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后反思

时间:2017-11-23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记得去年为了参加苏州市网络团队比赛,把五上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认真学习遍了,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几节课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结果到比赛现场的时候发现课题偏偏是觉得最没什么上头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为了完成比赛,在那两天半里,我们三人全力以赴开始了设计与不断的修改,最后得到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这次接到 “同课异构”的任务,我马上想到了这个内容,因为觉得当时的设计再好,能搬进课堂才是真,而且我们当时的设计就有不少成分是跳出教材的,容易上出“异构”的味道。

我习惯于自己学校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水平,设计中有不少理想主义的成分。这节课说容易真容易,让学生记住公式并完成练习也能上,但我认为这节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转化这一策略在公式推导中的作用,为后面的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做准备,所以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探索过程。练习要有层次,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习题中学到新的东西,所以,精心设计练习也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那天的异构,自我感觉是基本实现了我的设计。(1)从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开始,变出了平行四边形,揭示课题并让学生猜测其面积。(2)就学生的两种认识“7×5”和“7×4”进行否定和肯定的探究;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到任意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进而发现计算规律总结计算公式。(3)思考面积变小的原因,突出“底”和 “高”这两个决定面积大小的条件,进一步理解面积计算公式,并以练习的形式出现了字母公式。(4)公式的应用。①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能否计算,旨在建议“对应”的底和高的概念,其中最后一张图涉及到了公式的逆运用。②辨析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否相等,建立“等底等高”的概念。③学生动手画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从最简单的等底等高到只要积相等,丰富学生的认识。

可能是我把学生想得理想化了,事实上在有的细节处理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不很顺利,引导过程中多费了点时间,所以设计中的第4题未能出现。不过基于当时的学生情况,不出现也不太影响课的完整。因为最后一题更具思维的挑战,是把近似的复杂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简单的平行四边形,进一步体会“转化”这一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在找相同面积的草地练习环节,则需要学生较熟练地运用转化得到一组面积计算的算式。估计当时的学生未必能达到我想要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前后共试上了3次,每次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有几个地方都让我很意外。(1)一次全班都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7×5”(错的),另一次全班都认为等于“7×4”(对的),而我的设计是这两种情况都要有,怎么办?所以在最后的展示中,我把直接口答改成了写一写,这样可以多一点时间让我看到更多的学生情况,也能避免学生的跟风,实在不行的时候,还可以由老师虚报另一种情况。小小的改动使我不再担心学生的极端情况。(2)第一次剪拼成长方形的时候,有的学生竟然认为面积变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转化就毫无意义,就是方法的大错特错。所以结合学生的操作,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串:剪下来的三角形能拿掉吗,为什么?拼上去之后,形状——变了,面积——没变。这样就很好的强调了“等积变形”的思想。还有一次学生是剪了多刀,拼的时候是用3块甚至是4块拼的,虽说面积是一样的,但对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没有意义的。讲,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不利于公式的发现,三是这种做法本身就是缺少思考的结果,不值得提倡。应该避免。如何避免?当时甚至想规定只剪一刀,又觉得这样的规定太死,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所以当学生动手剪的时候,我是非常关注学生的表现的,准备了及时引导的方法。……

学生的表现真可以用“千虑必有一失”来形容,所以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课设计的本身,而是老师的语言引导与评价。有老师认为应该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的思维,这当然是我追求的,但我更看重的是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视倾听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思维方法,是多样化基础上的择优选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时间都是很宝贵的,我尽力达到的是让更多学生不断的有新的收获。不否认,会有个别或是小部分的学生开始的时候认识上有分歧,但相信随着课堂的深入,他(们)会慢慢放弃自己原认识中一些错误或是片面的想法,最终还是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每一次上这样的课,都让我思考了很多,收获也很多。虽然不能完美,但我会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