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9 09:12:21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挂图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书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 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 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 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 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从情节、人物、环境入手,初步学习小说的分析鉴赏方法。通过学,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对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小说创作进行感知、品味和鉴赏。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点拨和讲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提问:

  在你的阅读生涯中,你最喜欢的文学体栽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选择----小说

  为什么选择小说?

  故事好看;人物有感染力;描写细腻传神;是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窗口。

  2.简介

  日本作家票良平和他的《一碗阳春面》。

  提示:但它给我们带为的究竟是什么?老师不作先入为主的介绍,而是请大家一起去“品尝”。

  如何“品尝”?

  可以从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环境)入手,欣赏它;也可以从形式(人物的塑造方式、线索、悬念等)入手,欣赏它。

  二、提出要求

  1.用扼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2.根据以往小说阅读的经验,推荐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并作简单分析。

  3.提出问题,并自行讨论解答。

  4.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三、品读课文

  1.复述故事情节,确定作品线索。

  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和补充,同学们了解了作品中涉及的人物----母子三人,面店老板夫妇,其他顾客,和主要人物----母子三人;主要人物的确定乃笔墨较多,能体现作品主题;了解了作品的主要线索----一碗阳春面;作品的主题:团结奋斗不屈抗争;一碗阳春面也是母子三人团结奋斗的见证。

  2.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讨论分析母亲----这个不幸家庭的核心人物。她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坚韧隐忍,不屈不挠,以勇敢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迎接命运的挑战。

  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同学们循着“有价值”这一坐标,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讨论。

  外貌(服饰)和神态的描写,表明了她的生活困顿然而坚韧隐忍;境况好转仍温良谦恭----是一个弱势群体中昂然挺立的强者形象。

  语言的变化----从非常害羞地要一碗阳春面,到少了一些害羞到非常平静地要三碗阳春面,不仅表现了这一不幸的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更传递了一家人团结拼搏,奋力向上,才是改变命运,取得胜利的关键。

  3.分析作品环境。

  讨论并明确:母子三人走出困境,除自身不懈奋争之外,面店老板夫妇的作用不能抹杀。他们细心地多次的不动声色的关照和祝福给了母子三人以温暖和信心。尤其因为他们对母子三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的传播,引起了更多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赞颂和仰慕,使得他们的奋斗不再是孤立的----民族的互助的传统成了母子战胜困难的力量,也是小说的真实而不可忽略的.社会环境。

  四、借题发挥

  通过阅读,启发我们: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积累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提炼生活,发掘生活中美好的本质的东西。

  教后随想:

  阅读教学中那种过分的现性分析,那种标签式的解读方式,是以牺牲语文教学中人文为代价的,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扬弃;而语文以人文关怀,性感熏陶,审美情操的体裁则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回避给学生以现成的“标签”,有意淡化概念化的分析,而多次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人物的内心。使学生能在一个较大的思考范围内品味作品的语言,发现人物的可敬可爱之处,感受作品传达的人性美。

  但形象总是大于的。在一节课内,漫无边际地寻找我“知识点”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效率。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坐标----所谓小说的“有价值”,引导学生目光聚集。

  另一个比较实用的设想是,在这之前,同学们都对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作过尝试,他们在塑造自己心爱的人物时,缺少了生活的逻辑性和真实性,且作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层面以雕琢。我也希望通过小说的鉴赏给同学的带来一些可把握的方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在看图的基础上学习字词句,并正确流利的朗读字词句,在朗读中感悟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3、在看图编故事中进行语言训练,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

  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

  教学难点

  在看图的基础上学习字词句,并正确流利的朗读字词句,在朗读中感悟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待任务

  同学们喜欢看图吗?今天我们就来看图识字,并练习用所学的词语说话

  二、学习新课

  1、看书35页,共有12幅图,分成了六组,你先自己看看每幅图,再度读每幅图旁边的字词句,看看你能读懂吗?

  2、指名读字词句,纠正字音。

  3、同桌互相教读,有不会的教师巡视指导。

  4、看小黑板上的字和词,试着读一读。

  5、男女生比赛读,小组内竞赛读,全班竞赛读。

  6、开火车读字词。

  7、给生字扩词。练读书上的句子。要读流利。

  三、语言表达训练

  1、认真观察每幅图,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尽量表达完整,看谁说的又准确,用词又好。

  2、小组合作,在组内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

  4、教师指导,。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齐读生字(出示字卡)

  2、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写字并完成书后习题

  三、学生观察剩下的几个字,自己练写

  四、完成书后习题

  1、读一读,写一写。

  2、看图编故事,并把图中没有画上的内容补充上

  3、听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学习目标】

  1、感悟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情节中发现多维的深刻主题

  2、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描写方式

  3、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基础积累】

  1、字词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3、小说的情节由_____、___、_____和_____构成。

  4、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心理描写等。

  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6、本文以为主线,以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

  7、本文的主人公是。

  8、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高潮()

  ——结局(躲于勒)结构全篇。

  【感受课文】

  1、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2、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一下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让他们自己自然的去表露。

  课文“提示”指出:“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准确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并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

  菲利普: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菲利普夫人: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4、文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遇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菲利普夫妇才能指挥全家“安然脱险”,设想假如那个卖牡蛎的于勒偶然间抬起头来,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课文中找出这种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5、读完课文之后,巧妙的情节设计,丰富的人物形象肯定会久久的在你的脑海里回旋,你可以考虑下面的问题:

  (1)、我最感兴趣的细节

  (2)、我最感兴趣的人

  (3)、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

  (4)、我眼中的若瑟夫

  (5)、我眼中的于勒

  6、关于本文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分析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三、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

  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说话。”

  四、语段分析

  1、朗读从开头至“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品味:

  (1)“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把这话改为“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其实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吗?

  (3)“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删去这句话,有什么影响吗?

  (4)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归来?是怎样表现的?

  2、朗读“果然,十年之久·····风俗习惯”,品味: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写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把这句话改为:“对于勒叔叔回国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一些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买一处住所。”好吗?

  3、分角色朗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至结尾。品味:

  (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把这段改为“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你看错了·····对吧?’”不是更合理些吗?

  (2)“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删去加着号重的话,不是更为简洁些吗?

  五、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她很快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c、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d、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e、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①删去以上五句话中加线的词语,好吗?

  ②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③c句中的“他们”指谁?为什么怕“他们”看出来?

  2、阅读第39—47段,然后答题:

  1、“狼狈不堪”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文中对于勒的肖像描写透露出于勒哪些方面的情况?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4、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你认为这分别体现了他们什么性格?

  5、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叫。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在文中起何作用?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7、“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8、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9、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1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11、文段中“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__。

  七、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 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b、怕他吃了要生病。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a、关心、爱护孩子。b、自私、庸俗。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a、有些话不能说。b、不知说什么好。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a、对孩子不溺爱。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感悟人生】

  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创新写作】

  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

  2、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3、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4、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

  5、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园地教案03-23