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1 08:09: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精华)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10篇(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读、背积累知识,了解生活经验。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2.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词语。你们发现什么了?(这些词语都是生活用品)

  3、集体齐读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学生读字词,教师正音。

  2、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反犬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鸟字旁的字和鸟类有关,虫字旁的字都和虫子有关)。

  3、学生分小组读字词。

  三、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通过读、背积累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字词句运用。

  1、学生读代表心情或情绪的词语。

  2、学生表演不同词语。

  3、集体读词语。

  4、读词语,用词语说句子。(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导)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学生试说句子含义。(教师提示、补充)

  3、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三只白鹅》。

  四、课堂。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会识字,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识字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

  3、认识“柏、纪”等8个生字。

  【教学重点】

  1、认识“柏、纪”等8个生字。

  2、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会识字,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识字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读比比

  1、课件出示词语:

  访问 国旗 钢笔 形状 桥梁

  防线 象棋 刚才 粗壮 高粱

  学生读一读。

  2、比较每一行上下两个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这是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

  4、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记住这几个字吗?

  5、给你喜欢的字另组词。

  6、开火车检查。

  二、说一说

  1、说说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点?

  2、读读词语,提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3、你还能说出其他类似的字吗?

  三、读读记记

  1、课件出示:

  三横王 草头黄 弓长张 立早章

  古月胡 口天吴 双口吕 木土杜

  言午许 双人徐 耳东陈 干钩于

  自读,引导学生发现姓氏歌的特点。

  2、说说自己认识其中的哪些姓氏,是怎么认识的。

  3、扩展说几个姓氏。

语文教案 篇4

  寓言三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间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护(bi4)爱慕(mu4)凯歌(kai3) 粘(zhan1)自吹自擂(lei3)大模大样(mu2) 张牙舞爪(zhang1)妒忌(du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词语:

  (1)庇护:原指包庇,袒护;含贬义。本课指保护。保佑;含褒义。

  (2)爱慕:本课指因喜好而追求。

  (3)粘:本课指紧紧地附着在物体上。

  (4)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5)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6)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7)洋洋自得;自己感到十分得意或舒适。洋洋:得意的样子。

  (8)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9)护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也作忌妒、嫉妒。

  3.熟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人讲守株待兔的故事(或刻舟求剑)然后让学生简评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及.写作意图,教师引入寓言这个话题导入新课。

  二.教师介绍作家作品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两千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和对以后寓言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教师讲解寓言知识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同学们通过《寓言三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四、学习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5

  1.分角色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讨论下列问题:(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2)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3)这个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点出寓意。)

  3.讲解:第一段讲故事运用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叙述为主,间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间用描写,为了增强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4、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语,陡然之下便显然而止。用反衬手法,作了辛辣的讽刺,点出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者的一文不值。

  五、学习《蚊子和狮子》10分钟

  1.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则寓言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教师归纳: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道理。

  不同点:(l)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蚊子与狮子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网粘住了。

  (2)寓意不同。《赫》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讽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手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赫耳是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邈视强大的敌人。描写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得意忘形。最后用间接引语,写出蚊子的反省。

  六、学习《浓烟和烟囱》5分钟

  思考:烟囱和浓烟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从不自吹自擂,永远默默工作 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七、读完三则寓言,猜想一想,寓言所写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社会上哪些人的特性有相似之处?

  讨论(答案不限)

  八、小结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透过简短的故事情节发现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九、作业

  课后练习一A类

  寓言三则 (第二课时)

  处理课后练习二: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先拟稿再口头交流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续篇

  2.《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不同的结局

  [说课精要]本文三篇分别采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指导阅读,重点是读好一篇,做个示范。因为是快班,所以要抓主要问题,而且重视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训练,把读写结合在一起。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用字词句,积累丰富的词汇,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积累词汇。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的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自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开火车检查读词,并说说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自然风光)

  4、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1)在想像情境感知词义时,可以根据词语中的个别熟字的意思来推想整个词语所描绘的情景,也可以结合下一题中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词语所表现的优美意境。

  (2)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作适当解释。

  5、情景交融,朗读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分别出示六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3、将词语与之匹配的画面连线。

  4、情景交融,朗读词语。

  5、看到这些画面,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大雨如注瓢泼大雨夕阳西沉连绵不绝山清水秀

  6、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

  三、教学第三部分

  1、审题,读题。

  2、指导观察,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1)要求仔细而有顺序?

  (2)图中描绘了夏季的小河边,环境非常优美。一位小朋友钓到了一条小鱼,他高兴地笑了。

  3、小组活动收集有关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词语。

  4、描述图中景物,比一比哪组的词汇丰富,运用恰当。

  四、小结解词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练习1的.第一部分“学用字词句”。回忆一下,同学们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的?

  1、根据词语中个别认识的字的意思来推想整个词语所描绘的情景。

  2、结合书中的画面,描摹词语所表现的优美意境。

  其实,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同学们今后要多中积累,大胆运用。

  作业设计:

  1、收集描写自然风光的四字词语,写在好词佳句本上。

  2、把练习中用“钓鱼图”的一段文字描述出来,并努力用上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积累成语和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2、理解成语和古诗。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1、审题,读题。

  2、观察三个字的间架结构及书写要求。

  (1)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

  (2)左部收,右部放,彼此照应,收放自如。

  (3)结合具体字具体分析。

  3、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在田字格里正确描红、仿影和临写。

  4、练习、反馈。

  二、教学第三题

  1、读题,审题。

  2、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理解成语,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提示及讲解。

  4、观察插图,联系旧知,揣摩含义,帮助记忆。

  5、自由读,集体读,熟读成诵。

  三、教学第四题

  1、读是,解题,简介作者。

  2、这首诗主要写晚秋之夜,诗人的所见所感。

  3、诗意:晚秋的风打着梧桐的叶子沙沙作响,使人感到天气就要凉了,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深夜难眠,只见篱笆边有一盏灯亮着,便知道孩子们正在捕捉蟋蟀玩呢。

  4、指导感情吟诵,注意重音和停顿。

  5、熟读成诵。

  四、教学第五题

  1、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上众多的文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成为一门艺术。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学写毛笔字。

  2、看图,观察,认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3、学习基本笔画——横。

  4、先书空,体会运笔方法,再练习。

  作业设计:

  1、组词。

  愉()秧()绵()浇()

  偷()英()棉()绕()

  2、背熟成语、古诗。

  3、练习写毛笔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通顺的语言将读书的乐趣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和图案装饰一个主题黑板报报头。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示审题。

  1、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什么?(读书交流)

  2、交流什么内容?

  3、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语句)

  4、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也可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二、揭示目的。

  1、质疑:读书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2、介绍书实际上就是在和他人交流,心中要想着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吸引别人也来读你介绍的这本书,这是最终目的。

  三、指导练说。

  1、小组展示自己带来的书,再全面展示。

  2、请一位学生介绍,同学评议,教师小结。

  3、小组交流,巡视检查。

  4、全班交流,尽量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能大胆表达,相机指导。

  四、通过小组及全班的交流,进行读书交流。

  五、教师总结。

  与他人分享读书的乐趣,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今天的“小小读书交流会”是我们同学攀登书籍高峰的开端。多读书,多读好书,多与家人、同学、教师等人交流,你将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充满智慧的人。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拼音)

  教学目标:

  1、复习字母表,能默写大小写字母。

  2、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母表。

  1、背诵字母表。

  2、按字形相同的、相近的`、不同的分类进行复习。

  3、默写字母表。

  4、给大小写字母找朋友。(总复习一第1题)练习、反馈。

  5、把大写字母改写成小写字母。(总复习二第1题)练习、反馈。

  二、能正确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1、看生字表,同桌分工找出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字,读一读。

  2、同桌分工找出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读一读。

  3、补充练习:

  按要求进行归类:

  三、听写第一单元的词语。

  第二课时(拼音)

  教学目标:

  1、复习多音字,能正确使用。

  2、能看拼音,能正确地拼写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音字。

  1、回忆本册教材中,学过哪些多音字。

  朝、数、得、啊、为、和、还、量、便、难、闷、撒、好、重、喝

  2、能据词定音:

  练习:给多音字选择正确地读音。(总复习一第2题)

  二、看拼音写字组词。(总复习一第5题)

  1、读准音节。(自由读、抽生读。)

  2、看拼音写字组词。

  3、校对、纠正。讲讲难写的几个字的注意点。

  三、看拼音写词语。

  1、练习前,先提醒学生看清音节,把整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意思再写。

  2、自由读、抽生读。(总复习二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习。

  4、反馈校对,讲讲最容易写错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和9个认读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祖国江南风光的美,知道祖国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板书课题:“小竹排在画中游”。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小竹排什么样吗?请学生把自己查找的有关小竹排的图片让同学们看一看。再请同学看录相,教师做适当的讲解:这就是小竹排,有的地方称它为竹筏,是用竹子做成的,把好几根竹子并排捆起来,放在水里跟船一样,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你们看小竹排在水里飘流的样子,坐在上面一定很好玩。小竹排在水里游,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备。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把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

  5.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带拼音的卡片)。

  三、朗读课文

  1.自己轻声读全文,标出一共有几句话。(3句)

  2.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

  (2)出示书中插图:提问:什么是顺水流?让学生到图前指一指。

  (3)如果你坐在小竹排上,小竹排顺水往前行,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鸟儿在枝头歌唱,你会是什么心情?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

  板书:鸟唱鱼游

  (4)自己试着读一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议。

  (6)指名读,读后评议。

  (7)学生如果读得不到位,教师可范读。

  3.学习第2句:

  (1)师:小竹排继续地前行,你又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2句。

  (3)提问:看图:两岸指的是哪儿呀!到图上指一指。从哪儿看出树木密呀?板书:树木 密

  (4)教师指图:这是什么?(禾苗)“禾苗”指的是什么?禾苗长得怎么样?书中怎么说?板书:禾苗 绿

  (5)指名读第2句。

  (6)树木这么茂盛,禾苗长得这么好!你们的心情怎样?想想应该怎样读,自己试一试。

  (7)指名读,教师指导读。

  (8)再指名读。

  (9)把一二句连起来读一读,练习背诵。

  4.学习第3句: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儿吗?

  (2)自己出声读读第3句。

  (3)教师让学生质疑不明的地方?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江南鱼米乡?板书:鱼米乡。

  (4)请知道的学生给大家讲一讲。教师可作补充:江南是我国的.南方,那里的水很多,气候温暖,所以江南的鱼虾很多,大米又多又好,因此人们就把江南称为鱼米乡。

  (5)看江南有关的录相。

  (6)提问: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组织学生讨论。板书:画中游。

  5.请学生读全文,读出江南的美丽和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课文。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五、拓展训练:

  结合课后第3题,发挥学生的想象,把“鸟儿唱,鱼儿游”画一画。画后展览。

语文教案 篇8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 :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 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 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 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 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 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小拜年》,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欢度春节的习俗。并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歌唱。

  二、重点、难点:学唱歌曲,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

  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喜庆热闹气氛的表现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锣鼓打击乐、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一〉律动

  随着《春节序曲》的音乐,教师带学生扭秧歌,感受喜庆的气氛。(幻灯1)

  〈二〉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扭着秧歌,你们觉得什么日子要到了?学生回答:过年、国庆、…

  (2)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幻灯2)

  学生回答:喜欢。风俗习惯有:包饺子、放鞭炮、…

  (3)过年的.风俗习惯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是拜年,很有意思,很热闹。你们听,湖南的小朋友来给我们大家拜年了,请同学们仔细听,他们是如何拜年的。(幻灯3)

  学生听音乐。

  (4)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谁来说说,他们是如何拜年的?

  学生回答:热烈、欢快、活泼的气氛。他们拜年有耍狮子、舞龙灯…

  (幻灯4图片)

  〈三〉重点练习

  (5)同学们讲的很好,他们过年还敲锣打鼓呢!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锣和鼓,想敲吗?

  学生敲一敲,感受一下。

  (6)同学们敲的很高兴,但如果有节奏的敲就更好了!下面听老师有节奏的敲一敲,你们来模仿。

  #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幻灯5节奏谱)

  咚咚呛咚咚呛咚咚呛呛咚咚呛

  学生练习,再用锣和鼓敲一敲。

  〈四〉学唱歌曲

  (7)同学们敲的很好,下面我们能不能用歌声把这首歌曲里欢快的情绪表现出来呢?

  学生回答:能。

  (8)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自己学唱这首歌曲,看哪位同学学的最快。(幻灯6)

  学生跟音乐学唱歌曲。

  (9)下面,我们不跟音乐,自己练习唱,遇到不会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学生练习唱

  (10)刚才,有的同学唱的很好,但有的唱的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跟着音乐再练习一次。

  学生随音乐唱。

  (11)会唱了吗?请哪位同学来试试。

  部分同学唱。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请同学们完整的跟琴唱一唱。

  (13)同学们学的真快,要是把拜年时的高兴心情表现出来就更好了!

语文教案 篇10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识字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正确。

  2.基于阅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

  3.基于写作

  能写简单的自然景观,能够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做到语句通顺。习作有一定速度。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之所以放这里是因为通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

  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生字词,但要指导“瀑”的书写,强调“唱和”的“和”的读音。

  2.基于阅读

  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上能够了解散文特点。 但是读得不够深入。

  3.基于习作

  学生能够把观察到的自然景物描述出来并抒发简单的感受,有一定的速度,但是语言不够生动形象,感想不深入。

  教学目标

  1.自学并正确书写8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说出“德高望重”的意思,并运用。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的方法来进行练笔,书写自己的真实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互相提醒、教师板书、书空等方法学习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同学帮助的方法,理解“德高望重”意思。

  2.通过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等方式理解课文;通过范读、指名读、镂空背诵、自由背诵,达到背诵喜欢的段落。

  3.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写作、班级展示等方法进行练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方式中,通过此评价看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检测对记忆理解及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及标准

  教师活动

  自学并正确书写8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说出“德高望重”的意思,并运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