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5 08:12:22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B、方:当时C、仅:几乎,将近D、既而:随着E、际天: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G、沃:用水淋洗H、势极:来势极其

  2、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逝——去,往

  3、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鲸波——巨浪

  4、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穹——高僦赁——租用容——许,使。

  三、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研读赏析:

  1、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书包范文布置作业:

  1、生字、解词各2遍

  2、翻译文章1遍

  3、课后1、2

  4、周记:课后三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两张蟋蟀的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小东西吗?它们叫什么? 生:蟋蟀。

  师:对,这是它的大名,它的小名叫什么,大家知道吗?(蛐蛐)

  师:蟋蟀这小家伙虽然小,但早已是大名鼎鼎,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它能唱歌,更是因为他的住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7课《蟋蟀的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 师:“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为什么也叫住宅呢?这是因为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学习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按要求做:(课件)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语。

  (3)、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认读本课的生词。

  (1)自由读。 (2)指名领读。 (3)齐读。

  4、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就请他说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随遇而安”。

  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住宅特点)

  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从三方面思考。(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默读相关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交流蟋蟀住宅特点。 学生读课文汇报:(师生归纳) 1学习选址部分。 (板书)

  师:蟋蟀在为房子选址上与其他昆虫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指名读相关课文。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 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 (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

  4、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2)课件出示句子:“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 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 (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 4、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2)课件出示句子:“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师:蟋蟀住宅的特点我们就学习到这里,那么这伟大的工程是怎样建造的呢?(板书:建造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思考: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后,师生归纳。)

  师:首先想一想:蟋蟀是在什么时间开始建造住宅的呢?谁来说说。 (板书:时间)

  生:“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师:对,这就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大家觉得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辛苦吗?(辛苦)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我们从动作中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板书:动作)

  学生归纳后汇报。

  师: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还要做什么?

  生:整修。

  师:对,整修。(板书:整修) 那么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蟋蟀整修住宅的句子。

  师生归纳:长时间,加深加固(课件出示)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蟋蟀的住宅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换来的,是靠自己的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习了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以后,你能说说蟋蟀有什么精神吗?

  生回答:(勤劳,持之以恒,认真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

  (师板书:勤劳、持之以恒)

  师:下面我们就再次朗读描写蟋蟀建造房子的动作,以及它整修住宅的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选址 外部 内部

  建造过程:时间 建造 整修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 生字卡片 背景资料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六、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孔子和学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发展性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2、3段。(从而引出对2、3段的研究)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各自背,同位互相检查。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五、作业

  1、生字一个四遍,组两个词。

  2、背过“三人行……”

  3、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教学总结】

  《孔子和学生》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策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因而受到学生的尊重。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了每个人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这节课我非常满意的地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从课文中理解“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及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我还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再现孔子和学生颜回的对话部分,然后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理解孔子的品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互相说说好友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让学生明白自己也要不断向别人学习。然后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课前收集的材料不够充分,还欠缺一定的主动性。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描绘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此处为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初步读懂课文基础上说说课文写什么?]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蝉、韧、柔、梳是翘舌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指导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9月19日总14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秋天与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此处为重难点:通过图文结合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句。]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朗读全诗,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浓厚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反思

  《秋天》是一篇自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秋天》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各项语文活动都要由阅读文体开始,对于诗歌则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所谓多样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渐进,由识记生字到读顺诗歌到读出韵律以至读出感情,步步走来,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次是指多种方式朗读,可以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后看来,总觉读出韵律一节处理的不妥当。我本意是想通过四步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诗歌节奏的划分本无定法,它和语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给学生划分节奏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作一个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环节上的遗憾。

  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将诗中画面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同时在设计课时,准备了第二套方案来降低难度,也就是在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出示多媒体课件,根据极简单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重在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降低难度的方法确实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也迸发了许多灵动的火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断。但就总体而言,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更易于接受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而对于诗歌凝炼的语言,似乎还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渔家、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

  在品析美词这一环节中,我着重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应该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析的相对到位。但场面显得平静,过于有条不紊,没有适时激起学生之间的问题矛盾,没有形成激烈探讨的场面,这也限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每一堂课我都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学贵有疑”,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真正对课堂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走进文本,有着独立思考意识的。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遗憾,我在这一节课上却缺少了这一环节。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总觉得这课的教学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蟋蟀实物收集蟋蟀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五、总结布置作业:

  听写划记的生字新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把握文中的新词语。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

  让学生展示查阅的资料和图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文中写的颐和园的.哪几处景色?

  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并作小结:

  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

  2,作者所写的颐和园的几处景物,可以用首段和尾段中的哪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学生找,学生回答,教师作结。

  3,让学再次拿出颐和园的图片,看看有没有颐和园的其他景物,让学生用词语把它们的美形容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点评。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1,提问:请划出文中作者在颐和园行踪变化的文字。

  留出时间,让学生读,划。点名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2,给学讲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作者所写的三处景物,写得很美。让学生划出显示景物美好的词语。

  提名让学生来回答。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写长朗的段落,然后让学生来读。

  学生朗读时,教师作指导。重点提示学生读出民族的自豪感来。

  五、处理课堂作业

  做已印发的讲义。

  六、作业

  让学生星期六或星期天去游览学校附近的圣泉寺,要求至少要写出圣泉寺的三种景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欢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本文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物我相应,情韵绵长,“我”与阿妈一路走来,所见之物、所闻之声、所想之事皆含情;本文语言看似平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意深沉,且极具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濡以沫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

  3、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调动所有感官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让学生体会月光下的动人场景和美好意境,让孩子更深刻地体会到柔和的月光下充满着无限的情意,感受到爱的存在和温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月亮图片、《月亮船》歌曲下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爱的存在和温暖。

  结合文本拓展阅读,基础应用,写字指导,随堂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简单写出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二)学生独立阅读

  (三)小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感悟朗读。(交流时,学生说到哪里就要让在这个地方有想法的学生补充说完)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教师预设感悟交流点: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勾勒出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清晰的景物,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意境。

  师相机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安静祥和的意境吗?

  语言训练:请你们再来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试着用“……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说句话,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请同学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体会看到这美丽景色时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幸福心情来表达、来朗读。】

  2、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3、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让学生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相机提问:“流着”一词用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述)

  你能试着用“……流着……流着……”说一句话吗?

  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抱”,而不用“映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4、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作者以什么样的句式展示给我们的?)

  ②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想象作者会看到怎样的“沿途的美景”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此句在文中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朗读训练:多美的夜晚!从哪感受到的?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5、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五)体验感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一、回忆导入,梳理内容。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大自然提供给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二)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2、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对绿叶非常着迷?为什么绿叶会使“我”那么着迷?根据学生回答,逐段学习3——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1)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采集绿叶的快乐,画出句中的动词,认真读一读。

  指导朗读,体会“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及对生活的热爱。

  (2)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自读本段,想象文中描述的场面。

  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试背诵本段。

  ⑷自读第六自然段,结合文中语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树叶的知识。

  说说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三、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解题:课文为什么以“绿叶的梦”为题?

  2、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3、小结: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会创造快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我真心地希望你们有自己的快乐的生活,有一个美好的、难以忘怀的童年。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说说自己童年有趣的事,跟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3、简介葛翠琳,推荐阅读《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等作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关于球王贝利的哪些事,体会从这些事中反映出来的人物精神。

  3、关注生活中有关体育方面的信息,以“我喜爱的体育明星”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感受和学习体育人物身上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谈你对球王贝利的.了解。

  2、引导学生阅读题目上面的“阅读提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感悟理解

  1、阅读理解:从故事的内容中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2、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五、以“我喜欢的体育明星”为题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把你知道的感人故事与大家分享。

  六、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七、拓展阅读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2、推荐阅读两篇文章《十一支康乃馨》和《小象奴奴》。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

  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指名学生回答。

  生:颐和园。

  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西郊

  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颐和园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

  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略这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

  (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指读、男女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①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

  ②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

  ③开火车读

  ④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醒大家一下“廊、栽”)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词语

  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们现在读课文肯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板书:美、长

  2、齐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指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游览路线告诉游客们。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6、那如果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分段,总结段意。

  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教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

  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

  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

  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

  板书:长廊的特点?

  生:长。“一眼望不到头”。

  板书:特点(长)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

  让学生齐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

  生:700、273。

  师:700、273都是……?

  生:数字!

  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

  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

  齐读。集体找感觉。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欧洲国家和城市的资料;教师制作教学幻灯片。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内容,提出疑难,展示自学;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创设条件

  1、置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确实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请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学习,谈一谈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三、组织研究

  1、激情: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呢?现在,请同学们自愿结组,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分组讨论:

  (1)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我们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3)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3、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a、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b、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c、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五、布置实践作业:(任选两题)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回想自己游玩过哪些地方,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文并茂,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爱我中华》是一首歌词,它语言朴实,格调工整,表达了各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爱我中华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豪情壮志,旋律昂扬,催人奋进,欣赏歌词及歌曲,可以激发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从小树立长大要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学生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想像丰富,口头表达欲望强烈,喜欢听歌,也爱唱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让学领悟我们的祖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只有民族之间相互尊重,情同手足,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六次重复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歌词特有的写作手法,感受其艺术效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播放歌曲引入。

  1、今天和大家共同欣赏一首在我们祖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歌曲《爱我中华》(放歌曲爱我中华)。

  2、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二、简介背景和资料。

  1、这首歌曲的词作者乔羽。

  2、曲作者徐沛东。

  三、初读歌词,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精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到不管五十六种语言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我中华”。

  ①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

  ②通过大屏幕放映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雄姿英发的场景,使学生目睹各族健儿在世界比赛场上为祖国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面。

  ③放映医护人员在非典时期救助病人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中华各族儿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在各行各业中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2、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感人的场面。

  过渡: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场面,我们心潮涌动,激情澎湃,清听作者的感慨。

  五、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

  2、全班展示,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再次感受歌曲的热烈和浓厚的感情。

  六、总结全文。

  1、在朗读歌词时,哪句话让你充满激情。

  2、这么美的歌词,配上昂扬的旋律,更能表达人们的爱国情感,就让我们载歌载舞再一次听听这首催人奋进的歌吧!(放歌曲爱我中华)。

  七、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板书设计】

  爱我中华

  奋起步伐读

  建设国家诵(民族团结,共建祖国)

  雄姿英发唱

  【教后反思】

  这篇文章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的凝聚力,因此,本课始终调动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为主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请,读中悟志,使文章中的事与物活化。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华的读中去感悟作者的民族情,爱国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30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5

四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上册11-06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09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5-02

【精选】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7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8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03

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