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3-09-03 07:02:5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1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汽车:200m10s火车:2.5km1min

  相同路程比时间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单位时间比路程

  定义:

  物理意义:运动快慢

  二、速度公式:v=s/ts=vtt=s/v

  单位:米/秒(m/s)—国际千米/小时(km/h)——常用单位

  人步行:

  路程时间速度

  1m1s1m/s

  2m2s1m/s

  3m3s1m/s

  ………………

  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

  (2)路线是直线

  不能说v与s成正比或与t成反比

  只能说s与和t成正比且比值不变

  三、运动类型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

  (2)路线是直线

  =s总/t总

  ……

  计算题格式要求

  1、格式:(已知、求、)解、答

  解:公式(统一符号)=数据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2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1重点、难点、疑点

  (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一)复习导入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2.教学互动

  互动1

  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明确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互动2

  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明确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动3

  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明确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互动4

  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明确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互动5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

  明确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数越深,焦距越小。

  3.达标反馈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需要利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近;凸透镜)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通过制作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三)布置作业

  1.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能替爷爷测出他的老花镜的度数吗?

  (四)板书设计

  3.4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

  2.矫正方法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

  2.矫正方法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3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1、什么是噪声?(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加以说明)

  2、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阅读课本30页“科学世界”

  提问

  创设情境

  介绍声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回答

  学生

  阅读课文

  讨论思考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中的1.2题。

  2、学习高手49页1.2.8题。

  3、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4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5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明代东林书院的著名楹联,鼓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奋发向上,刻苦读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幅对联上联形象地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6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_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

  (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

  [要点提炼]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延伸思考]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

  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典例精析]

  一、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

  例1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理想实验,他的设想步骤如下:

  图1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解析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的存在,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a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错,c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d错。

  答案ac

  针对训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a.悬浮在空中不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体将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正确。

  三、惯性的理解

  例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

  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

  解析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a错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火车速度变化慢,表明它的惯性大,是因为它的质量大,与是否静止无关,故b错误;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杀,表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它的惯性小,故c正确;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错误。

  答案c

  [课堂要点小结]

  [自我检测]

  1、(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接触面摩擦相当小,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触面摩擦存在,物体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匀速运动下去,故a错误。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故b正确。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想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错误;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故d正确。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答案a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做变速运动说明运动状态在改变,b正确。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飞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

  3、(力与运动的关系)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以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维持物体速度不变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小车原来静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车开始运动,是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用较小的力就能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的缘故。

  4、(对惯性的理解)如图2所示,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图2

  a.冰壶的速度

  b.冰壶的质量

  c.冰壶受到的推力

  d.冰壶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质量,故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