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4 09:36: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精)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9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写作,使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二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序文的特点。

  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 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 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 )鲜少( )旄( ) 才畯( )

  便体( )轻裾( )黜陟( )趑趄( )

  2、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课文分析:

  1、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 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六、总结课文。

  1、 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

  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体,用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文章的主题,是别开生面的,构思是独特的。作者并不为习俗写法所限,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和表达方法。这就是作者的创新。

  2、 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唾弃了前者,赞扬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形成了文章的主题。

  七、探究

  《东坡题跋》曾载苏轼这样一段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日,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你怎么看苏轼的这句话?

  八、作业

  1、整理重要的词语。

  2、翻译全文.

  九、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 高洁不污的隐士

  |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l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会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第1节:“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吧!

  2.板书课题:大地巨人读题

  二、自主阅读

  1、提出学习要求

  (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1、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

  (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指导读第2、3节。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声音,大地巨人是什么样儿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读完这两节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①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画简笔画,相机指导。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这里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它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节第1句。

  ②指名读第1节第2句。说说“盖满”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眼都是绿色的感觉。

  ③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

  ④指名读第3节。说说读后自己的感受,相机读词语:胡须茂密

  ⑤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⑥点多名同学赛读。

  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⑦配乐朗读第2、3节。

  2.指导读第4节

  (1)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他也做游戏呢!

  (1)指名读第4节。说说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大地巨人的游戏是什么?(日升日落)

  (3)指名运用手势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

  (4)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3.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1.自主选样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1.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大地巨人的模样,试着为大地巨人画一张像。

  2.学做小诗人,仿照第2、3、4节,再为大地巨人编几行诗,读给大家听或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前活动:日有所诵

  1.谈话:今天,老师准备了一段文字送给大家。请推荐一个同学来读。

  投影出 示:我有时在丛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在湖上泛舟。我喜欢同风浪搏斗,驾驭坚固的小船服从于我的意志和臂力,它轻轻地掠过那波光粼粼的湖面,水波不停地使它上下颠簸。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2.引导交流:读(听)了之后,有什 么感受?

  3.多美的文字呀,让我们也身临其境,美美地读,用心去感受!(齐读)

  4.设疑: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段文字出自于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一个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孤独岁月的弱女子。此时,你又想说些什 么?

  5.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这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二、体验“厄运”

  1.提问:小海伦遭遇了怎么样的不幸?【出 示第一小节】(生交流:双目失明、又耳失聪)

  2.才一岁半的小海伦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这里用的是隔断吗?隔开吗?而是隔绝。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这对小海伦来说意味着什 么?(生交流)

  教师引读:她再也看不见——那绚丽多彩的世界;再也听到不见——那动听悦耳的旋律。她不能亲口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也不能向他们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面对她的只能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只能是——死一般的沉寂。【板书:面对黑暗、沉寂】【音乐响起来】

  3.情感体验:小海伦心情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

  她变得—— 脾气也—— 是啊,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何况海伦还只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让我们体会海伦当时的心情和处境,谁来读读这句话。

  配乐请学学生朗读。(你能试着将你的心还海伦的心放在一起,读出海伦的心情,读得很好。)

  4.同情海伦:补充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每次手语,别人无法理 解我的意 思……)带着对海伦的同情,谁再来读这句话。

  三、“看”到美妙的世界。

  1.过 渡:命运看似无情地抛弃了她,残忍地把她禁闭在孤独的世界里。那么,小海伦是不是从此悲观消沉,向命运低头了呢?(学生:不是)事实上后来的海伦却“看”到了这个世界,并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出 示第五自然段文字】

  2.海伦看到的是怎么样的世界?(美丽、玫瑰园、花瓣)【板书:“看”到美妙的世界】此时的小海伦似乎完全忘记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跟正常人一样正常的生活着,有时——有时——有时……(生展开想象回答)。她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生继续读。

  同学们,你认为,是什 么让海伦看到了如此美妙的世界?(知识)

  3.的确,海伦也用动人的笔调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用动听的声音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过 渡:同学们,从面对黑暗沉寂到看到美妙的世界,海伦靠什 么走过了这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道路呢。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课文中,去认识这个孩子——海伦凯勒。

  四、走进海伦

  (一)感悟“坚强不屈”

  1.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小节,想想你读出了怎么样的小海伦?

  生交流,读出了“勤奋好学、坚强不屈”的小海伦。

  ① 你能具体谈谈吗?【出 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是啊,多么刻苦努力的小海伦啊!你从哪里看出她是个刻苦的孩子?

  a.不分昼夜: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 么?(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小海伦都在读。)

  是的,海伦的世界里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也许,妈妈无数次地嘱咐她:“海伦,夜深了,睡吧!”但海伦——哪顾得上休息啊!

  还有哪一些字词打动了你?

  b.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如饥似渴:作者把海伦比作了什 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什 么?(对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读着句子,我相信你眼前会浮现出海伦渴求知识的情景。(请学学生朗读)

  她曾在书中这样写道:“我用身心……”再读读这句话,读出海伦想把一生都挤到一天的强烈渴求。

  就这句话,还有谁来谈谈?(点击拼命、不停)

  c. 拼命、不停: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在做什 么?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干什 么,我们正常人书写算不了什 么,可是你们知道盲人是怎么样书写盲文的吗?读读资料。【出 示补充资料】就是这样地拼命,这样地不停,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她还在……

  ②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心疼)。可这些困难能阻挡海伦学习的热情吗?

  ③从这些关键词语中,你真切地体会到了什 么?(学生交流)为了走出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海伦靠得是——(生齐)不屈不挠啊!

  2.就是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数,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可她并不满足,当她十岁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这对于聋哑人来看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可是,海伦退缩了吗?她是怎么做的?

  【出 示第六小节。】

  ①小海伦靠什 么方法学习说话的?容易吗?从哪一些词语看出海伦学习的艰辛?(学生抓住“夜以继日、反复、甚至、每天坚持”等词语体会)

  ②想象训练:父母是最心疼自己的孩子的。海伦的努力,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女儿练习说话的一幕幕时常活现在模糊的泪眼前:

  课件出 示: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海伦已经在——

  夜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仍然在——

  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品质,接着——

  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冒烟了,海伦忍着疼痛继续——

  无论是数九隆冬,还是盛夏三伏,海伦总是在——

  ③从海伦后来的回忆,从妈妈泪眼的回忆中,你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 么?(生回答)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品质。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留住这份感动。

  ④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小海伦能开口说话了。夏天放假,她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生接读)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小海伦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她大声喊道:“——(生接读)十年了,她终于能喊一声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了,她感激地大声喊道:“——(生接读)”,刹那间——生接读。

  ⑤历经磨难,坚持不懈,这就是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二)渴望知识

  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海伦却从艰苦的学习中最终得到的是快乐,是喜悦。

  【出 示: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读这句话时,你们有疑惑吗?学习这么艰苦,怎么能获得快乐呢?相信此时的大家已经有了答 案?因为知识唤醒了她,使她走出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样的沉寂。

  五、回味爱心,拓展提升。

  1.海伦的传奇靠的是对知识的热爱,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除此以外,还有什 么原因使海伦的内心世界变得生动、明亮起来的?(其实,在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中,处处都浸透这许多人的关爱,有爸爸妈妈的爱,有老师的爱,有朋友的爱,正是这些爱的浇灌,唤起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从不幸中站立起来的海伦,又把自己的全部的爱倾注到其他残疾人的身上,她想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爱。)

  2.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我们来听一听:出 示: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冲出黑暗》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六、走出文本,内化人物形象。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对海伦凯勒这个人有了很多的了解。你有哪一些收获呢?

  海伦:不屈不挠,内心充满爱,她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虽然命运对她十分的残酷,但是凭着这种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生活态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一生,是令人敬佩的一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信你们一定能汲取更多的人生感悟。

  七、练习

  课后请大家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文章,完成《补充习题》,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种精神品质——生接,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生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引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1.学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七、片段练习

  1.让学生选取文章某一段落或片断,并拟一个标题。

  参考标题:“营造绿色的环境”“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人鸟相亲,情谊浓浓”“舒适的巢”“雏鸟儿的梦”“妈妈的呼唤”“可爱的小红嘴”“雏鸟熟睡图”。

  2.文中意境很美,请从前面的标题中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具体描绘,要写出美感,写出深情,写出蕴味。

  板书设计:

  16珍珠鸟

  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人细心呵护小鸟,真好↓

  鸟和人的关系和谐、平等、融洽,真好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语文教案 篇8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解说:本文虽说是演讲录,但其实就是一篇科技论文,加上语言的欧化风格,要读懂全文并不容易,所以设置了第一个要求;生动、幽默是霍金的演讲风格,是其演讲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设置了第二个要求;本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演讲录,需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因此设置了第三个要求。)

  自读重难点

  1.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解说:这两点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设计,顺应编辑的教材编排意图。)

  【自读程序】

  总的原则是:多次自读,逐层领悟,逐个落实学习重点。具体如下:

  1.初读,总体感知。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再读,提炼要点。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细一些,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提炼要点的方法是: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明确:

  要点依次为: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3.三读,探究内涵。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更深入,能对某些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也能对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对作者的整个科学思想进行阐述分析。

  4.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可以在前三步之后综合进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读、再读、三读)之后分别进行。对总体感知的情况、提炼要点的情况、探究内涵的情况依次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前后桌为一组)内进行,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人参与全班交流。

  (解说:本自读程序力图体现学生的自读、自得、互动。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提高。)

  【自读点拨】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本文专业性强,欧化语言明显,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难读、难懂。高考试卷上的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读起来已经非常吃力,而这里却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所以教学本文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去。

  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将以下问题灵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读程序中。(特别是发现学生在探究内涵不够深入时。)

  1.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明确: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2.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明确: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明确: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5.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解说:设计这些题目旨在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由表及里,将自读引向深入、准确。)

  【自读思考】

  1.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明确:宇宙中存在暗物质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解说: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同样是探究文章的内涵,上面五个问题是宏观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一个则是微观、细碎的,所以单独列在自读思考中。)

  2.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常常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理。下列两个比喻句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明确:用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②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生命。

  明确: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后,并不是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分离的宇宙的部分。

  (解说:此题旨在引导学生领会、学习作者善于用比喻来说理的技巧。)

  3.这篇文章语言幽默风趣,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同时,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体现了演讲词的特点。试举出三个例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

  例如:①这些日期使股票市场下泻。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这句话让人在笑声中悟到人类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维误区。②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这句话幽默中含着揶揄和讽刺,揭露了宗教预言师的荒谬,表现了对方屡测屡败却又想方设法自圆其说的尴尬与可笑。③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打赌,以保万无一失。听众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学的预言,和巫师他们完全不同,可作者却有意将自己降为他们的同类,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顺势又对他们进行嘲讽。这种智慧的表达既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与听众的亲和力。

  (解说:此题旨在引导学生领会并学习作者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

  4.下面这段话引自霍金20xx年8月15日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读后请用其中的原句提炼本段的要点,并同课文做比较阅读,说说霍金在介绍深奥理论时喜欢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听众听明白?

  按照我的意见,膜世界启始的更远为吸引人的解释是,它作为真空中的起伏而自发产生。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水液体中包含亿万个H2O分子,它们在最靠近的邻居之间耦合,并且挤在一起。当水被加热上去,分子运动得更加快,并且相互弹开。这些碰撞偶然赋予分子如此高的速度,使得它们中的一群能摆脱它们的键,形成热水围绕着的蒸气小泡泡。泡泡将以随机的方式长大或缩小,这时液体中来的更多的分子参与到蒸气中去,或者相反的过程。大多数小蒸气泡将会重新塌缩成液体,但是有一些会长大到一定的临界尺度,超过该尺度泡泡几乎肯定会继续成长。我们在沸腾时观察到的正是这些巨大的膨胀的泡泡。

  明确:这是迁移运用题。体现本段要点的句子是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作者喜欢用比喻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说得通俗易懂。

  5.课文中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你怎么看?老师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的观点,只要态度科学,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设计该题旨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的人格,同时也培养独立的科学精神。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比如认为霍金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种推测,无法得到证实,他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虽然都很伟大,但都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想,缺少科学的实证,因此也都没能获得需要实证的诺贝尔奖。其他科学家站在另外的角度来思考来假设,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发现。所以青少年对霍金的观点可以学习,可以接受,但不能迷信,不能束缚自己的思维。)

  6.霍金的中国学生吴忠超教授这样介绍史蒂芬·霍金:在相对论和引力论领域,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项工作是和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第二项工作是创立了黑洞物理理论,其中有黑洞的无毛定理和黑洞视界面积增加定理;第三项工作是研究极早期宇宙和宇宙的创生,其量子宇宙学使人们单独地从科学定律即能预言出宇宙中的一切。而他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在他患卢伽雷病(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后的40年间所做的。在科学史上有许多残疾科学家,但是像霍金这样残疾到这种程度的则绝无仅有21岁就患病,几十年被禁锢在特制的轮椅上,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活动,不能讲话,与人交谈要靠计算机合成语言,有了新的想法也只能通过三个手指敲击进语言合成器里保存可就是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人,却把研究的目标直指浩瀚的宇宙。

  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霍金引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一句充满诗意的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里,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这句台词形象地道出了霍金的崇高精神追求,使人们亲眼看到了果壳中的那个挑战命运的不屈的灵魂。他曾说:只要有智慧和精神在,没有什么能打倒自己。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心灵的健康也会给你无穷的力量。在少年霍金的心中,崇拜的不是歌星或球星,而是贝特朗·罗素,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那么你呢?你怎么看待霍金?十年前,一家青少年调查机构调查出我国中学生最崇拜的人物是歌星刘德华、影星刘晓庆、球星贝利,三星高照。你又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解说:科学和人文是教育的两大内容,学习本文可以增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设计了上题;而从作者霍金的身上,还能感受到高尚的人格魅力,因而设计了本题。霍金的朋友曾这样感慨:可以相信,当他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那么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精神。教师可介绍霍金的生平,介绍霍金20xx年8月来华刮起的霍金旋风,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霍金战胜自我、挑战极限、追求科学的顽强品质。对于三星高照的现象,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价,比如这样评价: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中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有新闻媒体的误导问题。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下,个人才能体现出最大的人生价值,社会才能快速向前发展。)

  【课外作业】

  1.仿照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写一个演讲片段,题目是《霍金·明星·我》。

  2.阅读霍金的名著《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20xx年8月霍金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就选自其中)。

  (解说:两个题目,一读一写,由课文深化、拓展开去。教师给定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在全班交流,将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利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铁牛是怎样一步一步捞上来的,并学习复述课文。

  3、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称象》,讲的就是人们用智慧称出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宋朝的历史故事《捞铁牛》,学习一下怀丙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二、个性阅读,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文时画出生字。

  三、自主学习

  运用工具书及预习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四、指导读文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字音。

  五、巩固生字词

  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老师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是浮力?

  二、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个别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了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步:潜水摸牛。第二步:船装泥沙。第三步:并船搭架。第四步:粗绳拴牛。

  填表:首先要(),然后(),再(),又()。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拉上来的?引导学生把浮力知识与本文有机结合。

  4、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怀丙是一位和尚,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学家。)

  5、让学生举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浮力的知识。

  四、教师总结,指导读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完成书后习题

  1、鼓励学生查字典做多音字的组词。

  2、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四、作业

  板书:老铁牛

  首先要(),然后(),再(),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燕子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