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9 07:55:49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2、刚才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作者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作者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

  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从“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中感悟主旨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感受都是围绕小姑娘来谈的,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谁?“我”,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我是见证者,我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明确:赞同,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2、运用对比词,写下感悟。

  五、总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身影,当我们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时,不要忘了寻找生活里的诗意,不要忘了带上她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六、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让心灵去旅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完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通过听读课文,感受谈话式的语文风格。

  2、 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结构,分析论证方法。

  3、 能归纳作者的观点,并说出其独特之处。

  4、 能从文中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采用“牛吃草”的方法,品味内涵。

  课前学习

  1、读熟课文,通过查词典扫除文字障碍。

  2、搜集季羡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勤奋刻苦的事例。

  3、搜集有关机遇、勤奋的事例、名言各1个。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由题目导入新课,探知大师的成功之路

  板书:成功

  1、 成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有的人走到了成功的彼岸,而有的人却中途失败,说明:他没有掌握诀窍,从大家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一种期盼——对成功的期盼,下面我们先走近大师季羡林,看看他所取得的成就。

  2、 你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

  1、 交流季羡林的成就资料。

  2、 分析季羡林取得成就的原因。

  二、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1、 导入语:季老的经历,令我们赞叹不已,看得出大家渴望成功的欲望更强烈了,想知道他成功秘诀吗?请听他的教诲:

  2、 组织点评:强调以长者的口吻、以谈话式的语气平和舒缓地朗读。

  3、 追问:能据此给课文换一个更明确的题目吗?

  创设情境:请一位同学以季老的身份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并作诠释。

  明确:作者的观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三、精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析论证的'方法、理解中心论点

  创设问题情境:1、作者是如何阐明他的观点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2、 追问:作者对三个条件有何髙见?他用什么方式让我们心悦诚服?

  3、 追问:韩愈和王国维都是大学者,他们都强调“勤奋”这一决定因素,作者与他们的观点相比,有何不同?(指明:作者积自己成功的经验,从个人角度,在强调勤奋的前提下,也提请我们注意正确地评估个人天资,不做过高预期,注意不失机遇。这就是他观点的独特之处。)

  4、 追问:你还能举出另外的名言、事例来补充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5、 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1、 思考、归纳。

  明确:借助词典,诠释“成功”,由此进入话题,提出成功的公式,接着,具体地分析了公式中的三个条件,然后对三个条件进行比较,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2、研读文本,依据文本分析。

  明确:天资:由天决定,无能为力。机遇:不期而来,无能为力。

  勤奋:自己决定,狠下功夫。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明观点。

  3、思考、交流。

  四、学习“牛吃草”的方法,品味隽永智慧的语句

  如:王国维的“境界说”,你能理解吗?

  质疑、解疑

  五、教师寄语

  冰心在一首诗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源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确实,成功的关键是付出,是汗水,是泪泉,让我们携手创造成功。

  六、板书

  天资 + 勤奋 + 机遇 = 成功

  事例 道理 事例

  由“天”决定 自己决定 不期而来

  无能为力 狠下功夫 无能为力

  逐层剖析 层层深入

  旁征博引

  结论

  教 后 感 悟

  一堂课的设计犹如构思一篇作文,力求做到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应该说,这堂课做到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始终都紧扣“成功” 展开。由文中的名言、事例拓展到学生的课外积累。针对作者 “天资由天来决定,机遇不期而来,我们都无能为力” 的看法,学生能大胆地挑战权威,用自己的阅历反驳季羡林的看法。不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还需多花一点时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