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2-11-20 08:32:0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荐】电影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荐】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1

  七月,一个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在这样的七月,我们党支部组织观看红色电影《1921》的主题党日活动,电影看完以后,忽然觉得时间如流水般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流逝,回想过往,我们的党走过了10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党感到骄傲和自豪。一百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但是改革的开放汇集了每个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

  我们时常会问没党会有新中国吗?会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党,哪有新中国,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的今天是党用他们的血汗换来的!昨天,一张张条约,使中国的清朝越加无能,每一张不公平的条约,都点点滴滴的压迫着平民百姓,压迫着中国财产。外国向清朝索要,清朝又向百姓索取,当时的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时封建时代没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开始了!它的开始注定着人们以后将要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为了它,多少英雄妻离子散?可他们不顾,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它,又有多少好男儿牺牲!江姐、陈安宝、刘眉生、高志航、冷云、李靖宇……他们一个个英勇牺牲,一个个为国效劳。刘胡兰,一位年仅15岁的小姑娘,早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位女烈士,在敌人的'刀下宁死不屈;当时,她才是一个年仅15岁的小姑娘啊!董存瑞,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为了保证战争胜利,为了保卫国家,他手托药包,奋力呐喊,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的牺牲了。还有王甲士、张自忠、司徒飞等等英雄,他们无不精忠报国。二十八年的战争终于胜利了!东方的太阳立刻驱散了乌云,金光照射下,整个中国焕然一新,座座大厦如树木般耸立在大地上,柏油路,水泥路,公园,花园,星罗棋布。战斗机,飞机,也在天空中飞行。今天,20xx年的神舟5号发射成功,20xx年的申奥成功,20xx年的世博会举办成功,20xx年的神舟7号太空行走已圆满完成了任务,种种成功,标志着21世纪中国的非同凡响,标志着中国的科技等都向前进了一步台阶!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走过了100年的颠簸道路,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几千万的党员,100年的世界政党,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又一批时刻保持先进性的优秀党员。100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的,党100岁了,我们为党的历史之久而高兴,更为党在一百岁之际,依然干劲十足,依然蓬勃向上,依然前途无量而自豪!

电影观后感2

  《你好李焕英》即将就要上映了,这部片子是贾玲亲自做导演,作为献给妈妈的片子。

  这部电影从放花絮和预告开始,就已经让人处处都觉得感动,虽然这部片子是以贾玲妈妈为原型,但是天下父母都是差不多的。

  观众总能够在李焕英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身影,而《你好李焕英》也放出了献给妈妈的特辑。

  这个特辑,是让贾玲和两位饰演李焕英的演员同框,通过拍摄花絮,贾玲也揭秘,剧中很多话都是贾玲母亲亲口说得。

  剧照中也可以看出,贾玲为了还原自己母亲年轻时候的场景,还直接用上了真道具。

  剧照中,这瓶摆在桌子上的白酒可是真的酒啊,桌子上摆着的这些菜,也是真的能吃的新鲜菜啊。

  饰演李焕英年轻时期的张小斐,也在剧组的采访中回应,贾玲对小酒馆这场戏也是十分看重的。

  一定要达到她心目中最完美的那个状态,所以他们就提出,要不喝点小酒辅助一下。

  这就出现了桌面上的`那瓶白酒是真酒的这么一个情况,而张小斐在拍这场戏的时候,也是被制裁了,她高估了自己的酒量。

  贾玲的酒量可是很强的,听到张小斐这个提议,她立马就同意了。

  剧组的工作人员还笑着说,给导演准备迎宾酒,可真的是太好笑了,这让站在一旁的贾玲也笑开了花。

  后期组还特别有点,还给贾玲配上,“我不挑,是酒就成贾玲”,这个配字真的是把这么搞笑的一幕,变得更加搞笑了。

  结果一段戏了好几次,每一次都是一饮而尽,每一次都要更新杯子里的白酒。

  贾玲倒还好,张小斐直接就喝多了,这一段回忆起来,贾玲都忍不住在采访中笑出声,为了完成这个镜头,喝多了可还行。

  不得不说张小斐实在是太敬业了,为了完成贾玲心中的完美镜头,虽然高估了自己的酒量,但是完成得很成功啊。

  被贾玲找来饰演老年李焕英的是刘佳,刘佳在采访中也提到,看到贾玲找自己也是十分不可思议。

  因为一直以来,贾玲都是喜剧演员的身份,突然来找自己演戏,让刘佳误以为贾玲要找自己演喜剧。

  她还坦言,贾玲找她有点大胆啊,这个“找我有点儿大胆”啊,也是十分好笑了,因为刘佳不会演喜剧,贾玲要是找她演喜剧,可是糟糕了。

  而刘佳老师的演绎,也是让贾玲觉得演绎得太过完美了,有一场花絮是,贾玲和刘佳刚对完戏。

  然后贾玲拍完,就对刘佳说,感觉你才是我亲生的妈妈一样,可见刘佳的演技有朵精湛了,而她们两个的相处也是十分融洽啊。

  刘佳也表示,自己进了剧组以后,贾玲也是十分热情,一进组就和她说明了自己母亲的性格。

  给刘佳讲自己的母亲,非常爱笑啊,还心大豪爽啊等等一切特征,让刘佳也可以立马领悟到,李焕英这个人物特点。

  贾玲也在采访中,对于这两位饰演自己年轻版母亲,和自己老年版的母亲的演员们,表示赞赏。

  因为她们演得实在太准确了,让贾玲经常触景生情,看着她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一样,老是忍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

  《你好,李焕英》这个电影,作为献给母亲的一部电影,也是让很多观众们十分期待的。

电影观后感3

  昨天我朋友说一句话挺对的:主旋律的电影其实挺好拍的,因为基调已经定了。

  攀登者没拍好,说实话真的是挺匪夷所思的,因为这个演员阵容和题材,按理说,就按照最简单的故事线拍出来都不会太差。

  可结果是这电影还是拍砸了。让我们来看看导演到底是进行了哪些骚操作

  首先,的问题就是故事连贯性太差了,各种片段强行剪辑到一起。

  吴京回忆自己第一次珠峰登顶,吴京和章子怡跑酷表白,吴京受委屈下锅炉房,井柏然和藏族姑娘掉冰沟里人工呼吸,杨光和大夫说自己为了父亲的梦想,雪山拉练等等,混乱的拼凑到一起,看的人忍不住想问导演: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友情?爱情?父子情?

  想展现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当然可以,但是和主线配合不好,硬凹,就成了一锅粥。

  另一个问题是电影的节奏。上来就是一段宏大音乐背景下的登顶回忆,让人忍不住问一句电影已经结束了是吗?电影本义如果是想讲爱国和登山,就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节奏,才会有中间或结尾情绪高潮的爆发,但是这个电影怎么做的呢?意图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bgm几乎贯穿整个电影,后续的二次登山会碰到状况,例如雪崩,成员牺牲,登顶等大场面在吴京的第一次回忆和后面的雪山拉练中都伴随着bgm反复出现了,因此本来应该情绪紧张,情节高潮的点看到后面已经觉得乏味。

  其次,这电影的梗太烂了,井柏然和藏族姑娘一起跌落冰沟,然后人工呼吸,吴京章子怡爱而不能在一起,最后子怡吐血而亡,成员们吸着氧发着抖听他们俩谈恋爱这种情节,让人怀疑导演是偶像剧看多了吗?还是那种台湾古早偶像剧。以及第一次登珠峰吴京选择保张译的命不要相机,后面就对应井柏然为了相机牺牲自己,同时大声命令队友一定要登顶的情节,导演,这种对比手法真的看的人昏昏欲睡,在井柏然要当队长的时候全电影院的人就知道你要这样拍了,而且你竟然能毫无悬念的就出现这段情节,当时我就理解了导演,他只是一个上班摸鱼完成任务的`普通人!

  再者,bug太多了,比如子怡是气象学家,张译作为副指挥却一次又一次不听她的,还是让大家冲冲冲。再比如在雪山里,谈恋爱要大声吼,找人要大声吼,跌落悬崖临死前命令大家的时候还在大声吼,同志们,会雪崩的啊!

  至于后期配音和口型对不上这种问题都懒得说了。

  说实话,看电影的时候,能感受到演员的身体和精神都很辛苦,付出了足够体力和感情,整体感觉就是挺可惜的。

  电影本身想传达的爱国主义和攀登情怀,在这锅粥中变成了空洞乏味的口号。

电影观后感4

  打电脑想看看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消遣一下中午饭,看到了VIP专区的雄狮少年可以观看了。之前就听说这部电影的评论不错,但具体讲什么还真不知道,今天就一探究竟吧。

  故事发生在广东省,主角是一个留守儿童阿娟(男),因为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常常被邻居取笑是没父母管的孩子,总是被欺负也不敢还手。后来遇到了同名舞狮冠军阿娟(女),送了他一只红色狮头,并且建议他去参加舞狮大赛,鼓励他去突破自己,勇敢反击别人的嘲笑,并称他是被木棉花(英雄花)砸中的男人。就这样一个要成为强者的种子在阿娟心里满满发芽。

  阿娟开始找他的朋友阿猫阿狗来组队练习舞狮准备参赛,他们找到了强仔咸鱼店的老板,这个老板年轻时人称“活狮子”,舞狮能力可见一斑。老板虽然为了养家糊口,几乎放弃了舞狮,但是作为舞狮人心中的热情还是在的,看几个孩子如此的执着,便带着他们训练。原本极力反对强仔继续舞狮的'阿珍,看到强仔于孩子们谈论舞狮时的开心,也愿意他带孩子们训练去参赛并且自己承担送咸鱼的工作。当狮队要去比赛,强仔却看见老婆被饭店老板看不起时,他没去现场为阿娟他们加油,而是回家要为阿珍送咸鱼,此时的阿珍很生气让他赶紧去现场看比赛,并且告诉他:那不到冠军,打段他的狗腿!说实话,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落了下来,为你好当中不缺乏嘴上的倔强,加油强仔。

  强仔虽未到场,阿娟他们很争气,如愿拿到了复赛的入场券。就在他们兴奋之时,阿娟期盼已久的父母回家了,阿娟别提有多高兴。蹦蹦跳跳回到家的阿娟,看到满脸愁容的爷爷和妈妈,还有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爸爸。真的是绳从细处断,人从穷里挑。为了挑起家里的重担,阿娟成为了曾经的父母,赴广州打工。为了赚钱一天打几份工,高强度的体力活,让阿娟看起来壮实不少。在广州要举办的舞狮大赛一天天临近,这个少年表面看似不在乎,其实内心还是对舞狮大赛还是会蠢蠢欲动,从他所住宿舍天台上的梅花桩标记可以看出。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再次遇到了阿娟,她鼓励他去参赛。

  在舞狮大会开始那天,阿娟正好准备远赴上海打工,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工友拉他看比赛。他看到了师傅阿猫阿狗的狮子,他看到师傅45岁还来参赛,我想他知道师傅就是为了他才这么做的。当他们的狮队面临着困境时,他再也无法当一个旁观者,他找回被自己落下的狮头,跟师傅/阿猫/阿狗并肩作战。最终在决赛时,阿娟决定跳跃擎天柱,我想此时的他比起想赢得比赛他更想要创造一个奇迹,一个自我挑战的奇迹,在飞跃擎天柱顶端时,散落漫天的木棉花,对,这就是英雄之花。

  他做到了。

  面对困难,面对闲言碎语,是退缩?是害怕?还是迎战?我想我们大可不必去抵触这些,我们只需要挑战自己的极限,成为自己的“雄狮少年”。

电影观后感5

  对于不了解火灾、认为消防火灾很遥远的观众,这部片子还是蛮有教育与警示意义的。

  除去少部分人物关系、情感铺垫的情节,影片的整体基本保持着紧张的节奏,火灾的危险万分、突如其来、凶残冷漠、暴虐无情、来势汹汹、步步紧逼都表现得很震撼,火灾爆炸有一种被其威慑的恐怖感,虽然还没有到提心吊胆的程度,但也做到了让人全神贯注的水平。

  火场的冷酷无情和生命的脆弱渺小将消防员的英勇与悲壮展露无遗,强调消防员的普通人身份使得观众容易代入自我,从而不自觉地留下感动和同情的眼泪。

  但走出影院,却只能记得一个火灾惨烈、消防兵悲壮的模糊印象,更像是一部灾难片和英雄宣传片,教育大家注意消防安全、做好垃圾分类,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留下的印象都很平淡。

  人物的功用性、模式化和标签化很强烈,影片选取的主要情节就是消防部队集体攻坚港口油罐爆炸,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情况下,更尊崇一种“是兵就要听令行事”的统一化和无差别化。影片中的主要几个人物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代表一群消防员,个体是模糊化的,他们遭遇的`问题与困境也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征,比如父子不合、家庭缺失、同行竞争等,人物的言行基本标准化和简单化,像“这么大的火,连根烟都点不着”这样不正确、不标准但鲜活的个性化设置少之又少。

  故事情节有波折但不复杂,人物形象普通正面但不鲜明立体,人物关系与人物感情有刻意的设计感。

  影片的重点在于为消防兵这个职业正名,主角之一马卫国父子不合的原因是自己只是一个消防兵;马卫国的下属郑志也抱怨过自己当兵却只当了一个消防兵而不是军人,消防兵低军人一等。加上现实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消防员的牺牲与付出与荣誉不成正比,片尾特地加了字幕对消防员职业化这一事件进行强调。为了正名,影片不断表现消防员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危险和所承受的牺牲,而对于个体,影片无暇顾及。

  影片将消防员尊称为“英雄”,但对于“英雄”一词的理解有些单薄。江立伟因为察觉到油罐爆炸劝同事们暂时撤退被指责为怂兵软蛋,及时撤退减少伤亡被简单地曲解成懦夫行为。慷慨赴死、牺牲小我的英雄是伟大的,但是在推崇这样“一往无前”的英雄情结之余,希望能够更多的思考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受伤与死亡,“最美逆行”不该成为无谓的牺牲。

  另外,看完影片除了感伤和敬畏勇敢的消防员外,也增加了一种“为什么这些消防员这么不专业”的困惑。影片有真实事件作为依托,而真实事件所能反映的恐怕不只是“消防员英勇无畏”这么简单,但很可惜影片所呈现出的东西太少了。

电影观后感6

  今天妈妈和我一起去看电影《中国机长》。九点半的电影,我和妈妈九点钟到电影院门口,就有好多好多人在排队,喜欢看的人也不少。我和妈妈换过票,电梯上的人太多,就走步梯上楼。我一口气跑上四楼,在检票口排着队,等到十点四十五才能入场。

  入场后播了一些广告。然后开始放映电影《中国机长》。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有一个机长---刘长剑,开着重庆----拉萨的四川8633遇到了一些危险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是----一个机长刘长剑,他有一个三口之家。小女儿和妈妈。他临行前说:今天晚上下班回来,给女儿过上日。他来到机场,与同行的空姐和副机长及导航员一起吃自助餐,讨论航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让机械师做最后的`检测。飞机的名字是8633.。

  登记后空姐验收食物124份,登记旅客119人,机组人员9人。其中有三个旅客不配合,两个打电话不关机影响。一个旅客反复找茬,乘务长耐心服务,平息了。飞机在飞行中,突然因为压力让挡风玻璃出现炸纹,并出现裂砕。为了减少风险,导航员不顾生命的安危,勇敢站起来帮助机长。导航员快要飞出飞机。那一刻惊心动魄,让我不住地流下泪水,我害怕了。机长用力拉着他。后来飞机又飞过雪山时,飞过高山,机长发现前方有乌云,又发现后方有大雪山,险地丛生。就让飞机开得特别快!就飞过乌云,发现导航员快要飞出去了。就向指挥部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后。指挥部同意8633返航。

  指挥部又向医院,公安局,消防指挥中心等各个部门下达指令,让他们配合。防止降低危险。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迅速进入状态,快速赶往机场。飞机飞到高山时候i,空姐让大家带上氧气面罩。空姐协助旅客带上氧气面罩。机长和导航员因为在驾驶舱不方便戴面罩,冒着生命的危险驾驶飞机。尤其是机长一侧上肢发紫,副机长帮助他按摩,协助飞行顺利完成。同心协力应对风险。当机长和导航员带上氧气面罩时,真的太感动了。

  飞机终于飞到了成都机场时,又因为刹车失灵了,机长,副机长,导航员拼命合力用尽。才刹车成功!这是飞行史上的一个奇迹。

  到达机场时,旅客都不愿意搭乘摆渡车离开,非要当面感谢他们的救命恩人机长,当机长给乘客鞠躬道歉时,我流泪了。

  医生、护士、先把受伤的,不适的旅客送往医院,去治疗。

  航空管理局的人员检查飞机受损的情况。

  机长也顺利回到家为小女儿过了一个快乐的,开心的生日。兑现了承诺。

  这部电影让我记忆深刻,当困难出现时,不要惊慌错乱,应该想到怎么战胜和解决它。

电影观后感7

  刚看完一部电影《天那边》,不知道是处景生情呢,还是有着相同的处境和感受?说不清楚,看的过程中我的眼睛湿润了好几次。

  片尾说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

  许晓萌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去了山村支教。许晓萌第一次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去那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们到了大山深处的村子。开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确,这里远离了城市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纷乱,有的是湛蓝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短暂,只是一瞬间,便从许晓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了许晓萌人生轨迹的人,他就是罗老师。

  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没有好的住宿条件,没有电视,电话没有信号,没有任何娱乐,只有背朝大山,脚底泥土,没有可口的饭菜,吃顿肉都是那么的艰难,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江可可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跟着她直奔向大山,可是这样的生活一天能忍,两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后可可还是选择了离开,我没有一点看不惯,没有一点觉得他们的爱情经受不住考验的感觉,其实我还真能体会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处境,他选择离开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利。

  可可走后,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晓萌的人,正是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晓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可可的离去,让她感到孤独,但是孩子们的存在很快填充了这种孤独。

  许晓萌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活。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融进了大山,融进了大山里孩子们的世界。

  3个月的支教生活结束了,许晓萌终究不是大山里的人,她还是要离开。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晓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边,许晓萌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晓梦继续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罗老师为了修建学校上山背黄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难了的消息后,小萌离开城市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选择了支援山区的教育工作……

  其实我还满感动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的伟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我还是满佩服的,一个大学生放弃很多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区支教,故事的最后是照了张全家福,一张没有罗老师,只有一把鲜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泪下……

  虽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对优越许多,可是……

  知足应该长乐,但是,我始终内心孤独,始终还是融入不到这里,我的心不在这,可能有一天我还是会跟可可一样选择离开……

  我不知道,说不清楚,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挺难受的。

  不知道要表达些什么了……

电影观后感8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儿童电影叫《愤怒的小孩》,看了以后,使我受到了启示。

  在这部电影里 ,反映了儿童对于父母亲情的渴盼。儿子过生日,父母以为,花点钱买个精美的蛋糕就可以了,保管叫儿子喜笑颜开、心满意足。然而,父母们想错了,有的东西,花点钱真的可以买到,只要手里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但是这一回,他们真正错了,那就是父母的亲情,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换不来,还有,父母对于儿女的影响,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没有父母相伴的日子里,小男孩是多么孤独啊!于是,他就离家出走,在外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去了。

  可是,他遇到了什么啊?坏人的引诱、坏习气的熏染,像个大染缸,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把好短短的一个男孩子给污染了。于是,原本很好的他,学会了破坏城市设施,学会了射击人体要害、击打胡蜂引起人身伤害,让原来的一个好男孩变成了一个流里流气的坏男孩,这是多么让人担忧的事啊!

  看了影片,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现在每一家每一户的生活条件都变得越来越好了,于是,大人们无法抵御金钱的诱惑,纷纷外出 打工赚钱。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然而,大人的心里,想到的是,有了钱,就有了健康,就有了阔气的房子,就有了鼓囊囊的钱袋子......然而他们却偏偏忘记了,自己如此打工赚钱还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他们忽视了对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总认为自己口袋里有钱了,家里有爷爷奶奶在照顾着孩子,自己的宝贝们会缺什么呢?要钱,给!要东西,买!于是,孩子们学会了吃零食,学会了同学之间的攀比,更学会了请客、举办生日会。接着,产生的一些事,让爷爷奶奶、让学校老师头疼:吃零食,造成学生的免疫能力下降,让很多学生学会了和他们年龄极不相符的一些所谓的流行歌曲,人生的追求发生了变化;玩具,收了再买,丢了在买,反正有钱就是!

  我就不明白,是不是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想到了这些,我就想到了刚刚毕业的'九年级学生向华东。这是一个多好的大哥啊!从来就没有向大人要过额外的零花钱。在他的眼里,只有学习、锻炼,成才!他先后得到了“汉中市三好学生”,“西乡县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这样的人,是我们小孩子们的偶像!他们的家长,对于他们的孩子,从没有娇生惯养,从没有百依百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孩子,有的是寄托希望,有的是正确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

  爸爸妈妈们,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人才吗?我想,你可定会说:“你还用说?那是当然啦!”那就请不要再前才上满足我们,而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想说,严是爱松是害,留守儿童需要爱,快给予我们严格的管理和教育,让我在孩提时代享受到父母的温暖和陪伴,早日成才吧!

电影观后感9

看过的恐怖片可能没有二十部吧。
有过探险亲身体会的对这部会更感同身受,这部最好玩,我觉得很棒。
把个人很隐秘很惊险的纪录式“探险”变成可以安全体验的影像,唤起了所有爱探险的人的体会。
把故事片拍得像纪录片但又必须像故事片不漏痕迹很难吧?结尾不是很好。
没有出现女巫没有很血腥的镜头
记录式的风格
粗粒硬光偏棕黄的色调显示着氛围的不安 颓靡腐朽的气息
路人的陈述(那位爷爷的叙述很明显就是数次忘词 低头看台词 OMG 钓鱼的两人无论表演 走位 台词 构图也有很明显的人为的痕迹 ),Mary Brown的惊悚的表演(表演得有些急缺乏力道),其实她自己就仿佛让观众看到了巫婆的模样 提示着巫婆的可怖。
森林的视觉感 不规整 满地的树叶 衰败的一片 四处零落 伸展的`枝条 如人般站立 扭曲的树干。。。
两部摄影机 使得场景得以更多角度 机位的展示有了合理的理由 丰富视觉效果强化戏剧性 模仿了三个人物的视点 当人物面对镜头说话 仿佛是观众参与到了那个情境中 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两部摄影机一黑白一彩色 黑白彩色自由切换少有任何提示 女主讲述古老的故事是黑白 那位大爷 MARY BROWN 两个钓鱼者也是黑白 大概是因为为了弥补表演疏漏 氛围不合的真实性 同时强化那种恐怖感
国内也有模仿 像后来这种伪纪实的恐怖片,像第一部的模仿鬼影实录的B区三十二号,但是无论国内外 很少有比这部影响力大 具影史上如此重要的地位 不仅因为投资报酬比 因为这种伪记录式的新颖的手法,也因为故事设置的绝佳的场景——荒芜衰败的森林 (个人认为比放在比如公寓这些室内的地方更合适),仔细认真考量的影像 故事节奏 表演的处理,
最重要的

三人独特鲜明的个性以及由他们这种个性所带来的自己需要承担的后果,而他们因此也因为没有休止的迷路无法阻止的黑暗的来临一天天紧随他们的危险 这种不断递进直达高潮的层次很让人信服 人物性格塑造 矛盾的可信的递进强化升级爆发 是许多 恐怖片都不在乎不重视的 所以虽然场面很恐怖还是还是还是让人觉得很假 人们只是来看恐怖 D但缺乏那种将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的更加真切的体验 无论是恐怖的氛围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强化和由此带来的后果 ,
日本的恐怖片重氛围 重心理 能产出这么优秀的恐怖片的国度和其根深蒂固的死亡意识有关,作为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如樱花般,日本人甚至崇尚刹那绚烂后的死亡。美国恐怖片血腥,重视直观的视觉效果。大陆恐怖片缺乏发展的合法的空间,香港恐怖片的发展因好莱坞大片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导致的香港电影的衰落而中止,即使大陆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出很优秀的恐怖片,也必然是和日本 美国恐怖片都不一样的类型把?
让人去想象的恐怖是最恐怖的 因为这种恐怖遥无止境
不会写了 好像乱写了一通 毕竟很少看不敢看恐怖片 也对它不了解

电影观后感10

  这部影片讲述了20xx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 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在践行职责的道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

电影观后感11

  看了《罗生门》,就不禁爱上了这种关注人性,挖掘人性本质的电影。想起中国现在恢弘的商业片,国内票房虽然不错,但也有不少人说难以感受到令人感动的人性光辉,难怪总是在奥斯卡,威尼斯那些国际电影节上失望而归。从第78届奥斯卡提名《断臂山》、《撞车》、《卡波特》、《晚安,好运》、《慕尼黑》5部影片为“最佳影片”候选时,奥斯卡对于“人性”呼唤的信号已经无比清晰,想得奥斯卡,电影就要向“人性”靠拢,这几乎成了人所众知的秘密。我个人觉得中国现在的电影其实不乏人性化,只是模糊了一点,甚至被商业化,乃至失去了最动人的力量,观众不怎么买账而已。

  回归《罗生门》,里面的人为了慰藉自己的心,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赞美自己或者贬低别人,借此来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向高台阶,说出自己潜意识认为是对的事实。强盗为了掩饰自己在女人责备后的懦弱和平平的本事,武士为了掩饰懦怯胆小,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贞的罪恶,编了一个有一个的`谎言。那个杂工说“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适合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这是每个人都干过的事情,都曾经试图在心里修改过错,自圆其说。

  我们不能直接给这种行为判定死刑,要知道这是人的特性之一——欺骗性表现出来的行为而已,说白了就是撒谎。从动机来看,这种撒谎属于被动性的欺骗,是为了保护自己而现实出来哦一种本能,是人的一个生存法则。从这个层面来看,撒谎是不分对错的。每个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撒谎本身带有就带有悲剧性,撒谎者更是可怜。行脚憎丧失掉对人类灵魂的信心,就是忘了他们这些撒谎者是出于本能,本身也是悲剧,也是需要神去怜悯的。而结局,“还是可以相信人”就是人性的回归,就是真善美战胜了人的本能,从原始的随心所欲进化到文明时代的良知的发现。电影就在雨过天晴中唯美地结束了,人们就在“还是可以相信人”的肯定中重新获得前进的力量,一扫电影一开始对人性的恐惧。

  本片看似悬疑复杂,但只要抓住了线索,按图索骥,就会豁然开朗。把人性暴露在修筑丛林中,让穿过丛丛竹叶的阳光毫不留情地鞭打着人性的伤口,令人不忍去直视,但又忍不住思索反思自我。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狠狠地斥责完可怜的撒谎者后,不给机会他们改过呢?

  听说本片要被重拍,借以纪念电影先驱黑泽明诞辰100周年,相信影坛这股“人性”风要吹好一段时间。衷心期待着更多这类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

电影观后感12

  伴随着笑和泪看完了这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深深的被里面的资料所吸引,同时也震撼着,突然在一瞬间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内涵,“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影片中八岁的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能够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未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

  有着读写障碍症的他,所有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所有的字母和数字他都会写错,教师们经常让他罚站在门口,父亲对他呵斥、打骂,同学们瞧不起他,说他是个傻瓜。仅有妈妈一如既往的爱他、关心他,可是最终也阻挡不了伊桑被学校开除,被送到寄宿学校的命运。

  伊桑很悲哀,甚至到了绝望的边缘,他不再对任何事情感兴趣,包括不再和任何人说话,成了一个自闭儿。到了新的环境,他更加沉默,就在学校准备通知他的父母把他领走的时候,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美术代课教师尼库巴的出现了。

  细心的尼库巴发现了他,他的孤单,他的自闭,他的才华。他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眼睛。“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犯错的模式他把字母写成反向,同一个词在一夜之中有不一样的拼写,相似的.字就会混淆……

  所以,这些并不是普通的错误,他是一个有读写困难的孩子。”“同学们你们是否明白,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

  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伊桑,其实刚刚,还有一个人我没有说,那个人,就是你。”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桑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下这颗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

  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影片的最终,即将回家度过假期的伊桑紧紧地拥住了尼克教师,这个改变他生命的人,片内片外无不潸然泪下。

  看完影片,我从尼库巴教师身上学到了“读懂孩子”和“不放下”七个字。或许在班级中,很难做到真正的了解每一位孩子,那么对于那些相对个性的孩子们,应读懂他们,从根本上了解他们,从本质上剖析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显得如此重要。

  在影片中尼库巴教师告诉我们,读懂孩子,并不是单纯的观察孩子们平时的表现,用成绩检验他们,而是就应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永远用宽容的心态应对孩子,在孩子们的每一个错误中,寻找共同点,找出隐藏在那些错误下的根本原因,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爱,永不放下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拥抱,一个吻,一个微笑去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提高,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欢乐。

电影观后感13

  20xx年代国际影坛上掀起一股希腊电影的诡异浪潮,由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领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成功征服电影节和影迷,甚至让这位导演直接晋升好莱坞拍片。而在兰斯莫斯成名之后的希腊诡异浪潮作品似乎难以超越前者,往往在创意十足的概念与不到位的执行力之间失去了目标方向。

  这部诡异浪潮的最新作品《苹果》来自克里斯托斯·尼寇(Christos Nikou),他曾担任兰斯莫斯处女作《狗牙》的助理导演。这部处女作曾入围去年威尼斯“地平线”单元,并代表希腊参与竞逐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故事讲述在不远的将来,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在城市里蔓延,症状为患者会突然失去所有的记忆。主人公在公车上突然失忆,被送往医院治疗,随后参与一项“记忆复原计划”,并认识了一位有类似症状的女子,最终他能找回记忆吗?这个故事的背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疫情之后的社会环境,人们在痛失亲人后陷入孤单悲痛的情绪,想办法彻底忘却痛苦而重新生活,这一点相信是令大部分观众最有同感之处。

  相比之下,影片讨论人的记忆和身份的话题,此前在科幻和文艺电影里经常出现:一个人仅仅是所有记忆的总和吗?在影片中,参加“记忆复原计划”的患者都会接到医生指派的清单,要去完成一系列由易至难的任务,而实际上都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活动(骑单车、看电影、调情、参加派对),这些活动令病患在新生活中体验到喜怒哀乐,感受到爱情和亲情,并透过相机拍下“记忆”,由此重回生活正轨。

  隐约地,这些任务似乎限定了患者兴趣爱好的范畴,甚至约束了人的个性发展。这种带有政治独裁意味的乌托邦环境是希腊诡异浪潮电影里最常见的概念设定,从《狗牙》到《龙虾》,无不令人印象深刻。而这部导演处女作更像是《圣鹿之日》和《阿尔卑斯》的混合体,其关键情节在医院里引出,病患床前的镜头描绘,而主人公在恢复记忆过程中的表现与《阿尔卑斯》里为安抚死者家属而扮演的角色有不少相似之处。

  然而,这种设定并没有给老生常谈的.主题带来太多提升,剧本里更安排了另一条伏线给这个荒诞题材逐渐祛魅。主人公很可能是为了摆脱丧妻之痛而选择假装失忆,从而加入这个计划,到最后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忘却昔日的痛苦记忆,因为家庭、爱情、失去、死亡这些人生必经的记忆无法抹去,更无法用重建的方式来取代。苹果的隐喻也较为浅显,从主人公得知苹果有助记忆而故意购买橙子的一幕就揭示了他的真实心态。

  这类符号和情节设计显然为了让观众更易看懂,这种好莱坞的处理方式也许跟凯特·布兰切特担任本片的监制有关。暂且不管是否为了日后制作美版翻拍而提前做的准备,后半段甜蜜伤感的气氛明显大大削弱了前半段营造的荒诞幽默氛围,以及核心概念里的诡异程度,令影片显露出平庸无趣的模样。

电影观后感14

  《南极之恋》是一部华语电影中少见的灾难片。作为一部在南极真实取景拍摄的电影,它真实地再现了南极这个苦寒之地到处存在的危险。但它不是发生在南极的《1942》,它并没有在灾难后人们心理创伤上着墨较多,更不会从这些心理创伤带给主人公的人—扭曲侧面反映灾难的无情。

  它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残酷。无论是飞机坠毁后杨子姗饰演的荆如意脚骨折,还是赵又廷饰演的吴富春打鱼掉入—缝里,这些细节的展现并没有着力表现主人公的'痛苦,而是不动声—地把焦距对准了这一片白茫茫南极大地。这样做反而能增强观众的代入感,想象自己如果在南极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是否还能活下去。强烈的代入感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

  作为唯一一部在南极拍摄的剧情长片,《南极之恋》贯穿始终的冷峻气质也许就是源自于导演本人的经历吧。导演吴有音是—第27次、28次南极科考队员。对南极了若指掌的他在拍摄本片之前竟然三次前往南极、一次北极考察勘景。与其说是敬业,不如说是敬畏,敬畏大自然的力量。所以两位主人公在空旷南极上面前才显得渺小,一场雪崩就能轻轻松松抹除他俩存在过的痕迹。这种敬畏感也可以从黎耀辉的镜头里、久石让的配乐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两位主角的视角来看,敬畏之心倒在其次,而生死压力下迸发出的爱情彰显了生命的伟大,也让这场爱情或多或少有了纯爱电影的影子。那种只存在于想象中,愿意为彼此付出生命的美好爱情。那种爱情的存在仿佛是为了羞辱现代爱情的无聊与市侩,所以吴富春在开篇飞机坠落后就不在有“土豪”这一标签,在求婚的时候,吴富春也没有为荆如意戴上闪亮的钻石,只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承诺。金钱让人们在爱情面前变得犹豫不决,当除掉这层粉饰后方能见到爱情真正的样子。

  谈到爱情的本质,马上会想到片中两人在上下铺“躺”而论道的那一幕。荆如意提到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湖”,虽然将意思局限在爱情上,但在影片当时当下却再合适不过。与荆如意舍弃相濡以沫,想让吴富春单独活下去不同,吴富春选择了相濡以沫,同生共死。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吴富春后面的行为。两种态度无论高低,都表现出两人对于爱情的纯粹的信仰。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心和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吴文藻先生84岁时离世,14年后—心先生也与世长辞,两人的骨灰合葬到一处,完成了—心“死同穴”的遗愿。

  不管是冷——且危机四伏的南极,还是抛弃世俗标准的相依为命的爱情,都应了—心的一段话:“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这段话也是对《南极之恋》这部灾难爱情片最好的阐释。

  纯粹的爱情就如同极光一般震撼人心,它的美丽与可贵,才是大家心之所向的重要原因吧。

电影观后感15

  “十勇士”为人民慷慨赴死,事迹足以彪炳千秋,其英雄事迹也一直被革命老区人民称颂和缅怀。但直到今天,“十勇士班”的确切番号仍然是个疑问。引发疑问的焦点集中在,两个英雄战斗群体的指挥者同名同姓。

  党史研究者指出,1942年11月,胶东区公安局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王殿元和公安局第三科科长唐次带领警卫连三排组成近20人的小分队在马石山南麓地区与群众一起反扫荡,这支小分队竭尽全力掩护群众突围,最终全部牺牲。而部分被救群众在回忆录中称,“十勇士”是去东海区执行任务回来时被包围在马石山的八路军5旅13团3营7连2排6班战士,班长的名字也叫王殿元。

  乳山市党史志办公室出版的红色文化典藏《巍巍马石山》中记载:战斗结束后,群众在马石山的平顶松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遗体,由于恼羞成怒的敌人对烈士遗物进行了破坏,现场的遗留物品无法证明烈士的部队番号。

  不管“十勇士”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警卫,在革命老区群众的'心中,他们有一个共同光辉的名字:“马石山十勇士”。

  对马石山十勇士轮回拼杀护民众、舍身取义建奇功的英雄事迹,革命老区的群众永远铭记于心。敌人撤退后,群众从疏散地返回,沿途各村都在传颂十勇士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当地民兵还提出了“向十勇士学习”的口号。后来,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听到乡亲们的含泪诉说后,指示文工团编排了剧目《马石山上》,向部队指战员、医院伤病员及各村群众巡回演出30多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和3野第27军也分别在本部队中号召开展向“马石山十勇士”学习的活动。十勇士”的事迹也一直被群众口碑相传,十勇士的精神更被革命老区弘扬和传承。

  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当时在海阳县担任文教工作。在危难时刻,他和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小学教员十多人,巧遇十勇士正在率领第三批群众向西突围,当即随队同行。峻青同志回忆说:我是跟在那位大个子机枪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有问他姓名,至今我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话 “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场,耳闻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辛殿良,当时是海阳县粟子沟村的青年民兵。这位历史见证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再现了十勇士组织群众突围的历史场景:“当晚,我们与锁子前村的一百多名乡亲都被包围在马石山上,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个班的战士在组织大家突围。这个班共十人,分成三个小组,分头联络失散在山间的乡亲,按行政村组织起来,扶老携幼便于互相照顾,由村干部或民兵带队。在十勇士的率领掩护下,大家一批一批地闯出火网。”在十勇士精神的感召下,辛殿良同志报名参军,英勇作战,屡立战功。他经常对战士说的话就是:“没有十勇士,就没有我辛殿良。”

【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观后感03-15

电影的观后感11-22

电影八佰观后感02-17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03-02

电影《活着》观后感06-18

励志电影观后感07-21

电影猫观后感06-10

电影情书观后感11-27

关于电影观后感12-04

活着电影观后感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