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7 07:55:2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经典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南极风光》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三年级下第24课。它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同时理解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一掠而过、惊叹不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南极光的比喻句、排比句,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话。

  3、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感悟、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第一节,自己轻声读一读,引读(突出三个“没有”)。

  3、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要我们去领略些什么风光呢?

  板书: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2—6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思考:南极有哪些风光?

  2、交流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问题。

  板书:风雪

  动物

  南极光

  宝藏、科学考察站

  三、精读课文,品位重点。

  1、你对哪一部分的风光最感兴趣?

  2、根据学生选择,随机学习2—5节(重点:2、4节)。

  南极光(第4节):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绚丽夺目、动荡摇曳、一掠而过、惊叹不已

  (3)看图片,同时理解“绚丽夺目”。

  (4)找出比喻句,引读,自由读,试背。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仿说句子:“有时像……有时像……”。

  南极动物(第3节):

  (1)小组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2)齐读,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南极冰雪(第2节):

  (1)女生读,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理解词语:晶莹剔透(出示实物)

  绰约多姿(看图片)

  (2)有哪些样子呢?齐读句子。

  (3)边看图片边想“像什么”,同时理解“绰约多姿”。

  (4)想象说话:“像……”。

  开发南极(第5节):

  男生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查到了什么相关资料?

  四、总结课文,融会贯通。

  1、学到这儿,你想为课文开头作补充吗?

  出示:在第一节后面加上“但是,那儿有……有……还有……”。

  2、过渡: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那就让我们整装待发吧。

  五、课外作业。

  设想你是一位南极的导游小姐或先生,给游客介绍南极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中的长句子,能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并了了解附加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多音字"鲜"在课文中能据词定音,掌握"晨曦,炽热,凝神,纯洁"等词语,能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4,了解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的感人事迹,体会他们热爱祖国,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用单元提示中读懂长句于的方法,理清文中长句子。

  教学难点: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录像。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义,了解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教学过程

  1、看录像,激情,并揭题。

  课文是如何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的呢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些什么

  (2)自由读文,集体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学习字词。

  (1)划出文中生字词,多读几遍,想想意思。

  指名认读词语,说说词意。

  晨曦炽热凝神注视仪式

  电钮除除军容纯洁胸怀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评议。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读课后题2、

  (2)默读课文,依据上述的几个问题试给文章分段。

  讨论分段结果,说说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1,2,3)写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总是和太阳一同升起。

  第二段:(4,5)写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为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第三段:(6,7)写国旗护卫队为维护国家的尊严,严格要求自己。

  5。作业:(1)抄写字词。(2)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体会课文一,二内容。

  理解文中的长句子,并指导感情朗读。

  (二)教学过理

  1、复习回忆。

  (1)认读词语,并听写。

  (2)回忆本单元阅读提示是什么(读懂长句)其学习步骤是怎样的

  (3)全文分几段,每段大致的意思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中你认为值得深入学习的长句子。,并用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自学。

  (2)反馈交流内学情况。

  ①1991年5月1日,东方欲晓,晨曦微露,在天安门广场上,数万群众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着雄伟的天安门。

  A目光注视着天安门。

  B结合课后1(1),体会附加成分的含义。

  "群众的目光","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说明大家对国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当时激动的心情)。

  C指导读这一句子。

  ②齐读1,2自然段。

  掌旗手擎着国旗……正步向旗杆基座行进。

  A掌旗手和护旗队员向旗杆基座行进。

  B结合课后2(2),体会其他一些词语的含义,整句话写出了升旗仪式气氛的.庄严。

  C指导读句。

  (3)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余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

  (4)讨论,并齐读这一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小结: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一段的

  ①读文②划句③自学④朗读。

  (2)自学第二段。

  (3)小组交流。

  (4)提出小组学习时没弄懂的问题。

  (5)齐读第二段,说说战士们的哪些行为最令你感动,请你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些句子。

  4,完成课堂作业。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体会课文第三段,理解其中的长句子。

  2,能背诵并且默写第7自然段。

  3,进一步深切感受国旗护卫战士爱祖国爱国旗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6自然段;其余,划出这一自然段中的反义词。

  (2)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文中的反义词说明了什么(为维护祖国利益,不怕苦,不怕累。)

  (3)读到这里,你最想对护卫队战士说些什么

  (4)过渡:是啊,国旗护卫队战士的崇高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吞

  我们学习啊!所以,一位诗人这样赞美这些可爱的战士。

  (5)(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范读,问:你们知道这些句子的含义吗谈谈体会。

  形象一一一纪念碑一一一高大

  心灵一一一汉白玉一一一纯洁

  胸怀一…一广场一一一开阔

  (6)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

  (7)填空练习,辅助默写。

  战士们的形象像一一一——样一一一,战士的心灵像一一一——一样一一一——,战士的胸怀像一一一一样一一一——一。

  3、小结。

  学了文章后,你们有什么体会,我们应该向护卫队叔叔们学习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5,课堂作业:(1)填空。(2)学习书名号的用法。

  付出编排时刻表

  心血和汗水日夜操练

  5国旗同太阳形象—纪念碑

  一同升起热爱祖国心灵—汉白玉

  严格要求自己胸怀—广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

  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三、讨论释疑。

  小结:

  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揣摩运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