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1 10:26: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大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我们爱你啊,中国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按要求写好这7个生字。

  3。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等词语说一段话。

  4。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说一段话。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揭题。

  1。 教师示范背诵,并出示课件。

  2。 提问: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出示课题。

  4。 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5。 提问:你有这样的感受吗?能具体说说吗?

  6。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领悟。

  二.初读,检查预习

  1。 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朗读情况。

  3.出示生字词。

  4.交流字词的预习情况。

  5.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问: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7.当场描红习字。

  8.齐读生字词。

  9.再次轻声自读课文,思考:祖国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去热爱。那么,课文着重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的呢?

  10.小结: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土地富饶

  历史悠久

  精神高洁

  1.听,看图片。

  2.指名交流。

  3.指名补充。

  4.齐读课题。

  5.指名回答。

  6.指名回答。

  7.指名补充。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指名评议朗读。

  4.指名读字词。

  5.指名正音。

  6.指名领读齐读。

  7.指名交流。

  8.指名补充。

  9.齐读字词。

  10。指名交流。

  11.指名补充。

  12.描红习字。

  13.交流展示。

  14.齐读。

  15.轻声自读课文,思考。

  16.指名回答。

  17 指名补充。

  精彩创意搜集信息

  渺——左中右结构,各部件要紧凑,不宜太宽。

  脊——上下结构,上面部分要收紧。“人”的两笔要宽大一些。罩住下面的“月”字。

  恢 魄 拓——同为左右结构的字,比过天地后,就有了区别。“恢”左右平齐,左瘦;“魄”右小,左部件居中;“拓”是右小祖斜孙的结构。

  作业设计与实践活动

  (1)熟读课文;

  (2)默写生字词;

  (3)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爱你啊,中国,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一课时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材简析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 目的要求

  1、 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较快的书写速度。

  2、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

  5、 能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一班和三班共有学生100来人,少数同学们爱好语文学习,约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相对优异的。另有十分之四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

  四、 教学措施

  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

  4、 加强作文指导,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复习教案4 ——《鹤群》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教育

  1.反复诵读课文,从中体会情感.

  2.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生动的描写.

  3.体会本文拟人句的特色,积累文学语言.

  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鹤群所表现出的精神美.

  2.理解本文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鹤群的精神美.

  因材施教

  对策

  较好学生:完成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般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

  教法

  练习法

  课型

  复习课

  教具及

  电教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互动

  1.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本文选自《________》。

  2.复习生字

  ? 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ù)立? 绮(qǐ)丽 湮(yān)没

  剽悍(piāohàn)? 盘旋(xuá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

  剽悍:敏捷而勇猛。动作轻快。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3.复习课文的重要语段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4)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5)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6)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学生填空,复习文学常识

  听写生字、词语

  学生互批,找到不足之处,课下

  及时补充

  提出思考问题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巩固练习

  听写生字、解词

  课堂小结

  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

  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鹤群

  江口涣

  第一部分:谈论鹤群。

  第二部分:观看鹤群。

  第一层:鹤群翔空。

  第二层:鹤鹰大战。

  第三层: 救助伤鹤。

  课后反思

  收集可以引征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的格言若干条,交给语文科代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银杏树》一文讲述了作者家乡一棵罕见的银杏树,这棵银杏树给作者的家乡带来了无限生机。通过对银杏树一年四季变化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在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2、体会、学习作者按照四季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认识文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作者抓住银杏树每一季的突出特点进行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我对第家的萤火和故乡的怀念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银杏树的资料,准备银杏树的教学挂图。

  教学手段: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通顺

  2、自读课文,找出文章的总写句。

  3、再读课文,说说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特点。

  三、自学思考 合作探究

  理解内容

  合作探究

  学习要求

  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特点是什么?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展示评价

  品评朗读 感悟理解

  四、练习巩固 拓展提高

  这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是什么?

  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认识了哪些词语

  把自己积累写来的东西写在摘抄本上。

  五、达标检测 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罕见:高高低低 弯弯曲曲 疙疙瘩瘩

  春天:生机勃勃

  银杏树 夏天:茂盛 乐园 天堂

  秋天:果实累累

  冬天:依然挺立

语文教案 篇5

  《三个小伙伴》第一课时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新颖。

  万老师先让学生猜谜,将猜出的三种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三个小伙伴)然后问学生这三个小伙伴要去干什么?(上山种树)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再问:三个小伙伴的任务完成了吗?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再次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只有小象扛着树苗,其他的动物有没有带工具?从中发现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都没有带植树的工具。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他们没有植树的工具,那么是怎么种好树的呢?我认为这样设计效果比较好,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使学生急于了解植树的过程,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比按照课文的次序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得当。

  万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提了这些问题并出示:

  1、没有锄头挖坑怎么办?

  2、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3、没有水桶提水怎么办?

  学生根据课题自学课文,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从教到放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2.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师: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还缺少些什么呢?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广向作者索取了,广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每人拿出一支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就要一句你最想说的。你要能写出一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 鹰

  自然 人世

  枫叶 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题的选定: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

  我们年级组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年级组决定把这次的教研课题定为高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下略读课文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为教师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发挥略读课文教学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通过我们集体备课研究,我们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3.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了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三、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第十一册六单元的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略读课文。编者在第十一册六单元中安排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和《第一场雪》以后,安排了略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意在让学生能在精读课文掌握学习之法之后,运用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借助课文的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体会作者通过运用对比写法,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给我们具体描写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四、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结构性强,全篇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每段也是先概括出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山如何野,水如何野、动物如何野、游人如何野。在具体描写中用语丰富、准确,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等。针对本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课型特点,课文自身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确定出本课的

  1、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奥、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祟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流程:

  1)从课题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之法

  3)选段赏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心情,领悟表达之法

  4)拓展

  五、设计中的困惑:

  在备课中,在处理如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不知道在教学中要不要把本课的表达方法: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提出来,后来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决定还是在教学的最后把这个概念提出来。

  六、教学反思:

  1、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这节课上得意犹未尽。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优美,虽然在教学中,我已经放手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来体会索溪峪的“野”,但这篇课文毕竟不是精读课文,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个重点段(山“野”)来进行重点欣赏,那么喜欢其他段的同学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朗读欣赏。因此,上完这节课后,“长篇幅的略读课文如何在一节课内来完成?”是我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我上完这节课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后,制定了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并不好,给人感觉出来得有点突兀。上完课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如果在学山“野”这段时,问学生,这段主要写什么?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知道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这就是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样可能比在课文最后提出要好一些。

语文教案 篇8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即变“教”为“学”。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引导。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巴东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巴东三峡》是游记中的精品,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是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另外,作者独有风格的语言,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巴东三峡》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游记以及景色的特征,而且从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由《巴东三峡》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位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首先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位文章中蕴含的氢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总的印象。

  B、是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也就是有着旅游的顺序。

  C、是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比较出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D、是了解游记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五、教法设计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六、学法指导

  由于本文是游记,这就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七、媒体选择

  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巴东三峡》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八、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导入

  课题

  切入课件:三峡地图

  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知识与技能

  听

  听朗读带

  播放朗读带

  听朗读,入情入境。

  认

  了解生字、

  解词

  进行基础认知

  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过程与方法

  悟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三峡概况。

  教师将学生分组,同学生共同学习文章的前两段,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自由分成三大组,跟随教师学习文章前两段,了解三峡概况。

  赏

  学生自由讨论、完成教师分配给的任务,并为向大家作介绍做准备。

  将材料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完成图表并为介绍做准备。

  开始讨论,完成教师发给的图表。选出导游,为向大家介绍三峡作准备。

  述

  又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三峡

  跟随学生介绍畅游三峡并作评价和小结

  通过准备,向大家分别介绍三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拓

  拓展

  知识

  1、与学生共同介绍部分人文景观的典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2、

  要介绍三峡大坝及其作用、意义,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开动脑筋,与教师共同介绍人文景观的典故,挖掘课外知识。了解三峡大坝以及作用、意义,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板

  书

  巴东三峡刘大杰

  体裁:游记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语文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抓住主线“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孩子生还无望。父亲无比悲痛,读句子: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二、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当时父亲心里是想些什么?

  三、过去对儿子承诺,让父亲重燃希望,他决心找到儿子。请你默读 1-12自然段,细细品味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四、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在废墟前,

  别的父母匆匆赶来,哭喊后又绝望离开,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干什么?(课件)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好心人拉住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消防队长要他离开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警察要他马上回家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人们认为他失常,不再阻挡他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没有!没有!他一定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为了信守承诺,无论谁来劝阻,父亲也决不放弃,(板书:信守承诺 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此刻,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面对好心人,他怎么说,面对消防队长,他怎么说?面对警察,他怎么说?

  谁也没父亲,谁也不理解父亲,父亲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可是,为了信守承诺,无论怎样孤独无助,父亲也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六、下面,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这些片段,好好地体会一下。

  七、父亲孤身一人,要徒手挖开废墟寻找儿子,难吗?从哪看出来?

  从这些描写,你想象出父亲在挖掘中会有哪些困难吗?

  八、是啊,要找到埋在废墟下的儿子,谈何容易啊,除了要挖,(课件变颜色)父亲还要怎么样?你想到哪些动词?这么多的动作,作者为什么单单写一个“挖”字,从这可以看出什么?

  九、就这样,父亲在不断的余震和爆炸中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一刻不停,分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想象:父亲听到埋在废墟下的.儿子对你说:——父亲边挖边对儿子说:——

  就这样,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在余震和爆炸中父亲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分析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但父亲始终没有停下来,他还是挖呀挖呀,把我们的感受送进文字里,一起朗读这段话。

  十、是什么让父亲挖个不停,忘记危险、忘记饥饿、忘记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爱!是父爱!(板书:爱)因为爱,父亲用行动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十一、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怎样?让我们一起回放这动人的一幕吧。把书端起来,一起朗读余下的段落。(课件)我读旁白和父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十二、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说话)

  是啊,儿子信赖父亲,虽然被埋在废墟下,但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板书:信赖父亲、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最后化险为夷,所以说他是——了不起的儿子。如果没有这个约定,(课件无论——)被埋在漆黑的废墟下两天一夜只有七岁的阿曼达可能——?可见,这承诺是父亲决不放弃的动力,也是儿子绝境求生的勇气,所以他对父亲说——(课件出两段孩子的话)这类似的话反复出现,不但前后呼应,还说明了父爱能创造奇迹。

  十三、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现在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点评。

  十四、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其实,父爱不仅展现在大灾大难中,更多时候伟大的父爱是潜藏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决不放弃

  (爱) 救出儿子

  了不起

  儿子 坚强勇敢

  关心他人

语文教案 篇10

  时间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八年级(1)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一、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文言文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另外,“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08级1班是一个全新的班级,经过上一学期的调整,尖子生都“飞”走了,剩下的全都是“分数的败将”、“思想的工作者”还有几个是“老师的头痛药”、“学校的绞绞者”或是思想不正或是成绩“突出”,所以教学工作难度增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08级1班的学生来讲上课难,听课难,学习难上难,针对这些情况,我作为语文教师,要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园地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