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时间:2023-12-20 06:54:4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优选)《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的首要特征: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特征。

  心理群体: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

  注:群体心理难以精确描述,因为组织构成以及刺激因素的性质和强弱不同,导致群体心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不同。(一个人终其一生性格保持不变的事情,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

  本书研究的阶段:已经达到完全组织化阶段的群体。

  勒庞认为:

  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

  无意识构成种族的先天秉性,比如说本能和情感。有意识--教育的结果以及遗传条件。

  群体中,有意识的才智被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占上风。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累加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群体新特点产生的原因:

  1.群体是无名氏,不必承担责任。

  2.传染的现象。

  3.易于接受暗示。

  群体智力低于孤立个人。

  (群体固然是犯罪全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取决于环境)

  第2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冲动--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易变--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没有能力作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急躁--所有的群体无疑总是急躁而冲动的,但程度却大不相同。

  易受暗示--群体用形象来思维,而形象本身又会引起与它毫无逻辑的一系列形象。

  轻信--很少对主客观加以区分,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会被所有人接受。

  注:革命群体中,英雄的真实生平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伟人在大众神话中呈现什么形象。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当时的真实英雄。

  夸张:因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

  单纯:

  偏执和专横: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但是其强度各有不同。

  保守:群体的多变只会影响表面的事情,其实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群体的道德: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

  第3章: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观念:给群体提供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只有世代相传的观念才能对孤立的个人产生足够的影响,变成他的行为动机)

  理性: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情普遍化。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批判精神,不能辨别真伪或者对任何事形成正确的判断)

  想象力:群体想象力强大而活跃,并且敏感。群体用形象思维,被形象打动、吸引或者吓住,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第4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群体信仰--宗教感情(偏执和妄想是宗教感情的必然伴侣)

  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

  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

  历史上的大事件只有在群众的灵魂想让它们发生时,它们才有可能发生。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1章: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随着长期准备工作的延续,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如暴乱,罢工

  间接因素: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以接受别的信念。

  (以下皆为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念的基础)

  种族:下文中详细解释

  传统:代表着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

  (脱离传统,民族气质和文明都不可能存在)

  (建立某种传统机构,当它有益的成果已变得破败不堪时,努力摧毁这种传统。)

  时间: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是由时间装备起来的。

  政治和社会制度:各种制度是观念习俗感情的产物,不会随着法典的改写而被改写

  (制度与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另一个民族的衰败是不相干的,制度无所谓好坏的)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

  (掌握一些排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第2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形象、词语和套话: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

  (词语的含义是不断变动的)

  幻觉:群众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幻想。

  经验:几乎是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

  理性: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第3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群体领袖:就人类的群体而言,所谓的头领,有时不过是个小头目或煽风点火的'人。

  (在那些神经有毛病、好兴奋的、半癫狂的即处在疯子边缘的人中间,尤其容易产生这种人物。)

  (芸芸众生总是愿意听从意志坚强的人)

  (在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

  (在群体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愿望)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得到断言的事情不断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够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和微生物一样的强大的传染力。

  名望:在现实中,名望是某个人、某本著作或某种观念对我们头脑的支配力。

  (先天的名望和后天的名望)

  (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

  (名望并不是完全以个人的权势、军事业绩或宗教敬畏为基础。它可以有较为平庸的来源,其力量也相当可观。)

  第4章: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

  牢固的信念:建立普遍信念道路可谓困难重重,不过一旦它站稳了脚跟,它便会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

  (重要而持久的信仰和短暂而易变的意见)

  (一场革命的开始,其实就是一种信念的末日)

  (普遍的信仰具有催眠作用)

  (因为这些普遍信念,每个时代的人都是在一个由相似传统、意见和习惯组成的基本环境中成长,他们不能摆脱这些的桎梏。)

  (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的暴政,因为你无法同它作战。)

  群众意见的多变:群众意见的变化有时不过是表面现象,它们总是受到某些种族一时的影响。

  (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回到主河道。)

  群众意见多变的原因

  原因1:普遍信仰的衰落

  原因2:群众势力在增长

  原因3:报业的发展

  (不存在任何引导意见的力量,再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其最终结果就是对一切秩序都存在着极端分歧的信念。)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1章:群体的分类

  异质性群体:种族的因素,使不同的异质性群体几乎完全不同。

  (种族精神的强大,群体的次要性格相比之下并不十分重要。)

  (无名称的群体和有名称的群体)

  同质性群体:派别,身份团体,阶级

  第2章: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

  (这种事在法律上可以视为犯罪,从心理上却不是犯罪。)

  (群体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他们坚信自己见负责重要使命。)

  (群体的势力不断增长,政府的权利在它面前节节败退。)

  第3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这类群体也表现出易受暗示和缺乏推理能力的特点,在群众领袖的影响之下,也主要受无意识情绪的支配。

  (无论组成陪审团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判决总是一样。)

  (陪审团守着感情因素极强烈的影响,很少被证据打动,也深受名望的影响。)

  第四章:选民群体

  他们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没有批判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

  说服选民群体的方法:享有名望,最离谱的哄骗手段,异想天开的许诺。

  (社会问题上,由于未知的因素数量众多,从本质上说人们的无知没有什么两样。)

  (各种制度和政府对一个民族的生活只能产生很小的影响。民族主要是受其种族的秉性支配)

  第5章:议会

  议会中也可以看到群体的一般特征,但也有一些独特的表现。

  意见的简单化

  易受暗示,又有很明确的界限

  表决代表极少数人的意见

  政治领袖的名望只属于他们个人,与头衔或名声无关

  离谱的大话永远对领袖有利

  情绪激昂的议会,无意识现象

  (上述特点。并非经常出现,只是在特定的某些时刻出现)

  (议会的两种危险:不可避免的财政浪费,对个人自由不断增加的限制)

  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个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而回了自己的原始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

  群体的一般特征。

  (一)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不管他们是谁,不管他们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凑在一起,只要他们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或许我们会认为,虽然这些人是一个群体,但他们之中每一个人仍然是独立的,与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但是现代心理学可不这么认为。在现代心理学看来,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种群体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特点都不相同,却和每一个群体的特点没什么区别。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有关群体共同的心理状态没有明确的术语可以表述,我们只能称之为组织化的群体,或者叫心理群体。这个组织化的群体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他的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

  (二)构成群体的条件

  但是,一些人偶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中,这还不足以构成组织化群体的特点,大街上往来穿梭的人群虽然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但是这些人的目标各有不同,构不成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是有其前提条件限制的,缺少了这个条件,一群人就称不上是群体。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有时候,即使这些人不在同一个场合上,但如果符合这个条件的话,那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较为典型是的这种激烈感情的促动,比如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国家大事,一旦太多的人同时考虑这同一个问题,那么这些原本是独立的个人就立即形成了一个群体。

  一个偶然的契机,可以让这些原本散处于四面八方的人同时凑在同一个场所,这时候这群人就立即表现为同一种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再也没什么区别了。所以,有时候三五个人会形成一个群体,而成千上万的人却未必会发生这种心理现象。任何时候一个民族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共同的场合——他们的人数太多了——但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但他们是同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表征没任何区别。

  (三)群体的相同和不同

  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就会表现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又是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除此之外,群体还会表现出一些附带的特性。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那么除了普遍特性相同之外,不同的群体的附带特性不同,而且,群体的精神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群体进行一下分类。

  所的群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不管群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但所有的群体都有着一致性。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还会有不同的附带特点。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其附带的特征也就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还会有不同的附带特点。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其附带的特征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群体的普遍特性辨认出群体来,同时又可以根据群体的不同附带特性将他们区别开来。

  (四)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群体的共同特性。我们就像是自然科学家一样,先将人类分成一个大的族系,找到并描述出所有族系共同拥有的特点,然后再区分出不同族系的个性特点。但是族系研究相对来说简单多了,而群体的心理却几乎无从着手。但是族系研究相对来说简单多了,而群体的心理却几乎无从着手。构成群体的种族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同一种族的构成方式或比例不同,群体心理同样有所不同。刺激群体心理的要素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即使群体承受着同种类型的刺激,但如果刺激的强度不同,群体的心理表现仍然会有所不同。以上诸多因素的变化构成了群体心理研究的困难,但幸好,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也同样会遭遇到这些困难。

  比如说,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性格才会一生不变。再比如说,只有环境的完全一致性,才能造成族群性格明显的单一性。诸多权威资料都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法国国民公会中那些最残暴的成员竟然都是些平常表现最为温和的人。当环境正常的时候,他们是一些合法的公民或是善良的官员。而当环境突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邪恶与残暴,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等到暴虐过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此前的那种善良与谨小慎微之中去,成为最老实最温顺的民众,拿破仑就是在他们之中找到了最恭谨的臣民的。

  但是我们没办法对群体强弱程度不同的组织做出全面的研究,我们最多能够做到的,只是研究那些成熟的群体——也可以称之为完全组织化阶段的群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楚群体可以演化成一个什么模样——不管它最终变成什么模样,肯定不会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也只有在这种发达的组织化阶段,种族那些看起来似乎永远也不会发生变化的特征才会体现出来一种新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的全部感情和思想就会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我们甚至能够看到这期间所有的变化细节。

  同样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现象才会体现出其规律性的变化。在群体的心理特征变化中,有一些可能与独立的个人没有任何不同,而另外一些特性却是完全属于群体所特有的,这些特性从未在一个人身上具体体现出来,可是当这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他的举止表现也就不可思议地体现出了这一特性。这种奇异的特性也只有在群体中才会有,而这正是我们关注的目标。

  (五)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他们在群体中的思维观念或是感情,在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是绝无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绝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足够数量的不同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诸多的有机质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细胞一样,当这些类别成分完全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新的生命个体的时候,这个新生命个体的表现与构成它的细胞组织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表现为其构成要素的总和或是它们的平均值——但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是缺乏统计学上的依据与相关例证的。实际情况是,正像两种化学元素——如酸和碱——产生了化学反应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物质一样,这种新物质的属性完全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属性。而群体的表现也正与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完全不同,没有任何或丝毫的相近之处。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3

  二零一五年秋,我去芬兰阿尔托大学交换学习,年底买好了机票飞马德里和罗马。没几天,巴黎发生了恐怖袭击,行程被迫取消。今年刚定好了去巴黎的行程,“黄马甲”事件又闹的沸沸扬扬。父母反复叮咛巴黎危险,国内的许多公众号恨不得把法国渲染成人间地狱。但巴黎的同学却跟我们说没事,圣诞节一切如常。不管哪种说法,皆是一面之词,若非亲眼所见,就不可偏听偏信。

  网上疯传的视频里一拥而上的疯狂场面让我想到曾经听过的一段话:“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

  后来一查,此言原来出自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干脆翻出来读读。巧的是,庞勒就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法国在欧洲是个很特殊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法国先行,诸国效仿。法国人对于社会运动也常常表现的很激烈。从1789年到1870年,巴黎就发生了多次重要起义,还有后来1968年的“五月运动”。金融危机爆发的这些年来,国家经济下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又加重燃油税,民众的诉求得不到回应,也难怪会采取一些极端行动。

  对于这些事,我不够了解,也不便随意评论。只是就书论书,谈谈感触,或者说仅仅是述而不作。

  庞勒写过很多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只有这本《乌合之众》最为出名。在我看来,他的言语很激烈,甚至带着些许偏见。但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极为精彩,很多观点鞭辟近里,入木三分。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体现出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的特征。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削弱,从而个性也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群体是一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庞勒在谈群体的时候也谈民族。他说,遗传赋予了每个种族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决定各民族命运的是它们的性格,而不是它们的政府。凡是与这种性格不符的模式,都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庞勒认为社会组织就像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复杂,我们还不具备强迫它们在突然之间发生深刻变革的智力。对一个民族有致命危险的,莫过于它热衷于重大的变革,无论这些变革从理论上说多么出色。如果它能够使民族气质即刻出现变化,才能说它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时间具备这样的力量。

  除了谈民族,他还讲教育,文中提到了法国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西蒙先生的一段话:“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的好,模仿的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

  庞勒认为当时法国的教育使得一个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一个精疲力尽的人。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然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仅此而已。这样的状况,中国又何尝没有呢。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整个教育体制。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一书中就有说道:“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民众之于国家,有着不可忽略的力量。庞勒说:“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虽然这本书首版于1895年,距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但这样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我很欣赏这样有前瞻性且锋芒毕露的作家,敢于争锋相对,说出自己的观点,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众人都强调真实的时候,庞勒敢说:“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真理。在历史上,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在大家都一边倒地宣扬人类“理性”的伟大之时,庞勒敢说:“在自然界,完全受本能支配的生物作出的一切动作,其神奇的复杂性令我们惊叹。理性不过是较为晚近的人类才具有的属性。无意识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

  在中国,最具有现实意义,最受欢迎的学说多半讲的都是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像《乌合之众》这种反集体主义的著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抛开政治立场不说,庞勒的很多观点至少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观内省。

  很多时候,读一本书并不能懂一本书,可能要读一屋子书,才会突然明白曾经看过的某一本到底在说什么。当下所能收获的也许仅有只言片语,比如那句:“在这些我们能够明确观察到的现象背后,另有一些我们只能隐约看到的现象,而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4

  作者认为,群体不关心事实,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群体没有理性,但想象力会变得特别敏感而强大。任何一个小小的刺激,在群体中都能激发无穷无尽的联想。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看不清事实,只能看见幻想。群体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当今社会中很多媒体没有了解清楚真实的事实而断章取义,在没有证据显示猫狗等宠物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之前对信息添油加醋。人言可畏,宠物们被主人随意抛弃,而那些主人们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在他们被媒体迷惑没有辨别是非能力情况下,只言片语之间决定了宠物的命运。因此在真实世界中,许多传言根本不是事实。而是丰富的想象力脑补出来的谣言。

  即使经过微不足道的`小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和想象后,就会变成一场巨大的阴谋。因此对于群体来说,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群体想象的事实。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5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这本书其实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读了一次,但是再读一次的时候,又有了新的不同的感觉。最近看之前读过的书,都会萌发出新的之前从未有过的感悟,常读常新。

  书中对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由于群体所屈服的冲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群体也就极为多变。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这让我想起初中时的一件事情,可能在现在看来,我由于自己的不作为,也成为群体中的一份子。一个爱告状的女生,被班上男生无意中发现,从此在我们班受到了排挤。当时我们班一个非常强势的女生对她进行了“教育”,其实就是质问她为什么要将整个班级的小秘密告知班主任,当时这个强势的女生问我,要不要参与质问的队伍,可能由于小时候家庭极为严苛的教育,我选择了拒绝,可能如果自己不坚定,就会鬼使神差的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虽然我也是唾弃这种爱打小报告的人,但是让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质疑,我也做不到如此。

  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他们只是受到了一种群体的鼓动,让他们变成了一个愿意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人。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让我想到,自己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学术与社会。当然现在已经改名了,这个教授当时被指控猥亵女学生,网上一片的谩骂声,大家都在网络世界中讨伐着他,但是事情过去一年多了,好像事实真相和网络传言似乎不一致,但是大家所关注的`不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他们所愿意相信的真相。

  韩国是一个偶像群体非常庞大的国家,同时也是粉丝群体异常庞大的国家,大家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韩流文化的影响。初中,能拥有一本韩流杂志,在我读书的时候都是非常抢手的事情,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居高不下的偶像自杀率。有这么一种说法,韩国粉丝的容忍度比起中国粉丝容忍度,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只要韩国偶像有一点失格,那么一定会成为粉丝群体的抵制对象,他们肆意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对有错,但是有时候无形中变成了一把利刃。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人这一生都是生活在群体中,从上学的班级学校到工作中的同事朋友,都处于群体生活当中。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永远永远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6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于我们的内心。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我们自己的道理。而对于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正义不过数量。

  《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从书名开始就已对世人警示:谨慎从众,否则乌合之众便是下场。仔细想想,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人这种动物太缺乏安全感了。为了获得认同,愿意抛弃是非,仅为了换取让其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事事都有两面性。从众与否亦然。

  人从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举例来说,编报纸的人对群众意见的影响。他们先是迎合群众的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断,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维的同化。另一方面,对于媒体人应清醒的.意识到,他们对于群众的感情引导,群众意见的形成,将会拨动时代的冰弦。也就是说,当有人牵动的时候,群体很容易被集体带动,这也就引出从众的弊端——“群体中的人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与过去的社会相比,群众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围的人的判断和爱好,也让我们想到今天人们对所谓当代人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的关切。

  人不从众,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独和孤立,因为你与我们不一样——“数量及正义。”这也是作者痛斥也无奈的一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能好的将个体文化展现,但人总是向往群体的,而一旦进入群体,个体文化便很容易泯灭。这要求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应有自我辨别的能力,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形成个体文化的升华,突破和创新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人寰处处有争执,总是纷纭难解,何况是人内心所想要归属,更难抉择。事无绝对,从众的好与不好无人能给出答案。就比如《乌合之众》这本书。人人都说它写的精彩,直至内心,那你是否要从众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绝?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7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研究了大众心理和群体行为,探讨了集体行为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勒庞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领域,后来转向了集体心理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本书。

  《乌合之众》被视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创性著作,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供了对群体行为和社会动态的深入洞察,对理解群体行为、领导力和舆论操纵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乌合之众》主要研究了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特点。勒庞认为,当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时,他们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变得易受影响、情绪激动和易于操纵。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群体行为的案例研究和分析,解释了群体行为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特点。勒庞还探讨了民主、革命和宗教等问题与群体心理的关系,并指出集体心理对于社会变革和权力的影响。

  勒庞指出,媒体、领导者和象征性语言等因素对于操纵和引导群体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如恐惧、愤怒和狂热等,也容易在群体中传播和引发行动。群体行为可能会导致理性思考和客观判断的削弱,使得决策更多地基于情感和个体的偏见。

  《乌合之众》的研究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和社会心理有重要意义,对于政治家、社会运动参与者和广告人员等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然而,该书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作者的观点过于悲观和夸大了群体心理的负面影响,忽视了集体行为中的积极和创造性方面。

  《乌合之众》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通过对群体心理和集体行为的研究,揭示了群体行为的特点、原因和影响因素。该书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在社会运动、政治和广告等领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然而,读者需要对这些观点保持批判性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书提出的理论。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8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一书的作者对女性群体有一种固执的偏见。

  他在阐述大众心理是如何使人产生群体性幻觉一节中,列举了以下几个真实的例子:

  几位水手在搜寻遇难船只时,发现了他们正在寻找的救生船,并且听到了救生船上遇难者们的呼喊。当他们驶近却发现那不过是几根顺着洋流漂来的`树枝。

  耶路撒冷的圣乔治显现在所有十字军士兵面前。

  以及色当一役,数千名参与战争的官兵对究竟是谁指挥了这场著名的战争始终各执一词。

  另外一个故事中,一名受到错误提示的母亲把一名在波尔多遭到杀害的儿童的尸体错认成自己的孩子。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既最没主见的人”。

  感谢作者,他完美的演示了个体在社会群体中是如何遭受蒙蔽并由此失去判断力的。

  他用自己的偏见,给这段话加上了一段极为贴切注解:“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9

  他们会用很直白通俗的言语,写自己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以及自己对这许多现象的思考和总结。以下就是我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群体行为不理性,不需要负责,

  勒庞提出了一个群体的概念。通过他的观察,发现群体的行为会跟个体上有很大差异。群体的行为是不理性,不需要负责的。群体做出的结论往往会跟个体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差别很大。其实这个就有点像屈原几千年前的诗文里说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问题几千年就有了。只是西方学者勒庞把他作为一个具体的学术分支展开后去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公司的这种制度会有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就同意了。以前不理解,看了这本书后,就知道了。这就是群体的行为。所以后续在看一个人的意见,一定要区分他是群体的意见,还是来自己个体的意见。他本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中的一员。后续自己在心理上就完全会有准备了。知道自己的理性意见不被群体接受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而来,我们就会想到,群体在很多时候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群体中的个体,由于不需要对具体的事物负责,所以他的行为是非常可怕,也是不需要去想后果的。群里的暴力行为在本书1895年发表后,都能从很多社会事件中得到证明。个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不要卷入其中。

  二、群体不具批判精神,只讲感情;断言,重复,传染是影响群体的重要因素

  看了此处,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西方的政治家为什么会经常在公众集会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自相矛盾,或是很明显就是错误偏激的言论。原因很简单,就是需要迅速获得群体的支持。越是偏激的断言,越是能在群体中得到支持。越是重复偏激的断言,越是能在群体中得到广泛的支持。所以要成为一个群体的领导,偏执,狂妄的言论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理论根据就是出自勒庞的《乌合之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不对的言论,越是能得到很好的传染和传播。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的人压根就成为不了群体的领袖。

  以前我总是认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现在通过勒庞的理论,深刻的知道这个在群体中是完全行不通的。群体不具批批判精神,不想动脑子想问题。他们只在乎表面的的感情。所以想要争取群里的支持,需要在群体的感情上做努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政府行为明明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也一定要通过。其实在个人事业的成长的`过程中也是的这样的。大众关注的不是这件事正不正确,而是你有没有考虑到群体的感情。有个时候需要变傻,或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你反倒能把事情做好。这个是我最大的感受。所以在说服群体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逻辑的理性分析,而是要去“动之以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网红或是创业都需要有感人故事背景的逻辑。在具体的事物中药说服别人,感情会起到比理性分析更大的作用。

  三、名望

  勒庞提出领导人的名望是最能影响大众选择的。所以群体中的领袖一定要努力去维护和包装的自己的名望。群体只所以服从领袖是由于领袖具有很大的名望。换句话说,说服群体其实主要是靠名望。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管是政治领袖还是娱乐明星,都会有很多在正常看来很不可思议的报道。其实这些宣传无非都是为了在群体中简历他们的名望。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0

  老实说,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愤怒,我认为勒庞一定是个极端主义者,才会这么绝对的看待一类事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思辨思维支配,又或者是我的潜意识里一直在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中庸之道,认为绝对地认识事物是愚蠢的做法。这世界上有精英群体,也有乌合之众,而我认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思维上的训练足以让我在某个群体中保持理智,我完全可以头脑清醒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转念一想,根据我这些年在各种各样群体中的经历来看,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就像我本以为读这本书一定是一次糟糕的体验,但事实证明我开始反思自己,思考一些以前我从未注意过的问题。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中,有些可能与独处的个人有相同之处,另一些则完全相反,完全为群体所特有,只有在群体当中才见得到。”我开始明白自己的那部分理智也许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发挥到极致,当我处于群体当中或许会变得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或许大部分时间里我向别人展示的是我的另一个维度。就如勒庞举的例子,众多细胞聚集在一起创造的新生命有着与单个细胞完全不同的特征,酸和碱组合后会形成与原来物质完全不同的新实体,我们在群体当中会不自觉根据当前环境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它们当中有些愚蠢的成分我们意识不到。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很无奈,我想不出方法来让这种积聚愚蠢的行为停止,只能尽力的保持冷静,向别人展示我理智的一面。因此在大多数时间里,我选择保持沉默,甚至在无意中迎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被群体所影响,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一个具有一定理性思维的人在融入群体之前会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但不可避免的是另一种更强大的心理暗示,这就是群体心理。小到自我,大到国家民族。我们在高中历史中研究民粹主义和精英决策到底哪个更能维持国家的和平稳定,我一直认为群众的力量强大,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他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能力参与国家治理。就拿一些西方国家来说,公投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有一类人,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也不会对他们产生过多影响,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是毫无责任意识。另一类人以为自己做出了符合逻辑的理性选择,但事实上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或某个组织所影响,做出了与自己的意愿和国家利益不完全相符的选择。在这种几乎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民主的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就是决策者反映民众的意愿,但不要完全被群体力量征服,因为群体也并不完全知道他们想要得到什么,这才能使决策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高度。

  即使这样的群体心理不可避免,对于以上两类人,后者也比前者高尚许多。勒庞提到“群体从来不渴望真理”,但群体中的个人渴望真理。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在用智慧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出针砭时弊的见解,不在意自己到底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也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和什么有权势的人意见相左。有一些人则具有更大的格局,他们不会一味地向群体中的其他人输送自己的价值观,而是希望自己提出的想法能够引起群体中人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将他们的任务做得更好。然而事实往往和想象有很大出入,这些人要么成为默默无闻的独行者,要么被众人批判,被群体驱逐。长此以往,成功只属于个人,人们将群体于乌合之众画上等号,感叹反智主义在低智商社会横行。难道我们就这样什么都不做,只能在乌合之众中做一个蜷缩在角落里的看客吗?

  其实群体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但我们要的是改变缺点和更多益处。就拿我个人所经历的来说,辩论赛让我的辩证思维得以发挥,但我的想法难免有偏差,几个人集中在一起深入思考和讨论就能让这个偏差减少很多。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可是我们教育环境、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不允许它有更多。“人们还是会接受我们的传统教育的种种不利之处,虽然它只制造失去社会地位的人和不满的人,”我们之所以无法换掉教科书和竞赛,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或者难以付诸实践的另一种替代方法来锻炼人的能力,而现存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效率低下,或者他们从未想过从中获取有用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只一味的死记硬背,于是就造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可悲的局面。正如勒庞所说,一个国家给青年人什么教育,就可知道这个国家以后会怎么样,希望有一天真正适合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大规模施行,我们能在国家和民族这个大群体中充分展现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好处。也希望我们能从现状中寻找出希望,实现真正的德育和智育。积极进步的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是智慧的群众,而不是等待听命的群众,哪怕他们改写历史的力量再强大。文字/张钰惠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1

  摘要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文摘

  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2、一个国家为其年轻人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

  2、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合。

  思考:人是奇怪的,很多种行为并不能用道理解释,情绪、环境等都会影响人的举动。

  3、孤立的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服于这种诱惑。

  5、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得到轻而易举的赞同。

  7、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那些乱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感想

  这是一本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书,封面上印着这样一段话:在个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之后,他的智力水平就会大幅度下滑。只有在情绪方面,群体的整体水平才会上升,而其他方面则与之相反,会下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我们通常会看到“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样的句子,这告诉我们,群体具有个人所不具有力量。而在这本书里勒庞却把这样的群体称做“乌合之众”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体的差异被群体相同的特质淹没了,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主导。群体表现出智力水平下降,情绪化,狭隘,专横,保守等特征。

  那么什么是群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所有人的情感和思想都会选择同一个方向,他们有着共同目标的人群称之位群体。所以,像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只是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并不足以构成群体。只有在符合心理学角度对群体的定义,这本书所提及到的群体性心理法则才会发生作用。

  书中运用大量篇幅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论证。比如:群体的观念、理性思考能力和想象力,观念只有足够简单才能易于被群体接受。群体的现象力极其强大,容易感动于神奇的事物。

  当我们对一些文明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上,很多事件表象总是比现实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事实总是以一些带有神奇色彩的故事而被人们所知晓。比如孟姜女哭长城,反映的是秦朝的暴政,民不聊生。但是不可否认,长城也为低于匈奴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神话故事更容易于被人们接受而广为流传

  群体观点与信念的间接成因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与社会制度,教育。

  在教育这一观点中勒庞提到,人们认为可以通过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发展智力,然而从小学到大学除了牢记课本再无其他,既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也没有个人主动性,所以教育对于人们而言就是死记硬背和顺从他人。熟记文法和纲要,不断提高重复和模仿能力这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方式。在我看来,勒庞提到的这个观点有些太过绝对,但也反映了一些现代教育的弊端。即使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从五六岁时起便迈入学堂,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一路走来,有认为读书无用论而辍学的,也有追求更高学历而读研读博的我们不能说谁的选择好与不好,只能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现今的学校体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实际操作的弊端,但如何趋利避害还是得看个人如何灵活吸收。

  在“领导者如何行使他们劝说的手段”这一观点中勒庞提到,断言、重复、感染,是领导者最常使用的语言手段。换言之就是:言之凿凿,不断重复,夸大其词而绝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领导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让自己的跟随者信服?勒庞在书中提到,领导者往往存在于那些神经紧张的、容易激动的,以及那些处在疯狂边缘的半精神错乱的人之中,他们更可能是行动者而不是思想者,他们还有对自已疯狂想法的坚持所普通的师范学校,觉得做英语老师工资太低了,因此选择创业做互联网。开始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很愚蠢的想法,没人觉得他会成功,都觉得他疯了。此时在大多数人看来,马云就是处在疯狂边缘的半精神错乱的人,后来在马云的坚持不懈之下,成为了互联网界领导者。

  对于勒庞的观点我觉得既有可以从中吸取的,也有与自己现有认知相背离需要选择性吸收的。在我看来,如果想走的快,一起走。如果想走的远,一个人走。什么时候一群人走,什么时候一个人走,取决于在什么时候,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2

  今天和大家聊聊《乌合之众》。

  这本书名字全称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作者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翻译薛冰,主要研究的是群体的心理特征。这本书的原名是“The Crowd”,本义是“大众、群体、群众”,属于中性词汇。中文书名被翻译成乌合之众,是贬义词,形容杂凑在一起毫于组织纪律和智慧的人群,我想这个中文书名也贴合作者在书中对群众分析的看法,因为作者对群众的观点基本都是负面的。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有点难懂的,思维上不明白逻辑性在哪,找不到作者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只能顺着作者个人的观点看下去。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和观点,理解作者对群体的看法。

  一、什么是群体?

  一般意义上,群体是指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不论他们的民族、职业、性别等,也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事聚到一起的,总之聚在一起的就成了群体。但心理学上的群体是指聚在一起的人,他们的自觉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转向某个既定的方向,变得相似,初步标志着群体正在形成,集体心理也就诞生了,它并不总是要求一些个体聚集在一起,在受到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影响,比如国家发生了大事,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各处一方,但也能表现出心理群体的特征。

  按照作者的说法,偶然情况的聚集在一起的许多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家有个自的想法,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他们不构成群体。群体就是有着相同的感情和思想,有着某个既定的方向的个体(不管聚不聚集在一起)组合成的,这样的群体的标志就是自觉的个性消失。

  二、群众的一般特征

  1、群众之中的个人在感觉、思考和行动与独处时的个人完全不同,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距缩小了,个人的个性也消失了。在群体中积聚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2、群体因为人多势众,群体中的个人就会滋生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就会变得感情用事,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很容易消失,就会变得任性妄为。

  3、群体具有传染性、容易接受暗示,丧失了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能力,有意识的个性完全消失了,意志和辨别力也自然没有。

  三、群体的感情和道德

  1、群体的冲动多变和急躁易怒:群体做事不是受大脑的支配,而是受外在刺激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可以从感情的一端滑到感情的另一端。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总是在无意识的边缘游走,随时准备接受暗示,就你那些缺乏理性的人一样,总是感情粗暴,缺乏批判能力,极端轻信。

  3、群体的感情简单化与夸大化:群体只能笼统地看待事物,看不到事物之前的过渡状态,群体流露出来和任何感情,都会通过暗示和传染得到迅速传播,被强化。

  4、群体的褊狭小、专横和保守:群体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主张和信仰,不是全盘接受就是一概拒绝,对一切可能会改变他们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都心存恐惧。

  5、群体的道德:群体会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极为高尚的品质(忠诚、敢于牺牲,无私无畏,不计名利)。

  四、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高深的观念只有进行简化改造,才能被群体接受。

  2、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所进行的论证,以及能够对它产生影响的论证,都表明了群体的推理层次之低,低到只能用“类似推理”来形容。

  3、群体具有丰富而强烈的想象力,群体通过形象来思考,这些形象之间毫无逻辑关系。

  通过这本书,可以理解现在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例如每到发生一些社会事件,就很容易引起抢购潮,正如书中说的群体缺乏自我意识和正确的判断,容易受暗示和传染的影响,形成社会恐慌,人人都抢购,自己不抢就觉得自己吃亏。又如一些网络键盘侠,对一些事情没有定论时,笼统地看到事物,缺乏论证推理,且在群体中个体的责任意识又变弱,就容易人云亦云,甚至胡编乱造。

  还有一句话,我是非常赞同作者的,“只要一定数量的生命体聚集到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接受一个领袖的统治”,羊群和大雁就是明显的例子。在人的群体中,士兵没有将领,就是一盘散沙,团体没有领袖,什么事都办不成。“擒贼先擒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一度想不通,为什么打战的士兵可以做到不怕死,要知道,对普通人来说,流血、受伤、死亡都是一件痛苦而恐惧的事情,但在历史的许多战争中,不乏不怕流血不怕死亡的残酷战争,他们的勇气来自哪里?还有古今中外,不乏胜战一方对败战一方的人民进行烧杀抢虐,我疑心,烧杀抢虐的一方这么大的群体中,他们每个人难道就没有一个好人或者是有家人的人,为什么一点怜悯之心都不存心的呢?我看了这书,找到答案了:这种群体是活在一定的政治信仰下,上层领袖通过“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让思想和信念在群体的头脑中扎根,又由于群体极易受暗示和传染的影响,我姑且理解为军队的文化和氛围,塑造出一种具体明显特点的军队群体,这种群体的情感和行为就具有一种特定的特点。

  在肯定此书的同时,我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作者对“群体”用的贬义词比褒义词多得多,首先,作者对“群体”的定义是个性的自我消失,一个人无论多有智慧和才能,但加入到群体后,就会变得愚蠢和感情用情。我觉得作者是太武断,首先,我承认有时候个人受群体或环境的影响,失去自我意识,可能原来的理智和才能会减低,但是也会有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组合成群体时变成“1+1≥2”的时候,我们经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人计短,两人计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等等,都是表明群体比个人更有智慧,更有力量,作者根本就忽略了这一点。其次,个人组合成群体后,为什么就一定会消失了个性呢,“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出于污泥而不染”等,这种洁身自好,保持自我个性的情况,谁说不存在呢?

  再说一点,作者认为群体总是在无意识的边缘游走,随时准备接受暗示,缺乏批判能力,极端轻信,然后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出现集体幻觉。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大型驱逐舰“贝勒波拉”号出海寻找踪的护卫舰“波索”号时,那天阳光灿烂,负责瞭望的士兵突然发现,有一艘小船在发送失事信号。士兵们都朝着收到信号的方向望去,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几条小船拖着一只载满了人的木筏,船上悬挂着表示发生海难的旗帜。德斯福赛上将立即派遣一艘小艇飞速前往失事地点营救,在靠近目标的过程中,小艇上的士兵还清楚地看到了“好多人在木筏上走来走去,争先恐后地伸出手,能够听到许多杂乱而响亮的声音”。但当小艇到达目标附近时,才发现所有的木筏不过是几根挂着树叶的树枝,集体幻觉突然消失。且不论这件事是真是假,这件案例也是偶发事件,并不代表永恒的道理,而且我疑心一开始士兵可能因各种原因有幻觉很正常,但当搜救的小艇靠近目标时,不止一个士兵还能“清楚地看到”和“能够听到”不存在的东西,总感觉是不符合逻辑的。

  还有,在很多时候,作者提出的观念,并没有说明这种观念如何得出,没有给出足够的论证,总给人不明所以然。

  最后,概括几句吧,《乌合之众》这书主要表明群体是无意识的,缺乏自我个性,所以也就变得愚笨,容易受暗示和传染的影响,而且在群体中,个体的责任感变低,这一点可以解释网络的舆论的出现的原因。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书的一些片面性,如“群体”概念定义,还有后面的论证,总之以批判性的眼光看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后面的章节是基之此论调引出群体的领袖、群体的信念和主张,有兴趣的自行阅读。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3

  花了几个早上美好时光将这本书读完,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特别震撼,虽然距离作者写下此书的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但是还是感觉文章中个各个观点在现在依旧很适用。

  人类是属于群居动物的,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群里,因为有了这个群体,人们会显得更为从众更为无意识。还印象中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看烟花,在去的分叉口中,一个人说烟花在这边,大家跟我走,结果无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的路全部都选择了跟他一起走,即使是那些年年来看烟花知道路的人,也是毫无意识的跟着他走了,虽然明知道他带的是一条错路,但是很多人就是单纯盲目的跟着一起走。

  其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明明自己不喜欢一件东西,却还是要让自己符合大众的审美,因为不想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明明没有什么事情,可是下班了还是会等大家一起离开,因为不想自己看起来和大众不一样。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想成为标新立异的人,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都愿意成为大众的一份子,久而久之,当这种成为习惯时,我们也就慢慢的变得无意识与麻木,慢慢的变成了小时候我们看起来都一模一样的大人。

  文章虽说有些观点过去偏激,但是大部分观点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适用的,因为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无论这个时代这样变化,只要有人,有一个群体,那么总会有群体从众现象,总会有存在这样的从众现象。

  大众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

  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礼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之后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这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好处。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4

  这个礼拜我们读的是乌合之众,嗯,是沐风所写的中国版的《乌合之众》,以下是读完后想法:

  01、一个人变得无脑,通常是各种原因作用的结果,所以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

  其次,不要忽视自己的任何一个小缺点,也许哪天他就和其他的小缺点一起共同组合产生化学反应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同理,可以培养一些小优点,也许某个时刻也能大放光彩呢!

  02、人们更容易花掉偶然性收入,因为没有可以对标的努力。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很容易花掉得来的钱,大吃大喝大额购物,消费一些平常舍不得的东西。

  偶然性收入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提高大家的消费阈值。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为购买了不符合自己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的名贵产品,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待消费完毕,再回到原来的普通生活水平会很不习惯。

  03、利益和安全感算是非理性行为的终极解释,其余都是他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

  看起来是人们在路口聚集乱糟糟的一群之后就过马路,其实是因为一开始走的人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增加了通勤效率,于是自然谁也不肯吃亏。还有,当我们闯红灯被车撞了以后,不是白撞,而是哪怕车原本没有责任也得赔偿,这其实就是一种很不好的暗示,暗示随意闯红灯可以增加通勤的.效率,风险却并不大。

  所以我们的所以过马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我。最终总结人外在形态可以到,内心的各种行为都有其内在规律,不要轻易的批判一个人,也不要让自己轻易轻易的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

  外在行为可能乱糟糟,内心却其内在规律,不要轻易的批判一个人,也不要让自己轻易轻易的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5

  本文是《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感觉比较枯燥,核心思想就是人一旦聚集成群,就丧失了个人的智慧,随波逐流了。书虽然枯燥,但对我们平时做投资决策及其他方面,是有警示意义的。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章群体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叫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的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是谁,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

  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跟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群体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专横和偏执是群体有着明确认识的感情,他们很容易产生这种感情,而且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山东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5)群体的道德

  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唯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

  第二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1、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因素

  间接因素:它能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易接受别的信念: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直接因素:随着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2、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领袖:聚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的转向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断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重复:断言需要不断重复,尽可能措辞不变,才会产生真正影响。

  传染: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

  (3)名望: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观念,因环境而获得了巨大的威力,就是所谓的名望。

  第三章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异质性的群体:

  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

  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同质性群体:

  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

  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阶级(中产、农民阶级等)

  群体分析:

  犯罪群体类型群体:容易受到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并且个体在其中感受不到罪恶感,反而具有使命感。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找到有影响力的某个人就可以突破整个陪审团,并且陪审团的组成并不影响决策结果,因为群体特性导致了个性的磨灭

  选民群体:

  如何让选民接受,首先候选人应当享有名望(个人名望或财富);

  必须能够迫使选民不经过讨论就接受他;

  而后开始用最离谱的、甚至异想天开的许诺来哄骗选民,投群体所好;

  对于对手则用断言、重复、传染法等中伤(如果对手不会用断言法,而用解释的做法则一定失败),但是注意文字纲领不要过于绝对,而口投纲领则可以夸张得多。

  金句:

  1、“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2、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3、完全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

  4、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

  5、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到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作出。

  6、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任何一个人都比“人民群众”聪明,所以“人民群众”是靠不住的。

  7、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

  8、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9、传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起不到丝毫作用。

  10、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11、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的传递,会越来越强大,

  12、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如果有谁想让群体冷静下来,或是改弦易辙,那就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除了暗示,群体对一切明确的告诫置若罔闻。

  13、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1-02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2-23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8篇03-14

《乌合之众》战术玩法05-02

《乌合之众》经典语录12-03

孔乙己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7-24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01-30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1-30

乌合之众读后感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