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美丽的生命之旅

时间:2017-06-12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假期,再次细读了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我惊喜地发现自己逐渐找回了心中那份久违了的对语文的喜爱,原来课前的钻研教材,细读文本是如此神奇,有时可以细致到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有自己丰富的内涵;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居然有那么多种形式,而万变不离其宗——只为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感性的教学方法,只为语文而生,由言到意,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吸纳的过程;再由意到言,这是一个表达的过程,创生的过程,外化的过程。读完,掩卷,闭目,惊叹:语文教学,是一次美丽的生命之旅!

一、 在文本细读中沉入生命之境

关于“文本细读”,王崧舟老师引用了许多名言:王尧先生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南帆先生的“沉入词语”,谭学纯先生的“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吕叔湘先生的“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而他则运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文本细读,倡导徜徉地读,你在开满鲜花的语言之途散步,目之所及,是人生的一道道风景,让你心旷神怡,让你流连忘返,让你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在王老师的笔下,我领略了细读文本的魅力所在,放慢脚步,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深深地悟,静下心来,倾听语言的声音,终究会发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一处留白,都变得那么丰满,厚重。细读文本可以细致到何等地步,对文章作者的研读,对字词的高度敏锐,整个文本的价值取向,全文中称呼的变化,词序的变化,标点的不同,前后文细微的异同处……我们都要细细地品悟,倾听,挖掘,深思。研读文本《小珊迪》时,王老师就敏锐地抓住了题目中的“小”字,继而在文本中寻找“小”,抓住了文本所要体现的小珊迪品格的“高大”。跟随他的脚步,经常是在字里行间询问,伴随着深入地思考和情感的碰撞,读完文章,王老师在文字旁标注了“五哭”,五次情感的共鸣,让身为读者的我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文本细读,就是与语言文字来一次彻彻底底地亲密接触,透过语言,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促膝而谈,是一次次高尚的精神洗礼,心灵享受。

二、 在师生对话中唤醒生命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师生对话则是教师完成思想与知识引领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枢纽、核心的作用。文中指出对话的基本模式是“倾听——理解——应对”,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注意倾听学生的一切,有声的,无声的,关注学生的眼神,姿势,表情,甚至学生之间排位组合的关系,身体接触程度等等,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上一堂课,功夫在课前,课上应是让学生进入自己的“在感”,真正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上,我们许多教师关注的却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努力回忆课前准备好的教学步骤,哪还有心思倾听啊。现在想来,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我们文本细读远远不够,我们缺乏教学智慧。在我们的课堂上,总是要求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一旦偏离便手足无措,下课后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怨天尤人,怪学生太笨,书难教,可我们有没有想过,去试图理解他们的言说,理解他们的朗读,理解他们的表现,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跟学生对话的支点。王崧舟老师让我明白了对话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是对学生精神生命发育的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一种理解、一种引导。师生对话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还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生命的赏识,一种价值的去弊,一种真情的交融。当对话蕴含了如此深刻而又远大的内涵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为自己高兴吗?语文,该是一门多么重要的学科,一处魅力四溢的殿堂!仅仅是读课文,王老师一下例举了12种应对的向度,让我明白了语文课堂遍地皆是智慧,而教师更应努力丰盈自己,修炼自己,当我们能从容应对时,我们的语文课终究会得偿所愿的。

三、 在感性教学中回归生命本源

语文是感性的,因为语文的内容是感性的,学生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积累、感悟和运用,是他们学习语文,掌握母语的不二法门,所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也必须以感性为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只有以人的感性生命作为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才能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当我们把语言不断地还原,向生活还原,向生命还原,还原得越真切,越细致,越深刻,就越容易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王老师说“感性教学,就是将语言植入学生的感情之中,成为他生命的一种本质。”忆起自己教学《草船借箭》时,按部就班地从“知天文、懂地利、知人心”三方面来阐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觉得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掌握了就万事大吉了,压根儿没去想这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吗?而作者却紧抓一个“笑”字,让师生来了一番“活在文本中”的美妙体验,这是真正的“沉入词语”,真正让语文回到了生命的源头,把一个活生生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又怎么会忘得了呢?

王崧舟老师笔下的诗意语文是我所向往的,深知“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然吾将上下而求索!  (邵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