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时间:2022-09-28 17:35:0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

  一、温暖向阳,真景实感

  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下班回来总是大叫:“快开饭啊,要饿死啦!”白白被他爱了那么多年,回来只知道叫开饭,对太太却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这“黄脸婆”倒是做得放心。话说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是什么嘛?再给我一点,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札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的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我不置可否。“你还要不要?”回答我:“吹牛大王,我还要。”以后他常吃“春雨”,到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

  这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中的一个语段。简简单单一道菜,在三毛口中成了千金难得异常珍贵的宝贝,在三毛手中变成了他处难寻的人间美味。以三毛惯用的对话,使我能依稀想象到那时情景,疲惫归家大大咧咧的男子,奔向期待已久的晚餐,女主人内心不满逗弄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丈夫,丈夫看穿了妻子美丽的谎言,讪讪的但仍然支持她,且不再刨根问底。有自嘲,有无奈,有搞怪,有喜爱,一幕简简单单的画面,只属于两个人的异国生活,对于三毛来说再苦再累也没有关系,只要身边有他,他和自己有个家。

  文章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他们一起筑造属于自己的小窝,一起去公证结婚,一起去荒山采集化石,一起去海边打渔,一起做过很多很多事情。语言的对白,三毛的情感变化,周边环境的刻画,三毛她一直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看着这个世界,记录自己的生活。发自于内心的文字就这么深深的打动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我们大多数无法拥有如三毛般的又单调又丰富的生活,但当我们走进书中,奇特的感觉已让人满足。

  二、有感而发,发人省醒

  撒哈拉沙漠相比大多数城市,居住的人并不多,但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也有事故。那个年纪轻轻就结婚的十岁女孩姑卡,被人粗暴地拉上车却被当地居民看做是好样的,在结婚初夜被公然暴力地夺去贞操却让屋外的男人欢呼,这是封建落后的传统习俗,以致姑卡宁愿服用避孕药来暂时逃避过早的婚姻生活。这是三毛无法去改变的,而我们也同样只有无尽的唏嘘。怜惜弱者命运的同时,也感慨于自己现在较为民主自由和谐的生活。人,要懂得珍惜啊。

  另外还有一个哑奴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三毛和荷西一次去当地财主家里做客,认识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男孩,财主的奴隶,谦逊有礼,完全没有那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生活状态。机缘巧合,他们认识了男孩一家子人,男孩同样是奴隶

  但是很有才干的父亲,一个哑奴,老实巴交有点痴傻的母亲,一个普通女人。生性善良的三毛给予了那一家子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礼尚往来,哑奴也为三毛家里的装修助一臂之力。可恨的是,奴隶交易在撒哈拉是合法的,奴隶被财主派出去打工挣钱,奴隶得到的只有一点点。因着当地的法律,哑奴一家无法成为自由人,而哑奴因他过人的种植才能被财主卖给另一个奴隶主去绿洲发展农业。最后的最后,哑奴得到了三毛赠与的毯子和钱,挣扎的狂奔回家,跌跌撞撞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留给这个家他所能留下的唯一,茫然地被拖着拽着走向未知的未来。而这同样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一家人被迫分离,弱小的妻儿,有才干的男主人,无法脱离的禁锢。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哑奴他的心是自由的是温暖的,不知他们是否已被拯救。三毛以她的视角,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无声抨击封建落后的沙漠社会,并不犀利讽刺的文字透露出的意味更为深长。世界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可地区发展的进程是不同的,从小的地方看大的世界,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并不是很多,但在情况允许之下,施以援手,留给这个世界不幸的人们一点点温暖,我相信,终究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三、粗知初识,人性魅力

  通过一期电视节目粗知三毛,通过一本书初识三毛,三毛与众不同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独特的人性魅力。在三毛的故事中,三毛作为各种事件的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是较为感性的。她可以默默接受邻居们的索取不求太大的回报,她可以尽可能帮助需要的人,她会为了生计和丈夫奔赴遥远的海边打渔,她会劝导陷入无果虚假的爱情的杂货店店主的弟弟,她还会在那动荡的社会默默支持站起来可力量薄弱的撒哈拉威人。她不排斥并不公平的社会,而是尽力的去融入它,她无法改变很多很多,但也不会因此抛弃自己的本心。当爱情转变成为亲情,热烈变为平淡,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些许的有钱任性,即使入不敷出也坚持对荷西不动用父亲寄来的钱财的承诺。她感受着这个世界,而我们跟随着她,感受着另一边的世界,不同于我们身处的地方。

  拙劣的文字难以表达我的内心,唯一能肯定的事,我为自己阅读了这本书而感到幸运。三毛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本本去品读去体会,我相信我还能看到悟到很多很多。

  20xx.12.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

  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

  世人不断致力于占有更多的东西,往往用一些接近贪婪的手段,而梭罗用文字占有这片湖泊的所有风景。就像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庄园主还以为他拿走的仅只是几枚野苹果,诗人却把他的田园押上了韵脚,拿走的是最精华的部分——文化。这种购买付出的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它付出的是一颗挚爱的心,还有体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贵。

  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一个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这是梭罗一生的追求。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他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他倾听,他真正体验着自己,把美学贯彻到他的生活、他的写作中。梭罗带给我的体验,并不止于这本散文集,并不止于墨香之下的文字,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触动,和心灵的感动。梭罗,他仿佛与我生活在平行世界,我无法踏上他走过的路,但感谢他让我知道了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人生体验,他让我领会到一种拒绝平庸的生活态度是多么珍贵和纯粹。同时他也让我相信,如果我与众生的步伐不一致,那也许是因为我听到了生命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他让我不再害怕与别人不一样,他让我更加坚信生活本纯粹,他让我看见自然、触摸自然、聆听自然,他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他是梭罗,他是静静站立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他是被大自然爱着的梭罗。

  瓦尔登湖,我没有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变成了某一个人的产业,可是我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3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这一点,正是梭罗与陶渊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渊明如此沉浸于对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间每一个人能够企及的。但之我见,这其间,却缺少一种源于心境底部的朴素与淡泊。而梭罗则不然,他明确自己简朴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双手却为自己尽可能简单地创造出这些。从而腾出时间来,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贴身倾听,沉静思考。老子便曾这样说过,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绝不可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纵观阅读全书的过程,梭罗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强调“避世”的概念。梭罗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他仿佛为自己掐准了秒表一般,准时告别。他能意识到自己何时不再需要继续地沉寂,于是,“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统一地联结成一片,而且句号完满——还是那么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而这恰是《瓦尔登湖》这部著作的本质、关键,以及可贵。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4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断断乎”觉得蛮有趣,看的次数太多都乏味了。但是总体讲来,我还是挺喜欢这一版本的翻译,从目录就能体现出美感。

  《瓦尔登湖》就是那种没看过却一定听过的书,放在书架好久了,上环境法课再次被老师推荐,才翻开这本书。

  起初,我以为梭罗写的.是瓦尔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节时,我才知道到我错了。再看一些我又以为这本书是絮絮叨叨略显乏味,起初有些看不进去的。在断断续续看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读书状态的不在线。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写(是我孤陋寡闻了),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读书读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这个表达困难的人来写一篇书评就真的表明我喜爱这本书的程度。描写瓦尔登湖美景的文字表达很出彩,让人心驰神往。居住两年以后,作者离开了他亲手打造的简易小木屋,离开了瓦尔登湖和红松鼠,大胖鸭。用作者的话来讲,他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而并非久居,他又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下繁文缛节,舍弃奢侈与多余,梭罗对瓦尔登湖与精神世界都进行了一次探索。书中不乏寓意,讽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话都琢磨出一点儿道理来好印证这本书饱含真知灼见,作者也非硬要塞给谁一点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拧巴了,逼迫自己来看这个书。找一个安静点儿的地方,安静下来去领略一下瓦尔登湖的生机勃勃,去随着作者反思一下人类为何践踏了童话却又追寻着童话,我看这本书也就轻松愉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5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主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简介

  一、《瓦尔登湖》内容简介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二、其他信息

  1、《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2、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3、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6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7

  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8

  《瓦尔登湖》是美国散文作家梭罗的代表作,而且这部散文集,可以说是闻名世界,为此也让瓦尔登湖变成了,全世界人们关注的一个景点。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可能已经不再读散文,其实不要说散文,即使是那些伟大名著,那也是不愿意再去读了,毕竟读这些也赚不了钱。现在又是一个以金钱至上的时代,读书已经没有了意义,不过对于少部分人来说,也还是愿意花一些时间,去读一些书,为得就是能够提升自己,使得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管读书的目地何在,但是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那么读书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读《瓦尔登湖》就能够体会到这种读书的幸福和享受,这部散文集,可以说是写得非常的有诗意,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读,那么肯定会有所收获。

  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一个人去到了瓦尔登湖,在那里自己动手盖房子,自己动手种粮食和菜,他的这部散文也正是记录了他这些琐碎的事情,再加上他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的思考,使得这部《瓦尔登湖》,成为一部伟大的散文作品。

  相信只要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那都会有一个感觉,这部散文作品,非常的安静,他是一部能够让人内心安静下来书。无论你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只要能够认真去读,能够融入到作者所写的那种环境里,那么周遭的一切,也都会在你的视线里消失,你会变得非常的轻盈,会觉得自己是置身于某个人间仙境,在那里看到梭罗像一个苦行僧一样,一个人生活在那与世隔界的地方,过着心若旁鹜人生活,其实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舍得离开城市,那已经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了。如果要他们也像梭罗一样,一个人去到一个与世隔界的地方生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舒适安宁的生活,才是他们的最终的目标,你的奋斗,也都是为了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能够赚上许多的钱,可以过上比别人更好的日子。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个社会,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钱了,而是人们已经都没有丧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线,为了钱,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无论是谁都好,即使是再多的钱,那又如何呢?

  到了最后,还不是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将是会结束。

  《瓦尔登湖》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对于人类来说,有着一种启迪的作用,它告诉我们人类,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当然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瓦尔登湖》那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一个完全乌托邦式的梦,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说到底,只要我们多一分爱,少一分残酷,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9

  二十岁的时候,我在北方一所大学的校外,租了间屋子,只为每天可以像个正常学生样,去学校里听老师讲课。那时,我选择了最渴望的中文系去学习。

  租住的屋子,屋前栽植着几棵大树,有柿子树,有柳树,还有香樟树。晨起的时候,便能听见鸟雀在树梢鸣叫个不停。很多个早晨,我都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洗漱完毕后,便穿过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再拐过一条热热闹闹的小吃街,解决完早餐,然后到学校。

  学校很大,到处栽植着松柏、合欢树,还有桂树。正值花期,这些红花翠绿将校内一排排高耸的白色建筑群装点的肃穆又雅静。教学楼、宿舍楼、餐厅,以及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我在教学楼里听老师讲唐诗,讲《红与黑》,讲文学批评,那些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像天上的雨水洒向麦田样有条不紊的浇灌在了我心田。这样的好时光,宛若自己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中学时代。而那时,我已经因为各类客观的原因以及主观的原因,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同龄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旅途——去远方漂泊。然而在去远方的路上,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一种回归。就抱着这种特别遗憾的心情,我去了汉大,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可能因为失去过,所以才倍感珍惜,记得那时,我每天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次上课的时候,我认真的捕捉着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思忖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踊跃的说出他们提的每个问题,就是以这样一种特别饱满明亮的情绪,听老师讲屈原,讲中国古代小说,讲外国文学,讲红楼梦,讲写作,从大一的课程,听到了大四。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稍稍挽回些什么,至少不要再那么遗憾了。

  除过上课、一日三餐,以及在学校里散步外,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那个图书馆和许多大学的图书馆一样——大,里面满架的书,堆了满屋。便是在这里,我借到了聂震宁先生主编的文学丛书——《创意阅读》。《创意阅读》凝结了众多作家的读书体会,从我国的《诗经》、《史记》,到国外的《金蔷薇》、《鱼王》,而最打动的却是一篇名为《我与梭罗》的文章,这篇文章作者的名字叫苇岸。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的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1986年的冬天。当时诗人海子告诉我,他1986年读的最好的书是《瓦尔登湖》。在此之前,我对梭罗和《瓦尔登湖》一无所知”。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瓦尔登湖》,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文辞的美妙,以及所阐述真理的的的确确,感染的无以复加——梭罗是个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二十多年来,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作者阐述的道理,亦或是文章描写的内容,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作家,而《瓦尔登湖》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一个带有村野气息,然而却淳朴自然内心怀揣着诗意的男子,在一个充满朝气的早晨,拿着炳斧子,来到了一片寂静的湖泊边,在湖泊周围建立了一座木制房屋,他亲手砍伐树木,从邻居处购买来废弃的门窗以及木杆,并对这些材料加以改造,让它们成为房屋的一部分。他还在湖泊不远处,开采出一块空地,在空地上面种上土豆,粮食作物,为了避免食物中一些营养成分的不足,他会在湖边钓鱼,会在外出远游的时候,随手摘下路边的果实充饥。他在书中谈到,他一年只工作六个星期,便能维持一年的开支,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靠辛勤的劳作,维持了五年。在和瓦尔登湖为伴的五年时光中,他在湖边寂静的生活、种豆,四处漫游、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听所感,凝结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文字,这便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的书籍——《瓦尔登湖》。他是在用自身的切身实践,向置身的机器文明时代进行抗议。然而他并不提倡,看到这本书的读者,效仿他的生活方式而活,也在哪片湖泊边盖个房子,在湖边种地,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梭罗在书中谈到,尽可能的每个人的生活越不同越好,他给读者的建议是,只有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他的生命才真的有价值、有意义。因为,那样的活着,才会感觉快乐,感觉自由,感觉到生命在悸动,感觉到一切朝气蓬勃,而一味的跟风,一味的攀比,一味的模仿,将是对生命真谛最大的抹杀。我想,这是《瓦尔登湖》传递给读者最重要的理念。而关于这样的的理念,梭罗在书中阐述的非常多,譬如,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有些人无穷无尽的忧患焦虑,成为了一种几乎医治不好的疾病。我们又生就爱夸耀我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多少工作我们没有做!要是我们病倒了,怎么办呢?我们多么谨慎!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的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着,到夜晚违心的祈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因为我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而又特别的重视我的自由,因为我能吃苦,而又能获得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毯,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屋顶。如果有人能毫无困难的得到这些,得到之后,更懂得如何利用他们,我还是让他们去追求“。书中,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梭罗写下这本著作,是为了在人们的脑门上挖上一扇窗,让人们更加谨慎的思考自身的处境,思考自身的生活状态,以便做出更科学更正确更有价值的人生选择,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信念,让人们有信仰的活着。没有一个作家如此的关注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这是我钦佩和喜爱梭罗最直接的原因。

  而我喜欢梭罗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他热爱自然,他在教书的时候,会带领孩子亲身感受自然的一切,花草,禽兽,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的灵魂会踏实下来,安静下来,愉悦下来,在整本书中,关于大自然的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不仅要观看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何邻居为他们的事物奔波之前,我就外出干我的事了“。勤劳踏实的梭罗在天未大亮的时候便兴致勃勃的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了。他砍树建造木制结构的房屋,在湖边居住,是典型的热爱大自然的表现。在”湖“一篇中,梭罗写道:”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周围,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他们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的散步着破碎的森林“。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美景如画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梭罗文字上的魅力。因为热爱自然,于是对奢侈不需要的身外之物非常排斥,包括精美的食物,精美的服饰,锦上添花的慈善工作,以及不真实的灵魂和品行。大自然是梭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浸透到了梭罗的血液当中,于是我们在阅读《瓦尔登湖》整本书中,诗意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升腾。没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能够和《瓦尔登湖》相媲美,在阅读的时候,将读者的灵魂自然而然的净化,使人心神澄明

  他朴素,热爱真理,敢于大胆实践,以及无与伦比的文学天赋,都让人喜爱不已。而因为《瓦尔登湖》,我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0

  我没有去过瓦尔登湖,但通过此书,亦可足不出户便一览湖光山色。这也是我喜爱阅读的原因之一。书中有大段大段的优美文字描写瓦尔登湖的迷人,譬如对其颜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了,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在这种时候,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难以形容的淡蓝色,就像波纹绸或闪光丝绸以及剑身使人联想到的那样,比天空本身更蔚蓝,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交替闪现,后者对比之下颜色更浑浊些。这是一个透明的、蓝色带淡绿的颜色……”细致入微而富有层次感,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真实的瓦尔登湖更为梦幻。

  梭罗崇尚心灵的本真,于是他远离尘嚣,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开荒垦殖,自食其力,以一种近似于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只是他虽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没有后者消极避世的心态。完全脱离世俗的人同样极为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评价说:“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为两面,在当时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美国,大多数人都属于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硬是将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来,拂去上面的尘埃,并鼓励别人也去追求这种人性的完整。他没有强迫任何人像他在瓦尔登湖的两年那样生活,仅仅是提醒:还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作为学生,我们不能放下一切,跑到荒郊野外住上个把月,但我们可以在周末同家人一起骑自行车出游,享受乡郊的阳光空气水,享受更简单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梭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听从心灵的召唤,选择了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生活,从而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幸福与满足。虽然在当时这并不被人看好,但通过本书中关于他生活的一些琐碎的记录与感悟,可以发现,梭罗自己在湖边的两年是十分快活的,他自由,甚至可以说是“任性”,任着自己的天性,随心而动,在极为普通的一天中,他或读书,或种豆,或漫步于瓦尔登湖畔,静静凝视湖中若隐若现的一株水草,甚至什么也不做,在阳光普照的门口坐下来,在时间的转瞬即逝中幻想、思考,从日出到日落。“这样做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他如是写道。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是宁静的,所以书中的文字也像是在深井的水中浸泡了一千年那样沉静和清澈。这就要求读者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在文字堆砌的世界中,看一排水鸟掠过湖面,看一朵云彩变换形态。一个浮躁的人是永远读不下去的。很喜欢一句话: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心灵的宁静是进入此书的唯一有效途径。

  感谢梭罗,给我们留下了《瓦尔登湖》,一份如此珍贵的礼物。他教给我们简单、自由与宁静。梭罗在书中还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真善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大概就是《瓦尔登湖》中的人生哲学。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1

  1845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不同于中国文人宦海沉浮后的避世隐居,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梭罗让我想起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海子。海子在卧轨而去的时候,书包里就有这本《瓦尔登湖》,海子未必是不爱生活,也许他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他也像梭罗一样,他觉得时候够了,他就去了。只不过他去了另一个天堂,那里也可有像瓦尔登湖一般的美景?

  梭罗与海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这一段话,恰能很好地描述他们。

  我在想:如果我像梭罗一样淡泊,又有他那样的能力与天赋,像他那样真正知足,也许我就不会烦恼了吧。但我很希望能报答父母,很希望能让他们感受更好的世界,希望可以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带他们去世界各地周游。这是一个普通的子女最普通的愿望了吧。可是如果我要选择淡泊,我就没法实现这些。长大了总要面对一些东西,再加上这个世界的现实。自己的衣食住行,父母的养老,还有人生中的意外与伤病。即使父母表示不需我负担,我只需照顾好自己,可是我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我想帮助那些可怜的人,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我希望从富人那里赚钱,然后给那些穷人以帮助。

  好在,在不停的游走之中,我已渐渐找到了平衡。我现在要努力学习,以后要努力工作,但这些和我追求的平静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我不想接受庸碌的生活。而我的不庸碌,则是我不要过着一生无趣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2

  读书能使人静下来,但这本书,只能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它不是小说,没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它不是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逻辑顺序;它不是专业理论,没有让人必须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种种专业术语。我觉得它就是是一本独特的朴实的真诚的生活日记。刚开始的琐碎让我抓狂,然而抓狂过后,我获得了极大的平静享受。梭罗的文字有使人沉静的力量,有使人缓慢上瘾的.魅力,甚至阅读已不再是阅读,而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梭罗追求绝对自由的体现。而我没看到什么追求,只看到一个不被物质束缚、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羁绊,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支撑,随心所欲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强者;我只看到,简单的生活,果真是触手可及。

  种豆,翻土,除草,自给自足;独居湖畔,净几明窗,散步阅读,亲近自然,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随风飘荡,半睡半醒,无所事事的心安理得。离群索居,没有尘世的纷扰;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欲望的纠缠;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人际交往的依赖。心放开了,心强大了,简单的生活,自然就来了。

  住处,不要求豪华气派,能遮风避雨,能满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么精致上档次,天然无污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填饱肚子就行;钱财,不要求什么富可敌国有剩余,能满足基本饮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是梭罗给我留下的最生动的印象,很具有中国风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国儒家经典的语句,令我甚是好奇。当然,在这里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并不作深入的探究,毕竟功底远远不够。

  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家庭,身份,责任,别人说……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感觉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细想想,这些受困,都是自己给予的,逼迫着自己为别人而活。可是,是否想过,如果我们不为自己而活,谁又会真正为我们而活?有人会说,我们为别人而活是因为别人也在为我们而活。那么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样子?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谁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凭什么要为世间的你我他考虑那么多,而不去尝试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我为何非要跟着大众跳入困惑的牢笼之中?与其虚伪的无私,我宁愿选择真诚的自私。

  如果觉得生活复杂,生活劳累,那可能不是欲望过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劳心费力的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再或者,是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勇气抵挡寂寞孤独,无法独立行走于世间。因为简单的生活,本来就是触手可及的,无需纠结。

  读罢此书,一首古诗文浮现言前,久久不散: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3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读完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而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就是瓦尔登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人独居,与鸟为伴,与鱼为邻,全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中。一人独白,不断的追求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鱼龙混扎没有鸡毛蒜皮,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发问自我反思,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与安静,读者无从体会。

  当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日趋发达,物欲愈发膨胀,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越来越多,但作者却在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宁可做一个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选择独处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需要放下太多杂念太多东西才能做出的决定。每日与飞鸟对唱,与鱼溪水,小日子甚是潇洒,时常羡慕那先说走就走的人,因为总是觉得自己被生活所禁锢,被家庭被工作被其他事所困,我们太追求物欲及感官体验,精神追求逐渐贫瘠,用作者的话说那就是“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瓦尔登湖这本书阐释了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完美生活,是现代人眼中的诗和远方,能让人忘却眼前的苟且并沉浸在作者描述的美好生活中。有时候看一本书就是体验一种感觉,仅仅是体会那种宁静与淡然,就像文中阅读一章所说:“大多数人学会阅读,仅仅为了得到一丁点儿方便,有如他们学会阿拉伯数字,只是为了记账,免得做生意时上当受骗;对于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练习的阅读,他们就知之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了;但是,从高尚的意义上来说,唯有这样才算是阅读,断断乎不是像奢侈品那样吸引我们的阅读,也不是使我们更高贵的官能昏昏欲睡的阅读,而是恰恰相反,我们不得不踮起脚尖去阅读,把我们最警觉、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阅读”。读书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把最警觉、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

  许久,许久未曾读过书了。细数起来,大概有一年多吧,却好似过了半个世纪。在思想的领域,一旦空旷,就觉得内心的荒凉,这也许是一种安全的缺失,内心的饥饿,灵魂的养分不足一般。

  生活就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上班工作,唯一的区别是自结婚以来,生活的起居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一个人,可以有独坐的时间与空间;现在有许多的琐事要处理,要生孩子,要看孩子,要为生活费、人情费等等努力周旋。这看似简单却又繁琐的细节,却占据了所有的时间,将独自一人的那份孤独与僻静占去了,把心灵放空与归寻的空间夺去了,所以,很少去思考,去冥想,去表达,用文字的形式。

  工作虽然在今年又上了一个台阶,但不能谈为事业。尽管事业本身不含创业与否,只在于个人在某个领域或空间有所建树而已,但真说实话,还远远谈不上。从主管单方面的工作到主抓全面,甚至还要兼及之前未曾涉猎的领域,对我而言,是一步并作两步走,其艰难与困顿我自己很清楚。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不断骚扰着生活甚至健康,多亏妻子的理解与容忍。所以要感恩,感恩生活于我,妻子于我,父母于我,朋友于我的爱与包容。这种平衡是上天给我最大的恩赐。

  时至今日,工作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尽管也有许多的瑕疵。很多时候,工作于我像是一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并且努力去奋斗。也有时候会困惑,这种价值的展现需要多大的付出,是否存在最大的必要,留着这个问题已经很久,很久了。其实这一年的空旷,是因为孩子的降生。在孩子身上,你感觉光阴真就是光的速度,一晃眼就过去了,如今已经蹒跚学步,咿哑学语。从出生开始悄悄地成长,每一步变化都看在眼里,都记录在心里,都是一种莫名的惊喜。这种惊喜是与生俱来的`,发自肺腑的;是一种想脱口而出的快感;是生命付出的回报。细数着她第一次的吸吮,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立,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步,第一声爸爸、妈妈……这种生长的力量催化着我巨大的能量,给予我付出爱的火花与内心的喜悦,是任何工作甚至事业成就无法比拟的。

  生活就像这生长的力量,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催促着我们努力前行,要么生存,要么传承,要么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思想的时候,或许只是偶然,只是一次火花的闪现,没有人,没有外界的力量激化我们内心的寻究。

  读书真是一件灵性的活动。因为读书,才突然今天再书写一段文字,关于生活与思想的文字,但并非唯一性。今天读的《瓦尔登湖》,梭罗隐居的内心独白,读之有点转,但真像之前独自一人静坐时的情景。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

  当夜幕降临,我眺望远方闪烁的灯火,心灵随着晚风飘散在喧嚣的世间,与外界的喧嚣相比,我的心灵是截然不同的沉寂。世事难料,繁琐复杂,但这些终将会沉在瓦尔登湖的湖底,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宁静祥和的心境,还有质朴自然的思考方式。书中的文字是质朴的,给人的感受是美好而轻松的,这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在某种意义上,《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瓦尔登湖》这本书简单朴实的记录了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旁隐居的一段美好时光。在瓦尔登湖畔,他回归自然,简简单单的生活着。他崇尚自由,这也是当下大多数人追求的。他勇敢面对生活与一切他正视的东西,在世人看来,那些卑微粗俗的人是访客,但这些方可在梭罗看来是博学的、智慧的。

  梭罗虽然与孤独为伴,但他并没有消沉,他拥有孩子般的纯真,用独特的思维,积极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着自己的信念。他关怀着人类的同时也蔑视着人类。他担忧自己所维护的一切会在世人的功名利禄下消逝,瓦尔登湖终将会成为记忆,但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

  一年四季,春去秋来,不同的事物带来的.感觉总是不一样的。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日子,梭罗都记录了下来,他熟悉这里,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瓦尔登湖随着四季变化,梭罗随着瓦尔登湖变化,当春天的暖风吹过瓦尔登湖的冰面,当湖水再次流动起来,梭罗的行程也就结束了。“让我们目盲的光线,就是我们的黑暗”,只有我们清醒过来,找回自己,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的乐趣。

  梭罗笔下的事物再生动,我也只能同大多数人一样称赞一句:“写得真好!”我虽向往自由,但也只能带着满腔悲愤听着别人的“不问世俗”,现实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或许在将来有那么一天,我得到了所谓的“自由”,不再被束缚,。也可能我带着这个梦,过完了平淡的一生,被规则囚禁着。

  借用老师的话来说,路还很长,而我们就像是在酿酒,不能急,不能慢,酒会越来越香醇,人会越来越长远。或许我们对于犯下的错误无力回天,可总会弥补,人生或许就是这么一口酒,醉不至于,至少能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值。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1-19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1-1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9-04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2-09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03-2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篇01-16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3篇06-21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36篇)03-02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通用22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