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8 09:59: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优选5篇]

语文教案 篇1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主体课文。它运用拟人手法,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培养和训练,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已经掌握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有一定的阅读小短文和合作探究的经验。同时,爱玩好动,有意注意时间仍较短,但乐学爱动脑筋,竞争意识强。

  教学目的:

  1、识字15个,能正确读、认、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喜爱冬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15个,能正确读、认、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具等。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风吹的背景音乐)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师(板书 “魔术师”)。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板书“?”)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猜一猜吧!

  2、(课件播放迷人的冬景: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的森林、公园、山川,银装素裹的'大地,红艳夺目的雪中野果,正在在尽情地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

  看了刚才的画面,你们知道这个神奇的魔术师是谁呢?(冬天。)

  3、(擦掉 “?”,板书“冬天是个”)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冬天是个魔术师》。(齐读课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听读识字

  1、听录音,边听边用铅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个点儿。

  2、找到了不认识的字,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它们吗?(有!)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比鲜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

  3、被累“清晰可见”、“活蹦乱跳”、“仔细观察”等词语,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和词语,读懂齐白石观察和刻苦学习的句子。

  教学难点

  明白“只有刻苦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卡片,齐白石的画像、作品等。

  学生: 收集齐白石的故事和其他画家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画家

  1、老师讲故事。

  2、学生听后感受。

  3、揭示课题。

  齐白石能成为画家,和他小时候刻苦画画分不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了解齐白石小时候是怎样学画虾的.。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认读生字词语。

  三、讨论问题,品读交流

  1、齐白石小时候是怎样画虾的?(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齐白石“迷上了画虾”,读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并交流。

  ⑵ 反复朗读句子,勾画动作描写的系列词语,体会齐白石对画虾的浓厚兴趣和刻苦练习画虾的精神。

  ⑶ 引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体会用上“腾地”、“仔细”的好处。

  ⑷ 小组内合作读相关句段,想象齐白石平时刻苦画虾的情景,读出自己的感悟。

  2、 图文对照,说说齐白石画的虾有多好。(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勾画出来: “他画的虾……”

  ⑵ 自由练习读好这段话,表现出虾的鲜活及对虾的喜爱。

  ⑶谈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透明、清晰可见、活蹦乱跳。

  ⑷为齐白石爷爷的画配上解说。

  四、总结提问

  读一读儿歌,说说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练习写字

  齐白石爷爷仔细观察,刻苦学习,成为了画虾名家,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认真练习,也能成为学习的小能手。

  1、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写字注意事项; 教师重点指导、范写个别字,学生练习描红、书写。

  2、交流展评: 选择最优的书写展示给全班欣赏。

  六、拓展延伸

  把自己收集的书画家学书画以及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画虾

  薄而透明

  仔细观察 清晰可见

  活蹦乱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在失败面前要采取正确的态度。

  二.学习本文亲切、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失败是个未知数”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亲切、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练习为主,教师提示为辅的方法。

  教时:

  1教时

  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下列作业。

  1.看课文或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字注音:

  ①一蹶不振jué

  ②气馁

  ③重整旗鼓

  ④怯懦

  ⑤心灰意冷

  ⑥赫赫有名。

  2.这篇文章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失败是个未知数”?

  3.为了论证论点,课文选用了什么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4.本文语言十分精彩,有的亲切,有的形象,试分别举些例子出来。

  三.检查交流作业,明确:

  1.略

  2.本文的论点即文题:“失败是个未知数”,人们在失败面前有两种态度:一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走向彻底的失败;一是汲取教训,奋起拼博,有可能走向成功。采取哪种态度,就有可能产生哪种结果,因此说“失败是个未知数”。

  3.课文选用了19世纪英国将军威灵顿从蜘蛛在风里结网的情景中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启示,于是重振旗鼓,终于反败为胜,打垮了对手拿破仑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说明了“失败并不是最后的结果”。

  4.先说语言亲切。开头一句用了第二人称,“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一下子就唤起读者的'一种生活体验,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很想听听作者的议论。作者所列举的几个事例,都是青少年所经历的,说“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说真话,说实话,也使人感到真切。最后说“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成功之路,”这一句不用第二人称“你们”,而用“我们”,作者并不以教育者自居,而是和读者站在一起,更使读者感觉作者是自己的朋友。

  再说形象性。总体上把人生比作一条路,便于形象地说明道理。把失败比作“载跟头”,把失败后继续奋斗比作“爬起前行”,把失败的痛苦,比作“下一站”,“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至于叙述典型事例一段,更是具体形象。

  四.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道理分析中肯,而且用典型事例来印证道理,事例又讲得十分生动有趣,增强了说服力,很鼓舞人心。我们今后在失败面前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把失败的痛苦化为动力,汲取教训,奋起拼搏,努力走向成功。

  五.作业:

  1.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2.预习《起点之美》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