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3 10:54:37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语文教案3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溢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同学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同学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同学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同学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发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化、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俺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俺会认”的内容,引导同学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身已经认知了哪些字,是怎样认知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同学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身不懂的'词语作一标志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同学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同学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同学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俺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同学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同学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同学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同学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同学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同学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同学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考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同学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同学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同学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置,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 勘探 岩石 波痕 煤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同学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同学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3、读了这本书,俺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同学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从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引导同学读中考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角色选定。

  熟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一起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测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同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同学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同学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俺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同学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同学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同学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同学交流展示。

  2、安排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妙”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同学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贮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读”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被我们很多老师所认可,将它放置在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不仅是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和技能,同时也是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发现去感悟得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学校也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长期课堂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读”模式,即“读通→读懂→读好”。

  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是语文阅读的起步阶段,低年级时他们主要学习和积累大量的汉字词语,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开始就凭借这孤立的汉字,词语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段、篇的学习。这中间的一个跨越,“朗读”将成为一座最好的桥梁。“三读式”的引进正符合他们的这种需要。然而一开始我们往往只把这“三读式”作为老师课堂中的一个操作流程或者说是课堂组织的方向。至于学生他永远都只是跟着老师在走,而我却觉得这样对待“三读式”是片面的,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训练发展学生读书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自能读书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方法的,而“三读”从另一角度讲也正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这样好的读书方法如果能为学生所用,那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之一不就也达成了吗?因此面对《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教者正是从这一点考虑出发打破常规,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凭借教材引领学生掌握“三读”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读书高手,他要为大家读一个故事,名字叫“卧薪尝胆”。(想!老师播放课文录音)

  2、同学们,你觉得他读的好听吗?为什么会觉得好听呢?(指学生说,教师借机板书)

  3、那你们想不想和他读得一样好听呢?(想)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好吗?(出示目标: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二、读通sect;1

  1、同学们,俗话说得好: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要读好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得一点一点的来。让我们先来读好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步读通sect;1)

  你觉得怎样才是读同呢?不忙着回答,老师先请两个同学来读一遍,大家听一听,当当小评委。(指名两生读)

  2、小评委,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想法。(指名生评,师借机概括:正确:不添不偏流利:不破不拖

  3、原来做到这些才叫读通啊。你们现在也来试着读通sect;1,同桌两生互做评委

  4、你觉得同桌读的已经达到读通要求的,请他站起来(生站起)

  你们有什么小经验告诉坐着的同学,怎样才能读通呢?(生说:仔细看清……)

  5、还没读通的同学,吸取一下他们的经验,认真仔细的再来试一次。

  三、读懂sect;1

  1、读了这么多遍,读通了sect;1,那么sect;1到底在讲些什么,你读懂了吗?(出示:第二步读懂)这就是我们读好书的第二步:读懂。

  2、再请大家不发出声音,在心里默读一下sect;1,看看从sect;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不明白的?(生默读后说,理解:征服)

  3、现在谁能不看书把你sect;1读懂的内容连起来给大家说说。

  4、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读懂sect;1的?(生:读懂词句)

  四、读好sect;1

  1、sect;1我们都读懂了,知道了吴国和越过都想征服对方,把对方打倒。如果你是吴国的大王,你会怎么想?(指名学生说)如果你是越国的大王呢?

  2、有了这样一种想法,那这时谁能来读读这句话,看你怎么读。(指读)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

  3、他通过我们刚才的想象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所以读的这么好!你也能读好吗?(指名连起来读好sect;1)

  4、太好了,老师觉得跟录音机里读得一样好,在给你来点音乐,肯定会更好。

  5、配乐齐读。

  五、小结

  1、同学们,到现在我们把sect;1读好了,想一想看到现在对于要读好这一段话,你有了哪些收获呢?(指定说)

  六、读通,读懂,读好sect;2

  1、按照这样的步骤,用上这些方法我们再来读好sect;2,好吗?第一步读通,我们同学自己来试一试。(学生读通)

  2、读通了吗?请同学来读读。

  3、评一评,是否读通。齐读。

  4、从sect;2中你读懂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疑问?指名说。

  5、连起来说说sect;2

  6、会嵇一战,越国打了败仗,如果你是越王勾践,此时你是什么心情?(生说)

  7、是啊,勾践十分难过,却又一点办法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当奴仆。同学们看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8、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

  9、吴国的谋臣们知道了,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他们有的说有的说。

  10、同学们作为吴国谋臣中的一员,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生说)

  11、谁来读好这句。

  12、可是吴王呢,这时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他说________,答应了勾践的要求。

  13、谁来当当骄傲的吴王,读好这句话。

  14、一句句都能读好了,连起来试一试(指读)

  七、小结

  1、同学们,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来得及读好1~2自然段。从这节课中,大家又学到了那些新本领呢?(生说)

  2、今天课后,就请大家先把1~2自然段有感情的读给你的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听,然后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一步步自己也来读好3~5段。

  板书: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读好:有感情,想象,体会……

  读懂:理解内容:弄清叫难得词句

  读通:正确:不填不漏

  流利:不破,不拖

  课堂效果小结

  本课堂,学生不仅充分经历着用“三读”来学习课文,同时,也在逐步渗透和掌握着这种读书的方法,而且这种结合具体教材实例在老师逐步引领下的感性学习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较快掌握,课堂中不乏学生读书的兴致,也不乏对方法的反思和小结。一节课下来,听者确实感觉学生的朗读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这种方式也似有所悟,相信前期将这种细想和方式继续灌入课堂进行训练,学生的朗读、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滁州西涧》意思。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关键句,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写下来。

  2、借助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何寻找关键句,如何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呢?

  1、(出示课件)

  《赵州桥》中的“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2自然段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有些关键句就是段意。

  2、(出示课件)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把这句话改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为什么会不同”就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我知道关键句有时候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是还需要改一改,才能真正符合段意。

  3、(出示课件)

  “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话,《小虾》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1句话。”

  关键句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如何判断是否是本自然段的关键句?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关键句位置不固定,位置可前可后。

  预设:主要看看这句话是否与段意有关,有关就是,无关就不是。

  4、教师小结:关键句有的能够直接概括段意,有的是与段意有关,但是需要改变一下,才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第一句,有时是最后一句,有时在中间。判断是否为关键句的重点是看是否与段意有关。(板书: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分析如何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学会归纳段意的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一)照样子写片段。

  (出示课件)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两段话。照样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板书:学写观察记录)

  2、说一说,小组交流,这次仿写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小组代表发言。

  预设:要求我们写一段观察记录。

  预设:要求把观察时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板书: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4、思考,并写一段观察记录。(出示课件)

  示例:我用手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叶子就马上全部合拢起来,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一捏又细又长的茎,整条茎就垂了下来,更多的叶子合拢了,好像不敢见人似的.。含羞草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不禁碰呢?

  设计意图:

  通过读观察例句,学写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

  (二)修改句子。

  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回顾上册,我们学习了哪些修改符号?

  (有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改正表示增补

  表示删除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新的修改符号: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对调表示移动

  2、(出示课件)

  下面这段话只修改了一部分,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3、仔细观察修改前后句子,作对比,学习了解修改符号。(板书: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观察一下,这两种修改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表示对调,对调符号,是调整对调位置颠倒相邻的部分;表示移动,是移动符号,位置颠倒、不相邻部分的调整。

  4、集体交流,分析句子出现的问题,补充修改病句。

  修改如下:第三句话,用移动符号把“用一根小木棍”移动到“我”的后面。第四句话,再用移动符号把“又”移到“我”后面。

  设计意图:

  认识两种常见的修改符号,并使用它们修改病句,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简介:《滁州西涧》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前两句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鹂的优雅景致,后两句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板书:《滁州西涧》)

  4、(出示课件)词语解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出示课件)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板书:标有节奏的古诗)

  8、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如何找关键句及关键句在归纳段意时的作用;学习写观察记录,认识了对调和移动符号并学会用所学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学习了古诗《滁州西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学写观察记录: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影子》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