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6 09:10: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精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10篇(精品)

语文教案 篇1

  能力目标:

  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 语言描绘春天。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关于春天几幅的图画描述,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大自然充满了美,人们对自然了充满了关爱之情,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不胜枚举,这一单元就是一个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将以这些课文为例,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具体 感知作家们是怎样把那些活生生的自然景物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同时又赋予其美好意境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优美 散文—— 《春》(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欣赏配图朗读

  (1)听准字音,并把生疏的字音标注在书本上(课件出示生疏的字音)

  2、初步理解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课件出示内容和结构)

  (三)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明确(课件出示): 连续反复和拟人 “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明确:(课件出示):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2、研习“春草图”

  (1)齐 读“春草图”

  (2)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有点?明确(课件出示):情 态(神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色泽(颜色):“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 爱,长势: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质地(结构、性质):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

  词语运用特点: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3、研习“春花图”

  (1)课件出示几幅春花图片,让学生观赏。

  (2)齐读课文中的“春花图”

  (3)朗读后思考: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课件出示):特点:花多,花艳,花甜;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

  (4)举例说明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明确这是写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巧用修辞。(课件出示例句)

  (5)引导提问:那么除了运用修辞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呢?明确:扩写…并列举说明(课件出示):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张春天草绿花开的图片

  要求: 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对这幅画面或者其中的某个细节进行精彩的 描述……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方法阅读 “春风图”,并进行书面分析。

  2、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第一课《好朋友》

  课 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感受音乐,合着音乐做扮演,鼓励同学的发明性

  重点、难点

  完整的感受歌曲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道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玩具兵进行曲》进入教室,做自身喜欢的动作,教师提示同学合着音乐走或跳。 二、聆听,《玩具兵进行曲》 1.讲讲你听到了什么? 2.让同学自身合着音乐将听到的音乐形象用动作表示出来 3.教师展示道具头饰,让同学选用道具进行扮演 4.提示同学听出小喇叭和大喇叭出现的声音 5.复听,在大喇叭和小喇叭出现声音时用动作表示 三、扮演《你的名字叫什么》. 1.按节奏问新朋友的名字 × × | × × | × · × | × - | 你 的 名 字 叫 什 么? × × | × × | × · × | × - | 你 的 名 字 叫 什 么? × × | × × × | × × | × × × | 我 叫 (× ×) 我 叫 (× × ) × · × | × × | × × | × 0 || 你 的 名 字 真 好 听 2.做音乐游戏 围成内外两个圆圈,两个圆圈的同学相对按节奏问对方的名字.然后按个交换 3.听音乐做游戏 4.哼出自身喜欢的旋律 5.请同学跟音乐问同桌 6.教师纠错 7.跟琴边扮演边演唱 四、组织下课,听《玩具兵进行曲》出教室

  教学随笔

  同学喜欢并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学习歌曲

  教学内容

  第一课《好朋友》

  课 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的情绪,鼓励同学与以音乐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2.学习直观感受歌曲旋律的高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同学自身创编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用动作表示对乐曲《口哨与小狗》的感受 难点:区分乐句(1) 35 6 5 | 31 2— | (2) 56 1 3 | 23 1—|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口哨与小狗》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聆听《口哨与小狗》 1.聆听音乐谈谈自身的心情是愉快还是悲伤 2.音乐中出现了声音? 3.复听音乐,为小狗的声音图上颜色,并想象还听到了哪些声音将你听到的`形象添在书本上 4.鼓励同学自选角色扮演 5.请同学自由上台扮演,演男孩和小狗 四、扮演《拉勾勾》 1.念儿歌扮演:金勾勾,银勾勾,小小指头勾一勾,金勾勾,银勾勾,我们都是好朋友. 2.播发歌曲录音,启发同学扮演 3.听录音拍手 4.听教师范唱,同学默唱 5.随教师歌声轻轻跟唱 6.发现同学唱的不准确的地方和时纠正。 7.跟琴演唱歌曲 8.鼓励同学自编动作扮演歌曲 9请同学自由上台扮演 五、师生再见 六、组织下课 听音乐《口哨与小狗》出教室

  教学随笔

  同学很喜欢学习歌曲《拉勾勾》,因为这是小朋友平时的游戏,从游戏中学习这首歌曲。

  教学内容

  第一课《好朋友》

  课 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和大家一起整齐地演唱并背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 2. 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背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和《拉勾勾》 难点:同学认识音乐标志并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背唱《你的名字叫什么》 1. 听音乐律动 2. 教师范唱歌曲,同学拍手跟上节拍,心里默唱 3. 教师弹琴,同学跟琴演唱歌曲 4. 教师做律动,同学背唱歌曲 5. 同学跟琴背唱歌曲 二、背唱《拉勾勾》 1. 做拉勾勾的游戏 2. 跟音乐律动 3. 跟琴演唱歌曲 4. 教师律动同学背唱歌曲 5. 同学跟琴演唱歌曲 三、认识课本上的音乐标志 1. 教师用动作扮演,请同学说说在干吗? 2. 教师说动作,请同学扮演 3. 请一位同学扮演,让其他同学猜猜他在干吗? 4. 看看书本上的音乐标志,认认这些标志 四、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教学随笔

  通过完整得聆听,同学学会了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两首歌,调动同学学习兴趣,感受音乐,欣赏了歌曲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口哨和小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语,熟读古文言文。

  能力目标:背诵,默写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情感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并巧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古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朗读中感受寓意。

  教学方法:

  自学加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老师讲寓言故事〈〈狼、狐狸和农妇〉〉(冯雪峰)

  2、读题质疑并板书〈〈刻舟求剑〉〉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借助译文试读课文

  2.教师范读古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流利,注意停顿,把句子读准确。

  4、小组讨论: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古文的意思。

  5.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涉 遽 契 曰 吾 惑

  6、学生汇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7、学生用小模型来演义故事内容,理解含义。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的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

  8.再次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四、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告诫人们办事情要学会变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寓言〈〈刻舟求剑〉〉。

  1、全班齐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初读寓言〈〈郑人买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并借助译文试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流利,注意停顿,把句子读准确。

  4、小组讨论: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古文的意思。

  5.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履 度 置 反 遂 持

  6、学生汇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

  7、学生表演话剧〈〈郑人买履〉〉并理解寓意。

  8.再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鞋。

  三、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告诫人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认识课文中的二会字,会写四会字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

  师述:这套邮票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为了缅怀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

  2、课件出示句子“茫茫青史,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师述:梅兰芳不仅技艺精湛,更有高尚的情操。著名画家丰子恺就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出示句子)

  (1)指名读。

  (2)齐读。

  3、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中有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他“为了爱国摔破饭碗”?

  (拒绝播音 拒绝演出 )

  4、揭示本节课学习任务:继续学习5—13自然段,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二、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一)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5—13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梅兰芳“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事例。

  (3)、从讲述事例的自然段中找出体现爱国情怀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读读找出来的句子。

  2、学生根据要求勾画圈点,加深自己的感悟。

  (二)汇报交流。

  1、指名汇报: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2、结合具体的句子,谈理解,带着体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A、学习梅兰芳在“避港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梅兰芳选择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哪些词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2、 梅兰芳原本可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课件出示句子“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唾手可得。”)

  (1)、理解“唾手可得”。

  (2)、想象:“奢华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3)、体会日本侵略者“粉饰”的是什么?

  3、师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合作读句子。

  (小结:对比写法更显强烈的爱国情怀)

  4、理解句子: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课件出示)

  a、体会出梅兰芳爱戏曲艺术,更爱中华民族,更爱自己的祖国,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这篇课的文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儿,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各,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用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归航》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些渔民最黑时归航时与凶险的大海顽强,斗争,最终平安归来的故事,歌颂了渔民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勇敢战斗,执着前行和精神。

  3.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重难点:体会渔民不怕艰险的精神。

  教具:多媒体

  教程:

  一、 导入新课

  1.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二.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

  1.学生选自己喜欢玩的段落,自由的朗读。

  2.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

  四.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四. 积累好词好句。

  五. 作业: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前谈话。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指名读句子。

  b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指名读。

  b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师巡视)

  c指名读句子,点评。

  d质疑问难:

  e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四、课中巩固

  ⒈竞赛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3.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谈话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同学们每天早晨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些什么?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在上学路上的见闻,一下子就进入了上学的情景。)

  2、有一个小朋友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了好多“绿娃娃”。(板书课题,读题。)

  3、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赶快去看一看。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你们先听老师读一读这篇课文,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小池塘的美景。

  2、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都听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篇课文,把读得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3、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师:文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我们四个小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生字读得既准又大声。

  师小结比赛结果,为表现得好的小组打上红旗。

  4、游戏巩固生字

  瞧,这里有好多绿娃娃,你们愿意送他们回家吗?

  出示小草、秋苗、树叶形状的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正确就请他贴在黑板上,游戏完成后黑板上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绿娃娃”的诗意图。

  三、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那部分景象,美美地读一读,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这个部分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师:下面老师想四人小组一起交流学习,如何进行呢?由小组长负责,每位组员轮流先为其他同学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那部分的课文,再说一说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其他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3、全班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识记生字“树”。

  2、指名生分析“树”字的字形结构。

  3、仔细观察“树”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4、师作示范指导,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5、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二、情景交融,互动对话,快乐朗读

  1、听,谁在鼓掌?(风吹树叶声。学生意趣盎然地倾听,争着回答。)哦,原来是树叶宝宝!你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与文本对话。)

  2、树叶娃娃多幸福,在大树妈妈怀里长大;树叶娃娃多快乐,风儿一吹爱鼓掌,哗啦哗啦哗啦哗啦。谁愿意来读一读?

  3、自由练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并上台展示。

  三、背诵课文

  四、指导书写

  五、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成课后第二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12、绿娃娃

  树叶是绿娃娃

  秋苗是绿娃娃

  小草是绿娃娃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9

  训练重点

  一 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二 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三 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预习提示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教学参考。在几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用了许多确切、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句子,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来。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要多朗读,有些字,要注意读音,如:涨、藏、散、酝酿、巢、应和、黄晕、蓑等。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yùn niàng)。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yùn)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理解·分析

  一 本文可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根据这个结构,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

  二 △ 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这同“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怎样的联系?

  揣摩·运用

  三 给下列字注音,并用它们组词。

  蓑( )_______ 悄( )_______

  衰( )_______ 稍( )_______

  哀( )_______ 俏( )_______

  衷( )_______ 梢( )_______

  四 比较下边句子中加黑的词和括号中的词,说说用哪个词好,为什么。

  水涨(高)起来了。

  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野花散(开)在草丛里。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五 朗读有助于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参考下面的朗读提示,练习朗读一段课文。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提示: 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开头的诗句要字字顿开,“母亲的手”和“抚摸”两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六△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试为这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积累·联想

  七 背诵这篇课文。

  八 △读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试回答:

  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

  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乐园》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