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最新

时间:2023-01-31 10:09: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声慢》教案最新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声慢》教案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最新

《声声慢》教案最新1

  学习目标:

  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

  (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板书:淡酒、急风

  (2)、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雁”在诗歌中有什么意义?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师: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板书:鸿雁

  (3)、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花满地,“憔悴损”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么看?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板书:黄花

  (4)、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苏轼《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见欢》中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句子。可见,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板书:梧桐细雨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C、无斧凿痕:对于词中叠词的运用,人们的评价向来很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不是为文造情,而是情到浓处,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怅怅,悲悲切切”行不行?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独居之愁丧夫之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诵读,思考:两首词所写的愁有何不同?

  前期:儿女情愁闲愁私愁清新明丽

  淡淡的愁相思之愁有盼头少妇时期细腻深婉闺情离愁清丽明快

  后期:亡国之痛深愁大爱沉郁感伤

  浓重的愁死别之愁没盼头万年寡居凄凉孤寂怀旧悼亡凄婉哀愁

  六、背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七、结语: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多种意象,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美,一种文学的美!

《声声慢》教案最新2

  教学目标:

  1、掌握寓情于景的分析方法。

  2、感受《声声慢》的意境美,体会婉约词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

  1、尝试让学生先背诵,然后质疑,教师再解疑的方法教授诗词。

  2、尝试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声声慢》为重点,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就“情景交融”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能力迁移。

  教学难点: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教学过程:

  1、“背”词:(全班齐声背诵)

  2、“解”词:根据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将问题归类:关注字、词;关注感情;关注创作背景及词人生平;关注开头叠词的用法。

  3、“读”词:(配乐朗诵)重现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4、“品”词:教师由学生的质疑,提出学生关注的内容:

  何情?

  何由?

  如何鉴赏?

  教师引出意境一词,诠释之后再指出分析意境的方法之一是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师提问:

  l此词写了哪些景?

  l这些景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

  5、能力迁移

  w 《踏莎行》王国维称秦观《踏莎行》中的'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词境凄厉”,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总结本课学过的《雨霖铃》、《踏莎行》、《声声慢》三首词的情景交融手法,教师提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可以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作业:

  1自读李清照的《一剪梅》,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2课外拓展:查找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就此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婉约词的特点

《声声慢》教案最新3

  教学目标: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声声慢》教案最新4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寂寞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寻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一)《雨霖铃》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残月

  1.杨柳: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成为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例如:《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雁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别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暗示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欢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是“点”,“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觅觅——反复寻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觅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凝聚在心而表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更甚,似乎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进,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流畅,显示了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声声慢》教案最新5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着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

  过雁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声声慢》教案最新6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3、部分学生朗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首先进行学情调查:同学们对本词有哪些阅读期待,想要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随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采用研读的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探究以下问题。

  1、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词中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用“寻寻觅觅”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愁情。这三句共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等打击后,诗人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只有在漫无目的的寻觅中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内心则充满惨戚。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3、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阅读,自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让学生再回读诗文,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决。

  五、强化练习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阅读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绝望》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绝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六、小结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却又让人述说不尽的艺术女神,我们在对《声声慢》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了她的痛苦和悲伤,也懂得了她的美丽与愁情!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醉花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8、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虞美人》)

《声声慢》教案最新7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

  (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 、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声声慢》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声声慢教案11-15

《声声慢》教案02-18

声声慢教案(精选21篇)10-21

声声慢教案15篇08-27

《声声慢》教案15篇01-20

《声声慢》教案(精选14篇)03-02

《声声慢》教案(15篇)01-21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01-19

《声声慢》教案合集九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