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时间:2022-08-21 13:40:14 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小学校长在对学校实施管理过程中,如何使自己处在主动位置,摆脱“忙乱”局面,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进行恩威并施,权利集放相济、处事轻重兼顾,缓急有别,均不失为管理良策。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1

  一、认真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

  教育思想,通俗的说法就是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或对教育的主张。教育思想人人都有,不过有自觉或不自觉之别而已。教育思想对教育工作实践起重要指导作用。校长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指导他如何办学,办怎么样的学校;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指导他怎样去教育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教育思想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办好学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大问题。

  其身正,不令则行。校长要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自己就必须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并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办学。因此,校长必须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学习教育理论与管理科学,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学习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科学等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办学思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一致起来。同时,校长还要时时、处处、事事以身作则,带领全校教职工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反对和抵制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与做法,为师生做出榜样。

  二、建立团结友爱的教师集体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分散的独立个体为主的活动。但是这个活动的性质却是综合性创造性的育人工作,每个教师只能在整个过程中担负某一项或几项工作,如果没有其他教师各个方面的工作配合,育人这个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因而教师群体的协调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学校教师集体的每个成员,总是希望和睦相处,互助互敬,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如果学校教师形成了这样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就人人心情舒畅,干劲十足,工作效率高,效果好。相反,如果学校教师不团结,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精力花在内耗上,怎能同心同得把共同的育人任务完成呢?怎能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呢?因此,校长要认真想办法去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

  要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教师集体,校长要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领导班子。领导人员之间要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凡是领导班子设定的事情,要保持认识上的一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会上一套,会后另一套;遇到困难或出点乱子要共同负责,共同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不能互相推诿。在这类问题上校长更要起表率作用,大胆主动承担责任,尽管岔子出在下属,也应如此,因为你是“班长”负有领导之责。这样才能充发发挥“一班人”的积极性,工作不会缩手缩脚。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对学校内部出现的是是非非问题有个统一的认识,统一的解决办法,就能有效她调节大家的行为,调整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职工人间的关系,从而消除人与人之间种种矛盾和不协调的现象,同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三、校长要集中精力抓好教学

  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在处理教学业务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上,校长必须以抓教学为中心,使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校长工作不管多么繁重,都要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如果教学工作受到冲击,就要排除干扰,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作为校长必须深入学科领域,深入课堂教学,经常听课和分析课,力求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校长要定期召开教学质量评估会?一次是在期中检测后,通过查阅教师备课笔记,学生作业、试卷分析,进行一次教学质量评估会,总结半学期教与学中的成绩与问题,并对下一段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次是后期未,通过组织复习、考试,全面检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再进行一次教学质量评估会,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检查。通过一学期两三次这样检查分析,就能及时发现教学存在问题,及时采取各项措施改进教学,严格打好质量关。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2

  第一、校长对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教育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家教育法规政策和办学环境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对教育需求与期待的变化。校长要能及时把握和科学预测这些变化,时刻保持对教育前沿的追踪,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变化。校长对教育环境敏锐的洞察力是提升教育变革领导力的'关键。

  第二、校长要能积极创设支持学校变革的组织环境。

  当前学校所面对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只靠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架构已无法应对。校长要能在学校组织中构建起具有灵活性与创造性的组织环境,适应学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特点,积极采用分布式领导方式,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将权力分配到学校不同的组织群体中,充分发挥整个领导层以及与学校利益密切相关者的聪明才智,重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共同作用,协调组织中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民主参与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三、校长要能充分发掘学校变革的组织优势。

  清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不断发掘优势,积极弥补劣势,是一名校长进行学校变革的前提。具有变革领导力的校长,需要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明确办学目标定位,统筹战略举措,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学校组织机构的高效运转,实现组织效能的最大化。

  第四、校长要能扎实探索富有特色的变革之路。

  校长需要具有战略性眼光,擅于把握全局。在遵循既定规则的前提下,校长要结合学校原有基础和办学实际,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和特色化,构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摸索出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引领和推动教育变革。当然,学校的特色发展,决不意味着追求标新立异,更不能为了特色而丢了本色。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3

  在工作实践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存在一些误区,有待于认识与改变。通过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认识、行动、反思等环节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长课程领导力。

  一、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新课改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有志有为的校长,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要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改下的课程领导力的认识与实践、落实与提升,以引领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有不同的表述。

  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控制力①。

  也有人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品牌的能力②。

  又有人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校长能力的核心所在。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与追随者为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具体是指校长运用领导的策略、方法和行为来达成课程发展的根本目的,用以提升课程品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增进学生学业成绩,是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决策、引领、组织课程实施的控制力和执行力③。

  还有人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提升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调控、驾驭能力。它是校长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包含了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程规划与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要素④。

  我个人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人物是校长,教师团队是领导力的主体,学生、老师和学校是课程领导力认识、研究、实践、评价的对象,通过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活动达到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创新发展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目的所在。

  二、加强新课改校长课程领导力存在的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校长的认识上的不到位和行为上的被动性。

  作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领军人物的校长,应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但是,现实中仍有部分校长在对课程领导力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觉得对课程的研究是专任教师的事情,似乎自己只要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完成了校长的行政工作任务,学校没有出现行政管理漏洞即可。这是一种课程领导力与己无关的思想。也正因如此,所以有人说:自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代校长的能力发生着变化。其中三种能力变强了:组织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二种能力变弱了:指导课程建设能力,指导课堂教学能力⑤。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一些校长被动跟进、盲从,或认为自己行政事务繁忙而忽视对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研究,从而忽略自身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另外,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校长的功利思想突出,他们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学校、老师、学生有长期影响力的课程领导力的研究非常缺乏。这是课程领导力认识上的又一误区。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一些校长在行动上便存在被动性。新课改带来的是校长成长与发展的新机遇。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校长依然没有与教师共图事业,共谋发展,没有努力克服多年来学校课程管理呈现出的被动接受状态,没有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掌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引领的主动权,没有与新课程的改革一起成长,与师生的进步一起成长,与学校的创新发展一起成长。

  问题之二:校长的行政权威与专业权威的不一致。

  目前情况下,校长职务一般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校长带来职务上的权威性,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地协调与各级部门的关系。同时,让校长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领导力。但是,职务的权威与专业的'权威并不是一码事,不可同日而语,学校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校长的行政管理,更需要校长的专业引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校长不仅仅应该是一位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教育实践的引领者、师生教学过程的同行者,更重要的应该是教学领导力的体现者” ⑥。

  问题之三:校长和教师团队对课程资源存在整合与开发不足现象。

  学校的课程资源应包括国家规定课程、地方性教程、校本教材。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充分开发利用。现在,新课改在课程建设和运用课程资源服务于学校、老师、学生方面留足了课程开发与完善的广阔空间。但遗憾的是,一些校长对此认识模糊不清,认识不全面甚至不到位,更不要说如何在校长课程领导力上有所作为了。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开足了针对中考、高考的国家课程,对于地方性教程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而对于校本教材更是缺乏应有的研究、挖掘、拓展、提炼、总结、提高。许多学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性课程的“校本化”更是无从研究,缺乏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对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探究

  1、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认识的实践探究。

  可以说,现在的新课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而课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理念的贯彻与实施。作为课程领导力核心人物的校长,当然要对新课改下的课程理念有全新的和准确的认识,才能引领教师团队强化课程领导力,从而改革教育、改善教学、改变学校、改良学生。不过,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校长的新理念还只是墙上炫眼的标语、路边诱人的风景、天上多彩的云朵,文中华丽的辞藻。一些人不懂得自己看的、听的、背的理念是别人的,理解后落实到行动上的、实实在在做了的才是自己的。不关注理念必须体现在行动中,并通过行动去实践、总结、提高、升华。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校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提高这一认识:

  第一,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夯实基础,努力成为拥有先进课程理念的校长。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和学校建设发展的引领者,校长的治校理念和课程理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师团队的努力方向以及学生可能的发展程度。所以,校长要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校长,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其办校治学的切入口,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先导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推进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的不断改进。校长要与时俱进,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新课程理念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在批判中发展、在运用中升华。校长只有努力成为拥有先进理念的校长,才能真正引领学校和老师、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加快新课程理念的践行,不断创新,尽力在实践中理解新课程理念,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引领者,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从某种角度看,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比认知和倡导新课程教育理念更为重要。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地指导与应用于教育实践才能产生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才可以验证判断自己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实践?校长应在各种关键工作中,特别应在教学教育实践率先垂范、亲身体验。如:亲自担任学科教学、亲身参与教学研讨、经常参加教学常规和教学质量督查、深入老师和学生中开展教学效果调查、运用第一手资料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等。校长只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新课程改革,真正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对课程的发展方向,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才能有准确的把握。否则,所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便会成为一种摆设、点缀,不能成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育行为。

  2、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行动的实践探究。

  校长课程领导力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主要有:校长的课程管理与引领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程度、教研团队建设力度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校长应通过有效管理不断提高自身课程管理与引领能力,通过有效引导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有效监督推进学校教研团队建设,在抓环节抓落实中提升课程领导力。

  首先,以有效的管理提升校长课程管理与引领能力。

  有些校长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以为学校安全工作才是头等大事,必亲历亲为,时刻过问;“外交”工作是重要环节,在校长管理中也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千万不敢出现“外交”上的漏洞;而课程管理只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只要分管副校长把握好了就万事大吉。于是,校长对课程管理与引领存在明显的力度不够的现象。

  其实,校长的课程管理与引领能力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需要引起校长们的高度重视。现在,许多学校校长能从传统的以管理控制为主过渡到以领导引领为主,在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校长充分运用了上级部门赋予的管理权力、奖赏权力、人事权力等进行常规性的有效管理,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另一方面,校长更新管理观念,改变管理策略,通过对新课程的分析、理解、运用所形成的校长学识水平、感召能力、人格魅力等引领老师和学校朝着欣欣向荣的课程教育目标前行,努力提高了对学校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其次,以正确的引导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一方面,教师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力量,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发展也是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目标之一。作为校长,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包揽学校工作的全部;个人发展得再好,也不代表学校各方面一定发展得很好。所以,校长以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力量来发展学校,才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目标。

  在实践中,校长要善于搭建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平台。如:制定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特别是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和新课程要求培育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展;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等等。

  再次,以有效的监督推进学校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的持久和有效保障。新课程改革要求校长要十分重视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形成团队力量促进学校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此,校长要善于运用“一线工作法”,到教师队伍和学生中去,力求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任务在一线落实”。校长可以通过经常参与教师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参加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活动、深入课堂听评教师的授课、分析教师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程度、开展教学情况调查了解教师教学等方式对教师团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指导与提高。校长做到“知师情、用师智、聚师心、顺师意”,利用教师团队力量,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更能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保证学校的长期进步与发展。

  3、强化校长课程领导力反思的实践探究。

  校长课程领导力应是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经过周密的思考,积极的实践,更需要认真的总结,不断的完善。

  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徐金才认为,必须用实践赋予教学领导力以生命活力。新课程实施中校长教学领导力有三个层面:一是校长引领、陪伴学校团队“决策层”把握教学方向、决定实施战略的能力,其关键是“思想性”;二是校长引领、陪伴学校团队“执行层”建构教学模式、选择实施策略的能力,其关键是“正确性”;三是校长引领、陪伴学校团队“作业层”提高认识与本领、追求实施绩效的能力,其关键是“有效性” ⑦。

  这种思考与总结很有代表性。如果能按这一思路去开展工作,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握好“决策层”、“执行层”、“作业层”三者各自的工作重心,做到“决策层”思想的引领性、“执行层”执行的有力性、“作业层”作业的有效性。

  如何才能知道是否达到这种课程领导力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长要经常对各层面开展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评价与反省、总结与提高。无论是哪个层面,只要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就要及时想出对策,及时整改提高、及时完善发展。只有这样,校长课程领导力才能得到有效加强。

  附:参考文献

  ①(《贯彻新课改理念,关注有效课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李知奎)

  ②(《简谈校长课程领导力》汪卫平)

  ③⑤(《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信天翁)

  ④(《有效教学始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王越明)

  ⑥⑦(《新课改,挑战校长教学领导力》徐晶晶 翁杰)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4

  1、在教育现场中促进课程理念落地生根

  校长办学理念和课程思想并非凭空而来,必须源于对实践的反思以及与教师的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这说明教育是在碰撞交流中互动生成的,不是单向灌输的。

  在课程建设中,很容易天然地把校长置于“先知者”和“引领者”的地位,轻视甚至忽视教师的教育智慧。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智慧在群众”,校长应该把自己置于教师的“合作者”位置,和教师一起在实践中摩擦出智慧花,摩擦出课程群,摩擦出人才库。

  校长的课程理念不能停留在校长自身,而应通过教育现场中与教师进行的专业对话,化为教师的教育信条和教育追求,才能落地生根,并不断生长。对于课程改革,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在于“道理好懂,但不知道怎么做才符合要求”,问题根源何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强调,“教师需要教育知识,但更需要‘具身化’(embodiment)的教育智慧。通过身体获得的,又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

  这说明课程建设对教师的实践智慧要求较高,而实践智慧具有“具身化”的特点,必须是教师在对经验和经历的充分体验和深刻感悟基础上累积而成,这既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也需要专家的外在点拨。

  教育智慧的淬炼需要“回到事情本身”,校长在教育现场中就情境化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和研讨,共同“给实践以理论解释,给理论以实践印证”,帮助教师从日常的琐碎而平凡的教育事件和教育行为中找到教育的意义、价值、规律和方法,从而自由行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沉淀教育实践智慧。

  我坚持每学期听课 50 节以上,不但要与教师本人交流,还要整理成“听课札记”给全体教师反馈。老师们常常感叹道:“没想到这么一个细节都被毛校长说得有滋有味的!”“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说起来很好懂,没有想到在教学中有这么多的要求!”

  另外,平时注意收集教师交流发言中的好观点、好做法,从而形成“树德中学的教育智慧”,并向全体教师推广。

  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在交流中帮助教师实现理念和实践的互动切换,把教育理念由术语和口号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准则。

  2、在教育现场中推动课程开发遍地开花

  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精品化两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为了让“校本课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长往往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而忽视了国家课程校本化,这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的现实误区。

  众所周知,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具有规定性、基础性和主干性的地位,重校本课程开发而轻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课程改革的“顾此失彼”之误。

  校长应当“把好舵”,把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框架回归国家课程领域中去,以国家课程为主干,整体建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另外,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精品化本身就可以相互融合和贯通,并不是泾渭分明互不相干的两条轨道。

  例如,我校英语组刘文品等老师开发的“国学英语”校本课程,历史组邓勇攀等老师开发的“历史人物的性格分析”,起初源于教师的个人爱好和学生需求而开发。我引导他们不要仅仅停留在开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的层面,而要延伸到本学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

  如此,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在教学价值追求、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优化等方面都可相得益彰,相互补充。

  对于学校而言,最头疼的是校本课程受师资水平、教师积极性、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开发乏力,难以构建富有多样性、可选择性、发展性和层次性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校长既要积极拓展和吸引校外资源,也要把目光投向校内教师,挖掘自身潜力去开发课程。

  开发课程即是开发教师,作为校长,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教师的任教学科和所在岗位,而要更多地看到教师身上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发现他们、激励他们、唤醒他们、发展他们,做教师发展的“开发商”。

  3、在教育现场中保障课程实施扎实高效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五种形态。

  作为“正式的课程”的国家课程,必须进入学校场域中,经过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内化后才能“校本化”实施,从而成为“实际的课程”。

  因此,不管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还是校本课程精品化,教师都居于转化和实施的核心环节。

  “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生成者和自觉建构者,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仅是提出思想和概念等观念形态的素养,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课程理解力和课程开发力等实践形态的素养。

  也即是说,判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高低,不在于校长本人的.课程领导力,而在于校长带领的这个团队的课程领导力。校长要把“文案课程”转化为“行动课程”,必须进入教师的专业生活现场,和教师一起理解课程和实施课程。

  校长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形式和途径很多,观课议课、主题教研、教师论坛、校本科研等,但都离不开教育现场的“案例教学”和“校本培训”。

  当然,教师的转化和提升是一个长久积累和逐渐沉淀的过程。好事没办好就不是好事,好的想法需要好的方案,好的方案需要好的实施,课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课程实施。

  作为校长,既是课程建设的规划者,也是课程实施的保障者。校长只有深入到课堂现场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中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哪有没有问题的教育?问题不是灾难,而是机会,甚至是资源,关键在于对问题的剖析与解决。

  树德中学在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实施分类走班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接受度较高,组织也有序。

  然而,在初中英语、高中史地政等学科实施分层教学、走班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认识不到位,出现学生逃课和串班等问题,学校及时跟踪和调研,通过优化管理制度、加强课堂管理、转变认识观念等多种措施,及时解决问题。

  当然,在实施中还有其他意想不到问题,或者说想到了但限于条件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外聘教师的时间安排紧张、场地的局限、选课意愿的无法充分满足、校本课程的绩效考核不相配套等,这些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总之,校长要走进教育现场并展开反思和对话,构建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提出的亲密与合作的“同僚性”校本研修模式,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情境性、即时性、实践性、理念性等高度融合的特点,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力的同时,优化校长的办学思想,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建构富有学校特色且教育意蕴丰厚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动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5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必由之路。为此,校长要加强课程理念的领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在强化校本、聚焦课堂、改革评价等方面作出努力。

  一、把握一个根本:课程理念的领导

  “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可见,加强课程理念的领导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首要任务。

  (一)强化课程理念的管理

  课程理念是校长办学思想的核心,是课程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灵魂与旗帜。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课程理念的领导与管理,缺少相应的工作安排与制度规定,更缺乏有效的落实与到位的执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制约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加强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加强课程理念的管理入手,完善制度条例,细化工作安排,强化有效执行,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使思想付诸行动,理念转化为实践。

  (二)强化课程的法规意识

  自觉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法规及《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制度,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三)强化课程的育人意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校长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把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严格履行课程领导职责,强化课程育人意识。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先”的关系。教学与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两大重点板块,“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先”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强调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教学为中心”是从学校工作的构成来说的,“德育为先”是就学校教育的内容而言的,两者相互依存并统一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事实上,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德育为先”的理念与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与课堂教学之中。

  二、遵循两个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

  提升课程领导力要求校长按教育规律办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了解学生青春期心理变化特征,关爱学生,包容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育的独特资源。要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课程、改进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美国学者加德纳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要求我们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坚决摈弃“标准化”、“齐步走”的工厂化人才培养模式,纠正“题海战术”、“满堂灌”、“填鸭式”等违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三、抓住三项重点:强化校本、聚焦课堂、改革评价

  (一)强化校本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校长进一步强化“校本意识”,弘扬校本精神,注重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1.弘扬校本精神。校本精神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激励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优秀传统积淀与文化价值追求。纵观杜郎口中学、后六中学等名校,都是置死地而后生的学校,都是在校长的引领下,高扬校本精神大旗,取得了成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更要强化校本精神的培养。一是要提炼符合校情、个性鲜明的教育管理理念系统,如目标愿景、核心理念、校训校风、学校精神、管理原则等。二是重视校长自身的示范引领。校长要深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之道,以“校长的一言一行是一所学校活化性的制度”自警自勉,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无声地为全校教职员工“导航”。三是重视管理者的引领。人们常说“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羊,胜过一只羊领着一群狮子,”可见,“领头人”在团队中的核心价值与关键作用。校长要强化管理者当“狮子”的角色意识。这里的“狮子”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而是包括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在内的管理团队。四是重视对教职工的引领。强调每位教职工都应在各自的岗位上力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用模范行动为莘莘学子做表率、当楷模。五是要重视学校文化传统与学校精神的挖掘与整理,通过邀请各时期优秀教师写教育故事、讲奋斗历程、作传统教育报告等形式,弘扬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

  2.强化校本培训。首先,要确定校本培训的目标。要以“强师德、铸师魂、练师能”为总目标,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师德修养,改善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夯实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人才基础。其次,要明确校本培训的重点。要强化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引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开展以行动研究为特征的反思性实践,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加强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再次,要科学安排校本培训的内容。要根据校情、师情妥善安排校本培训的内容,如政策法规学习、师德教育报告、同课异构活动、主题观摩交流、教改信息发布等。第四,要创新校本培训的方式。要通过师徒结对、案例研讨、头脑风暴、论坛沙龙、网络培训等形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让校本培训成为每一个教师职业生活的一抹亮色,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使其感受职业的幸福,体验生命的价值。 3.强化校本教研。强化校本教研要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明确目标指向――“为了教学”,即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二是明确范围领域――“在教学中”,即研究发生在自己教室里的、现实的、教学之内的问题。三是明确实施路径――“通过教学”,即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基于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草根化”研究、“案例式”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总之,强化校本教研,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具体教学情境,指向实际的教学问题,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二)聚焦课堂

  课堂是学生探究知识,走向成功、成才的场所,是教师展示教育智慧、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聚焦课堂,要着眼于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打造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在常规、常态、常效上下力气、显真功。

  1.落实常规。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行政巡课听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条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考核条例等。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常规”,如新课程理念、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规范等。要强化常规的有效执行,更加注重过程的监督与控制、结果的考核与评价。

  2.关注常态。学校要将关注的目光由公开课等展示性活动逐步转向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

  3.追求常效。行政层面要加强常效管理。教务处重点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状况的“诊断”与指导,教科室重点抓好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行政人员要自觉落实听课巡课制度,多听“家常课”、“推门课”,及时、准确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准确把握文本、学生、环境及课程资源,集体协作,优势互补,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灵活应对,体现机智。教师层面要强化规范意识、反思意识。每个教师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执行教学规范,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自我发展的刚性要求,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跟进、教学品质的提升。学生层面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训练,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强化对“卓越其实就是习惯”的感悟。

  (三)改革评价

  要通过改革课程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学校发展。改革教学评价的重点是: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逐步走向自信、自强,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完善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教师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完善发展的评价体系。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学校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评估分析,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管理方式,形成课程管理的革新机制。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是校长专业水准和管理才能的体现。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促进师生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品牌的前提与基础,校长既要胸怀教育之梦,更要立足校本实际,提升“软实力”,展现“硬功夫”。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6

  3月18日至24日,我有幸在兴安盟教育局安排下前往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参加了“校长领导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在这段时间的学习里,聆听了国家级资深专家的报告,它们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具有教育实践经验,他们的思想理念令我耳目一新,使我豁然开朗,几天的学习我们近距离地与专家、教育大师接触,感受着教育专家的魅力与风采,聆听着专家的理论和经验,分享着教育家型的校长的成功与快乐。

  通过培训学习我感受良多,体会深刻。领导力就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具有影响性的相互关系,能够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校长领导力就是校长在实现学校目标,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把握学校发展的使命,并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围绕这个使命而奋斗的一种能力。在此次培训学习中,我有几点感悟与启示,与同行们一道交流和分享。

  下面仅就一点肤浅的体会初步总结如下:

  一、要通过教师深度反思,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基本渠道。其中自我反思是基础,也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只有做到如此深度的反思,教师才能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教师一旦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完成专业化成长。从学校管理层面,要鼓励教师专业化成长,经常性地开展反思教研,收集分学科的深度反思案例,助推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二、要跳出“唯分数论”的怪圈(要改变“唯分数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在师生共同成长中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分数的成绩单,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升学率,更重要的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和富于创造力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字,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所以,要改变单纯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机制,注重“内化”成果,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师劳动付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鼓励教师树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中完成师生共同成长。

  三、加强校长个人的专业成长与领导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要求,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必须从外延规模的扩大走向内涵质量的提升。这就说明,校长的角色必须由行政管理型转向专业指导型。时代与社会形势的发展,仅仅依靠行政管理是解决不了学校发展改革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校长引导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明确职业身份和专业发展要求,强化职业认同感,这样才能尽职尽责地履行角色义务,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以满足社会期待。校长的角色必须由制度管理型转向文化管理型。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现代学校仅依靠制度必然会产生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校长关注文化,向文化管理型转变。在这其中,一项重要理念就是人本管理,在人本管理思想指导下,应达到下面两方面效果:

  (一)是在你的管理体制下,每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是每个人感觉到自己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校长的角色必须由一般管理型转向特色管理型。第一,校长的鲜明性格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这是由于校长性格的独特性,直接影响特色学校的鲜明性;校长性格的丰富性,直接影响特色学校的多样性;校长性格的优质性,直接影响特色学校的先进性;第二,实现特色管理,创建特色学校。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要有一群教有特色的教师,要有一种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校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教学,研究教学,要成为教育科研的志愿兵和带头人,将政府提供的教育资源通过校长、教师的专业化劳动创造性地转化为提供给学生的产品,争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产品。

  四、规范依法治校路径,保障校园安全。

  学校在依法接受行政机关的依法管理,依照章程自主办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思想作风和管理方式;要注重教育管理的公正程序,要明确教育执法的范围,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参与程度,不断完善学校法制安全工作组织网络,加强每一位教师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形成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负责的良好局面。努力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制定好安全保障制度,为师生提供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总之,通过短短几天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作为学校校长,我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做好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对学校负责、对老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着眼宏观,细致落实,积极进取、勤恳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成绩。相信兴安盟基础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7

  摘要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课程观的风靡, 使得校长课程领导力成为现实的发展诉求。为了真正发挥课程领导作用, 校长应当成为课程领导团队领导者、课程规划引领者、课程开发先驱、课程实施督导者、课程评价组织者。但现实中, 校长的课程领导呈现出领导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乏、领导技能不足、缺少课程领导能力等样态。为了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需要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意识、提升课程领导的理论素养、提高课程领导的实践技能、建设课程领导的和谐团队。

  关键词

  校长; 领导力; 课程领导;

  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领导者, 长期以来对学校的事务性工作领导较多, 而对于课程建设关注不多。但近年来, 新课程改革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期许,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成为学界和实践中备受关注的一大重点问题。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发展诉求

  国内外课程变革与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一点:校长和教师一样, 应当成为重要的课程参与者和领导者。如20世纪50、60年代, 美国掀起新课程改革运动, 课程专家精心设计了看似完美的课程改革方案, 但课改却以失败收场, 究其原因是课改忽视了校长和教师的应有作用, 校长成了课改的执行者, 毫无话语权, 更谈不上领导权[1]。前车之鉴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校长在课程方面, 是否应当具有领导权?关照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境况, 校长发挥课程领导权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1.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

  当前, 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也就是课程管理权集中在中央。在此前提下, 由于不同的省市和学校情况各异, 为了满足各个省市和学校的教育发展需求、关照地方的特殊经济文化状况、增加课程管理的灵活性, 地方和学校在国家的领导下, 享有一定的课程管理权、课程自主权。如此一来, 学校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 而是被赋予了部分课程的参与权力, 成为课程设计的参与者、构建者。由于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者, 对学校各项事务具有较高的决定与管理权, 因此能否扮演好参与者、构建者的角色, 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至关重要。诚然, 行政管理是校长最一般、最基本的职责, 但这并非全部职责, 校长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从整体上促进教师和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但课程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学校发展, 校长还必须关注对课程的领导和管理。因此,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对校长课程领导意识和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

  长期以来, 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都实行统一的课程大纲、教学大纲, 在相对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和教材背景下, 学校只需要负责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工作, 而课程设置问题并不需要学校教师、校长的参与。因此校长只需要做好学校的常规师生管理即可。但是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推进, 校长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责任, 校长除了要做好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履行国家及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等职责之外, 还要在课程质量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做好这些工作, 彰显校长的专业能力, 树立校长在学校的领导威信, 校长必须转变意识、更新观念, 明确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与职责, 此外还要逐步提升自身在课程建设、课程领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和教师一道做好课程改革工作, 成为学校课程团队的建设者、引领者。在新课改背景下, 国家对课程实施的质量以及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日益重视,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也成为当务之急。

  3. 建构主义课程观的风靡

  建构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影响到社会诸多领域, 教育领域也深受其影响和启发。建构主义认为, 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 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解读, 人们眼中的世界, 是由个人有意义建构而成。课程建设亦是如此, 课程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 结合自身发展需求, 建构、设计而成的教学资源, 对于同样的课程资源,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方式。学校作为育人机构, 校长、教师是课程最直接的实施者, 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对象, 他们对课程设计与改进应当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建构主义的出现, 使得学校、校长、师生在课程中享有发言权成为可能。不同学校的师生状况不同, 对课程的理解和需求也存在差异, 因此关注他们对课程的真实需求至关重要。校长作为一校的行政代表, 需要时刻关注这些声音, 带领本校师生积极建构适合本校校情的课程体系。

  二、校长课程领导的应然角色

  课程领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校长为了充分发挥课程领导力, 不仅要考量内部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估等因素, 还需要关注课程的外部环境, 做好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对话与协商。面对这些问题, 校长需要明确自身的不同角色定位。

  1. 课程领导团队的领导者

  领导者意味着既有权利也有责任, 领导者的身份注定其在团队中有独特的引领、指挥、协调、监督等基本职责。具体到学校场域中, 学校由校长、教师、学生等构成, 这些群体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系统, 其中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者,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 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受众。要想在课程领导中发挥作用, 校长要成为课程领导团队的领导, 即课程领导团队的指挥者与负责人。校长有责任、也需要有能力整合学校教师、学生、文化、经济等各种资源, 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将这些人财物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

  2. 课程规划的引领者

  规划是对事务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和设计, 规划的预先设计离不开能够高瞻远瞩的引领者[2]。通过课程规划, 学校可以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要求, 将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从而层层推进, 形成自身较为完整的、具有较强可行性的课程体系。课程规划包含课程资源整合、人力资源调配、学校内外关系沟通等各个方面, 需要校长予以引领。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 和学科任课教师不同, 不仅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 也具有多方协调的便捷。况且课程规划作为学校规划的一部分, 其本身也需要结合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来开展, 而校长对学校发展目标最为明晰, 因此校长应当成为课程规划的引领者。

  3. 课程开发的先驱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需要时刻关注“校本”二字, 即以学校实际情况为本。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 校长既然享有领导权, 也必然首当其冲承担先驱的责任。国家的课程大纲要求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是校长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校长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一方面要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另一方面还要敢于直面当前国家课程、社会评价体制与校本课程之间的矛盾, 敢于做出选择, 真正发挥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4. 课程实施的督导者

  课程实施是课程真正发挥功用的重要环节。对于课程实施,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综合来看一共有两种声音, 一是课程实施也就是教师将既定课程教给学生的过程;二是课程实施为实际教学过程与课程推广过程的结合。校长作为学校整体事务的领导者, 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完全承担课程实施的任务和职责, 因此只能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随堂听课、班级巡视、参加教研会等活动, 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引导, 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 对于表现良好的教师, 不要吝啬鼓励与赞美之词, 对于教师的失当行为, 也要及时有效地进行矫正和指导。唯有如此, 才能使课程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5. 课程评价的组织者

  评价一般分为三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协商式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 具有时时评价、及时反馈、给出改进意见的功能;终结性评价有利于等级筛选和划分, 但是对于日常提升和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弱;协商式评价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对话、沟通, 这一评价模式有利于双方意见的交流和共识的达成。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后继环节, 课程评价作为价值判断, 需要真正发挥其促进课改实践、取得更大成效的功能, 因此形成性评价和协商式评价更适合学校课程实施状况的优化改进。课程评价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校长作为学科外的人并不能直接开展课程评价, 而是需要在评价机制建设、建设评价平台等方面发挥作用, 如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课程教学检查、组织学生进行教师教学状况评价、组织学科专家观课评课等, 扮演好课程评价组织者的角色。

  三、校长课程领导的实然样态

  1. 课程领导意识淡薄

  校长课程领导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课程领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领导是指课程领导者在课程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等各方面引领其他成员, 保障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的过程, 各个环节只有有效衔接、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因此领导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没有领导, 各个环节将各自为政, 互不关照;各种资源将成为一地鸡毛,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二是领导者核心意识不强。当前形势下, 校长的角色内涵和职业定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校长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需要引领课程实施与开发, 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 应当处于课程实施与规划的核心地位, 课程领导者对课程设计与开展享有重要的领导权, 对课程效果的达成与否负有主要责任。校长如果不能认识到其核心地位, 便不能真正承担责任、发挥引领作用。

  2. 课程领导专业知识缺乏

  校长权威是影响课程领导效果好坏的直接因素, 其中校长的知识储备、管理学理论基础、课程领导知识素养等, 是校长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状况中, 受以往校长工作内容的影响, 许多校长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积累, 在行政管理方面较为得心应手, 而对于课程领导知识则比较陌生[3]。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课程理论知识缺乏。许多校长将课程基本理论视为具体的学科教学理论, 将课程领导视为行政领导的一种, 照搬行政领导的理论至课程领导领域, 对课程领导理论完全不懂。二是课程领导实践知识缺乏。在许多校长眼中, 他们在行政管理上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尚且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行政管理理论体系, 而在课程领导上, 他们的`实战经验则更加缺乏, 更别提实践理论知识的提炼和积累。这一难题为众多校长所共有, 繁琐的学校日常事务使得校长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潜心学习理论知识。

  3. 课程领导技能不足

  长久以来, 校长工作偏向行政管理, 课程领导职能的缺失使得校长自然而然对课程管理存在生疏感, 课程领导技能不足也就不言而喻[4]。课程领导技能涉及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等方面。课程规划方面, 部分校长考虑不周, 只关注教师、学生等人的发展, 对学校整体发展关注不够;只关注发展愿景, 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只关注校内资源的利用, 对学校周边社区资源关注不够等, 这些不足都使得校长的课程领导变得封闭、狭隘。在课程设计方面, 由于缺乏综合性的学科背景、专业的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校长很难系统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反馈等各个方面, 因而使课程设计往往不够完善。在课程开发方面, 由于长期处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和指挥下开展工作, 因而缺少对资源的敏感性, 校长们很难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人财物资源, 缺乏变资源为课程的能力。

  4. 缺少课程领导的同行者

  受传统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各个学校, 各校校长在本校发挥主导作用。课程由国家统一决定, 地方秉承国家精神予以细化, 学校贯彻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体系。在这一背景下, 人们便自觉归位, 视自身为课程的执行者, 校长决策的贯彻落实者;校长成为学校事务的“头儿”, 在学校享有主要或全部决策权与领导权;教师则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 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 二者均自觉远离课程领导之外。如此一来, 校长便成为“光杆儿司令”, 独自负责课程设计等任务。事实上, 课程领导远非仅凭校长一人之力即可完成,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涉及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或个人等诸多主体。但现实课程领导过程中, 这些力量都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这种现状一方面体现出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的未来改进方向。

  四、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路径

  1. 更新课程领导理念与意识

  理念更新与意识提升是采取行动的先导, 需要校长作出主观努力。要想做好课程领导, 必须要分两步走, 一是“破”, 二是“立”。“破”即破除旧观念的影响, 不再将学校、校长、教师视为被动的“上传下达”的课程实施者, 更不能将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混为一谈, 视课程领导为事务性行政管理。“立”即要充分认识到当前课改背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 学校享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 校长享有一定的课程领导权, 同时校长也要为自身行为负责, 承担课程领导的任务和促进师生发展、学校改进的重任。此外, 校长还要认识到课程领导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课程领导是整合各种资源、保障课程功能发挥的重要机制;还要认识到校长在课程领导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 应当自觉成为课程领导团队的“总指挥”, 扮演好引领者、组织者、监督者的角色。

  2. 提升课程领导理论素养

  课程领导专业素养包含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架构、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 这是校长理论素养知识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空洞的理论, 却能对校长课程领导提供最为系统有效的指导。以课程评价为例, 首先, 校长应当明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如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提高对科学评价的认知。其次, 校长要结合本校课程评价实际需求, 将评价理论具体化, 应用于学校自身发展, 构建本校课程评价体系。再次, 将评价体系投入实践检验, 结合评价效果进行反馈、调整, 如此循环、不断优化, 直至形成满意的课程评价体系。倘若从一开始, 校长对课程评价理论就全然不知, 想要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便可望不可即。校长的课程领导不是零散的、经验性的点状指导, 而是系统全面的引领, 因此校长必须跳出经验的局限, 站在理论的高度思考课程建设问题。实践中, 校长可以通过书籍阅读、请教专家、参与培训等多种途径主动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5]。

  3. 提高课程领导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另一重要维度, 课程领导的实践技能包含课程整合技能、课程实施技能、课程开发技能、课程监控技能等。在课程整合技能方面, 校长应当在充分把握国家课程大纲基本要旨的基础上, 明确本校发展目标, 结合本校的学情、教情、校情, 积极主动争取各方力量和多种资源, 将各种资源有机融合。这一技能要求校长具有足有的洞察力与敢作敢为的主动性。在课程实施技能方面, 校长重点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 校长除了理念引领, 还要深入课堂, 以学科教学为载体, 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将理念以具体化、可操作化的方式传达给教师, 通过“做实事”, 帮助师生吸收课程的营养。在课程开发技能方面, 校长可以发挥其总指挥的作用, 避免事事亲力亲为, 转而建立课程开发小组, 为专家、优秀教师、学生等搭建对话平台, 充分放权, 发挥课程开发小组的作用。在课程监控方面, 校长既可以通过直接视察、听课等进行监督, 也可以通过建立评价体系与监测指标进行间接监控。

  4. 建设课程领导团队

  脱离课程建设团队, 校长领导力便无从发挥。校长课程领导的主体地位, 只有在课程领导共同体中才能更加凸显, 课程建设才能更加有效。校长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校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一人扛起半边天。因此校长需要认清现实, 逐步建立校长课程领导团队。团队成员既要包括高校专家学者等理论指导团队、学校教师等一线课程实践者, 也需要学生、学生家长等课程受众群体和社会组织、社区成员等第三方旁观者, 从而实现多方参与、优势互补。这一课程领导团队的建设, 需要开放而富有弹性。作为课程领导者, 校长在团队建设与团队运行中都应该发挥引领作用, 需要结合成员能力, 对团队成员进行细致的考察和筛选, 确保成员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在团队运营过程中, 校长不仅要发挥枢纽作用, 促使多方力量“劲儿往一处使”, 还要时刻“掌舵”, 防止成员偏离本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航道。综合来看, 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 需要创设开放的环境、搭建对话的平台、发挥自身核心地位、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坚强的课程领导团队。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陈玲, 张家军.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 (3) .

  [3]杜晓敏.关于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调查报告——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 2014 (4) .

  [4]力昌英.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现状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 2014 (9) .

  [5]夏心军.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特色发展的应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5) .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8

  1、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谁对变化反应快,谁就掌握先机。你唯一的优势就是比别人学习的更快,使自己的认识能力达到教育发展的前沿”所以说,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并以此引领广大教干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要有纵向的学,认真学习中外教育史,将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继承下来。要有横向学,学习当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吸收其精华。学习型的校长才具有广博的学识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才能用广博的学识开启员工心灵的窗户,才能以深邃的思想引领教师见人之所未见,科学规划学校的前景,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校长还要通过“同读一本书”等活动,用自己的学习带动教师的学习,用教师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学习,形成浓浓的读书氛围,打造自己的书香校园,提升全员的文化素养。

  2、在引领科研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校长要务实,要集中精力抓科研,抓教学。教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课堂是学校管理的魂。一个好校长不仅是一个思想者,能谋划、引领学校发展,还应是一个好教师,能诊断并驾驭课堂,能指导落实课程目标,在研究解决问题中提高课堂领导力,要把根牢牢扎在学校,把气息留在教师中,把神放在课堂上。所以,校长要带头开展教育科研,带头参与听评课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传递到教师的思想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最终实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在规范管理秩序中,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才是高效的。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抓大放小,不能事事都管,要谋大局、抓大事,抓办学方向,抓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法规的落实,抓党的建设,抓教育改革,抓队伍建设。如果一个校长见到教师迟到就训斥,看到职工工作不主动就批评,表面上看是很负责任,而实际上却违背了“无论对哪一项工作来说,一个员工应该听从一个领导命令”的指挥原则,犯了越权指挥的错误。校长如果经常这样管理,就会打破正常的管理秩序,使管理处于紊乱状态,影响学校的管理效益。管理应具有层次性,校长的管理应体现出这种层次性,避免“越俎代庖”现象发生。有责任心的人都喜欢独立思考主动办事,如果校长从学校的发展规划,到每项工作的指挥安排,甚至桌凳的维修都去管,恰恰适应了某些工作拖沓、不负责任的人的心理,他们不愿动脑,不去主动想办法,出了问题也不用承担责任,有的教职工会出现不听从分管人员的安排,他们的理由是“还不知道校长是怎么安排?”他们不是为学校的事业而工作,而成了为某个人而工作,降低了学校工作的效能。

  4、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的理解贯彻校长的管理思想,所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学校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谐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最大的财富,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所以,校长要关注和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引导教师首先这爱教育事业,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感兴趣,自觉遵守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校长不仅要关心教师的学习、成长,还要关心教师的健康,关心教师的生活,着力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生活困难,让他们感到校长的真情,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情深了、心气顺利,身心就能健康。教师才能身心健康,只有教师身心健康了,才有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才能和谐发展。

  5、在不断反思中,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反思是校长成长的必备素质和必由之路。校长要保持自己对教育理想的美好追求,形成自己有特色的管理文化,在教育改革中,开动脑筋,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要养成反思的习惯,把反思列入自己的重要工作内容,每日、每周、每月、每年,都进行反思,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整改方案,扎扎实实整改,步步为营。所以说,校长领导力又表现为敏锐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及时把一些不利因素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的能力。

  总之,影响校长领导力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校长在尊重、信任、关爱学校成员的基础上,善于沟通、协调、增强每个人的归属感,把每个人融入到学校这个家庭中,就能让大家心情舒畅地学习、工作、生活,就能凝聚力量。在注重自身学习、修身的基础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师德修养,就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在抓大放小,规范管理的过程中,敢于创新,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9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也普及到了中小学校。随着“校校通”、“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平罗县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颇具规模,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已经全面覆盖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能全面满足所有教师的教学需要。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管理者的校长,如何提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等信息化领导力,把自己逐渐培养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经营学校的行家,这是作为校长者应该审视和思考的新课题。

  一、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解

  校长对于教育信息化有怎样的认识,就会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问题上采取怎样的决策和行动。教育信息化需要校长的认识和行动、眼界与境界、带头和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至关重要。北京电教馆的潘克明教授,在谈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三力”:“

  洞察力、管理力、指导力”,我觉得很有道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化领导思想外显为信息化领导行为的一种表现,主要体现在校长对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环境产生影响的一系列行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不是单独的一种领导力,它是校长整个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校长的'道德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以及文化领导力等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它也并不是在其领导力中增加一个新的板块,而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这样一个新背景下,校长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合理评价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绩效的能力,在学校引领和示范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合理决策、公平地分配与学校信息化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使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取得应有成效的能力。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校长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和领导气质。

  二、对提升学校信息化执行力的理解

  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格局的确立,与学校的校长及其所领导的团队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各领域的今天,学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学校管理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校长能否在其特有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理清自我发展思路,关注并有效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成为了广大校长的当务之急。

  首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和自我提高外,校长对教师的要求的高度、营造学习氛围的好坏、创设成长环境的优劣都有很大的关系。校长要积极思考教师培训的策略,采取必要的激励因素来鼓励教师的成长,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我校近两年组织了四次教师电子白板应用专项培训班,参训率100%,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很大。但是教师对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还停留在播放课件、播放视频层面,电子白板充其量只是被当成投影屏幕使用。为此,学校准备组织信息化研发探究小组成员到其他兄弟学校取经,学习电子白板应用技术、微视频制作技术、课例录制技术,研究探索把录音机、播放器、手机、照相机、摄像机、摄像头、电脑、网络等信息设备组合使用到高级课件、微视频制作中。然后发挥团队带动作用,采取按年级组、学科组分小组帮教,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的作用,使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

  其次,强化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行为。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逐步推进、不断发展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绝不能简单地用几个静态指标去衡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情况。校长必须非常清楚学校各学科、班级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建立不同标准评价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效果,确保应用的面要广、人要多,学科的覆盖率要高,使用的效果要好。校长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专家的形象,虽然不要求像专家那样专业、研究得那样透彻,但一定要比老师站得高,看得远。

  再次,搭建教师信息化成长的平台。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校长要能够为教师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教研、科研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支持人人参与的成长平台。我们发现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给教师的支持是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时间方面,充裕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保证教师能够学习并使用技术的前提条件,通过协调学校的时间安排,合理配置教师的工作任务量,在时间上保证学校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校长需要提供的支持之一。校长应该努力在学校中创设积极参与革新、应用技术进行教学变革的学校文化氛围,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给予大力支持,会让教师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在今后的学校发展中,学校将把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纳入教学考核,在听课、评课中对信息化水平的考核列出一定的权重分。在学校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中一定要用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授课。学校将举办多媒体课件评比、微视频评比、录像课评比等专项评比展示,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水平,使设备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我相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绝离不开一位好校长”。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将决定一所学校的现在,更会左右学校的未来。作为校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把学校发展得更好,把自己发展得更好。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10

  一、校长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引领者

  学校无论大小,都由校长制定发展纲要,而在这个大家庭里,最突出的成员,教师。他们在学校的定位,在学校的发展,在学校的地位,最终都由校长高屋建瓴,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我们先应该告诉老师教育最应该关注什么。而在潘志扬科长的定位中,我们应该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先要关注课程标准,在这个命题下,要知道课程之间的联系,要考虑本课程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在关系。需确定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与培养方式。在学校统一规范下,可以组织安排专业人员在这个方面进行讲授。基于基础教育有着公共性、基础性的特点。进而使老师明白教师的责任和担当。要知道当我们从教开始,要具备传播知识的思想,使学生明白真理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是人民交给我们的时代重任。所以我们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也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着非同一般在人认同感,要明白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作为校长,从自己上任开始,就应当和上任校长无缝对接,避免重复工程,即承上启下,又融入自己在思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将教师在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的引领方面做好文章。

  二、做好学校发展是大势所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学校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通过本次培训,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尤其重要,这是当代社会学校信息化自我管理的需要,也是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愿景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校长集合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将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下来,这也是校长管理的抓手。集合教师智慧的方案,有利于教师认同学校信息化发展,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有利于学校信息化特色创建。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嘴上话话”的局面,而是大面宣传,大胆实施,大力推进。因为“未来已来,将来已至”,作为校长,无论推行规划的路上有何等困难,我们都要从人、财、物、时间等方面全力支持,推行学校信息化发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甚至将这一工作可能性的发展成为本校特色。

  三、大力推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吴军其教授的课,对于校长们而言,无疑是收益最大的,他高屋建瓴、全面思考,对教师在校的各个层面进行了规范。教育是教无定法、教有方法、贵在得法。譬如在一堂新授课内,对于教师的板书,我们可以在标题、知识纲要、重点难点、理科证明、演算推算过程结论方面板书,这样才是规范的板书行为。譬如教学媒体与技术在选择方面,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选用恰当在教学媒体。那么怎样选择教学媒体呢?要注意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甚至在使用粉笔的保护教师自己方面,都进行的规范。触类旁通,的确,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全方位思考问题,在教师规范行为、规定动作、身正为范等方面,给教师以正确引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学校管理,我们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有可能使学校健康发展。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11

  校长的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校长在领导一所学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校长在处理各项事务中的工作技巧,更是校长自身散发出的,一种令人钦佩折服的魅力。因此,我认为提高校长的领导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业务学习,靠理论指导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管理模式能够推陈出新,使自己永远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学校管理的.脉搏。同时,不断的学习,能让一名校长完成从一名管理者向一名学者的转变,这样就能网够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用渊博的学识征服心灵。

  二、注重言行举止,靠以身作则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头领”,政府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使他能够统领整个学校。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权利会使校长渐渐“特殊”起来,殊不知这正是校长开始失去民心的前兆。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校规校纪校长应该第一个遵守,会议决议部署校长应该第一执行,教师不管亲疏校长必须一视同仁……只有这样,靠着以身作则才能使校长赢得民心,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三、走进教学一线,靠与教师齐心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教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课堂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一名好校长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学校发展的引路人,更应该是一名能够驾驭课堂,明晰课堂教学优劣的好老师。因此,作为校长必须走进教学一线,通过与教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校长的内心想法与工作要求,与校长齐心协力办好教育。

  四、营造民主氛围,靠赢得大多数教师的拥护来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营造民主氛围就是让学校的全体师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实现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民主化。真正的民主,能使教师感受到主人般的荣耀,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由命令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最终使校长得到大多数教师的拥护。

  五、勤于反思总结,靠积累经验教训提高校长领导力。

  校长的成长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摸索前行的,可以说每一次问题的处理,每一次工作的开展都能成校长走向成熟的阶梯。因此,校长应该具有一颗勤于反思总结的心,每天、每月、每学期,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看到成功要学会持守延续,看到问题要学会思考解决加以避免,以达到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最终目的。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12

  作为校长这么多年,校长应该具备哪些领导能力,有很多校长都不知道。其实,在实际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只是管好人、财、物而已。同时在学校工作管理过程中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行了。自从学习了“校长领导力修炼”后,才知道校长要长期对“境界力、道德力、思想力、智慧力、创作力、经营力、教学指导力、纯感力、学习力、创新力”进行修炼,才能对学习管理不断创新,取得教育教学的双丰收,学校的品牌才能打响。这十种能力的修炼使我体会深刻的是“学习力修炼”,为什么?

  一、高学习力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时代呼唤

  1、成功校长的管理经验是实施智慧管理,而支撑智慧管理的是校长的学习力,加之智慧的本质就是学习,会学习。因此校长要不断学习才能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掘出自己最优秀的智慧,从而使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只有激情地学习的校长,才能使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校长有了学习力就要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解古今中外,从而不断创新办学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由此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去统率人,用优秀的办学思想鼓舞人,用独特的办学特色吸引人,同时影响全体教师的思想和专业水平不断发展,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二、校长学习力修炼的理念与策略

  1、读此书之前我的主要学习经历是上师范学校学习,其它平时学习比较少,没规律地学这只是一种随意的学习,根本谈不上学习力,学习型组织。阅读了《校长学习力修炼》后,作为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还要努力建立学习型学校,要做到:

  (1)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因信息时代就要时时处处学习,一时充电终身受用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2)制定学习制度,规定学习时间纳入课表,排入日程。

  (3)形成主动学习的核心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用核心学习群体带动全校教师队伍。

  (4)坚持逐周交流制度,引导教师积极反思,使其将学习内容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5)以问题为本,努力形成研究氛围,让教师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的学习内在动力是什么?是兴趣,那兴趣怎来?人在工作中要有高昂的激情,有了激情就产生情感,有情感就产生情愿,有了情愿就产生兴趣。因此,作为校长每天要有激情地工作和学习,就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觉得学习最充沛、最快乐、最美好、最活泼的'苦中有乐的高贵品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功,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学习厌腻学习必然失败,学习失败又增加对学习的厌腻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了人生的成败,知识产生经济效能。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不是拥有什么,而是看他知道什么以及他能学习什么。通过本书的阅读让我对校长领导力的认识更为深刻,也促进了自我的提升,在今后我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力争在本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做到真正走群众路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〇一四年七月XX日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13

  我参加了渝北区20xx年校长领导力提高培训,通过培训班5天的学习、交流,使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校长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集中智慧和力量,规范学校管理、强化程序管理、进一步强化工作落实,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努力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习期间虽然感到有些累,但我感觉很充实。下面就我的学习和认识结合平时的管理经验谈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培训转变了管理思想,更新了观念。

  通过学习,我真切地体会到优秀的管理就是最好的调动。抓学校的规范管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从教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重创新、讲实效,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方法和教师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艺术的提高,为每一位学生全面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最佳的营养“套餐”。其次要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的调整,学校务必要求真务实,分别制定出各层面的质量目标,并要根据既定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落实目标,提高质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实施的过程,总结和反思,从而激励教师、学生,有效地工作、学习全面和谐的发展。

  首先要学会管理。学校管理中要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即以人为本

  这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教师,念人之功,容人之过。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领导要努力在教师中建立一种“有威信、没架子”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只有达到了这样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调动,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引导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又一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与学生互相信任,和谐共处,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其次就是要学会调动。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先锋模范作用还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尽管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但还是必须要挤出时间,脚踏实地的加强教职员工的政治业务学习。在平时,要多鼓励教职员工多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关心时事政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习,参加培训学习的教职工思想觉悟才能进一步提高,才能进一步巩固已有的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各项工作中的进一步发挥作用。只要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全校教职工严以律己,做好本职工作,这样,就一定更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

  第二、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校长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

  校长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就要养成三种习惯,这是管理者强身之本,即锻炼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当

  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教育理论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对于一个优秀校长来说,要保持清醒头脑,有效履行职责,防患于未然,注意经常进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思更新管理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心理和文化素养。校长要有“三情”,即:热情、激情、爱情,爱情就是校长要有爱心,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校。

  校长应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当好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互相支持不撤台,做到思想同心,事业同干,做到层层分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把握好班子建设、思想建设问题、班子团结问题、科学决策问题、表率作用问题。校长要公道正派,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带好班子,去影响班子。校长应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教育渠道,少一点空洞说教。尊重、信任班子的每一个成员,让他去想办法、出思路,遵循现在是同事,永远是朋友的理念,从各方面关心好每一位同志,建立好友谊。

  第三、培训提供了交流空间,拓展了学员视野。

  通过学习我的视野开阔了,任权民校长的现代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

  一、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意义。

  二、如何制定学校发展战略。

  三、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使我很受启发,这次的学习我深感到学校与个人均需长远规划、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适应形势要求。以后的工作本人要以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加快学校发展这个中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要紧紧团结在班子核心周围,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同大家共同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要提倡奉献精神,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校长手里不是拿着鞭子,而应举着旗子走在前面。

  第四、培训告诉我们每一位学校领导,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我酷爱的几句管理名言是这样的:第一句,“教育是事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第二句:“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第三句:“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高度”。第四句:“校长只有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此,我在学校事务管理中,一贯坚持民主,严格按照廉政自律要求自己,实行校务公开,不以权谋私,始终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二是明白:校长只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服务和奉献;三是要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兢兢业业从教。对校长来说,做校长不是一辈子的事,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书做人才是一生的功课,在任职期内,应该做点成绩,在校史中应留下光荣的一笔,有为才有位。因此在工作中,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管理育人,为人师表,狠抓落实。树立一切为教师、学生家长服务的意识。他认为工作应有激情,有状态,应做一位有理想、有行动、有奉献的人。“做老实人才能做好事”是一名优秀人大代表的座右铭。培训讲座或交流研讨中,无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和育人理念,管理是校长在管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是班子成员、教师、学生,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家长、社会相关人员,因而做人最关键,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校长、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做好。

  总之,经过培训学习,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次学到的理论与我校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人性化管理,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让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迎来长足发展的春天!

【如何提升校长的领导力】相关文章:

校长要如何提升教育变革的领导力03-09

如何提升领导力12-20

领导力提升培训心得05-08

领导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05-06

如何提升团队效率09-20

领导者如何提高领导力12-20

如何有效提升员工的素质04-28

如何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08-17

个人能力如何提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