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

时间:2023-02-03 12:04:40 耿烽 教案 我要投稿

《端午粽》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粽》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粽》教案(通用20篇)

  《端午粽》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 粽子 总是 糯米 中间 分开

  红豆 鲜肉 带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端午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结合偏旁识记,如“端、粽”;熟字、部件方法识记,如“端、粽、节、总、据、念”;联系生活识记,如“米、豆、肉、带”;熟字组词识记,如“端午、节日、总是、空间、分开、知识、据说、思念”。笔画“长横”出现在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

  阅读理解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积累运用

  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都是第一次出现,“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也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和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制作字卡、词卡。查阅与屈原有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

  1、制作字卡,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

  2、了解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叶、真、豆”3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猜谜语。

  课件出示外面绿绿的,里面白白的,咬上一口黏黏的。

  猜一食品:粽子。

  (4)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吃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都吃过哪种味道的粽子?和大家说一说。

  2、揭题:多么美味又与众不同的粽子啊,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操作指导上课伊始,教师要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出更准确、全面的`介绍。

  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朗读要求。

  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做到词语连读。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本课的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观察“立”“米”作偏旁时有什么变化。

  活动2汇报交流,识记生字

  1、同桌相互检查,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预设:

  (1)“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左边是“米”,右边是“宗”。我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的。

  (2)我是用形近字的方法识记“豆、总、念”的。

  (3)我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识记“米、豆、肉、带”4个字的。

  2、教师随机出示大米、小米、玉米,绿豆、青豆,牛肉、羊肉等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熟记生字。

  3、字源识字。

  课件出示豆: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金文省去中间的一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盛食物的高脚器皿。

  活动3游戏巩固,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会、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3、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遵循先学后教的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后让学生充分自学。注意强调“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注意声母r的发音。交流检查时可以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板块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活动1配乐朗读,读好长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1)学生自主读句子。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这句话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3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步读好。

  活动2教师指导,学生练写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课件出示叶: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豆。

  课件出示真:10画,上下结构,笔画中横最多,下部框内三横不与横折的折段相接,不要丢了下边的撇、点。

  豆:7画,独体字。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3、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4、展示学生的写字作品,及时评价。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通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朗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可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意,便于朗读。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

  板块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操作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要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朗读作业可以利用视频形式展示检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午、节、米、分”4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的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重点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操作指导以游戏的形式复习词语,不要夸大游戏本身,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分段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抓中间带两头”是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板块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活动1了解粽子的特点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小组完成活动内容一。

  (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粽子的特点的。

  (2)画一画介绍粽子特点的句子。

  (3)组内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完善活动卡内容。

  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一

  思考: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粽子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

  特点

  重点词句

  介绍粽子的顺序是:从xxx到xxx。

  2、结合活动卡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点?

  (1)交流一——样子美: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xxxx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xxxx糯米,中间有一颗xxxx枣。

  ②朗读两个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③小结:像“青青、白白、红红”这样的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让人仿佛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⑤引导学生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方位词把停顿读正确。

  (2)交流二——气味香: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①学生朗读并汇报。

  ②教师追问: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了粽子香?

  ③指导学生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语朗读,品味粽子之香。

  (3)交流三——味道甜: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①学生朗读并汇报。

  ②融情想象,指导朗读。要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边读边想象粽子的甜美味道。

  活动2了解粽子的种类

  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独立填写活动卡。

  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二

  外婆包的端午粽的种类有:xxxxxxxxxxxxxxxx。

  2、师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活动3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1、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和你的组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三

  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活动内容四

  讲一讲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

  2、学生汇报交流: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3、讲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操作指导在精读课文环节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活动卡,结合学生的学情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每次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适量,学一程,展一程,教师点拨与学生交流展示融为一体。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活动1学习写“节、午”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一学这几个生字。

  2、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午。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课件出示节:5画,上下结构。上扁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上起笔,折钩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2)引导学生说一说还了解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活动2指导书写“米、分”

  1、过渡: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再来书写“米”和“分”。

  课件出示米: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分:上面的“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放中间,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2、学生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操作指导低年级指导书写过程中写正确是前提,教师还要渗透间架结构的布局规律,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大方规范。

  板块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着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总结学习收获,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同时引导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端午节这个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反思

  1、“吃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对端午粽的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合理利用学生活动卡,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自学,在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端午粽》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及体会团体精神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各种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

  具体内容如下: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做法:

  (1)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2)剪下相对的两片

  (3)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4)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三)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第一小队:女生小组朗诵。

  第二小队:配乐朗诵。

  第三小队:小队齐诵。

  第四小队:男女朗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畅谈节后的感受。

  七、呼号

  八、退旗、奏乐、敬礼

  九、活动结束

  附活动资料:

  1、故事概况。

  ①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②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③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④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4、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们交流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有关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附:习俗的传说。

  ①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②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③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去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④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⑤划龙船竞赛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举办划龙船比赛,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

  ⑥游百病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⑦佩香袋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诗歌内容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徒欲却蛟龙。沅湘碧潭水,

  楚人哀不容。未泯生前恨,应自照千峰。

  何尝奈谗谤,而追没後踪。

  已酉端午午日处州禁竞渡

  贝琼汤显祖

  风雨端阳生晦冥,独写菖蒲竹叶杯,

  汨罗无处吊英灵。蓬城芳草踏初回。

  海榴花发应相笑,情知不向瓯江死,

  无酒渊明亦独醒。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观竞渡五日(选一)

  边贡陈子龙

  共骇群龙水上游,吴天五月水悠悠,

  不知原是木兰舟。极目烟云静不收。

  云旗猎猎翻青汉,拾翠有人卢女艳,

  雷鼓嘈嘈殷碧流。弄潮几部阿童游。

  屈子冤魂终古在,珠帘枕簟芙蓉浦,

  楚乡遗俗至今留。画桨琴筝笮艋舟。

  江亭暇日堪高会,拟向龙楼窥殿脚,

  醉讽离骚不解愁。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粽》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端午粽》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

  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端午粽》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

  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爱好,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宝里面藏;想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伴侣能告知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特别仔细,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熟悉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化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化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渐渐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渐渐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识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非常。“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熟悉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把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悄悄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知老师,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希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特别盼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快乐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其次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知大家?(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侣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终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把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喜爱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立刻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宠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宠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特别喜爱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当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仔细观看、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同学观看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老师整体范写,认真观看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其次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留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头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其次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同学跟笔书空。

  3、同学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相互借鉴,老师巡察指导。

  4、班级展现。

  《端午粽》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红豆毛豆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糯米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豆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端午粽》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端午粽》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粽》教案 篇11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端午粽》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端午粽》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端午粽》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教案 篇15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关于端午节还有哪些故事?(写课题,10端午粽)

  2、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粽子,一起来看一看吧!

  3、出示词语。指生领读。

  4、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现在老师把词语变长了,放在了长长的龙舟里,谁来领读?

  5、吃过了粽子,也赛了龙舟,下面咱就看看还有什么故事发生吧?

  二、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外婆在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让我们回去干什么?

  那有没有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你的外婆或奶奶也盼着你们回去呢? 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上“一…总会…”

  2、出示第二自然段。

  (1)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老师叫三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指导朗读。谁再来试试?这次,老师来读,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出示图片。

  老师考考大家,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课文里的什么词?

  对了,这就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它们写的是粽子的什么?

  (3)再读一遍,你还能发现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像这样的话你能说一些吗?

  (4)老师说上句,生接下句。绿绿的什么?还可以说绿绿的?

  (5)出示图片。

  粽子你会包了吗?看着图片师生一起说。“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也就是说,粽子的外面是箬竹叶,那里面呢?“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你知道裹着是什么意思吗?糯米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6)你能像作者一样,按顺序介绍一样你喜欢的东西吗?

  (7)出示图片。

  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煮了好久,已经熟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你觉得这句话写的是端午粽的什么呢?

  (8)“一…就…”这一组关联词写出了粽子扑鼻的香味,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你能仿照它,说几句话吗?

  (9)出示最后一句。什么是剥开粽叶?

  (10)前面写了端午粽的颜色还有香味,这句写的是什么啊?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11)“又黏又甜”这是ABAC句式的`词语,谁会说?

  (12)总结:通过“青青的”写出了端午粽的“色”,通过“一股清香”写出了端午粽的“香”,通过“又黏又甜”写出了端午粽的“香”。

  (1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种方法,找出文章下面还写出了端午粽的什么?

  (14)出示第三段、第四段。

  这一段写了端午粽的什么?有找出来的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三个生字“节、分、真”。

  2、单个出示,生观察,指生说。

  3、师范写,生描红。再写一个。

  4、展示评价。

  5、修改后再写一个。

  四、总结

  总体来说,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棒!能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过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还认识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其实,关于端午节、屈原,还有其他的故事,请同学们回去后多搜集下资料,把找到的故事讲给别的同学听。

  《端午粽》教案 篇16

  教材解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农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腊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别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

  板书课题:《端午粽》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的了解。】

  二、复习字词。

  1、复习词语。

  孩子们你们坐得直,听得认真,我可喜欢你们了,那让我们一起玩个 “赛龙舟”的游戏

  出示词语:中间 分给 带回 知道 纪念 据说 端午节

  粽子

  2、句子中复习字词。

  端午节我们总会吃粽子,粽子里面有糯米、红豆、红枣(zo),

  还有大肉,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q )原(yuán)。

  3、欣赏赛龙舟图片,感受端午节热闹的场面。

  【设计意图:创设“赛龙舟”的游戏,将静态的生字动态化,把字融入词中、句子中再现,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游戏的方式复习生字,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粽子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并说一说。(粽子、糯米、红枣)

  2、文中是如何描写粽子的?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的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一找吧。

  多种形式读文。

  (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不能添字少字。

  (2)师范读,学生评价。

  (3)学生齐读正音。

  3、请在文中把描写颜色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你能照样子再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白白的、红红的、青青的、绿绿的、黄黄的、黑黑的)

  4、看到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你猜一下这个粽子味道怎么样?(好吃、香、想吃)心情如何?那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句话。

  5、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1)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2)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动作,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请你说一说又什么又什么的词语。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孩子感受独处也是一种快乐】。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包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你喜欢吃哪种味道?吃了粽子心情如何?

  用“美滋滋”说一句话,体会美滋滋地意思。

  外婆把粽子让我们带回家分给邻居吃。你觉得外婆是怎样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加有效阅读,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五、学习第四小节。

  读第四自然段,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屈原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他?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5月5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来历。

  六、书写汉字“真、节”

  1、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注意这两个字的笔画顺序。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在书中描红,然后写一写。

  5、展示书写,讲评。

  【设计意图:认识汉字书写的规律与变化。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七、作业:

  1、推荐阅读课外书《一朵花的童话》中《婆婆路》的片段。

  2、给家人讲一讲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单元围绕“家人”的题材展开描述,推荐阅读《婆婆路》让孩子再次感受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端午粽》教案 篇17

  设计思考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如:赛龙舟、挂五端、吃五黄、佩香包等。

  (2)积极参与调查、交流、制作、讨论等活动,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经验与感受,不断丰富主题教育环境。

  (3)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体验与同伴及弟弟、妹妹们齐心协力迎接挑战的快乐。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5)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1、我知道的端午节

  语言、社会

  集体

  2、包粽子

  艺术

  集体

  3、自制香包

  艺术

  分组

  4、折纸粽

  艺术

  分组区域

  5、热闹的赛龙舟

  语言、社会

  集体

  6、龙舟竞赛

  健康、社会

  集体

  7、一起过端午

  综合

  大带小活动

  环境创设

  (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

  (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

  (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

  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

  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

  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5)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资源利用。

  《端午粽》教案 篇18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过端午节的快乐,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认识目标: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3、能力目标:主动参与端午节活动,能与同伴交流分享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共同进行有关端午节的调查及信息采集。

  2、物质准备: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端午节来历的图片;赛龙舟视频等。

  活动过程:

  1、以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对端午节兴趣。

  (1)引导幼儿观看赛龙舟视频。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比赛?为什么要赛龙舟?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1)鼓励幼儿结合调查表及信息资料,以小组形式交流分享已获得的相关经验。

  (2)提问:什么时间过端午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3)教师结合图片,以故事形式与幼儿共同梳理、提升经验。

  3、以多种形式帮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1)提问:端午节人们会做哪些事?

  (2)引导幼儿结合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3)鼓励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

  (4)梳理提升经验。

  4、幼儿品尝并交流各种风味的粽子,感受和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延伸:

  美工区:为大家准备制作粽子的材料,区域活动时可以尝试做粽子。

  建构区:提供龙舟图片,鼓励大家搭建龙舟。

  《端午粽》教案 篇19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

  2、体验中国民间节目的韵味。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农历记年的方法。

  2、幼儿用书:《快乐端午节》。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3、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巩固对端午节的了解。

  教师反思: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小结: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粽》教案 篇20

  设计意图

  本课内容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四(下)的第11课《端午节》,属于络应用单元,整个单元主要是上资料的应用,体现一个收集信息、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而本课侧重于主题性综合运用与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下载管理。

  1、猜词游戏——激趣导入、实用体现、锻炼能力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猜词游戏,要求学生根据端午节的三个习俗猜节日。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掳取学生的学习心。教师设计了三个学生相对陌生的习俗,提升猜测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搜索来获取正确答案。一方面由于未知,才需要搜索,为用而学,进一步体现出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是关注学生关键词的选择,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搜索能力。

  2、主题探究——感受文化、激发思维、自主探索

  本课的重点是主题性应用,而主题应源于学生的生活。通过说一说“你了解的端午节”,让学生一起感受身边的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自主提出希望进一步研究端午节的内容。教师则从由来、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归纳引导,并最终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探究,充分体现出主体性。

  3、竞赛比拼——寓教于乐、合作奋进、显现

  本着快乐学习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赛龙舟”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每组主题搜索文件资料的质和量决定着龙舟前进的.速度,所以组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定会合作奋进,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巧用小程序将比赛结果显现展示,有效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学生更为量化,更加显现化。

  4、对比体验——落实技能、培养习惯、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体验不同关键词对搜索效率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键词提炼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操作技能。同样,通过文件归类前后的不同,让学生充分领会分类保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学会建立分类目录;

  技能目标:

  能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分类保存;

  情感目标:

  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

  教学重点:

  主题性应用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出示PPT,让学生根据画额、悬钟馗像、用癞蛤蟆皮洗澡三个活动猜一猜是什么节日。

  2、学生利用络查找正确的答案;教师巡视掌握情况。

  3、

  ①个别学生示范如何查找;

  ②根据学生情况,在学生操作未出现多关键字的情况下,教师以《教你一招》的方式,强调多关键字在搜索中的重要作用。

  二、确定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端午节的……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欲望。

  3、说一说:你还想从哪些方面端午节?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归纳,传说、由来、习俗、文化等,并板书。

  4、引导学生明确要将找到的资料保存下来,并且能分类保存;请个别示范操作过程;在学生示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先建立〈端午节文件夹〉;然后在WORD中进行保存。

  5、在查找和保存资料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文件夹,便于以后这些资料的查帐和使用。

  三、竟赛比拼

  1、让学生确定查找的内容;并且在电脑中建好“端午节”的文件夹。

  2、赛龙舟:

  ①明确比赛规则:PPT出示。

  ②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保存(用时10分钟左右)。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

  ③展示龙舟赛的结果。

  3、让个别学生说一说在查找对端午节的新发现。

【《端午粽》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粽教案03-08

《端午粽》教案02-21

《端午粽》教学反思10-28

《端午粽》教学反思04-22

端午节如何正确挑选粽叶粽米02-17

《江米粽》教案06-10

端午节怎样挑选粽叶02-17

粽叶小班教案03-04

端午节怎么样挑选粽叶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