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0 10:01:0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细致观察、准确比较、合理想象的能力。

  2.用恰当的语言形容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

  3.激发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细致观察、准确比较、合理想象。

  2.把树叶写得既具体又有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采集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树叶。

  2.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树叶的知识,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话题

  1.师:大家喜欢树叶吗?说说为什么喜欢树叶?

  2.小结:当人们称赞花美时,它默默元闻地坚守自己的岗位;当烈日炎炎、酷暑难当时,它毅然背负烈日的照射,为人们带来一片阴凉;当秋天来临时,它又“化作春泥更护树”!

  3.老师想和大家做两个有关树叶的游戏,第一个游戏的名字就叫“报叶名”,看谁知道的树叶种类多。(学生报叶名)

  4.第二个游戏是“百叶选美比赛”。请你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树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样子,比一比,看谁描绘得最精彩,老师将送给获胜者一片树叶标签。(学生描述最喜欢的树叶)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同学们喜欢树叶,老师也非常喜欢,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树叶,请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各种树叶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边讲解出示的是什么树叶,以及有关这些树叶的资料)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

  三、指导观察,积淀素材

  1.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平常,你或许没留意它们,今天,就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树叶。(学生拿出课前采集的树叶,前后四人为一组一起观察)。

  2.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树叶的形状像什么?树叶是什么颜色的?你看看它们的表面是否有条纹?把鼻尖凑近它,闻到什么气味?再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后帮助你发现呢?(眼、鼻、口、手)

  4.这些好帮手帮你获得了有关树叶的哪些知识呢?(小声地把这些发现在连贯地说一说,自己练习,指名说)

  四、交流互动,自主表达

  1.这些树叶太美了,我仿佛来到了叶的世界,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片树叶,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呢?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是你最喜欢的那片树叶,你会向大家说什么呢?(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自我介绍。(侧重自然知识的讲述)

  (2)自己在四季里的变化。(侧重景物描写)

  (3)自己的经历。(侧重事情经过的讲述)

  2.喜欢同一种树叶的同学,你们可以组成一个小组,把你要说的内容先说给组里的同学听。(互动交流,互相启发,评改完善)

  3.展示汇报,评出说得最好的一组。

  五、因势利导,自由写话

  下面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将你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看谁能把树叶写得既具体又有趣。

  学生开始习作,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完成了习作,感觉怎么样?

  2.自读自评习作:想不想给自己打个分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请看大屏幕:

  习作自评要求:

  自评(一片智慧叶)

  语句通顺:通过片断练习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自评(两片智慧叶)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具体,有趣,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3.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4.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指名读,师生评价。

  5.合作评改,出示要求:

  (1)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2)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

  (3)如果留下小组评改意见就更好了。

  二、四人小组合作评改习作,教师参与指导、评改。

  三、教师激励学生完善习作

  1.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的汇报,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湾、港、榕、筑、商、挪、签、吨、扭、赢”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人爱树护树的赞美之情,

  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2.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具CAI图片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播放CAI图片,教师配以动情的`解说,介绍香港的这棵老榕树,把学生带人情境当中。提问:喜欢这棵大榕树吗?想对它了解得更多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写的《香港有棵老榕树》。

  2.借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些什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时,教师提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生字,教师检查朗读时相机检测反馈。

  字音上,“港、榕、商、赢”的韵母都是后鼻音,发音时注意舌根隆起,把音发准;“挪、扭”的声母是鼻音;“筑”的声母是翘舌音,注意正音。

  字形上,“湾、港、榕、挪、吨、扭”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比例,把字写得均衡匀称,富有美感。“赢”字笔画繁多,提醒学生写得紧凑,张弛有度。在记忆字形时,引导学生采用拆分部件法和猜字谜记忆法,特别强调“商”字下框中由部件“八”和“口”组成,可与“摘”比较记忆;“赢”字的字谜如:一字五部件,亡口月贝凡,败者猜不着,胜得可占先。

  字义的理解可引导学生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自主感悟为主,也可鼓励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辅助理解。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恍然大悟:成语。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举世瞩目:瞩目,注视。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别扭:不顺心,不相投。

  可持续发展: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4.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这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同学从小时候到现在,大多都有一次购物的`经历,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也写了一次他的奇妙的购物经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出示学生卡片或小黑板,指出学生领读课文生字并扩词,教师提示重点。

  3、再读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出示句子练读。

  5、分组齐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流利

  6、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课文

  “一进桃园”——这是一个怎样的桃园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二进桃园”——

  1、这么特别的桃园,如果他的主人在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

  2、让我们再次走进果园,去寻访一下,也许在对课文的品味中你会对桃园主人了解得越来越深入,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桃园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请画出重点词语,补充批注。

  3、在小组里交流,分享个人的理解,做好集体交流的准备。

  4、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

  四、课堂练习

  1、学生说说生字书写的难点。

  2、学生练写,教师提示写字姿势和占格,运笔要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要点点拨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山市》选自,作者,字,世称“”,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

  高插青冥()倏()忽碧瓦飞甍()黯然缥缈()()

  连亘()蜃()

  3、疏通文意

  ①推荐重点字词

  ②推荐重点句子

  ③记录自己不懂的词句

  二、理解探究

  4、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5、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6、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三、拓展延伸

  7、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四、学习小结

  8、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天地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