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5 07:27:1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精品】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执教《观潮》有感

  (荆门市沙洋县毛李中学 宋娟)

  海潮如约到来,而且

  总是被我们提起

  就像现在。在此刻

  在五里初中的五楼电教室

  请做好准备,观潮吧

  我们如此喜欢倾听潮水的歌唱

  涌动,涌动。海潮的呼吸渐渐粗重

  扑腾,喘息,扑腾

  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向着更远处,更高处

  灵魂深处

  梦想,色彩,声音,全都牵起手来

  海潮,暂时停留也好

  一直前进也罢

  不管昼夜轮回

  我们的注视不会转移

  我们触摸潮水

  我们心潮澎湃

  我们把呼叫挂在了耳边

  我们会骑一匹白马,我们

  和海潮一样,拥有一颗年轻快乐的心

  海潮的高度

  就是我们渴望的海拔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结合自家的情况,谈谈看电视的情况。

  2.播放明明一家人看电视的场面,你能猜出他们正在看什么节目吗?(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说的合理,就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发现明明家看电视中的“奇妙”所在,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字词

  1.引导学生揭开他们家看电视中的“奇妙”之处,朗读课文,找到答案。(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3.找出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带出的词语,反复读。(生在书中找词语)

  4.学生汇报词语,师在屏幕上呈现词语。

  三、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生字、生词的方式(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迷的方法识字,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什么地方或场合见到过这些字)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例如:学生汇报“精”时,引导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字的结构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方法。(边板书边讲解)

  3.学生描红并临写生字。(书写姿势要端正)

  五、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5看电视

  奇妙?

  全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多种方式朗读)

  1.围绕“奇妙”一词展开,学生读第2~5小节,找找奇妙藏在哪里?(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分组讨论,奇妙在哪里?(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身为球迷的爸爸关掉球赛,换成京剧。(抓住这一点,询问学生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表现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爸爸孝顺母亲的'感情读读这一节)

  (2)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如果学生读不出这种感情,教师范读指导)

  (3)关掉球赛,看音乐舞蹈。(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小节,读出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之情。(

  4)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爱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五小节)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四、感悟诗歌,课外延伸配乐朗读小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出示反映,谦让、礼貌、孝顺等主题的小诗,培养学生喜爱诗歌的兴趣,同时受到好的品行的熏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积累“酬谢、叮嘱、发誓、倾盆大雨”等词语。

  2、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

  3、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阅读一些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民间故事吗?(交流)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的《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

  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报答、酬谢、崩塌、千真万确

  指名读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出示图片,这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3、读后交流、板书:

  起因:海力布救龙女

  经过:海力布得宝石

  结果: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4、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己准备

  交流

  三、深入文本,感受、探究人物品质

  1、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感人之处。再仔细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交流:

  (1)第2节

  他热心帮助别人……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敬爱他。

  指名读齐读

  (2)第3——6节

  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

  指导朗读对话

  (3)第7——9节

  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

  (重点指导朗读,抓住海力布的`语气和心情:急切——焦急——镇定)

  海力布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指导朗读)

  ……

  3、从使你感动的地方看出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板书)

  齐读最后一节

  3、海力布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能够流传千年呢?

  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想像奇特丰富,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四、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

  2、续写《猎人海力布》后记,想像小白蛇如何想方设法救活海力布,海力布如何生活等情景。

  过了不知多少岁月,有一天,小白蛇来到人间,她要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海力布。……

  板书设计:

  救龙女受感谢热心助人

  25猎人海力布得宝石知灾难

  救乡亲变石头舍己为人

  教学效果反馈:

  本文内容浅显,情节生动,教学时应避免繁杂的讲读分析。这堂课我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同时给予了必要的学习指导: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二、指导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整理故事内容。三、根据记事的三要素,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收效不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燕子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