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

时间:2023-03-28 08:05: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2、启发学生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相关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难点:

  探索规律并验证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算式:1+3+5+7+9+11+······+=(?)你能快速口报出结果吗?观察这道算式,这些加数都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化繁为简初步探究(1)1+3=()1+3+5=()1+3+5+7=()算出结果。观察算式与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它们都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数列求和。

  2、它们的和是一个数的平方。)

  (2)像这样的算式会有什么奥妙呢?今天我们就借助小小的正方形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列求和的奥妙(板书课题:数与形)

  教师演示1可以表示1个正方形,1+3可以用1个正方形和3个正方形拼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是几行几列呢?(2)数形结合在拼好的稍大正方形、较大正方形上涂一涂,分别找出加数1、3、5在图形上怎么表示?一个数涂一种颜色。

  (3)观察算式与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规律:1、这样的数列求和:有几个加数就是几的平方。

  2、每多一个加数,图形上会增加一个“L”形。

  3、和是一个数的平方,这个数是组成正方形行与列小正方形的个数。(正方形边长))(4)利用规律完成练习1+3+5+7+9=1+3+5+7+9+11+13=()=9的平方11+9+7+5+3+1=3、深化规律,探究求和通式(1)引导;

  1+3=2的平方,结果中2的平方,这里的2与哪个加数更为紧密?(3+1)÷2=2(2)学生推出1+3+5=3的平方(5+1)÷2=34、独立验证求和通式1+3+5+7+9=1+3+5+7+9+11+13=三、深化练习1+3+5+7+9+11+······+=(?)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

  (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

  (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二、基础练习。

  1、展示??

  (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 ),后退10m记作( )。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 ),下降50m记作( )。

  (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向西行50m记作( )。

  要求:1、独立做题,。

  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

  3、展示二

  (1)读一读,填一填。

  37,-78,+20,-5,0,+121, 98, -1000, -13, 34, -34。

  负数 正数

  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 ) 。

  (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

  一班( )分 二班( )分 三班( )分

  三、提高练习。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 ),-45m表示( )。

  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 ),-200元表示( )。

  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 ),+16°表示( )。

  (二)做一做

  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

  (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这4堆苹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

  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

  (2)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

  (3)上表中与平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 )。

  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

  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3

  设计说明

  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握好数形结合的度,就可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引进新知、建构概念、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和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例2时,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若干张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问题。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 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了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上面几幅图哪幅是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幅是描述爸爸的?哪幅是描述小兰的?

  2.学生讨论、回答。

  (图2是描述妈妈的,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是描述小兰的,因为她在回家的路上用了5分钟;图3是描述爸爸的)

  3.揭示课题。

  借助图形不但能帮助我们直观了解小兰离家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与图形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观察图形,把算式补充完整。

  1=()2 1+3=()2 1+3+5=()2

  (2)观察图形与算式,总结规律。

  ①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规律。

  [规律一:算式左边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规律二: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和。

  规律三: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①1+3+5+7=()2 (1+3+5+7=42)

  ②1+3+5+7+9+11+13=()2

  (1+3+5+7+9+11+13=72)

  ③________________=92

  (1+3+5+7+9+11+13+15+17=92)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

  计算++++++…。

  (2)观察、试算、发现规律。

  ①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分步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试算:+=,+=,+=…

  (发现继续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

  (3)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①引导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成立吗?请结合图示进行验证。

  ②汇报、交流。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b.结合线段图验证: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4)明确结论。

  ++++++…=1

  (5)交流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感悟。

  (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代数问题形象化,使其直观、简洁、易懂)

  设计意图:教学时,观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几何图形解决例题中的代数问题,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例题中数与形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体会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8页1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分析、解答,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完成教材108页2题。

  3.完成教材110页4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置作业

  1.教材109页1题。

  2.教材110页3题。

  3.教材111页6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数形结合 形象直观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书的规侓,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侓。

  2、使学生会利用图型来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的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侓,可利用数的规侓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例如:利用长方形模型来教学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乘两位数的算理、乘法分配侓、完全平方公式等(如下图)。

  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例如:几何及微积分中曲线与方程、方程组及函数与图像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的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本单元中,教材以“1+3+5+7+……+(2n-1)=n2”“1/2 + 1/4 + 1/8 + 1/16 + 1/32 + 1/64 +……=1”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利用数学与形的结合,可以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 例1

  数与形

  求等比数列1/2,1/4,1/8,…之和例2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利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表示出数的规律。例如,例1中,从图形的角度直观的.理解“正方形数”和“平方数”的特点。

  二是借助图形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复杂的、不好解释的问题。例如,例2中,解决1/2 + 1/4 + 1/8 + 1/16 + 1/32 + 1/64 +……的求和问题,教材利用分数意义的直观模型,使学生直观的理解“无限”的抽象概念;再如,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比较便捷的解决比较抽象的问题。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⑴ 突出探索规律、应用规律的编排意图。不管是数还是形,都突出对其规律的探索。例如,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相加),又能发现和的规律(都是连续的正方形数);通过观察和计算1/2+1/4、1/2+1/4+1/8、1/2+1/4+1/8+1/16,…同样,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再引导学生把规律应用于一般的情形,解决问题。

  ⑵ 在利用数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基本的数学思想。例如,在例2中,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越来越趋向于1,感受什么叫“无限接近”。虽然无法一一穷举所得的结果,但可以利用观察到的规律进行“无穷无尽的”类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推理和极限的思想。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也就是说,如果用1个小正方形、3个小正方形、5个小正方形……可以共同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也可以有规律的呈现由小正方形拼成的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让学生看看前后两个大正方形图相差多少个小正方形,例如,边长是2的大正方形和边长是1大正方形,相差的是3个小正方形;边长是3的大正方形和边长是2大正方形,相差的是5个小正方形……相差的小正方形数正好是“?”形中的小正方形数。因此,每个大正方形图中都隐藏着一个算式,即1+3+5+…+(2n-1)=n2。

  2、使学生感受到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够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如,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的结果为1。但是如果用圆和线段的图形加以说明,学生则比较容易理解当一个数无限趋近于1时,其结果就是1.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由于用图形来解决,就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了。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

  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写出一个数列的通式,但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图形的规律,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数列的通用模式。例如,第109页第1题,根据例1的结论,很容易得到第n个图形中最外围的小正方形数为:(2n+1)2-(2n-1)2,也可以从结果看到第一个图最外圈有8个小正方形,第二个图最外圈有8×2个小正方形,第三个图最外圈有8*3个小正方形……通过推理,可知第n个图最外圈就有8×n个小正方形,每一次都是在前一个图的基础上增加8个小正方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次多的这8个小正方形都是怎么来的?使学生观察到是由于每边增加2个小正方形所产生的。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相关文章:

六上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02-01

数学奥数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01-18

《近似数》数学教案08-29

幼儿数学数的运算教案03-27

大班数学数高楼教案03-25

大班数学数的守恒教案11-10

有趣的数幼儿数学教案10-16

中班数学相邻的数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