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7 09:30:4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必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5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四、作业

  目的:学会对优美句子的摘抄和积累。对生字词的记忆。

  1、 对课后优美句子的抄写。

  2、 生字组词写两遍。

语文教案 篇2

  一、诵读

  ①自由诵读全诗,标注生字字音。

  ②小组分段齐读,教师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诵全诗,画出动人诗句。

  二、内容

  ①概括诗作内容

  ②抓住声音描写

  三、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确: 琵琶声是媒介

  彼此心声有共鸣

  点拨:

  “我” 听 琵琶声(比喻) 识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长安倡女

  江州司马 (谪居卧病) 商人妇(独守空船)

  泣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你怎么理解“司马青衫湿”,诗人的眼泪是为什么而流?

  ①学生讨论

  ②个别回答

  ③点拨:官场失意、人事茫茫;远别亲人、他乡孤苦;朋友离别、相见无期等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五、分角色诵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有人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认为千百年来人

  们都这句诗当作对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态描写不符合诗人本意。理由在于:

  ①琵琶女早年学成琵琶,以卖艺为生,当众表演已成习惯。

  ②一曲终了,和诗人没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内心隐秘,可见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会风气开化,男女大防并不严格,琵琶女虽为有夫之妇,礼教束缚不会成为她心头顾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说琵琶女“曲罢悯然”,足见她内心忧郁、惆怅、凄苦,结合其身世不难看出琵琶女此时正处于失落、后悔、孤独、厌倦的情绪中。

  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诗人,不愿表演供人作乐,

  自己衷肠无法倾诉,没有知音的郁郁寡欢的心理折射。对此种意见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短文谈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和风有关的游戏,好吗?谁能唱唱和风有关的歌?(抽生)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抽生)对了,孩子们,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可以说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继续学习──《画风》。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2、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请你起来读一读你到找的句子好吗?(生读)

  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想出了画声音和气味的办法。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板书〗

  赵小艺 旗子在空中飘

  画风 陈 丹 弯弯的小树

  宋 涛 几条斜斜的雨丝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

  第1课时

  内容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继续阅读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

  师生活动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课后反思记载

  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授本课以朗读为主,体会句子的含义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尤其是学第五自然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课文里的段落。

  第2课山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积累好词佳句。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教育

  体会作者对山林雨景的那份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和想像课文所描绘的山林雨景。

  难点

  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解决字词问题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山雨的

  2、小组内展开讨论

  3、自由发言

  4、分段学习课文

  ⑴读第一部分,想想山雨来时有什么特点,在书上画出

  ①来得突然②下雨的范围大③雨声由小变大

  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⑵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①自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美的,最喜欢的句子

  ②学习写雨中的景物时抓住了什么特点

  ③全班讨论

  ④这变化给我的感觉是怎样的?⑤这雨中的绿色到底是什么样的?

  ⑥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⑶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内容

  ①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什么?

  ②全班讨论。

  ③闭上眼睛感受

  5、带着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读课文

  6、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美

  颜色鲜

  课后反思记载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层次清晰,语句优美,所以学生学起来不是很难,所以还是以感情朗读为主。效果不错。但一些学生对一些想象句和比喻句还是易混淆,看到“仿佛”就以为是比喻句。

  第3课

  草虫的村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情感教育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②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课件出示)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

  ——

  游侠

  小圆虫

  ——

  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冯婉贞的勇敢机智。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2.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冯婉贞的勇敢、机智,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了解时代背景

  播放有关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电影片段。

  二、学习课文,认识冯婉贞

  1.教师导读:冯婉贞到底是什么人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指名反馈,介绍冯婉贞。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理解词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体会英法联军的穷凶极恶。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导言:课文主要写了冯婉贞的`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3.分段指名读文。

  4.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冯婉贞的一件什么事? (主要写了冯婉贞制定作战计划,组织乡亲们打败敌人的故事。)

  5.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1.教师导言:文中几次提到敌人被打败?(两次)第一次是被谁打败的?

  2.文中第几自然段写冯三保副食乡亲们打败敌人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指名介绍:冯三保是怎样组织乡亲们打败敌人的?

  5.引导想象:冯三保回村是怎么布置大家迎敌的?

  6.理解文中词语“喊声震天、纷纷倒下、连滚带爬、狼狈逃跑”,体会乡亲们的勇猛以及敌人的惨败。

  7.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8. 教师导言:冯婉贞是如何按照作战计划组织乡亲们又一次打败敌人的?(引入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学生大声读课文4—6自然段。

  (2)指名说说冯婉贞是怎样组织大家打败前来报仇的敌人的?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4—6自然段。

  (4)引导联想:你现在知道冯婉贞制定的作战计划是什么吗?

  (5)启发感悟:从这个故事中,你感觉到冯婉贞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出文中具体语句来说明。

  A、学生自由发言。

  B、教师引导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特点。

  冯婉贞带着勇士埋伏。冯婉贞他们一动不动。冯婉贞大喊一声:“冲啊!”,举刀就砍,拿剑就刺。 冯婉贞看出敌人的花招,大声喊…… 学生反馈、朗读以上句子,体会冯婉贞的聪明、机智、勇敢。敌人根本没有防备,只得……敌人一枪也放不了,有的……有的……有的…… 引导读以上描写敌人的句子,体会敌人的惨败,感悟冯婉贞的聪明、机智,制定的作战计划十分周密。

  五、作业

  学习本课生字词。

  1.教师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认读。

  2.从文中抽出生字,读读记记。

  3.学生独立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冯婉贞

  烧杀抢掠 无恶不作

  连滚带爬 武艺高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影子》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