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三十世家 萧相国世家解析

作者:徐世英

  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篇紧紧围绕这一方面,塑造了萧何这一历史人物,描述了他的卓越功勋。

  萧何眼光远大,深谋远虑。作为刘邦的助手,他不仅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且很多地方都能从宏观的战略着眼,为建立政权打下坚实的基础。司马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们忙于争分金帛财物,而萧何却首先收取秦王朝文献档案,将其珍藏,刘邦由此详尽地掌握了全国地理、户籍等方面的情况,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在楚汉相争期间,萧何虽然没有像韩信、曹参等人那样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民众,建设后方根据地,不断地将粮草、兵员补充前线,使刘邦多次转危为安。在论功行赏、评定位次的过程中,司马迁借助刘邦和关内侯鄂君的话,充分肯定了萧何的功绩。但司马迁对萧何的描写是多侧面的,文中在写萧何实绩的同时,又刻画了他的自私。萧何很会识别人才,曾极力保荐过韩信;但后来萧何为了保全个人,又与吕后定计杀害了韩信。“萧何追韩信”的历史佳话使萧何堪称识才惜才的典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史实又使萧何成为反复无常的败事典型。司马迁笔下的萧何就是这样立体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另外,对刘邦和萧何之间微妙的君臣关系,司马迁也做了较充分的描写。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卓著,但又时刻提防萧何反叛。汉三年、十一年、十二年,鲍生、召平以及那个不知名的说客,先后为萧何敲了警钟,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萧何为了保全自己,采纳了鲍生等人的建议,博得了刘邦的欢心;但因为民请命,又遭牢狱之灾;最后“素恭谨”的萧何又得到了刘邦的赦免。司马迁这些一波三折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萧何的性格特点。

参考资料:

1、 徐世英.子夜星网站.
2、 参与译注者名单.解惠全、张德萍、白晓红、白银亮、王学孟、王淑艳、张凤岭、张连科、支菊生、纪淑敏、宋尚斋、何平、邱永山、王延海、史有为、范君石、葛亮、郝永娟、赵季、赵叔、王连升、安砚方、徐世英、刘军、刘洪涛、盛冬铃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古诗分类
名句分类
古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