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浅谈幼儿人格的优化塑造

时间:2017-08-22 经验论文 我要投稿
   导读:要缩小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乃至社会性差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男女两性的心理品质水平,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真正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提高人类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增进社会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措施之一。尤其在对形成人的性别角色有关键性影响的幼儿教育阶段,更是如此。
  
  幼儿教育应当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性别差异心理学和性度心理学通过分析男性和女性身上的积极特质,以及具备不同特质的人的情况,发现同时具有这些积极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能更好地在爱好、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适应环境。两性化人格的人是个性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承担幼儿教育教学的教师应以此研究结论为依据,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和对幼儿的教育与影响,真正培养出新一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两性化人格是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工作胜任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人在多种指标上优于男性化人格的人或女性化人格的人。无区分度人格的人即男女性度皆低的人最不理想。这就推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男人应更像个男人,女人应更像个女人。
  
  两性化人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纠正一些不准确的观点,使人们产生科学正确的认识,即幼儿园教师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一定导致全体幼儿女性化;二是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培养、塑造幼儿健全人格的理论依据。以下分别论述之。
  
  幼儿由于性别角色尚未成型,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性别角色形成问题,比如,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女性教师一统天下这一现象成为热门问题之一;一些幼儿师范学校在改革中尝试招收男性学生;在个别地方一部分男性幼儿教师上岗工作。对此,电视、报刊频频予以报道。一些专业期刊也每每有论文阐述女幼师的缺点和男幼师的优点。人们普遍的观点是:女幼师在幼儿园占绝对多数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它会导致幼儿的“女性化”。问题是,单纯以生理方面的性别差异来评估和预测教师的教育影响是否有失偏颇?性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性度是不以性别而定的。例如,思本斯通过大量调查得出结论,①男性32%的人、女性27%的人属于两性化人格,男性34%的人属于男性化人格,女性32%的人属于女性化人格。日本学者大井晴策的研究结果是,②高中生中男性具有男性倾向的占49.5%,中性的占22.3%,具有女性倾向的占28.2%;女性中有41.4%的人具有女性倾向,22.3%的人为中性,36.3%的人有男性倾向。到大学阶段,男女两性的男性性度都有所提高,更多人呈现中性和男性倾向。即性度随学历而变化。由此可见,并非凡男性便具有男性化人格,凡女性便具有女性化人格。人们担心女幼师一统天下会带来不利影响,其立论的前提便是“凡女性教师皆为女性化人格”。这实质上是错误的,违背事实的。即便是考虑到我国幼儿教师学历较其它国家低,因而女性教师中两性化人格和男性化人格的人比例要低一些这一状况,仍不应杞人忧天。一方面,我们应把致力于“增加男教师的”呼吁和论证,转向寻求优化幼儿教师人格,并力求找到科学途径,使教师的人格结构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另一方面,还应认识到,教师的教育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和自身能力,运用教育技巧,科学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一个女性化人格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育幼儿非女性化的人格。何况女性化人格的教师本身就带有一些男性人格特质。在有关舆论倡导男性进入幼儿园工作时,人们是否考虑到这些乐意去幼儿园工作的人是男性化人格的人还是女性化人格的人或是两性化人格的人,或者其它人格的人?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优秀的男女两性人格特质赋予幼儿,而不在于由男或女当幼师。忽视教师主动性和幼儿主动性是不恰当的。况且幼儿人格形成还受许多其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应首先获得科学准确的两性心理特质与人格之间关系的知识,消除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对自己的束缚,从改造自身的心理特质入手,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具备两性化人格的人。其次,对幼儿读物、教材中男、女两性角色人物作出合理的解释。众多读物、教材中的角色人物男性多女性少,男女两性角色在读物中几乎100%地扮演着传统角色,即男性充分具备男性心理特质,如勇敢大胆,进取冒险,自信,支配,善于竞争;女性充分具备女性心理特质,如温和、敏感,精细耐心等。对此,不应片面地引导幼儿“对号入座”,而应通过分析指导,使他们学习主人公身上的全部优点,不宜过早过快使他们产生性别角色定型。第三,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对男女幼儿除非必要,尽可能一致对待。如幼儿教师对玩具的分配、对游戏的组织,应避免经常按性别安排角色、分配玩具。在对幼儿行为实行强化时应肯定他们表现出的所有积极特质,如鼓励女孩勇敢大胆又耐心细致,教育男孩爱整洁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以此矫正人们惯常的女孩应文静克制,男孩粗野无关紧要的观点。第四,减轻社会对幼儿角色定型的影响,创设健康的幼儿园亚文化环境,延缓幼儿性别角色定型的时间。在幼儿从无知到有知发展过程中,他们会大量地模仿同性成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感受到越来越重的来自成人和同伴对性别角色评价和要求形成的社会压力。如人们会嘲笑男孩子哭鼻子为“不像个男子汉”,管束女孩子爬树上墙的“野小子”行为。这便阻碍了在他们身上形成情感细腻或勇敢的心理品质。当男孩子细腻的情感流露经常被忽视或被压抑时,他所形成的可能是粗心、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等不良心理品质,而女孩子大胆的行为被指责和限制时,她所形成的可能是自卑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为幼儿解除来自校外的社会文化压力,又要使幼儿园成为男女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乐园。
  
  综上所述,成功的幼儿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两性化人格这种理想人格的人。按成人世俗的标准对男孩和女孩分别提出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会造成孩子在个性发展方面的片面性。要缩小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乃至社会性差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男女两性的心理品质水平,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真正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提高人类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增进社会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措施之一。尤其在对形成人的性别角色有关键性影响的幼儿教育阶段,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