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观后感

时间:2023-12-12 12:05:29 宜欢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误杀》观后感(精选10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误杀》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误杀》观后感(精选10篇)

  《误杀》观后感 1

  《误杀》这部电影上映很久了。本来要和哥哥在刚上映的时候一起去看的,结果他放假晚,便耽误了。幸好今天表姐请我们看电影,让我有机会亲身观赏了这部电影。

  《误杀》主要讲了:在泰国,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身为优秀而又正在上高中的大姐去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在夏令营,她被别人下药而受到了侵害。回到家后,那个名叫素察的男孩通过父母的关系又找到了这个女孩,并让她十点到一个地方见面,那个女孩的母亲察觉到女儿的不对劲便问自己的女儿。女孩便告诉了妈妈事情的前因后果,妈妈很气愤!和女孩一起去见男孩并在旁边藏了起来。就在女儿要再次受到男孩的侵害时,妈妈站了出来与男孩起了争执。女孩拿起了榔头想要把含有她被侵害的视频的男孩的手机砸坏,可是失手砸中了男孩的头,把他砸死了。母女二人埋尸体时被小女儿看见了,出差的爸爸得知了一切后,便悄无声息地处理了一切有关杀死男孩的证据。而且他看过八百多部有关破案的电影,他利用电影里的手法带领家人制造证据以致于让二三四这三天做的事变成碎片联合起来成为了时空交织的现象,让他们在面对警察的审问时说的都是真话而警察却无从下手,并且即使找到了证据也无法指控他们。最后他们纷纷自首。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在我们受到伤害时才有能力保护自己。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就要勇敢地说出来,采取合法手段寻求别人的'帮助。

  这部电影中频繁出现了一只羊。这只羊曾亲眼看见了男主销毁证据的情景,从那开始它就没有过好运。先是因为男主与警察起了争执,警察气不过杀死了这只过路羊,后来它的尸体又代替了被杀男孩的尸体,让男主一家逃过一劫。不知这只羊可是我们口中说的“替罪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变得强大,才能不做别人的“替罪羊”,也不要吃了亏不说,更不要看见了别人犯下了罪行而不说!

  最后十分信任男主的老人家颂叔,得知自己被男主利用后对着镜头的那一笑让我印象更是深刻。那一笑很神秘,也不知到底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利用最信任的人,还是告诉我们不要太信任别人。

  还有,看过这部电影后,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胆小!因为电影中的干尸、羊尸,被杀男孩素察死不瞑目的尸体都把我吓得不得了,可哥哥看了却无动于衷,也许是因为他学医,经常大晚上的去摸尸体、上解剖课习惯了,我着实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多,建议大家也去看看。

  《误杀》观后感 2

  《误杀》是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由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领衔主演,秦沛特邀演出的剧情犯罪片。该电影改编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讲述了父亲为了维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

  这几年,贴着“国产”、“翻拍”、“犯罪”标签的电影并不少,但是真正做到受大众喜爱的其实并不多,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印度版的,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无论是从影片细节、拍摄手法,还是社会现实来说都是很精彩的。比如让观众无法忽视的羊,这部电影中许多地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给我留下了一些疑问。(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剧透)

  《误杀》在许多细节和镜头上,都彰显了自身细致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从一开始整部剧的灰暗的色调和写实的镜头都为这部剧服务着,焦虑、急迫、跋扈、愤怒、恐惧、惊惶、悲怆等无数心绪都混杂在湿润的空气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画面和循序渐进的音乐渲染,奠定了现实基础,而这部剧中细节镜头和慢镜头更是使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比如说雨夜里妈妈把素察的尸体埋在自家后院时给安安的'特写,她那个眼神是清澈的单纯的,但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也比如说李维杰转移素察尸体时给素察尸体和带血的棺材盖的特写镜头,也正暗示了素察真正的死因。

  特别是大雨里开棺的的高潮戏,几乎全程使用慢镜头,把李维杰的镇静、阿玉的僵硬、平平的害怕、拉韫的笃定还有村民们的愤怒清晰的刻画了出来,进一步放大了浓郁的戏剧张力。

  这一场误杀诱发因素是平平被市长和督察长的儿子强暴,最后迫于社会现实而展开的。平平被督察长的儿子强暴,因反抗误杀对方。李维杰曾亲眼目睹督察长滥用私刑,深知法律无用,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李维杰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剧中也出现了两个阶层的矛盾和对立,从一个小的点出发,揭开事件的真相。我想官僚权利过大,甚至一手遮天,法律失去效力,而这群人却并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反而助纣为虐,也许正是误杀的源头吧。

  以下我引用了王纯对《误杀》的评价,希望通过专业人士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可以使更多的人喜欢它。

  该影片的思辨性和人文性都很出色,在提出“罪与罚”哲学命题探讨的同时,并没有按照观众的朴素价值观走,而是进行了思辨性的探讨和提升,通过对人性、亲情、责任的展示,突显家庭亲情的可贵性和责任感。

  《误杀》观后感 3

  走出电影院,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男主爸爸李维杰要不要自首?这个自首值得还是不值得?如果他不自首,他可以一直守护两个女儿长大成人。或者他搬家移民国外,一家人彼此守在一起过完一生也不失为一种活法?结果他自首了,他自己的良心得以平复。他自首的另外一个理由,是觉得对女儿有不好的示范,做人不够诚实。他觉得做人应该诚实。

  可是他进监狱了,他们家失去了一家之主。外面他的妻子阿玉能够把两个女儿养育成人吗?这样阿玉的生活压力就很大了,家里也失去男主人的保护和照顾。

  我觉得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不自首,李伟杰的良心难安。自首认罪,就失去自由。这部电影的结尾,导演的设计还是让李维杰自首了。我觉得从个人的角度很难做到。从我观众的情感上我也很难接受自首,那不是前面的剧情所做的事情都白做了。只是从圣人和长远的角度来讲,还是认罪伏法是对的。做错事必须付出代价。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否则世界的'公理就不存在了。结尾镜头对着佛顶的特写镜头,还是想告诉我们,做错事必须承担责任,即使是误杀也要讲清楚。

  所谓误杀是这样的。一个男孩拿着手机跑到女孩家里,说我有欺负你的视频,你必须听我的。女孩不愿意,女孩的妈妈看到了更是火大。在拉扯中,男孩的后脑勺被女孩的一个锄头击中,当场就死了。女孩也不是故意要打死这个男孩,实在是帮自己妈的忙。重要的是一个女孩的力气小,只好借助了工具。男孩死了,女孩和女孩的妈妈都慌的厉害。女孩的妈妈把男孩的尸体埋在隔壁的墓地。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刚好男主出差不在家,他们家的小女孩在窗户前看到了妈妈做的事情。这是故事的起因。

  后面男主回家后发现这个情况后,告诉自己的妻女面对警察的盘问要冷静,尽量说真话。

  这个剧的亮点在于警察署长和李维杰之间斗智斗勇的环节。这也是故事用最大篇幅所表达的部分。

  男主李维杰说了电影一个专有名词蒙太奇。我所理解的蒙太奇就是经过剪辑的碎片整合在一起,表明我想表明的事实和观点。那还是真实,不过是一直经过处理和剪辑的真实。

  我认为这部剧的亮点主要就是两个点,第一就是耐人寻味的结尾,第二是利用蒙太奇脱罪。

  这部剧的评分很高,还是很值得去看的。

  《误杀》观后感 4

  初见《误杀》时,从字面分析“误”,即错误、失误,“杀”,即“杀害”,故理解为错误的杀害,即杀错了(人)。

  观影之后,才深感误杀的不仅是人,而且还误杀了民众朴素的情感,甚至是误杀了法律制度。但这一切,好像又都不是误杀……

  片头所展现的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从片头的越狱到之后的李维杰顶罪,这一切都是不正常的。李维杰一家:李平平被性侵未报警——李平平被威胁后欲“就范”——阿玉加入后,李平平“误杀”素察——阿玉、李平平害怕不公而“毁尸灭迹”——李维杰不信任警察而不报警——李维杰销毁、转移、伪造证据,对家人进行反侦查训练……

  片中警察:桑坤利用职权搜刮、欺压民众——桑坤殴打举报人,与李维杰发生冲突——拉韫伪造证据处理一桩谋杀案——拉韫滥用职权对李维杰一家展开调查——拉韫将李维杰一家带到警局讯问——拉韫对李维杰一家刑讯逼供——警察“刨祖坟”时镇压民众……

  片中民众:对桑坤敢怒而不敢言——关心李维杰一家情况,给警察施压——群情激愤、暴打警察——走上街头,放火打砸……

  以上这些表现,均与现代的文明法治所格格不入,这不是法治所应有的状态。但,细细回味影片情节,在一个“病态”社会之下,这一切又都是正常的。本该不正常,却变成了“正常”、变成了“常态”,这才是最可怕的。

  而这一切,均源于影片中官员对法律恣意的践踏,民众对法律失去最基本的信仰。

  这背后的一切是法律与情感、是理性与感性、是价值取向的考量、抉择……回归到了正义、公正、法治。

  《误杀》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剧情的安排、角度的`选取、人物的刻画、细节的呈现、演员的投入……都让人赏心悦目,是一场视觉盛宴。

  《误杀》留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在遐想之后就会发现,人,总要敬畏一些东西,那神奇的自然、那威严的法律、那绽放的生命……都需要我们敬畏。

  《误杀》让我们有太多的反思,反思女孩该如何保护自己,反思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反思父母该如何教育子女,反思在面对罪恶时该如何正确处理。

  《误杀》观后感 5

  看过1000部以上电影后,渐渐你开始拥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洞察力,时常能够看到别人一时注意不到的细节,很容易听出他人言语之外的含义,也往往能够敏锐地察觉出环境气氛的微妙变化。同时,你对世界的接纳度会比其他人大很多,因为在电影的世界里体验过各种千奇百怪的事物,让你渐渐相信每件稀奇的事情背后都有息息相关的缘由,每个奇特的人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因此现实生活虽然往往比电影世界更令人惊讶和匪夷所思,但只要并非出发点或动机是邪恶黑暗、居心不良的,任何人、任何事都能渐渐被你所接纳理解与包容。

  就像《误杀》中肖央饰演的李维杰一样,身无长物的他年过40仍生活拮据,他的人生最大爱好就是看悬疑推理电影,揭秘离奇故事。虽然不是成功人士,但好在李维杰与老婆及两个女儿感情深厚,一家人的小日子也算其乐融融。然后有一天厄运从天而降,上高中的大女儿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被警察局长的儿子强暴,从此,一家人的人生轨迹急剧转弯。

  靠自己看过的超过1000部电影的积累,李维杰利用电影中的诸多片段作为灵感,精心掩盖真相,制作错位记忆,完美地炮制了一家人的不在场证明。同时,也是借助电影前段里的灵感,李维杰让自己的小女儿“扮猪吃老虎”,一步步把对手引诱到自己布置的陷阱中,最后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引爆舆论,彻底把对手击垮。看过一千部电影的李维杰和破过一千个案子的警察局长比较,显然前者更为逊色,依靠蒙太奇就能做出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实在惊艳!

  值得一提的是,向来以喜剧人形象出现的肖央,在《误杀》中第一次饰演了一位隐忍又善良的`父亲,不管是与“妻子”谭卓的对手戏,还是与富家子母亲、警局高官陈冲的“正面飙演技”,表现都极为抢眼。而身为影后级演员的陈冲,也在配角的戏份里爆发了不逊于主角的光彩,演活了一个强硬又虚弱的母亲形象,用自己出色的创作能力为电影加分。

  当然,我们不主张利用超过1000部电影的累计掩饰犯罪。电影《误杀》想要传达的,或许正是男主李维杰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没什么能力,能做的,只有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挡在你们前面!各位电影发烧友不妨来说说自己的体验,看过1000部电影以后,你的世界是否换了一种打开方式?

  《误杀》观后感 6

  上周六去附近影院看了电影误杀,感触很深。

  一、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好好教导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不是真的爱他反而是害了他。电影误杀中素查可以说是一个官二代,妈妈警察局局长,破案能力很强,爸爸即将竞选市长。生活中爸爸由于工作忙碌很少管教他,妈妈很溺爱这个儿子的。儿子16岁就给他买了跑车,16岁还是一个学生,这样的年龄正是好好学习知识的时光啊。妈妈身为警察局局长,当儿子把同学眼睛差点戳瞎后,妈妈没有批评儿子,反而主张给受害家10万元私了此事。这样重大的犯错甚至可以说是犯罪事件,不教育,私了,让年幼的儿子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会罩着他,帮他搞定,越发的无法无天,以至于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搭进去。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儿子素查第一次犯错时,父母能批评教育他,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还敢不敢在夏令营强暴一个初次见面觉得模样不错的女孩。或许不会了,世上没有假设没有如果…

  二、父母对子女的爱无私而伟大

  平平因为怕素查把视频发到网上,在晚上10点赴了素查的约,由于之前平平的不正常表现引起妈妈的注意和跟踪。明白了女儿被素查欺负后,努力保护女儿,在双方交战中,女儿拿起斧头敲死了素查。爸爸当天出差,晚上给家里打电话,一直没有接听,预感有事发生,连夜赶回来,了解了事情过程。爸爸怕事情被警察局发现,用蒙太奇的手法做了各种证据,为的是保全女儿周全,后来由于良心不安,去自首,也是为了保全女儿和妻子的周全。在寺庙,素查父母问他,儿子还会不会回来,他说,你儿子欺负我女儿时,我没能阻止,我一定会保护我女儿不再让她受伤害。

  三、坏人做多了,就难得人心了

  平平的爸爸处理素查车子时,警察桑坤看到了,确实是平平的爸爸,他告诉他的上级,上级不相信,因为他们有宿怨。他让别人给他作证,没有一个人为他作证,他平时太坏了,得罪了太多人。素查差点戳瞎别人眼睛,素查妈妈给10万私了,他只给受害者家属6000元,是个又贪又坏的人。后来在墓中发现不是素查是只他开枪打死的羊时,被围观群众在雨中狂打。

  四、量产引起质变,进而形成蜕变

  电影中平平的'爸爸说,当你看了一千部电影后,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离奇的事情。他用他的智谋斗赢了警察局长,保全了妻子女儿。他的智慧来自他看的电影。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学习一万个小时一定会有所成长,这就是有名的一万个小时定律。

  五、名利易消失,亲情难散去

  素查的消失,导致他母亲使用各种手段对付平平一家人,难平民愤,结果被撤职。素查的爸爸也因为此事退出市长竞选,即使不退出也会败选的。名利地位一下子从这个家庭中消失了,这种痛苦对他们来说远不如失去儿子痛苦。现代都市人生活压力大,职场上竞争压力也大,大多数人苦哈哈的活着,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追求名利,金钱,地位,渴望世人眼中的成功,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家庭亲情,甚至尊严等等。如果得到了名利,失去了亲情,多年以后想想值得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有了孩子要好好教育,因为你不教育他,社会上总有人会狠狠教训他的。人生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把握当下,珍惜身边人。

  《误杀》观后感 7

  《误杀》由肖央、谭卓、陈冲等演员主演,故事背景设定在泰国的一座小城。男主一家四口虽不富裕,但生活安逸、邻里和谐。肖央饰演的爸爸李维杰忙着经营维修网络的小生意,平日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妈妈(谭卓饰)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将满18岁的大女儿则正在准备毕业升学。

  一次夏令营活动打破了一家平静的生活:大女儿被邻校有权势的官二代霸凌,还因拍下不雅视频遭到威胁,母女二人苦苦哀求未果,大女儿在抢夺手机时失手将官二代打死从邻市出差的李维杰回到家中时,等待他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悲愤又棘手的状况,点破了误杀的主题,影片终于正式开始。

  一部犯罪悬疑类型片,最能刺激观众的便是设计巧妙、环环相扣的推理过程,当罪犯具备极强的反侦察能力时,这个过程就变成了两方角力,能量翻倍。《误杀》正是如此,而倘若你和李维杰一样是个资深影迷,你还能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不断找到他作为作案参考的迷影彩蛋,收获更多趣味。

  既然是角力,除了男主角要实现逻辑缜密的完美犯罪,和他对峙的警方,实力必须在更高的水平线上。在《误杀》饰演警长的陈冲,毫无疑问展现出了她超强的表演爆发力。如果说李维杰是愿意挡在妻子女儿身前的父亲,警长更是可以为找到爱子不顾一切的母亲,法理之外,这场追凶也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殊死一搏。

  因为案件的一方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家四口,《误杀》的断案、审讯过程在紧张之余,也就出现了很多令人不禁会心一笑的部分,比如年纪尚幼的小女儿面对警察叔叔时的必杀技是卖萌装可怜。

  但也正是小朋友这个角色,帮助《误杀》完成了最精彩的一段高潮大戏。经过多次侦查审讯,已经猜透李维杰作案方法的警长却迟迟找不到决定性的证据,母爱保护欲击溃理智防线的`她撕破了最后的伪装,直接对李维杰一家刑讯逼供,大人惨遭殴打,小女儿则被陈冲饰演的警长单独抓走进行心理恐吓。严肃的面部表情,变幻的光影和尖利的吼叫,别说几岁的孩子,屏幕外面的成年观众都觉得害怕。

  后续的多轮反转揭秘在此不多做剧透。可以确定,近年的华语犯罪悬疑片中,《误杀》可以算是完成度较高的一部。与监制陈思诚当年在泰国拍摄完成的《唐人街探案》相比,虽然少了些商业元素,但质感上似乎更胜一筹。

  不过片子尽管不错,但去电影院看《误杀》前,有一件事是你千万不能干的,那就是千万不要看一部名叫《误杀瞒天记》的印度电影。对,看片名你也猜到了,《误杀》是一部翻拍之作,经过小电君我的检验,推理部分的重合率在90%,其余部分的设定也基本换汤不换药。(当然,《误杀瞒天记》也是翻拍,更早的一版是个印度方言片。)

  而如果恰好你还没看过《误杀瞒天记》,又或者你看过之后非常喜欢,愿意二刷,那么《误杀》是值得选择的,在制作水准和演员的表现上,这次翻拍实现了一定提升,除了陈冲的碾压式表演外,肖央也展现了他作为演员的更多可能性。故事从印度搬到泰国的华裔家庭中间,更加深了我们的情感理解与共鸣。

  至于改编比较大的片尾部分,我恰好很喜欢《误杀》留下的开放式结局,它通过李维杰身边的朋友与民众对案件结局的不同反应给观众留下了更深次的思考,结合陈思诚在首映礼上的发言对一个人的捧杀和棒杀,都是误杀,这样的结尾与《唐人街探案》最后张子枫的笑容一样,令人不寒而栗。

  《误杀》观后感 8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电影《误杀》,对比前作《误杀瞒天记》,柯汶利版的《误杀》对情节做了很多精简。将很多不重要的情节去掉,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合理,比如影片开头对警民关系的交代,导演通过桑坤与李维杰的矛盾就很好的把人民的弱势地位表达出来,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但影片中间的审讯过程时间有点太长了,而且展现方式优点过于单调了,都是个人独角戏,这一点应该向《天才枪手》学习。

  结局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大爷诡异的一笑,一个是主角突然意识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完美的犯罪根本不存在,只是所有人帮他掩盖真相!在开头时,主角掉进棺材里,然后大家还记得开头的反应吗?吓得要死大喊大叫,这里暗示公子哥醒来之后大喊大叫,吓得要死,情景一模一样。所以正确的时间线是:那孩子没死被埋进去了,之后他们全家去了另外地方,此时的他们以为公子哥死了。

  但是孩子醒了开始大喊大叫,那么就一定有人发现。为什么没人说,就是因为这些人替主角掩盖了真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主角最后意识到这件事的猛的想起什么,和老头那个诡异的笑,其实他根本谁也没骗了,只是人们愿意帮助他愿意帮他打击这个罪恶的警察。影片引发深思,说明虽然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长期存在,这部影片就是给我们敲响了个警钟吧。

  不过我们也要相信,伴随着未来我们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也终将不复存在。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难得的国产悬疑佳作。这部电影的成功无疑展示了柯汶利和陈思诚的实力,也为唐探宇宙的进一步扩大打下基础。希望陈思诚导演可以多培养导演人才,创建一个唐探IP下的导演团队。

  《误杀》观后感 9

  本次曝光的幕后工作照记录了监制陈思诚、导演柯汶利与摄影指导张颖片场工作的专注时刻,众人神情投入,感染力十足。《误杀》是陈思诚首部电影监制作品,也是继网剧《唐人街探案》后再度与导演柯汶利合作。此前,陈思诚曾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北京爱情故事》在电影届崭露头角,更开创“喜剧+悬疑”新类型,令《唐人街探案》系列成为口碑与票房的.金字招牌。而导演柯汶利曾以短片处女作《自由人》入围过最佳短片,实力斐然。

  《误杀》幕后阵容也是超强配置,摄影指导张颖曾先后掌镜《快把我哥带走》《一念无明》《反贪风暴》等佳作。无论是青春片,还是文艺片,或是犯罪片,都能完美诠释,让人更加期待此次《误杀》的视觉呈现。

  金牌班底挑战神作改编 资深影迷翘首以盼

  电影《误杀》改编自印度口碑神作《误杀瞒天记》,原作讲述了学历不高但热爱电影的父亲,为了替女儿遮盖“误杀”罪行,以电影桥段为灵感,设计了一场完美无缺的“瞒天过海”大计,成功守护家人的故事。电影在印度本土不仅口碑商业双丰收,而且三年内被翻拍三次,连一向严苛的豆瓣网友也给予原作8.4分的高分评价。

  不难看出,继《唐人街探案》系列后,陈思诚再次将目光聚焦至悬疑犯罪类型片的新探索上。导演柯汶利以“善用亚洲文化跟国际接轨”见称,此前作品《自由人》也是围绕“中国台湾最年轻的死刑犯”展开,在悬疑犯罪类型上具有独特新锐视角。二人再度合作的电影《误杀》以亲情为载体,将一个父亲为爱以身犯险的故事精彩讲述,真挚的情感定能让人感同身受。

  《误杀》观后感 10

  《误杀》,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无主之羊,以羊喻人,羊群要寻找自己的主人。在悬疑片的剧作形式下,揭开这个所有人都知道的谜底的过程,实际上是主题的阐释过程,也就是寻找牧羊人的过程,复仇的正义性和法律的正当性相抵触,什么才能调和这二者的矛盾?拉韫和李维杰的角逐,不仅是一种智力上的争斗,也是为人母和为人父的情感撕扯。一出场两者关于一千部电影/案件的陈述就已经拉开了大幕。

  李维杰在影片中完成了两次对抗。第一次是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在破案的过程中,看似是她与拉韫的对抗,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被侮辱的女儿以及自己的家人。在这种对抗中,李维杰获得了道德上的胜利,这是一种复仇,在中国的传统视野里,血亲复仇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这是一种出于天性的自我保护。他胜利了,在法理上他不必对素察的死负任何责任。但第二次,是他与正当性的对抗,在法治社会下,杀人犯法,他要如何自处——这是最容易写,但也最难展开的段落,因为无论自首与否,他都有足够的人物动机,无论人物走向何方,都会有观众不满足。

  对于拉韫来说,她的转变就要简单得多,为人母而失去儿子,这样的现实迫使她陷入一种纠缠的泥沼当中去,而无法捉拿真凶,自己也朝不保夕的结局迫使她给自己一个答案,完成人物的的戏剧目的。在结尾处,忏悔塔下,他与丈夫自言现在才知道什么最重要。两个人物的对抗在那一场戏中完成和解。

  这个和解的原因,就是失落羊群的主人。在现代的语境下,正义必然要屈从于正当,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本片中的屈服来自于李维杰的'自觉,他自觉的直接契机,我想来自忏悔塔下的对话,拉韫的话促使他去完成下一步的动作,亲情作为一种点化,激发了李维杰的良知,素察付出了代价,他也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至此,羊群找到了主人,这组人物也完成了自己的戏剧功能。这是一种经典的套路。

  整个事件的设密和解密,都是以电影为启发。整个过程颇有一些爱因汉姆所谓“局部幻象论”的意味。“影片只要再现事物的关键性部分,观众就会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足以引起完整的幻觉”,李维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拉韫无计可施。这未必不能当作一种象征,每个人都无法得到事情的全貌,也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李维杰在保全家人,但不意味着它可以逃避责任。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答案,影片结尾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颂恩的那个笑就说明一切。

  构图和叙事节奏都可圈可点,拉韫的窗外,她丈夫的巨大宣传画占据了整个后景,很无助。剪辑上多用平行剪辑来营造节奏感,有不尽人意处,但也算成功。

  此外,影片所体现的批判性也颇值得玩味。对环境的塑造,和这个环境下人的生活进行了一定的塑造,为后面所引发的大事件埋下了伏笔。这是个发生在外国的故事,但里面的人都在说中国话。

【《误杀》观后感】相关文章:

《误杀》观后感11-16

电影《误杀》观后感07-18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600字,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06-18

观后感11-05

变形金刚观后感变形金刚观后感11-16

《道德的力量》观后感,《道德的力量》观后感优秀作文10-25

《地雷战》观后感 地雷战观后感简单11-23

爱迪生的观后感11-15

暑假观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