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作者:聚优张仲景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参考翻译

译文

  我考虑到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卒时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同时,还时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关脉……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古诗分类
名句分类
古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