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4 12:30:56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机、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解释“盲婆婆”,做实验体会“盲人”的痛苦与不便,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眼睛。

  4.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看图听课文录音朗读。

  提问:听了录音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1)指4.名5.读生字词。(2)齐读生字词。

  6.试读课文,7.理清文章结构。

  (1)揭示四段的意思,(小黑板出示)想一想,怎样填序号。

  ( )“我”的心意。( )“我”送蝈蝈。

  ( )“我”的.愿望。( )“我”的信心。

  (2)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大屏幕出示:

  绿

  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 )_________

  2、教学“邻居”。大屏幕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大屏幕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笑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不少。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老师:

  1.图片

  2.字卡、词卡。学生:彩笔和画纸。

  3.图画纸、彩笔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祖国各地参观好吗?注意边看边想一想,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展示:各地风光图片)

  2.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景物美吗?指名答。

  3.是啊,我们祖国各地真美啊!今天还有五位小朋友想告诉我们,他们从小生活的家乡也更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1)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自由认读。

  (2)下面我们玩“捡贝壳”的游戏吧。(课件)生字娃娃躲到贝壳下面去了,谁读对了,贝壳就是你的啦!

  (3)齐读生字。

  1、认真看图,交流看到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注意读准字音。

  3、认读生字。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

  2、形式: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3、师配乐范读文,学生看图欣赏。

  4、听了课文说一说,都介绍了谁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在哪?

  3.说一说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4.初步感知课文后,说说你打算先到谁的家乡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准备

  教师:叠词卡片,词语接龙所需的生字卡片,搜集的新闻报道稿等。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一读、想一想。

  ⑴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写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⑵小结。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2痹俣粒体会表达效果。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对话形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痹擞谩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对话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

  (2)交流点评。

  二、词语拾趣

  1.自由读第一排范例,说说发现什么。

  2.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

  3.教师抽读。

  4.开火车接龙。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说说自己从这几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举例说说什么叫叠词。

  3.同桌比赛:看谁知道的叠词多。

  4.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1)生动形象。

  (2)富有美感和韵味。

  (3)感觉亲切。

  5.试着运用叠词说一两句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

  2.用自己的读书符号,留下你阅读的痕迹,记下你阅读中的感悟。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五、口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

  1.课中联系旧知,引出话题。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又有行动;有人觉得兰花要种在花盆里,有人却觉得还是长在空谷的幽兰好;就连那小小的天窗,也会让我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来。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现象,很普通的事物,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心中也一定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不想说出来,看看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板书课题)

  2.进行了解。

  3.交流了解情况。

  (1)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

  (2)说说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交流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全班组织开展。师指导学生就态度大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尤其是有独特的见解方面进行互提意见、互相评价。

  六、习作百花园

  1.联系课文,复习写法。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状物的方法?

  (2)《天窗》一课中,你懂得了怎样去展开想象?

  2.指导观察和想象。

  (1)看看语文书封面上有些什么?具体说说他们的样子,色彩等。

  (2)这些会让你想到什么?

  3惫顾枷白鳌

  你是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知道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以书面语的形式写下来。

  4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5.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

  老师重在指导作文修改的方向和方法。

  6.分小组,学生互评自改。

  指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在评别人的作文中自己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运用修改符号,反复修改,养成良好作文习惯。

  7.小组内互相赏读。

  8.面向全班赏读,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互相取长补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事情的前因后果。

  4.初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小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词、正确书写生字词。

  2.弄懂“我”和克莱谛之间争吵事情的经过。

  3.认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包容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正确流利。

  2.不理解的字、词和有关知识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

  3.生字、新词卡片。或者问题小条幅。(有条件的可屏幕出示课件:句段、

  问题或者字词等,详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

  而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时是欢乐的歌,有时却是一丝丝

  烦恼。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那么,

  你与同学有过争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争吵》。谁来读一读课题?

  ──《争吵》(板书课题或屏幕出示)。(生读,再教大家一起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和想法?(生可能: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

  样争吵,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遇到

  难读的字、句子多读几遍,别忘记了给自然段标序号。

  2.感知了课文,读通了字句,接下来,我们把要认的生字放进这些词语里

  来认读。请你和同桌互相来读一读,如果读错了就请你给他纠错。然后抽生读:

  (板书或屏幕出示词)

  嫉妒 服侍 承认 缘故 原谅 防御

  戒尺 高尚 胳膊肘 瞟 骂 哼

  3、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然后你读读,再大家读。

  4、哪些词语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生说要提醒注意的字音。)

  5、大家把这些词语再来读一读吧。

  三、再读课文,学习内容

  1、这篇课文很长,如果按照上学、放学、回家的时间顺序,那么写上学部分应该是哪几个自然段呢?(抽生答:第1——8自然段。)那么放学后又是哪几个自然段呢?(抽生答:第9——13自然段。)那最后一段呢?(抽生答:第14自然段,写家里发生的事。)

  2、我们分三部分来读课文。第一部分谁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和谁争吵?他俩为什么吵架?(抽生读第1——8自然段。)

  A、随机指导读句。(例: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B、课文在写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知道吗?(抽生答)

  C、把两个问题答案连起来说。(可用关联词连起来说)(答案可能:因为克莱谛把我的本子弄脏了,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所以,我和克莱谛发生了争吵。)相机板书或屏幕出示:

  弄脏

  克莱谛—— “我”的本子

  报复、弄脏}争吵

  “我”————克莱谛的本子

  3、后来这两人又是怎么和好了呢?(抽生继续读第9——13自然段。)然后让生说出答案。(可能说课文原句也好:克莱谛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他的好朋友,我答应了。)相机板书或屏幕出示:

  弄脏

  克莱谛—— “我”的本子 克莱谛原谅了我

  报复、弄脏}争吵——————和好

  “我”————克莱谛的本子

  过渡:是的,好朋友握手言和,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那回到了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4、谁来说说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抽生说)(可能答案:爸爸批评了我。)相机板书或屏幕出示:

  弄脏

  克莱谛—— “我”的本子 克莱谛原谅了我 爸爸

  报复、弄脏}争吵——————和好————教育我 “我”————克莱谛的本子

  5、那谁能把我和克莱谛为什么争吵,是怎么和好的,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在一块儿完整地来说一说呢?

  A、自己先准备一下,可参考板书或者屏幕上的事件过程,然后想好了来说。(抽生可能答案:克莱谛把我的本子弄脏了,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于是,我和克莱谛发生了争吵。后来,克莱谛原谅了我,我们又和好了。回家后,爸爸教育了我。)

  B、说得怎么样?评一评。(抽生评)

  四、学习生字词

  过渡:了解了课文事情的'经过,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3页,看看田子格上的生字,再到文中去找一找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把它们用横线画一画,再来读一读。(生文中找字画词。)

  1、找到了吗?看看是不是这些词:(板书或屏幕出示:)

  石匠 抄写 墨水 肩上 毕竟 既然 戒尺承认 缘故 愤怒 缩回 骂 替 扛

  2、齐读词语。

  3、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承”字8画,第2笔为“弯勾”。

  “缘”字,注意右边的写法以及笔顺,“缘”的右上两笔是撇折、横撇。 “愤”字,共有12画,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既”的右边第二笔是竖折。

  “戒”,里面是横、撇、竖。

  4、把生字词抄写在本子中,要求字的笔顺正确,间架结构恰当。

  五、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争吵》一文的前因后果,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同学之间不应该为一点小事就发生争吵,而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关爱,相互宽容,做文明有礼的好学生、好朋友。

  板书(或屏幕):

  15、争吵

  弄脏

  克莱谛—— “我”的本子 克莱谛原谅了我 爸爸

  报复、弄脏 }争吵——————和好————教育我 “我”————克莱谛的本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简析:

  《妈妈的葡萄》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课文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狐狸妈妈翻山越岭为饥饿的小狐狸摘来葡萄,路上却遇上猎人,为救小狐狸,她冒死引开猎人。狐狸妈妈死了,而她放在树下的葡萄却在若干年后长了起来,结了串串葡萄,让小狐狸吃到了甜甜的葡萄。这个故事表现了世上最伟大的爱——母爱。这篇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进行讲解分析,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讨论、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孩子伟大、无私的爱。

  教学要求:

  1、会写8个字,学会8个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中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理解时围绕课后思考题“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充分讨论,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复述课文,培养理解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抽读生词卡片

  狐狸 饥饿 采摘 附近

  冒险 山洞 一颗 嗓子

  4、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思考:

  (1)为什么课题是《妈妈的葡萄》

  (2)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a 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b 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3)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4)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5)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6)山洞附近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7)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8)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三、拓展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猎人带着狗追来了,怎么办?狐狸妈妈大声喊:“呜-危险!快逃呀!”这时( )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用旧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狐狸饿险洞

  (2)组词

  狐:狐狸狐步狐仙

  狸:狐狸狸猫狸子

  饿:饥饿饿了饿虎扑食

  险:危险保险冒险

  洞:山洞洞口洞穴

  重点指导:

  摘:里面是个"古",不要写成“”。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三、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滁州西涧》意思。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关键句,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写下来。

  2、借助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何寻找关键句,如何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呢?

  1、(出示课件)

  《赵州桥》中的“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2自然段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有些关键句就是段意。

  2、(出示课件)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把这句话改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为什么会不同”就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我知道关键句有时候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是还需要改一改,才能真正符合段意。

  3、(出示课件)

  “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话,《小虾》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1句话。”

  关键句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如何判断是否是本自然段的`关键句?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关键句位置不固定,位置可前可后。

  预设:主要看看这句话是否与段意有关,有关就是,无关就不是。

  4、教师小结:关键句有的能够直接概括段意,有的是与段意有关,但是需要改变一下,才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第一句,有时是最后一句,有时在中间。判断是否为关键句的重点是看是否与段意有关。(板书: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分析如何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学会归纳段意的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一)照样子写片段。

  (出示课件)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两段话。照样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板书:学写观察记录)

  2、说一说,小组交流,这次仿写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小组代表发言。

  预设:要求我们写一段观察记录。

  预设:要求把观察时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板书: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4、思考,并写一段观察记录。(出示课件)

  示例:我用手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叶子就马上全部合拢起来,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一捏又细又长的茎,整条茎就垂了下来,更多的叶子合拢了,好像不敢见人似的。含羞草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不禁碰呢?

  设计意图:

  通过读观察例句,学写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

  (二)修改句子。

  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回顾上册,我们学习了哪些修改符号?

  (有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改正表示增补

  表示删除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新的修改符号: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对调表示移动

  2、(出示课件)

  下面这段话只修改了一部分,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3、仔细观察修改前后句子,作对比,学习了解修改符号。(板书: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观察一下,这两种修改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表示对调,对调符号,是调整对调位置颠倒相邻的部分;表示移动,是移动符号,位置颠倒、不相邻部分的调整。

  4、集体交流,分析句子出现的问题,补充修改病句。

  修改如下:第三句话,用移动符号把“用一根小木棍”移动到“我”的后面。第四句话,再用移动符号把“又”移到“我”后面。

  设计意图:

  认识两种常见的修改符号,并使用它们修改病句,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简介:《滁州西涧》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前两句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鹂的优雅景致,后两句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板书:《滁州西涧》)

  4、(出示课件)词语解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出示课件)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板书:标有节奏的古诗)

  8、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如何找关键句及关键句在归纳段意时的作用;学习写观察记录,认识了对调和移动符号并学会用所学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学习了古诗《滁州西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学写观察记录: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语文教案 篇7

  自读要求

  1.通过默读训练,提高自己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2.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利用表格等形式来梳理文章内容。

  3.用“标注法”及“评注法”阅读文章。

  (解说:对于一篇自读课文,只有让学生亲自阅读,亲自感悟,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络,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习侧重点

  1.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

  2根据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理解作者组织文章的思路,即说明的顺序。

  3通过本文与学术作品的比较,体会科普作品的写作特色。

  (解说:对于本文的学习,首先应达到基本要求——读懂,即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所蕴涵的文字内容;其次应深入探究的是,作者为了高效展示这些内容,采用了忑样的形式与技巧。前者是学习的基础,后者则是深化。

  因此,结合说明文体裁的特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设置了上述三项学习侧重.长。)自读程序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l)划出读不准音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自查工具书解决。

  (2)第一层次的思考题。

  ①围绕小行星,作者分别“漫话”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②用表格或其他形式总结小行星的发现史。

  2.自学成果展示。

  除语言交流外,可用实物投影仪等方式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

  3.第H层次的思考题。

  根据本文依次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如何划分文章结构?从中又可分析出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来组织文章?

  4分小组讨论学习。

  5.汇报各小组学习成果。

  6.自由朗读全文,并就语言的准确性及科普文章的特点做评点批注。

  (解说:安排上述“自读程序”的原因有:其一,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其二,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

  自读点拨

  1.知识性与可读性并举。

  《漫话小行星》一千余字的篇幅,清晰地说明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方法等有关知识,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即科学性。同时,作为科普读物,作者采取了多种形式,把单调的天体知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第一,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介绍了小行星被发现及命名的生动事例,引人入胜。第二,作者既讲克得饔镅缘淖既沸裕又突出了语言的生动性?

  2顺序合理,思路清晰。

  小行星的发现是为其命名的基础,而命名后准确的观察又是产生新的探索的基础。本文就是根据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性,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安排说明层次,因此,从全文整体考虑,当属逻辑顺序。然后,在说明小行星发现史这一局部问题时,作者则又采用了时间顺序,将两百年间的发现依次有选择地进行介绍,虽内容繁杂,却杂而不乱,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附:小行星发现史简表 时间

  发现人 星名

  1801.1.1 皮亚齐 谷神星

  1802 奥伯斯 智神星(2号小行星〕

  1804 3号小行星

  1807 4号小行星

  1845 业余天文爱好者 5号小行星

  到1891 年.共发现了322颗

  目前,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解说: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应围绕其文体特征来学习,如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及语言等。《漫话小行星》就以其流畅、准确的说明,顺序合理、脉络清晰地给读者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课,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形象丰富的语言,灵活的说明顺序又引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因此,将上表定为点技重点。)自读思考 1.清在摘抄本上写下学习本文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2.选取文章中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两个例子,分别点评,每处字数5O字以上。

  3介绍你上学以来更换书包(或其他一种学习用具)的历史。注意:①按照时间顺序来写;②要求1OO字以上;③应略写更换原因,而对书包(或其他用具)的形状、颜色等作具体说明。

语文教案 篇8

  《愚公移山》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1、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象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2、智叟的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即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付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

  1、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2、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运用对照、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第一,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峻、广袤,同老愚公人少力微、工具简陋相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第二,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的精神相对比,点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第三,用“遗男”的热情赞助来衬托智叟的顽固不化。第四,用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来烘托愚公的坚强行动和必胜的信心。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时要有一定的速度。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逐渐培养先人后己的良好品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七色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预习提纲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不懂的词语。

  (2)思考:

  ①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珍妮手中的七片花瓣都是怎样用掉的?

  ③你认为哪一片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④你要是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用?

  2.检查预习效果,教师适当指导。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3.指导朗读课文。

  (三)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四)整体回顾课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本课的阅读学习中。凭借阅读提示或预习提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学习小姑娘真心助人,做有意义的事。

  探究活动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是不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在心中蠕动、萌发,快拿起笔把你的心声写下来。

  1.我想对小女孩说……

  2.他跑呀,跑呀,珍妮怎么也赶不上!……(续写)

  3.我也要写一个童话故事,题目为:“×××”

  4.读后感。

  5.……

语文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们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难点:

  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春天到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放风筝)你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例举各种各样的风筝)。

  二、自主探究

  有一群小朋友和大家一样也喜欢放风筝,不过他们与我们不同的是自己扎风筝放飞。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他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例举文中提到的风筝)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风筝的含义。(小组内交流)现在大家能用一句话把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概括一下吗?(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但每一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引导学生体会“理想的翅膀”正是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远,越飞越高。

  三、扩展延伸

  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生答)用“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句式规范语言。

  四、再读感悟

  现在的你们这么努力,相信大家的理想翅膀会越飞越高,越飞越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再读课文,读出未来的美好。(多种形式的读文)

  五、课后作业

  自己试着扎一个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到郊外放一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读音易错和字形易错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积累本。

  一、出示卡片

  认读生字词。

  二、自学本课生字。

  师鼓励大家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三、啄木鸟工作室

  1、读音易错的字。

  2、字形易错的字。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四、积累好词、好句。

  五、习作小练笔

  我的理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下册教案12-13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