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器教案

时间:2023-03-20 16:24: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计算器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计算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计算器教案

数学计算器教案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工具

  计算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引入

  (一)小组合作,使用计算器。

  现在老师给出一个表格,请根据内容用计算器算一算。你能发现规律吗?

  (二)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每组请两个同学来汇报她们的最终计算结果。

  师:看了以上的结果,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最终的答案都是一样的,真的是很神奇,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

  生:有。

  2 探索新知

  (一)探索规律

  (课件出示例题:)

  1÷11=

  2÷11=

  3÷11=

  4÷11=

  5÷11=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师:观察计算出来的结果,分组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汇报结果: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二)尝试应用规律

  你能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后几题的商吗?学生尝试写出后几题的商。

  指名汇报计算结果。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出这几道题的商呢?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验证规律

  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规律。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460×0.008=(3.68)

  4.6×0.8=(3.68)

  0.46×8=(3.68)

  0.046×80=(3.68)

  0.0046×800=(3.68)

  (2)用你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33

  生:我发现了:

  ①积都是由“3”写成的;而且“3”的个数与被除数中“1”、“2”的个数相等。

  ②商都比除数小1,(或 “除数-1”就是商)

  ③商中的“3”的个数比除数中3的个数多一个。

  (3)算一算,找规律:

  46×96= ( 4416 ) 69×64 = (4416)

  14×82= (1148) 28×41 = (1148)

  26×93= (2418) 39×62 = (2418)

  生:我找到的规律:

  ①等式左边的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就是等式右边的因数。

  ②两个因数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于个位上数字的乘积。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不但会用计算器计算,还会用计算器探索一些题目的规律,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几道题(师课件出示题目):

  (1)用计算器计算出前三题,找出规律,再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答案。

  9.9×9.8= 97.02

  9.99×99.8= 997.002

  9.999×999.8= 9997.0002

  学生思考找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得数。

  9.9999×9999.8= 99997.00002

  9.99999×99999.8= 999997.000002

  9.999999×999999.8= 9999997.0000002

  (2)用计算器计算出前几题,找出规律,再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答案。

  5×9= 45

  55×99= 5445

  555×999= 554445

  5555×9999= 55544445

  师: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55555×99999= 5555444445

  555555×999999= 555554444445

  5555555×9999999= 55555544444445

  (3)先计算出前三个的商,找出规律,再把其他算式补充完整。

  2.88÷9= 0.32

  3.798÷9= 0.422

  4.6998÷9= 0.5222

  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师:用你找到的规律补冲完整。

  __÷9 = __

  __÷9 = __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题目来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3 巩固提升

  1、第19页做一做

 3.3×6.7 =(22.11)

  3.33×66.7 =(222.111)

  3.333×666.7 =(2222.1111)

  3.3333×6666.7 =(22222.11111)

  3.33333×66666.7 =(222222.111111)

  2、课件出示练习题。

  (1)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结果。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学生独立填写结果。指名汇报结果。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

  1234.5679×54=66666.6666

  (2)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6×7=42

  6.6×6.7=44.22

  6.66×66.7=

  6.666×666.7=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学生先独立观察,发现规律后填出结果。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6.666×666.7=4444.2222

  6.6666×6666.7=44444.22222

  6.66666×66666.7=444444.222222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节课上,我学会了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课后习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数学计算器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谁赢了?

  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补充课题)

  (二)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现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

  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想,要想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行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

  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计算的结果。

  请大家看到这一组三道算式,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和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竖着指)第一个因数都是36不变(板书:箭头、不变),再看看第二个因数呢?第二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是30乘了2得到了60,(板书:箭头、×2,60),再看看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第二道算式的积2160就相当于1080乘2。(板书:箭头,×2,2160)第三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和积又是怎么变化的呢?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算式,它们和刚才的三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刚才一组算式是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和积在变。这一组算式是第二个因数不变,都是30……(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6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也就是说,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只要保持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几,那么它的积……(也跟着乘几)(板书)这就是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和我们刚才×××同学的猜想是不是一致的?

  3.那么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在其它的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数学家,再举更多不同的例子来进一步验证,好吗?” 在验证之前,请同学们仔细看好这里的学习步骤。看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并完成表二。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验证的例子?

  请你指在上面说一说你们的算式中,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是怎么变化的?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还有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有没有哪个小组举的例子不符合积的变化规律的?

  4.小结:刚才我们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力量,进行举例验证,我们发现每个小组举的例子都符合积的变化规律,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吗?能举完吗?虽然我们不能举完所有的.例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数学上就可以说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悄悄地用过了积的变化规律

  ⑴现在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释(口算43×60,430×6)

  ⑵再比如(竖式计算850×1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既然找到规律了,我们就要善于应用。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本翻到83页。用规律快速口算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比比谁最善于应用规律。

  学生独立填写。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我来看一下,这里的第三列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呢?第5列的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观察的真仔细,看来你们很善于应用所学的数学规律!

  2.想不想继续进行挑战,请继续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谁来说一说,第一组题目当中,你是怎么根据这里第一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的?第三组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3.下面请大家再拿出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请大家帮老师算一下37037×3的结果,结果是多少?

  下面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反应能力了,看谁很快告诉老师答案,你知道37037×( )=222222吗?

  这回你们不用计算器就知道这里应该填什么啦?这样吧让我们使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算算看,这里面到底是不是填6。

  你们为什么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里是填6的呢?(真聪明,真善于观察和应用),下面就请大家继续应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四道题目,做在作业纸上……

  (指两题说一说理由)

  4.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课堂一开始老师和大家比赛的这几道题目。现在你们知道沈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了吗?

  沈老师只要记住一道算式的结果,就可以很快的算出其它算式的结果了。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非常(简便)

  5.想不想继续进行比赛了?这次,是你们同学之间进行比赛了,请组长把作业纸二发给组员,我说开始以后才能动笔。

  (评价:这位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我们把它称为新的猜想,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围绕下面五点对自己的学习做个小结。

数学计算器教案3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数学计算器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二)能力目标:

  1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 、通过对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对探索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重于探索,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通过互相问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

  教学重点:

  1 、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 、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

  教学难点: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求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们体会到有什么困难吗?(引入)

  二、讲授新课:

  1 、探一探:(新6人为小组)

  (1)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厘米" w:st="on">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

  计算器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是:(以科学计算器为例)

  1 、打开计算器,按键进入统计状态。

  2 、按键清除机器中原有统计数据。

  3 、输入数据;键入第一个数据并按,完成第1个数据的输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输入了所有的数据为止。

  4 、显示结果

  5 、退出;运算结束后,可按退出统计状态进入计算状态;

  也可按来清除所有数据进入下一组数据的统计工作

  大家的做法与以上步骤一致吗?量一量,与实际是否符合?

  三、例题与练习:

  例1:观察下图,利用就算器就算上海东在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解:进入统计状态并清除机器中原有数据后,依次按键1 、 6 、 M+ 、 18 、 M+ 、 M+ 、 2 、 1 、 M+ 、 M+ 、 M+ 、 M+ 、 2 、 3 、 M+ 、 M+ 、 M+ 、 2 、 6 、 M+ 、 2 、 9 、 M+ 、 M+ 、 3 、 4 、 M+完成数据的输入,再按键SHIFT 、 1 、 =,则得到结果23.26666667 。

  练习:

  随堂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具体的应用步骤有个五个。大家要熟练掌握计算器的应用,这不仅是数学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知识。

  五、作业:习题§ 8.4

数学计算器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计算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学生有意去关注过、认真去研究过计算器里,到底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学法指导

  通过引导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使用方法,同小

  组合作实际操作计算器。

  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再输入运算符号键(),又输入数字键(),最后输入()就显示出了结果()。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

  法。

  2.“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

  出来。

  3.发现规律。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个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言。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4.“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习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使用__________________,懂得的计算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评】

  1.判断。

  (1)47560≈47万();

  (2)2036000000≈20亿()

  (3)990000000≈10亿()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

数学计算器教案6

  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体验“猜测-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同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积

  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测

  已知36×30=1080,假如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

  同学猜测。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

  1.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

  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在36×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测、验证。

  同学任意举例填表。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四、应用

  1.用规律解释:

  (1)口算:24×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

  (2)笔算:250×15=?(简便算法)

  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1、2。

  3.数学日记。

  4.自然界的计算专家。

  五、总结

  师:你能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的感受,为这节课定个题目吗?

  六、拓展(导入中的口算题)

  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积

  24

  48

  240

  4800

  2400

  4800

  24000

  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的表示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能看到石头,拥有智慧的人就能从石头里看到风景,从沙子里看到灵魂”。

数学计算器教案7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 )

  4、揭示课题

  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P29“做一做”补充:333333.3 666666.7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补充题学生的计数器数位不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果)

  2、寻找奥秘

  P31第7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

  3、考考你的眼力!

  P31第8题

  学生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4、实践作业

  自学课本P31——什么是“数字黑洞”?并进行验证!

数学计算器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发现规律吗?

  2.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3.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教材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

  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结论总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1.算一算,找规律:

  46×96= 69×64=

  14×82= 28×41=

  26×93= 39×62=

  ①等式左边的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就是等式右边的因数。

  ②两个因数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

  于个位上数字的`乘积。

  2.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为75÷4=18 3,所以750÷40=18 3。()

  (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

  (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3.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再用计算器验算。

  6×0.7=

  6.6×6.7=

  6.66×66.7=

  6.666×666.7=

  想一想6.666×666.7整数部分有几个4,小数部分又是多少?

  4.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3×7=

  3.3×6.7=

  3.33×66.7=

  3.333×666.7=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3.333333×666666.7=

  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接着写出下面一个算式吗?

  5.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7=2÷7=

  3÷7=4÷7=

  5÷7=6÷7=

  (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把后面两道算式的商写出来吗?

  (2)你发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

数学计算器教案9

  学情分析:

  高三(7)是我校理科重点班,该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处于复习阶段的他们目标更明确,学习热情高,课堂投入,思考积极。就本节开课的内容而言,学生已掌握了“对称问题”本质属性,能够从图象和表达式上准确地理解对称问题。但也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抽象、归纳概括,引申拓展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周期概念,学生没有什么的问题。

  教材分析:

  1.对称问题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一般由于问题的抽象性,同时由于这中间存在关于点对称和关于直线对称这两类问题,而它们的数学表达式又是那么相似,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很难分清谁是谁非。而且在高考的问题中经常会碰到,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和深化理解。

  2.对称问题和周期问题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本节可以通过足够的条件阐明这一联系的实质。

  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函数存在两次对称(可能关于两个点对称或两条直线对称或一个点加上一个对直线)时,如何判断函数具有周期性。

  重点和难点

  具有两次对称问题的抽象函数具有周期性,而且要求求出周期。

  教学方法:

  从简单到复杂,以启发思想为指导,精讲重思,暴露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思考之中。

  教学程序:

  一、引入

  师:当一个人站在一面镜子前,面对镜子一定的距离,那么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征?

  生:(物理常识)人和像关于镜子对称。

  师:现在在此人的身后再放一面镜子,镜面对着人的背面,此时在此人面前的镜子中的像又是什么?

  生:如果镜子够大的话,里面将是无数个排列的人。

  师:道理何在?

  生:首先是人在前面镜中的像连同人一起要在后面镜中成像,这一像反过来连同人又在前面镜中成像,这样反反复复,就得到了无数个人像,而且具有周期性(即图象重复出现)。

  师:如果将人看成一段函数,将镜子看成一条对称轴,那么整个函数的图象应该是怎样的(图象具有什么特征)。

  引入课题:对称+对称=?

  二、探究

  回顾:关于图象的对称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点对称,另一类是关于直线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一般的函数对称问题,我们从函数表达式来研究,对于直线对称:若f(x)关于x=a对称,则有f(x)=f(2a-x)或f(a+x)=f(a-x);对于点对称:f(x)关于(a,0)对称,则有f(x)=-(2a-x)或f(a+x)=-f(a-x)。

  对于奇函数[f(x)=-f(-x)]和偶函数[f(x)=f(-x)],则是这两类对称中的特例。

  延伸:若是f(a+x)=f(b+x),则函数关于什么对称(关于直线x=(a+b)/2对称)

  提问:请同学们找几个关于直线x=a对称的函数的表达式?

  生:f(4a-x)=f(6a+x)

  下面研究当函数具有两次对称时,结果有什么特征?

  问题设计:

  ①函数f(x)

  (1)是偶函数

  (2)关于x=a对称

  分析:由条件(2),可得f(a+x)=f(a-x),又由条件(1),所以f(x+a)=f(x-a)。

  (以x+a代替上式中的x),所以f(x)=f(2a+x),由周期定义f(x)=f(T+x),所以f(x)是以|2a|为周期的函数

  ②函数f(x)

  (1)是奇函数

  (2)关于x=a对称

  分析:由条件(2),可得f(x)=f(2a-x)又由条件(1)f(x)=-f(-x),所以-f(-x)=f(2a-x),即-f(x)=f(2a+x),所以f(4a+x)=-f(2a+x)=f(x),可得函数f(x)是以|4a|为周期的函数,

  以此类推,

  ③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④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⑤函数f(x)满足

  (1)关于x=b对称

  (2)关于x=a对称

  ⑥函数f(x)满足

  (1)关于(a,0)对称

  (2)关于(b,0)对称

  ⑦函数f(x)满足

  (1)关于x=a对称

  (2)关于(b,0)对称

  (师生共同完成)

  学生练习:见复习参考书

  评教:

  教材处理恰当

  1.前面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讲了关于图象平移,伸缩的问题,对于对称问题在前面也分析了关于含绝对值的函数图象问题(y=|f(x)|,y=f(|x|))。

  2.今天这堂课分析非绝对值的对称问题,主要是关于点对称和直线对称的问题。

  3.下一节殷老师构思,将一个函数的对称变成两个函数的对称问题,即如:函数f(x)和函数f(-x)的关系;函数f(x)和函数f(2a-x)的关系;函数-f(x)和函数f(2a+x)的关系,即对照这堂课的内容,将一个函数变成两个函数,再寻找二者关系,以便通过其中一个函数来解决另一个函数问题。如:已知函数-f(x)的图象,画出函数f(2a+x)的图象及分析其性质。

  (点评:对于教学任务的分析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的.一个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各不相同,当然所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我们评一节课好坏,同时也要关注这堂课的前述及后续,只有知道前后的内容,才能把握上课之人想法,教学思路,处理教材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比较有逻辑性,能够帮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比较清晰,符合建构主义观点。这对高考复习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帮助学生的理解,体现上课老师对教材具有较高的处理水平。)

  引入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没用的,枯燥乏味的,原因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很少能够和数学联系起来,而通常这样的联系确定很难寻找,现在的新教材就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联系,这堂课殷老师就以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一事引入,这里我觉点有两个地方比较不错:

  (1)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说联系还是有的,主要我们没有仔细体会,没有这种思维习惯,这样有联系的问题学生就感兴趣,自然投入更多了;

  (2)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引入不但引出了主题,还成功地解决了难点(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是直接给出问题,学生可能不会想到结论是什么,但是由镜子引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函数具有周期性,为接下来从函数表达式上来分析埋下了垫脚石。对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恰当与否,决定了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可改进之处:对于照镜子问题,在实际生活同时用两面镜子,可能不多,因此学生要推断也只凭想象再结合物理知识,可能有学生想出来,那么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凭老师的讲解,还是存有疑惑,如果能现实操作,理解会更深,当然不可能真的取来两面大镜子,我们可借助于“几何画板”数学教学软件,它对于对称问题,操作简单,下面是本人做的图片:

  (三)问题设计巧妙

  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x=a对称

  ②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x=a对称

  ③函数f(x)满足

  (1)是偶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④函数f(x)满足

  (1)是奇函数

  (2)关于(a,0)对称

  ⑤函数f(x)满足

  (1)关于x=b对称

  (2)关于x=a对称

  ⑥函数f(x)满足

  (1)关于(a,0)对称

  (2)关于(b,0)对称

  ⑦函数f(x)满足

  (1)关于x=a对称

  (2)关于(b,0)对称

  题组、变式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常用方法

  (1)学生能通过辨析达到对问题真正理解,对于突破难点起关键作用。

  (2)通过一连串的结论,使学生在以后拿到类似的问题,会引起重视,究竟是其中哪一种。

  同时这里的问题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和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相符合。

  可改进之处:对于这类问题,当然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对于一连串问题的理解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分析是可以理解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有待于提高的,到最后可能在头脑里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了,谁是谁非。⑤⑥⑦三个例子均可让学生自己来演练,以便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真正检测学生对刚才问题的理解程度。

  (四)善于捕捉归纳

  在教学中处处留心,总能发现点什么,对于平时的练习也是一样,通过平时作问题,从问题中发现规律,进行提练、归纳。这节课的问题设计来自殷老师平时的留心观察,这一点确实提醒我们这些年青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五)分析透彻易懂

  课堂45分钟的效率如何是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分析有没有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讲得多并不是好事,讲少了怕学生听不懂,这是很多新教师关心的问题,老教师上课时知道讲到哪就够了,知道学生在哪儿可能有疑惑,就重点讲解,有些地方一带而过,这节课很多地方分析的非常清楚,比如在讲解,关于直线对称和点对称时

  求表达式,他这样讲解f(x)关于x=a对称,为什么会f(x)=f(2a-x)

  (1)两点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函数值y)没变,所以f()=f()(f()表示函数值)

  (2)横坐标原来为x,对称后变了,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1=2a-x,所以f(x)=f(2a-x),讲解关于点(a,0)对称时求表达式,由于纵坐标变为原来相反数,所以f()=一f(),同样横坐标也可以由中点公式得2a-x,所以f(x)=一f(2a-x),分析得很清楚。

  (六)暴露学生思维

  本节课应该说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表现比较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方案,对于问题的解答反映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学生可能由于问题的抽象性,对于问题的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及自身理解水平的问题,对于问题的下一步是什么,如何思考没有想法。

  可改进建议: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教师可能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对于后几个问题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些思维慢,或理解不够的学生可能跟不上,在下面没有反应,建议教师事先出张学案,将要研究的问题罗列出一张提纲,让学生在课前去思考,这样上课的听课效率可能会更好。

数学计算器教案10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抢答

  30+80= 100-26= 24÷8=

  456×23=60+80= 250–130=

  100÷25= 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当口算没有把握时,能想到运用手中的计算工具——计算器来帮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计算。(板书课题)21教育网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 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数学计算器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数学计算器教案12

  ●课 题:

  2.5 用计算器开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鼓励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并能熟悉用法.

  3.能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让学生经历运用计算器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学生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记作2.5 A);

  第二张:判断估算结果是否正确(记作2.5 B).

  ●教学过程

  Ⅰ.新课导入

  我们在前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还知道乘方与开方是互为逆运算. 比如23=8,2叫8的立方根,8叫2的立方,有时可以根据逆运算来求方根或平方、立方.对于10以内数的立方,20以内数的平方要求大家牢记在心,这样可以根据逆运算快速地求出这些特殊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那么对于不特殊的数我们应怎么求其方根呢?可以根据估算的方法来求,但是这样求方根的速度太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种快速求方根的方法,用计算器求方根.

  Ⅱ.新课讲解

  [师]请大家互相看一下计算器,拿类型相同的计算器的同学请坐到一起.这样便于大家互相讨论问题.如果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与书中的计算器的类型相同,请你按照书中的步骤熟悉一下程序,若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不同于书中的计算器,请拿相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先要探索一下如何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步骤,把程序记下来,好吗?给大家8分钟时间进行探索.

  [师]好,时间到,大家的程序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现在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序计算 , +1, -,然后和书中的数据相对照,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生]正确.

  做一做

  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1) ;(2) ;(3) ;(4) .

  [师]哪一位同学能用计算器快速计算出上面各式的值呢?

  [生]能.

  (1) 28.28;

  (2) 1.639;

  (3) 0.7616;

  (4) -0.7560.

  [例题]利用计算器比较 和 的大小.

  解: =1.44224957, =1.414213562

  >

  [师]请大家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投影片:(2.5 A)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生](1) =7;

  (2) =0.9;

  (3) =37;

  (4) =1.24;

  (5) 2.236;

  (6) 0.4899;

  (7) 3.642;

  (8) 7.003;

  (9) 17.03;

  (10) 0.1938.

  [师]刚才我们练习了10个小题,对于求平方根或者立方根的`程序已基本熟练,在此基础上,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判断题,看看题中已经求出的立方根与平方根是否正确.

  投影片:(2.5 B)

  下列计算结果正确吗?

  (1) 35.1;

  (2) 10.6;

  (3) 9.5;

  (4) 231.

  [生](1)正确.因为题目没有要求结果保留几个有效数字,所以正确.

  (2)正确.和上面的原因相同.

  (3)错. 94.6.

  (4)错. 23.1.

  2.议一议

  (1)任意找一个你认为很大的正数,利用计算器对它进行开平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平方运算……随开方次数的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大家每人找一个很大的正数,不同的人的数字不要相同,按要求去做然后总结.

  [生]我找的数是123456789,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运算的结果是越来越接近1.

  [师]其他同学的情况怎样呢?

  [生](齐声答)也是这个结果.

  [师]哪位同学能做一下总结?

  [生]任何一个大于1的正数,不管它有多大,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结果越来越近1.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棒,这就是规律,再看(2)题.

  (2)改用另一个小于1的正数试一试,看看是否仍有规律.

  [生]和上面的结果一样.

  [师]既然结果相同,能否把它们合起来总结一下规律是什么?

  [生]任何一个正数,不管它是大于1的数,还是小于1的数,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运算的结果越来越接近1.

  [师]非常棒.大家能否把(1)、(2)中的开平方运算改成开立方运算进行探索呢?

  [生]能.

  [生]结果也是越来越趋近于1.

  [师]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

  [生]任何一个正数,利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立方运算…随着开方次数的增加,结果是越来越接近1.

  Ⅲ.课堂练习

  (一)随堂练习

  利用计算器,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 (2) .

  [生](1)∵ 2.224 2.236

  ;

  (2)∵ =0.625

  0.618

  .

  (二)补充练习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Ⅳ.课时小结

  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步骤,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Ⅴ.课后作业

  习题2.5(作为测验试卷)

  Ⅵ.活动与探究

  1.(1)任意找一个正数,利用计算器将该数除以2,将所得结果再除以2……随着运算次数的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答:结果越来越小,趋向于0.

  (2)再用一个负数试一试,看看是否仍有类似规律.

  答:结果越来越大,也趋向于0.

  2.捉弄人的计算器

  数学老师给小明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任务,设x,y,z是三个连续整数的平方(x<y<z),已知x=31329,z=32041,求y.并要求小明使用老师准备的计算器作答,小明说:

  “老师也太小看我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让我做?”

  “那就请你在10分钟内把答案交给我.”老师笑着说.

  “不用10分钟,1分钟就够了.”小明边说边按计算器……

  “老师,你的计算器坏了,根号键不能用,”小明这才发现老师给他的是一个捉弄人的计算器.

  “是吗?其他键能用吗?”

  “其他键都好好的.”小明试了试其他各键说.

  “现在你还能在10分钟之内给我答案吗?”

  请你帮小明想想办法.

  答:因为根号键不能用,所以不能用开平方的方法来求,但是我们知道,平方和开平方是互为逆计算,可以用平方的方法来求,因为1002=10000,所以可以确定y是一个三位数,因为20xx=40000,所以y是介于100到200之间,又1702=28900,1802=32400,所以y应是大于170而小于180的三位数.下面就可以用探索的方法从171开始去试,只到找到为止.y为178.

  ●板书设计

  2.5 用计算器开方

  一、做一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二、练一练

  三、议一议(对任一正数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会发现什么规律)

  四、练习

  五、小结

  六、作业

数学计算器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感受使用计算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较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养成自觉、及时验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上课前,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始!

  ①18+21= ②56÷7= ③3028-2956= ④589×76= ⑤98+199= ⑥12+459+88=

  2、有的同学为什么会计算得这么快?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小结:看来,在进行像这样的比较繁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忙。

  3、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及了,人们经常会在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呢?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可能需要使用到计算器,特别是商业中(图片)。除了专门的计算器,有的手表上也有计算器(出示手表)。还有哪里也有计算器?(电脑、手机、遥控器、电子秤等)

  4、师:使用计算器有哪些优点呢?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5、师:你认识计算器吗?先向你的同桌介绍计算器。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

  二、观察认识

  1、整体认识

  这是一个常用计算器的面板(出示图片),上面部分是显示器(板书:显示器),下面部分是键盘(板书:键盘)

  2、认识键盘

  (1)观察一下,这个键盘上的哪些键你已经认识了?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2)互动生成

  ①有0、1、2、3、4、5、6、7、8、9这些有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自己指一指你计算器的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自己指一指你的运算符号键。

  ③有on这些字母的是开机键。(板书:开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找到开机键吗?和老师不同的上来指给大家看看。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有其他功能吗?(清零)

  ④有off这些字母的是关机键。(板书:关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找到关机键吗?有些计算器上没有关机键又是怎样关机的呢?(自动关机)

  ⑤其它一些键的名称和功能又是什么呢?我们以后慢慢认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配套的说明书。

  三、尝试应用

  1、按数

  (1)先开机,显示器上显示了几?表示可以开始计算了。

  (2)请你在计算器上任意按一个自然数,谁愿意上来边说边按给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按的?按照数字顺序按键就可以显示要按的数。

  (3)现在请你清除自然数后再按出一个自然数892,谁愿意上来边说边按给大家看?他是怎样按的?先按开机键清除原来的自然数,再按一个自然数。没做对的同学再试一遍。

  (4)同学们都已经会按数了,你们会用计算器计算吗?38+27

  谁愿意上来试一试,他是怎样按的?他算得对吗?请你用口算、笔算验证一下,请你在自己的计算器上试一下。

  (5)加法算的很好,咱们再来算一道乘法题,好吗?30×15,等于多少?谁愿意上来演示验证一下。

  2、计算(同学们已经能够利用计算器正确地计算了,你能利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苏宁电器购物中心的发票,从发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帮张叔叔算一算,带30000元钱够不够呢?请你估算一下

  (2)怎样才能知道张叔叔究竟花了多少钱呢?

  ① 要先求出每种电器的总价,再求三种电器的总价。

  怎样用计算器求三种电器的总价呢?谁愿意到上面来演示一下。(计算连加时,我们可以按顺序按键输入数字和符号进行计算)

  ②用计算器算一算,把答案填在发票上。校对。营业员阿姨是怎样填写发票的呢,和你填的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想知道大家算得对不对,该怎么办?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自己选择一个算式后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延伸问题:你还能根据这张发票中的信息提出一些用减法或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老师选择两个问题请大家用计算器算一算。

  ①电脑的总价比vcd的总价多多少元?

  ②电脑的数量是照相机数量的几倍?你为什么不算?对,像这样比较简单的题目是没有必要用计算器计算的,计算器是用来计算数字比较大、比较复杂的题目的。

  (4)“人机挑战”,“比比谁最聪明”。

  师:是人聪明呢还是计算器聪明呢?我们来进行一次挑战,你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挑战队”还是“计算器队”,每次比赛后都可以重新选择下一次参加的队伍。

  10+20= 45÷9= 27-16= 80×50= 29×42= 457÷7= 3569+1427= 8737-3210=

  师: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培根的名言)。

  3、找规律

  想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下列问题吗?

  先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我们可以用计算器验算,也可以找到规律进行推算。

  4、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11111111×11111111=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错了,还是计算器错了?你能想办法解决吗?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解决方案。”

  1×1=

  11×11=

  111×111=

  1111×11111=

  11111×11111=

  (1)用计算器计算,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校对。

  (2)这组题目中隐藏着哪些规律呢?

  (3)你能照样子继续写出几个算式吗?你能用计算器进行验算吗?

  (4)在进行像这样的比较复杂的又有规律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忙,也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再推算出比较复杂的算式。

  5、小挑战老师这里有一道比较复杂的算式你会算吗?

  22222222×55555555= ?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迎接了挑战,取得了胜利。祝贺你们。

  四、观察拓展

  1、想了解一下计算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吗?

  2、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人们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到了周代,人们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 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在数学问题时,人们还编了一套歌诀。到了汉代,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是计算工具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于所有人的使用。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64位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它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过去需要数代人计算的题目,现在片刻间就有了答案。

  3、了解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计算器是怎样的吗?(这些美好的想法,都有待于同学们今天好好学习才能实现呢!)

数学计算器教案14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xx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数学计算器教案15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