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六卷 劳战解析

作者:佚名

  本篇以《劳战》为题,取义于“劳困”,旨在阐述先敌占领有利地形对于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有利地形先为敌人所占领,我后于敌人而匆忙奔走去应战,那么,我便处于疲劳被动而易为敌人打败的不利态势。本篇所引孙子“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一语,趋,本意奔赴,此处谓仓促;趋战,谓仓促应战。全句意思是,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战争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利弊,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先敌占领有利地形,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地位,无疑是争取主动,摆脱被动的重要一着。因此,强调作战中要先敌占领有利地形,便成为历代兵家的一条重要作战指导原则。西晋末年,汉(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身,为刘渊所建)将石勒击败晋将刘琨、姬澹的作战,就是较好体现这一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司空刘琨发兵十余万进攻汉将石勒军于沾县(今山西昔阳西南),以将军姬澹率步骑兵二万为前锋,“琨自为后继”(见《晋书·刘琨传》)而屯兵于广牧(今山西寿阳西北之故城)。面对晋军的进攻,石勒率军将要迎战,有人以晋军“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见《晋书·石勒记》,下同)为由,建议采取“深沟高垒以挫其锐”的坚守防御之策。但是,石勒却认为此种建议乃是“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非但不予采纳,反而“立斩谏者”。他根据晋军远道而来“体疲力竭”、其兵虽多但“号令不齐”等致命弱点,采取了先据险要设伏待敌的正确方针。交战中,他又灵活地运用收兵佯败、诱敌入伏的战法,结果大败姬澹,使晋军遭到“一军皆没,并土(指并州全境)震骇”(见《晋书·刘琨传》)的重大挫折。

参考资料:

1、 佚名.360doc.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古诗分类
名句分类
古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