,形象鲜明突出,笔酣墨饱,神态毕现。如本篇所写的大鹏,它是由几千里长的大鱼化成,其背脊不知有几千里长,展开翅膀有如遮蔽半边天的巨云。它的飞行

  是由大地最北的北冥飞往大地最南的南冥。它起飞时,要贴水面一击三千里,而后上冲九万里高空,一飞就是六个月。大鹏的庞大神异的形象,突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庄子》散文的上述种种特点,加上哲学思想的深邃新异,想象丰富,奇思连翩,变幻莫测。笔势奔泻纵恣,无所拘束。整个文章使人感到汪洋恣肆,雄奇壮丽。读之如神游于奇异的天地里,出脱于琐屑的人间界限之外,开阔心胸和视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从《秋水》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神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二人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对于名利,庄子所表现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谓:天下煕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的确是一道不容易迈过的坎,多少人为了它奔波一生,为了它耗尽心力,最终陪伴自己的还不是一坯黄土!有多少人因为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没有对利的追求,我们如何创造社会财富;没有社会财富,我们如何拥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如何获得上层建筑?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们不应为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丧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庄子在《骈拇》中所说:“袅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要回归本真,回归本心,回归自然。

  在庄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庄子的大境界。在《逍遥游》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籽儿,我在家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看起来十分饱满,有五石之大。可是这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也没有。我要是把它一劈两半,用它当个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什么都装不了。所以惠子便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我把它打破算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便对惠子说: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他的心中承载的是大的境界,他并没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来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这种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规思维,才能真正有可能去体会庄子那让人憧憬的“逍遥游”。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创新,创新来源于何地?也许有时就来源于这种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独特思维。其实我们的眼睛有两个功能:对外,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对内,看到的是一颗无比深邃的内心。只可惜,现在许多人,往往只意识到第一个功能,而遗忘了第二个功能,错过我们眼睛最为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可庄子却充分认识到了眼睛的这两个功能,从而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在《秋水》篇中这样说到:“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回过首来,我们是否应该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否应该思考我们现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我们期待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是否正在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这些我们因该做的事情?一连串的追问在拷问这自己:我,做到了吗?

  是啊,我做到了吗?我一次次的问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诚然,我们是社

  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决不能脱离社会。而物质与世俗又是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的,我们能超越它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语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是可以摆脱物质与世俗,视之如云烟,哪怕自己就身在闹市。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外化而内不化,就能摆脱物质与世俗的困扰。在面对内心世界时,要有所坚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要做到通达与顺应。

  我们知道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在《庄子》一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比如在《达生》篇中,庄子这样写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制情者,不务命之所奈何”。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拿当下大学生来说,正处“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一股建功立业的气势,要做到庄子所说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这并不影响庄子人生哲学的魅力,因为我们缺少经历与阅历,缺乏人生经验,还没有内敛成那种超脱的大气,不能领略达到这种境界后的滋润。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磨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我们有庄子等先贤用他们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是我们不至于走向错误,走向虚无,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安静的内心,一双智慧的双眼来捕捉先贤们的光芒,从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娇柔虚妄,便是坐井观天。先贤们不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总有人能领会他们,并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传承,但对于我们个体,这是一种悲哀,先贤们给予大家的同样机会,别人抓住了,而自己没抓住,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不应忘记传统,忘记传统,怎能创造现代!不仅不应忘记,还应充分的学习掌握传统之精髓,把它创新有效的用之于现代,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荣耀,坎坷,名利等等,对待它们一个比较好的态度便是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会过去”,从而少了几分固执的眷恋,多了几分拼搏的气魄,不再为以前所得所拖累,从而真实的快乐的活在当下。佛家讲“三界”:前生,此即,来世。在我看来,不管前生如何,来世怎样,我只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当下。前生已经过去,何必留恋;来世还未来临,遥遥无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还活着,至于怎么个活法,因人而异。我记得在一篇寓言里,一个长者告诉那些年轻人的一个活法,也即一种生活态度: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我挺赞同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正处于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时光里,要是猥猥缩缩,胆怯畏惧,不敢对固有的还应改进的规则或潜规则发起挑战与改革,而是拘泥于现实,那么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毁了。写道这里,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的一句名言: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宏图大志,但是我们也至少要做到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这一生,要无所畏惧,但也要无所懊恼,要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活着,获得从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可以选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以选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这种出世的淡定与旷达。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入世的胸襟与气魄。无论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容相通的,或许是构成人格理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了《庄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颇多,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生命中还有多少真实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们拿什么来承受生命之重,来驾驭生命之轻?我们靠什么来提升和捍卫生命的质地?这是对灵魂的审问!

  在我内心深处永远会存在一个坐标,那就是活在真实里,在生活中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庄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我正在读着,也将继续读下去,只因生活还在继续......

庄子读书笔记5

  《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庄子读书笔记6

  这两天情绪不好,思绪纷乱,今天好容易休息,窝在床上读“庄子”。

  庄子《大宗师》里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却面如孩童,别人奇怪,就问他有何养生窍门。

  老人说,他懂得道。要参透圣人之道,必须有所持守。这持守分七个阶段: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什么意思呢?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记天下所有牵绊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古今中外,为名利所困者不计其数,世人很难摆脱名利、人情之累。

  就说我这点烦恼之事,虽然别人看来,不过蝇头小事,可在自己眼中,竟然关乎名誉地位面子,所以终日困扰心头。其实想通了,薪酬少三百元不会饿死,面子大一轮,也不会就此事事顺心。人生百年,生命尽头回看,不过短短一瞬,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干的事太多,从大的方面来说,我想把医疗客服做出经验和成绩,我想体验一下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我还想做一个讲课精彩出色的老师;从小的方面来讲,我想绣幅十字绣作品,想学学拉小提琴,想会讲一门外语……也够我忙的了,还有功夫烦恼么?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物质的诱惑无时无处,精彩绝伦,要想完全杜绝真是难如登天。但是我想,毕竟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早已摆脱吃穿之虞,物质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弃物质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内心世界中,在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不会因为物质放弃你原先内心的坚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人能够超越,能够超越的只是你对待生死问题的心理和态度,做到顺应规律,平和接受,不忧生,不惧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第四步“朝彻”。做到以上三点,人就彻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牵绊,摆脱声色犬马诱惑,看破了生死的心灵,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净自在。

  第五步“见独”。到了这个境界,世间万事万物,在你的眼中,由来处来,往去处去,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了,不再纷扰你的视线,惑乱你的心灵。

  第六步“无古今”。时间在这时候仿佛停步,古往今来,改朝换代的烟尘都迷不乱你的思绪,你脑海中的大道,畅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庄子的寓言故事里,视生为劳顿,视老为安佚,视死为休息,一觉睡醒,生命重新来过。所以,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没有明显的'界限,生就意味着死,死就意味着生,即使身体没了,思想依然可以传承万年。

  对于庄子的学说,我懂得不多,但我从庄子的故事里看到的,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与自在的人,是一个秉持自己内心信念的人,是一个超越世俗名利诱惑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大文章的有心人。我想:他毕生追求的,应该是对自我的把握和对自然的顺应吧。

庄子读书笔记7

  昨天早上读完了《大学》,总的感觉是正直之人、饱学之士一般是身死却留下美名的结局,而奸佞小人、善弄权术者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确也是少数。大多数随波逐流者过着比较安稳的日子,也许这就是今人随大流的缘故吧。

  从今天开始,读《庄子》。

  译注者(纪琴)卷首语:急功近名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

  从以上这句话来看,作者是写给世人作为中药医治心病的,我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另外一个目的是享受。毕竟高中毕业之后,很少看古文了。工作之初买了一本《古文观止》,也只翻了几页。十几年了,现在除了纸张略显陈旧外,里面还是几乎空白。日后一定抽出时间研读。目的`却是为了提高古文素养和理解能力。基于此,我读这本书,显得容易一些。仅读原文,现在对我来说很费力气。

  今天早上读完了逍遥游。记得去年登泰山时遇见一块逍遥游的崖刻,就在山涧、架桥的东边,我立即让同事予我拍照留念。现在想想,何必如此心急?心中有佛,还在乎非得日日见得佛的样子吗?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借大鹏之翅、许由之言舒心中之的境界,读来快哉!看来庄子不仅仅是想象,他认为大鹏飞在万里之上,也就是在狂风之上,才能御风自在而行。这里,一方面符合自然规律,即在对流层之上,飞得才会平稳,客机不是这样吗?另一方面,符合社会规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再高一个层次,才能看的更清楚,才能更游刃有余!

庄子读书笔记8

  庄子的《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巨系统,3000多字。在刀刻竹的时代,可以算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

  “秋水来了”,江河皆灌。这句话引起了全文。赫伯的傲慢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个朱雅悬崖之间没有争论”,他有他引以为豪的资本。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看到了大海和没有水的北海,他吓坏了。于是,河伯这个心甘情愿的孩子,开始接受教育。如果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专业接触教育的人,我对若的态度印象很深。现在老师经常从制高点给学生灌输各种结论和观点。事实上,学生可能不会买你的东西。如果学生不买,被迫接受。我觉得这种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表现出爇情这样的全部劣根性,就应该在这个时候让他们看到真理的表象,让他们被真理的宏伟所折服。只有当他们有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时,教师才开始教学。我认为这种教育会更有效率。当然,这只是一个家庭声明。对于大规模教育,我不能说这是否成功。

  接下来,他们开始讨论虚拟与时间的关系。夏天的昆虫不能谈论冰,因为冰和雪对它们来说太假了。不要和井里的青蛙谈论天地。对于井里的青蛙来说,天空太假了。其实对于教育,尤其是德国教育,我们身边有太多虚假的东西。所以,奇怪的是,学生们会说一套做一套。不要责怪学生没有遵守很多规则,包括交通规则。

  让我们继续读下去。他们已经开始了关于尺寸的讨论。天地之大,然后相对于宇宙来说真的是沧海一粟。牛尾小,然后和更细微的东西比起来,可以算是一座高山,一座大山。这个论点很有意思。老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世界,但与大师相比,老师要逊色得多

  。学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婴幼儿,他们知之甚多。然而大师却要学习婴幼儿,学习他们最接近天堂的纯真和无邪。比如教育心理学就是从学习婴儿开始的。儒家的争论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是从婴儿开始的。所以,老师也没有可以骄傲于学生的东西。自然,学生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也更没有可以骄傲于老师的本钱。于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提携,共同进步就不是一句虚言了。我坚信一句话,好的学生是自己学好的。而好的老师都是学生养成的。如此说来,老师更加依赖学生的。也就是大的更加依赖小的。我想太阳虽然大,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离子都剥离掉了,大概也就只会剩下一个空壳的概念吧?

  接着,他们又对贵贱、为与不为、道天人等等观点进行了论述。洋洋洒洒,我想不想多滴感慨了。前人已经说了很多,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多费言语。总之,老庄式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在这里横行其中。然而,《秋水》文笔抑扬、气势汹汹,让人目不暇接,还是让人非常手不忍释卷的。然而,最让我最让我感悟的还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

  这段话当属全文的精华。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无数相互隔阂的个体构成的,我不可能是你,于是我就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乐。我以为你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我臆想的。比如,我看见你皱眉,以为你很不快,其实很难说你不是在沉思。看见你笑,也许以为你在快乐,其实可能你在伪装。

  虽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我会融入你的身心,就像水,紧紧包裹住鱼儿,就会产生我在你的心里,你在我们的梦中的境界了。这样的交流和融通,就算自己不是鱼,也能够知道鱼的苦乐的。

  固然,《秋水》的这一段是精华,然而是反面的精华,是庄子小国寡民相互隔绝的精华。我们这个世界就要交流、就要沟通,就要我非鱼,也当知鱼之乐。。作为教师,就更得如此了。不如此,教育的职能是不可能发挥正常的。

庄子读书笔记9

  随着自己博客里文章页码的增加,逐渐感觉自己腹中渐空,笔墨文字亦日渐乏力无味,我也忽然地想起:自己好多年没有认真地读过书了。能想起的记忆仅仅是大学泡图书馆的日子了,想着想着不禁汗颜,连文字也不敢轻易涂鸦了,是时候该读读书了,否则腹中无物,写下的都是些酒囊饭袋之物,羞于他人看也!

  这几日看了于丹的《庄子》心得,对于于老师的《论语》《庄子》解读,社会上褒贬不一,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认为她是在将古人的举世遗著简易化,让孔老先生的深奥文化突然间变的简单;听众中有的认为她将古文古理通俗话,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还增加了些许情感的东西。

  无论褒贬,我作为读者,在拜读了北师大于教授的心得之后,觉得还是很有值得我们去领悟的哲理。其实于丹能立于百家讲坛,肯定有她能吸引听众的一面,那就是将《论语》《庄子》这些难懂的古文,换化为一些富有哲理的'寓言和小故事,从中提炼做人,做事,看待人生的道理,让人觉得,哲理就在点滴之中,就在闪念之间。

  于丹老师文中有个故事,是些兄弟俩爬80层楼的故事,以前曾听说过,但是没有多深的领悟,而于丹对于此故事的解读分析,让人联系到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丢弃了什么,最后还是要回归。

  将此故事和于丹老师的解读放至博客,来和朋友共享。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兄弟俩他们家住在一个80层的高楼上。两个人回家的时候,恰好忘记了看通知,就在停电梯的那一天,他们深夜才回。电梯已经不走了,兄弟俩背着大包小包,走到楼底下就非常发愁,说那怎么办呢?两个人商量一下说一鼓作气,怎么也得回家。开始爬楼。

  爬到20楼的时候开始觉得负担很重了,所以商量一下说咱们这样吧,把背包存在20楼,然后呢,到时候咱们回过头来取。就卸下了背包,两个人觉得很轻松,说说笑笑,继续往前爬。 爬到40楼的时候,已经很累了。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抱怨指着,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弟弟说,那你为什么也没看通知啊。哥哥说,我看过了但是给忘了。弟弟说,那你怎么不提醒啊。两个人开始吵吵闹闹。

  吵到60楼的时候,他们俩是实在太累了,说安安静静地爬吧。然后他们又很安静地爬,终于爬到了80楼。

  在80楼家门口的时候,两个人互相对看了一眼,想起来一件事,说钥匙忘记在20楼的背包里。 这就是人的一生。

  人在最初看到人生的这条通道时,假设它是80个年头倒计时,摆在眼前的时候,人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行囊里装着理想,装着抱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我们不畏艰险,从脚底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一个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

  爬到20岁的时候,这就是人走入社会的时候,开始认同规则了,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负担,我们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谁还背着那么多梦想呢。先把它安顿下吧,等到衣食无忧,有了温饱,有了社会名份,回过头来我们再捡起梦想实现不迟。放下以后呢,又有这么一段轻松。大家很好,开始往前走。

  走着走着,人生随着越来越年长,积累越来越多,争斗越来越猛,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不免抱怨,这就是兄弟互相指责的时候,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自己内心仓惶犹豫。所以吵吵闹闹,一路走上去。

  真正走到40岁的时候,所谓年届不惑的时候,所有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开始变得疲惫不堪,颓唐,互相扶持着再走,走到60岁就沉默了。觉得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是珍惜的,让我们安顿一下吧,不要再抱怨了。

  这个时候,可能就到了孔夫子说的“而耳顺”,心顺应了,少了很多指责,最好终于走到了80楼,站到最后的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20楼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没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它都没有跟随过自己,徒然一生走完了一生的历程,但是20楼回不去了,这是一条不归路。

庄子读书笔记10

  庄子,可谓是我国古代的辩证法大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庄子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体,用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中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笔,告诉我们,做人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虚极静笃,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庄子读书笔记11

  有些人身游四方,但是他的心灵未必行之千里;有些人即使身有所役,心却也可以无所束缚。而庄子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游心”的人。

  说他“游心”、无所束,其实是觉得他是一个内心很少受牵绊的人,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也不受周围的环境所动摇,己喜己悲似乎都不被外界干扰。也许“潇洒”二字就是为庄子造的吧。

  中国历史上,被说是“洒脱”的人不少,但是他们的“洒脱”和庄子的似乎不是一个境界。譬如李白,也许李白不是洒脱而是豪迈,他可以“看空”所有的贬谪和坎坷,但是这些“看空”终归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在自己的仕途中有所阻挠时恢复信心和元气的药剂,假使他一帆风顺,也许就不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使我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豪言壮语了吧——再说其他很多人,兴许多少都是如此,都是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折损受伤以后才看开这些东西,但骨子里可能还是希望得到这些东西的,所谓的“看开”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到”的自我安慰的理由。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许看开“利”容易些,但是名,至少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看开“名”就谈何容易了:“赢得生前身后名”说出多少代仁人志士的心声啊,著书立言,不都是为了一个“名”么?

  然而,庄子却不是这样,他真的是看破了名和利。对于利,自好理解,在《山木》中他就有回答过,认为人生的困顿不是贫穷,贫穷也不会是人困顿的根源。那么再看名,《秋水》里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庄子的态度:他把名,把梁国的相位比作是腐烂的老鼠!

  其实,看清了名和利是看清了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东西,就是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不会再为他人的标准而累,不会再为了别人的价值标杆而奔波拼命,也不会为了其他人的眼光而去为难自己去弃自己的真心于不顾。我们可能已经有书读,有书读的已经毕业,毕业了的有了工作,有了工作的有了房子……我们不断被别人羡慕着,可是又不断羡慕着别人,总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远,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又总觉得完成了才会更幸福,但是事实呢?等到那些事情完成了,我们真的幸福么?这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吧。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很努力地去追求一些东西,但是这些所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出于本心,大概连自己都不会知道,但是确实有很多人,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反而并不是那么快乐,反而还有点失落,或者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快乐。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去旅行的人,走的`太远反而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而出发,走得太多反而关心一路上的交通、住宿等一些东西多于关心自己的目的地。

  为什么要追求自己的真心?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么怎么追求呢?

  追求真心就是以自己的真心为指标,而不是在意所谓的有用还是无用,世界上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就像所谓的垃圾也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样,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由可见的价值所决定的,现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是没有用的,相反很有可能是对未知的未来而言至关重要的。就像《庄子》中的一个寓言,对于小鸡而言,但从飞翔这点去判断,很可以说翅膀是没有用的,但是对于鹰来说却完全不是这样的,那么鹰如果拿小鸡的价值观去判断自己的翅膀,那么它很可能永远无法飞翔,相反,它如果去试一次跳崖,这样一件对于鸡来说可笑的事情,也许它飞翔的潜能就会被激发!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说,可能没有人想过一句“谢谢”,一次轻轻地关门或者一个弯腰捡纸这样的事情会带来怎么样的结果,但是确实有人因为这样的小事得到了一份工作甚至一份尊敬。

  没有人可以随便去预先判断有用还是没用,曲线救国不见得比直线前进来得没效率,相反看似“绕远路”反而会是捷径,而且按照自己的真心去做,这一路想必会是鸟语花香。

  回头看看60前我们祖父辈所过的生活,再比较一下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我们真的会觉得自己幸福很多,至少我们真的拥有了很多,我们的物质生活真的好了很多;而近几年,我们也越来越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仅仅可以寻找自己的喜欢的书籍去看,去想去的地方寻找一段历史或者追求一段回忆,又抑或仅仅去一个咖啡馆享受一个下午的好天气、一个人的好心情,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分享精神上的快乐,单从电视媒体上的节目就可有所管窥蠡测。

  还是要感谢我们的祖国,给我们足够稳定的环境去追求自己的真心和真正的幸福,少了那么许多前人的“身不由己”的艰难。相信我们将很快看到比现在层次更高的幸福社会和梦想社会。

庄子读书笔记12

  在晨读的时候老喜欢把《庄子》这本书拿着读,只是被里面光怪陆离的故事吸引着,当成了志怪类型的书籍。觉得离开我们生活的现实太远太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学过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那个时候自己的心境太小,不相信有这样大的境界。

  稍及年长些,随着个人阅历和见识的丰富。真正到达了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阶段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心理深处真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我时常追问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弃的无奈,是否都是随着我的本心而没有违背?是否都值得?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是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追问而通达到的一种境界。

  读罢此书,我知道《庄子》还只读了个皮毛,或许连皮毛都还没到达,以后的路还长些,还得长久的读下去。

庄子读书笔记13

  庄子是什么样的人?

  以前的高中历史课本上介绍的庄子非常的简单,是诸子百家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一笔带过,《史记》记载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的漆园小吏。著作《庄子》成为中华古籍经典,但是真正阅读过《庄子》的现代人真的少之甚少。《庄子》传世至今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

  庄子是现代的赵本山,一口忽悠人的寓言出神入化。辛辣,幽默,寓意深刻的故事给人们会心一刻的时候,让我们明白一些很简单朴素的道理。

  故事一:庄子穷,问朋友借钱。朋友说:“等我以后收了税再借给你”。庄子开始忽悠朋友了:“上次路过,有条鲫鱼在对我喊救命。说我是东海水官,你用一升水可以救我的命。我说:我去吴越引西江的水来救你。”

  鲫鱼说:那算鸟,你还是早点去鱼干铺找我吧!

  我看完这段寓言如看赵本山的小品,笑晕。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内心凄惶。

  庄子见魏王,魏王说:“你怎么那么困顿啊!”庄子说:“猿猴在楠树,樟树上攀援跳跃无拘无束,可是如果它身处荆棘之地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了。因此环境和机遇是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必要条件。我穷但是不困顿,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现才是困顿啊!

  于丹在故事末了给了这样一个结尾呈词: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穷,怕的是生活中的潦倒。

  庄子的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名言穿越千年,依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商家的座右铭。名与利成为每一个凡夫俗子的精神枷锁,无人开解。

  于丹也学着庄子给大家讲了一个被名利沼泽陷入一个无事忙的无解循环里。

  这天,老板生意不好骂了下属,下属憋气回家骂了老婆;老婆找孩子出了怨气,孩子委屈怒打家里的狗,狗把火撒在猫身上,猫只好找老鼠出气。

  老板和老鼠之间的愤怒链被名利之怨串联起来。那么多的委屈,怨恨和痛苦都是来自心有据。只有我们内心打破名利的边界我们才能平静才能达到一种自在和逍遥。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对学生说:“我死后,请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迎送。”庄子认为人的形体归为天地,生死归为自然。不惧死而乐生。豁达而幽默。颇有点小沈阳说的:一闭眼,一睁眼,一天过去了,嚎;一闭眼,不睁眼,一辈子过去了,嚎!

  庄子的生死观和孔子的生死观殊途同归。孔子对待死亡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人都没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情。

  孔子给我们揭示了一种温暖的情怀和朴素的价值,即:活在当下。儒家看重的是永远大地上的圣贤道德,永远是再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不朽信念;而庄子则看重的永远是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之后的超越。

  庄子越过千年的风尘,在用另一种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人生至高至纯的境界是看破内心种种的藩篱和栅栏。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的人生定位。完成天地间肆意快乐的逍遥游!

庄子读书笔记14

  真正对此生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对命运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远达不到的目的。

  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经常发生猴子偷庄稼的事情,人们防不胜防。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装米容器,有细细的瓶颈,使猴子能够伸进去,拿着米却出不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们都会对猴子的'故事,哑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们,会有多少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尽自己的一生,难以放手呢?

  人们往往都会关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东西,往往都会追逐生命中有些永远达不到或者不需要达到的东西,而错过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为生活所累,为虚名所累,为旁人的目光所累,为名利所累,这一切看似重于一切,却其实远比生活的真正意义渺小的多。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这么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记了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精彩的风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们说,他们走的太快了,就会丢掉自己的灵魂,他们停下来,就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让灵魂能够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惫的身躯。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懒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寻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习惯这种态度,才能够准确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于为了其他东西迷失了自己。

  所谓达生之道,即为对生命的一种通达之心。用感恩的心态来善待生命,用满足的心态来善待生活,生命,也许就会更加珍贵,生活,也许就会更加美好。

庄子读书笔记15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今天更应提倡。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庄子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庄子经典语录09-30

经典庄子座右铭(精选30句)01-27

庄子座右铭(精选50句)12-23

经典庄子座右铭30句12-22

庄子座右铭40句02-21

庄子寓言故事12-26

庄子经典语录12篇11-04

庄子座右铭汇总(精选50句)09-17

庄子座右铭语录30句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